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治平 、唐語鮫 著《春秋終始——公羊經學研究的當代詮釋》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4-04-11 21:25:46
        標簽:
        余治平

        作者簡介:余治平,男,西元一九六五生,江蘇洪澤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著有《唯天為大——建基于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研究》《董子春秋義法辭考論》《春秋公羊夷夏論——儒家以文明教化為本位的一種天下秩序設計》《春秋終始——公羊經學的當代詮釋》《董仲舒春秋大一統(tǒng)申義》等。

        余治平 、唐語鮫 著《春秋終始——公羊經學研究的當代詮釋》出版暨前言

         

         

         

        書名:《春秋終始——公羊經學研究的當代詮釋》

        作者余治平,唐語鮫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2月

         

        內容簡介

         

        本書主于《公羊》而結合《穀梁》《左傳》,辨析三《傳》差異,而返回公羊家的主義堅持和原則要求。汲取哲學智慧,注重形上提升,始終不失思想高度。采用文本考辨、文字??薄⒆志溆栐b、義理闡發(fā)四維結構而治經。深刻挖掘經傳文本所蘊含的現(xiàn)代理念,呈現(xiàn)經典跨越時空的價值。隱公元年是孔子編撰的魯國編年史《春秋》記事之起始年份,具有公羊學標志意義的“元年春,王正月”,具有時間哲學、歷史哲學的蘊涵,表明天地萬物之氣象隨剛受命君王的出現(xiàn)而有所改變,因而也被人們注入本體論的形上要求。哀公十四年,《春秋》微辭,降麟之大異,以示周室將滅,去“王正月”,而明《春秋》絕周之意??v論麟經的開端與結束,首尾相接,圓善自成,在實現(xiàn)薪火相承、代際賡續(xù)的同時,也有意讓儒門圣道能夠返本開新,使《春秋》大義運轉來去,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

         

        余治平,祖籍江蘇洪澤,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湖南科技學院、河北衡水學院特聘教授。河北省董仲舒研究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華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理事,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特約研究員。《中西哲學論衡》(年刊)主編,上海市江蘇淮安商會副秘書長。已出版《唯天為大》、《哲學的鎖鑰》、《中國的氣質》、《忠恕而仁》、《哲學慧眼識究竟》、《董子春秋義法辭考論》、《春秋公羊夷夏論》、《萬集鄉(xiāng)下這些年》、《做人起步<弟子規(guī)>》等專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康德哲學概念譜糸”(DasBegriffeslexikonderKantPhilosophie)主持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忠恕而仁”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CLTHK)、德國柏林一勃蘭登堡科學院(BBAW)、柏林自由大學(FUB)訪問學者。

         

        【目錄】

         

        上編  公羊經始《隱公元年》當代詮釋

          第一章  五始:“元年春,王正月”

            一  元年:天地之始

            二  春:四時之始

            三  文王:受命之始

            四  正月:政教之始

            五  公即位:一國之始

          第二章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第三章  魯與邾婁盟于昧

          第四章  克段于鄢:大鄭伯之惡

            一  《詩》中叔段

            二  《左傳》敘事

            三  《公羊》如何大鄭伯之惡?

            四  不弟之之辭

            五  地之之辭,月之之辭

            六  三《傳》異旨

            七  親親尊尊的糾結

          第五章  天王非禮:歸惠公、仲子之贈

            一  使者“宰咀”之官氏、身份

            二  魯惠公與仲子

            三  赗與赗禮

            四  五“來”而“不及事”

            五  “兼之”之辭及其非禮性質

            六  結語

          第六章  魯宋盟于宿

          第七章  祭伯來朝

          第八章  公子益師卒與三世異辭

        下編  公羊經終《哀公十四年》當代詮釋

          第九章  所謂“西狩獲麟”

            一  變例言“獲”“狩”

            二  麟,“獸之圣也”

            三  更“冬”為“春”,《春秋》改制

            四  “以祥為異者,亂世之變”

            五  大之之辭:“非狩而日狩”

            六  麟者仁獸:“設武備而不為害”

          第十章  “丘以匹夫徒步,以制正法”

            一  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

            二  孔子哭麟:“假為微辭,非其本心”

            三  麟為漢應?

