![]() |
楊立華作者簡介:楊立華,男,西歷一九七一年生,黑龍江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郭象〈莊子注〉研究》《宋明理學十五講》等。 |
掃除膩粉呈風骨
作者:楊立華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十九日壬戌
耶穌2024年2月28日
“湯一介樂黛云人生三書”,湯一介、樂黛云著,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3年10月第一版,177.00元
大學者的短文章,往往可觀。
一向喜歡讀湯先生、樂先生的回憶文章和學術思想短論,但從未留意做認真的比較,印象中文如其人,與平時跟兩位先生交流的觀感一致。這次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將兩位先生的散文精粹和文化隨筆合編為三本書同時出版,給了我在參照中閱讀和學習的機會。
細讀兩位先生的文章,會發(fā)現(xiàn)文風上的共性:真誠自然、樸實無華,有極強的自省和反思的氣質。湯先生和樂先生都出身世家,在近代以來中國的巨變中經歷了人生的漲落。湯先生的哲學家氣質將跌宕起伏洗練成波瀾不驚:“我和樂黛云結婚已經五十三年了。在這五十三年中,我們經歷著種種的苦難,不是她成為右派,就是我成為‘黑幫’,不是我被‘隔離審查’,就是她在深山‘勞動改造’。記得我在‘隔離審查’期間,兩三周可以放我回家半天,每次她就炒好一罐雪里蕻,送我回到未名湖的小橋邊。我成為‘黑幫’時,白天勞動,晚上被關在一座樓里寫檢查,她就坐在樓下的石階上,等我回家?!睒废壬奈淖謺嘈┨鴦?,同樣樸素親切,但有始終不變的浪漫熱情,也隱隱有消不盡的塊壘。兩位先生的人生多數時候是逆風的。個體與時代風向的種種錯位,既刻下了傷痕和烙印,也因此留出了反思所必需的距離。兩位先生對他們經歷的特殊時代都有深刻的省察。對于個人在復雜情境里的選擇,有留白,無諉過;有自責,無矯飾。在修辭術過剩的時文風氣里,讀這樣“雕琢復樸”的文章,如聞夏日風荷。
在兩位先生的學術回顧中,都談到了湯用彤先生的深刻影響。《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心中的湯用彤先生》中的許多片斷,讀來動人。樂先生1958年被劃定“極右派”。從不求人的湯用彤先生找到時任北大副校長的江隆基,為樂先生求得了八個月的“緩期”。八個月哺乳期滿那天,“下鄉(xiāng)的通知立即下達”?!坝浀秒x家時,湯一介還在黃村搞‘四清’,未能見到一面。趁兒子熟睡,我踽踽獨行,從后門離家而去。偶回頭,看見湯老先生隔著玻璃門,向我揮了揮手”——樂先生克制的筆觸下,湯用彤先生的溫厚人格觸人心弦。樂先生太直。湯用彤先生就在病床上給她講“沉潛”的含義:“沉,就是要有厚重的積淀,真正沉到最底層;潛,就是要深藏不露,安心在不為人知的底層中發(fā)展?!焙畹奶嵝驯澈螅呛蔚壬畛恋暮亲o! 讀樂先生、湯先生關于湯用彤先生的回憶,讓我對《論語》“鯉趨而過庭”一章作為父親的孔子的深情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兩位先生在學術道路上的不懈求索,應該始終伴隨著湯用彤先生沉靜、溫暖的目光吧。
湯先生的學術文章一向平實,不刻意求深而自然深邃入理。即使是《郭象與魏晉玄學》這樣的大著作,也是如此。《湯一介 樂黛云:給大家的國文課》一卷選入的《論儒家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是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湯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要義的創(chuàng)造性總結,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對“真”“善”“美”問題的獨到理解。這一體系化的建構是湯先生在1983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第17屆世界哲學大會上提出的。劉述先先生《蒙特利爾世界哲學會議紀行》中專門寫道:“會議的最高潮是由北大教授湯一介用中文發(fā)言,探討當前第三期儒學發(fā)展的可能性,由杜維明教授擔任翻譯。湯一介認為儒學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現(xiàn)代都沒有失去意義,理應有更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這一番發(fā)言雖然因為通過翻譯的緣故而占的時間很長,但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論通過實感的方式表達出來,緊緊地扣住了觀眾的心弦。講完之后全場掌聲雷動,歷久不息?!薄丁窗闳舨_蜜多心經〉講義》是書中另一篇過目難忘的文章。湯用彤先生是治佛教史的名家。湯一介先生于中國佛教史素有家學。對于《心經》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如何做不蔓不枝而又透徹清晰的解釋,是難點所在。湯先生這篇講義從解題入手,講古時譯經的“五不翻”原則,以此解釋何以佛經中保留諸多音譯;其次分略說和廣說兩個部分,對二百六十字的《心經》全文做了解說。名相解釋精準,義理闡發(fā)宏富。平易耐讀,無冗贅處。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作為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開拓者,樂先生的學術視野寬闊,對中西方文學都有自己專門的研究和探索。選目中的兩篇《讀〈世說新語〉隨記》,應該既有王瑤先生的學術趣味的影響,也與湯用彤先生、湯一介先生的魏晉玄學研究有關?!短剿魅说纳澜纭劽滋m·昆德拉的小說》一文則在呈現(xiàn)昆德位小說獨特肌理的同時,浸入了自己對于生命、存在和歷史的思考。與借文學批評承載自己的理論趣味的文章不同,樂先生的分析和闡發(fā)里始終有對文學作品的文學性的關注。沒有生硬的概念堆砌,只有深入閱讀帶來的洞見。
修辭的惡趣味無處不在。寫作的自覺意味著對自己長久以來形成的、同時又在不斷形成的修辭慣習的反省與克服。文風關聯(lián)著學風,茲事體大。不要讓“膩粉”遮蓋了風骨,這是兩位先生的文章給我的教誨。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林衛(wèi)輝】《詩經》里的五谷雜糧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