          第十一章  西狩獲麟,孔子道窮

            一  從“天喪予”到“天祝予”

            二  麟死:“夫子將沒之征”

            三  “天命成敗,圣人知之”

          第十二章  《春秋》何以始乎隱?

            一  感麟而作《春秋》

            二  始于隱公,“祖之所逮聞也”

            三  “西狩獲麟”,微辭登峰造極之妙筆

          第十三章  《春秋》何以終乎哀十四年?

            一  “人道泱,王道備”

            二  絕筆于“春”,“素王”功成

          第十四章  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一  “麟經”在“六經”中地位最高

            二  受命之符,撥亂反正

            三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第十五章  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

            一  儒者以堯舜之道為極

            二  “道同者相稱,徳合者相友”

            三  “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四  “樂”道精神的境界與追求

        主要參考文獻

        重要索引


        前言

          圣門經學是中華文明的文本根據(jù)與價值源頭,已經非常確鑿地支撐國人精神世界和日用生活兩千余年。今天的我們注經解經,就學術形式、方法論而言,肯定已經回不到漢唐,也回不到宋明,更回不到乾嘉學派以來的清人那里去了。董仲舒、何休、孔穎達、徐彥、胡安國、高閌、戴溪、莊存與、劉逢祿、陳柱之類先賢能做到的、已經做過的,我們都做不到,不可能也沒必要重復他們的學術勞動和成果樣態(tài)。我們可以做的只是繼承他們的精氣神,立足自己的時代,而為古老經典注入新鮮的文化生命,增添旺盛的學術活力。這些年來,上海交通大學“春秋經義訓”團隊研治公羊,專心致志地撲在經學上,嘗試開辟一種“現(xiàn)代范式”。所謂“現(xiàn)代范式”,其狹義則是利用來源于西方的學科話語系統(tǒng),泛指則可以是活在當代的人所展開的相對成熟、定型的經學解釋傾向和特點,舉其要領則至少可以包括八個方面:

          主于《公羊》而結合《谷梁》《左傳》。我們的立場在《公羊》,堅守家法師說,但又不拒絕《谷梁》《左傳》。儒門十三經,《春秋》就占了三席,可見其地位何其重,分量何其大,作用何其關鍵。而在現(xiàn)行的春秋學系統(tǒng)中,三《傳》各有偏向。《公羊》側重于書法、辭法、禮法,尤其強調體例,多有“非常異義”,需要讀者認真琢磨。《谷梁》主要闡釋王道義理,指向明確,直截了當而不拐彎,語言凝練而深得要領,不太繁復。而《左傳》則偏于歷史敘述,不厭其煩地交代每一事件發(fā)生的背景、過程、結果,價值似乎中立。讀一部《春秋》,相當于讀三部經典,我們始終在三《傳》貫通中理解孔子的意旨,辨析三《傳》差異,最后再返回公羊家的主義堅持和原則要求,力挺《公羊》。

          汲取哲學智慧,注重形上提升。這些年來,我們都在提倡并踐行做“有哲學的經學”(der die Philosophie absorbierende Konfuz?ianische Klassiker),這其實就是一種敞開胸懷擁抱并吸收、融合了源于西方哲學營養(yǎng)的現(xiàn)代詮釋方式,這樣做至少能夠捕捉到經文、《傳》文中的每一條義理,深度挖掘經典中的概念、觀念,充分展開話題內里,有利于把問題本身掰開來并逐一說清楚,個個講明白,不無細膩地進行理性分析與形上闡發(fā)。既緊貼了文本自身,扣住中心事件不放,又能夠上升到純粹精神的層面予以言說,王法道義揭橥有力;既能夠包納具象,又善于抽象延伸,進而使得我們的經學研究始終不失思想高度。

          文本考辨、文字??薄⒆志溆栐b、義理闡發(fā)四維結構。我們也致力于對經文、三《傳》文本自身真?zhèn)?、形成過程、相互差別及其文字的勘誤考異,都盡量做出認真而細致的辨析??鬃又洞呵铩?,不會浪費一滴筆墨,所以我們在注釋經文時也嚴肅對待了他的每一個文字,凡經必解、凡《傳》必解、凡引必解是基本原則。字源追溯,衍文、異文、誤刻辨認與糾正,字義挖掘和訓詁,以及每一句話意義空間和文明價值的詮釋,都盡量做得具體、到位而比之前的研究更富有信息含量。對于經文所蘊涵的王道義理,則竭力做出深度挖掘,揭掉遮蔽,鉤隱索微,敞開篇幅,不加限制。即便對于老生常談的經學故事,也試圖闡發(fā)出新亮點,讓讀者能夠有新的思想收獲。

          注重釋放經傳文本的現(xiàn)代價值。站在21世紀的學術定位上,嘗試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識別并激活蘊藏在古老經典中的自由、權利、民主、法治觀念,努力讓讀經解經活動真正走進現(xiàn)代社會,融入現(xiàn)代生活,呈現(xiàn)其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同時,也可以讓經、傳、注、疏所伸張的儒家禮法標準與道義要求接受一次時代檢驗。“鄭伯克段”事件中,君臣倫理與兄弟倫理、母子倫理之間的糾結關系,《公羊》“大鄭伯之惡”的緣由,皆已經獲得重新審視?!摆w盾弒君”一案中,完全可以回歸事實,分明罪責,而重新檢討作為國君的晉靈公早已有過惡在先,趙穿弒君則是在為民除害。宋伯姬“卒火”中,撕開個體價值與禮法原則之間的矛盾張力,而拷問王后、傅母生命倫理的關系權衡。季札一再讓國,雖然成全了自己的個體謙遜“小德”,卻輸?shù)袅藝逯按罅x”,而導致吳國政局長時間的動蕩不安,因而產生對其還能不能稱賢的質疑討論。昭公出奔的政治流亡事件中,對季平子執(zhí)政惠民、得民進行了重新考慮,深究君臣一倫中禮制尊尊形式合法性與大夫僭越而獲得實質合法性之間的對沖,顯然是在為人民利益的真實需要而鼓呼。

          解經活動一般都首先必須基于《傳》文。為了解釋《傳》文,則又得《注》《疏》。然而,通讀《春秋》經文與三《傳》,則不難發(fā)現(xiàn),《傳》文經常不能夠達到經文的含義,甚至還會歪曲,走進相左、相反的方向。這種情況下,經、《傳》得分治,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經是經,《傳》是《傳》,各解各義?!秱鳌坊凇蹲ⅰ贰妒琛?,卻又能夠跳出《注》《疏》,并且把《注》《疏》看作是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可以相對獨立的兩個解釋系統(tǒng),不再要求“《疏》不破《注》”。從哲學解釋學的一般理論稍加引申則可知,每一個解釋主體對文本的解釋都是合法的,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文字、話語的完全相等的解釋,符合本義的解釋一直在路上,卻始終都到不了目的地。因而《注》未必能夠真正抵達經、《傳》文本自身,同樣,《疏》也不可能完全抵達《注》。與其死“守《注》”而又達不到,還不如大膽而公開地承認《注》《疏》之間的距離。董仲舒的《繁露》、何休《解詁》都只是他倆各自對《春秋》的詮釋而已,硬要分出一個誰對誰錯則多半是不落好的徒勞,所以,也就不必再讓后世學者拿去當作解經千古不易的圭臬了,過分強調遵守則無異于扼殺解釋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徐彥《疏》也未必能夠完全與《解詁》保持高度的一致。因此,在我們的公羊學研究中,《注》《疏》之間甚至包括經、《傳》之間經常被當作各自獨立的文本來對待,分別揭示并闡發(fā)其學術義理。

          不以學科分野為路徑去肢解經學,卻又能夠吸取各學科之養(yǎng)分。學科之分是西方現(xiàn)代知識系統(tǒng)發(fā)展的產物,作為儒家經典的《春秋》根本無論歸入任何一門既有的學科之中。使用任何一個學科研究范式都不可能完全滿足《春秋》自己的詮釋要求。但它又可以被幾乎所有的現(xiàn)代學科所審視和研究。我們可以在何休《解詁》關于“元年春、王正月”的詮釋中,挖掘出“五始”的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天文學、本體論、宇宙論、創(chuàng)世論、宗教學和人類學的豐富內涵?!洞呵铩窞漠愓f中,在旱、不雨、大水、蟲、六鹢退飛、西狩獲麟、沙鹿崩、梁山崩等事件中,我們一旦借助于天象學、氣候學、水文學、水利學、動物學、地質學的透視鏡,則肯定會比古人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學術信息。鄭伯殺段,但從道德學、倫理學去譴責則是遠遠不夠的。對天王歸仲子赗的批評,也不可能只限定于事前認識論上的無知,禮法本身雖然是約定俗成的不成文法,但又不失一定的約束力。

          從問題本身出發(fā)而展開研究,跳出漢學、宋學的區(qū)分,既不唯漢學是從,也不獨任宋學;既不完全“我注六經”,也沒有絕對陷入“六經注我”;既不被書法、辭法、禮法之體例限定死,又不至于在義理世界里天馬行空而不著邊際。過往的“二分法”解經多半顯得蒼白而無聊,實際上,對任何一句經文、傳文的詮釋都應該是兼及性的,所以我們盡量避免單向度的依賴,并不在意人為的分殊。撇開“二分”思維,直接面對事件本身而進行有意義的挖掘和闡發(fā),該訓詁就訓詁,該考辨就考辨,該闡發(fā)義理就闡發(fā)義理,而不會被既有成見所左右,也不會被傳統(tǒng)界說所嚇到。別讓眼花繚亂的各種經學分期說牽著鼻子走,無論劉師培的“四期說”,還是《四庫提要》的“六期說”,江藩的“十期說”,皮錫瑞的“十期說”,都只當它們是某種人為劃定,實在無謂,而沉浸到具體的經文、傳文中去尋找真諦,因而顯得扎實有力。以“我注”催生“注我”,以“注我”提升“我注”。對許多公羊經傳文本中諸多文字所做的語源學、語用學考察,很見工夫,做得很是漂亮、精彩。

          在文明互鑒的視野下重新審視《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的人、事、物。站在21世紀的歷史角度上,開闊眼界,絕不可對波瀾壯闊的西方文明熟視無睹,而是采取一種學習、參考的積極態(tài)度。對“元年春、王正月”的詮釋,能夠發(fā)掘中國本土的時間制度,發(fā)覆其以生活事件為中心的時間傳統(tǒng),進而闡述中國特有的時間政治與時間哲學乃至創(chuàng)世理念,而與基督教文明的紀元傳統(tǒng)形成明顯的區(qū)別。對于《春秋》中諸多歃血誓盟,能夠與西方契約文明相比較、相砥礪,而揭示出上古中國并不以文字條約為最高信用的事實,在禮樂文明昌盛的時代,口頭承諾的方式更值得推崇?!矮@麟”后的孔子,能夠自覺編撰“六經”,存亡繼絕,有意總結并接續(xù)三代文明的先進成果,而在人類文明濫觴、起步、塑形的那個“軸心時代”能夠為中華民族開辟、創(chuàng)設出一種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文明范式,樹立起一面經得起歷史檢驗和考慮的理想旗幟,即仁道主義,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我們族群存在和文明走向的正義屬性,也使我們的族群第一次獲得身份上和文化上的雙重認同??鬃釉谀莻€禮崩樂壞、霸道橫行的亂局中,執(zhí)意要把我們民族引向一條王化正義的坦途,而不是一條打打殺殺、搶奪擄掠的死胡同。所以,我們在解經過程中一邊守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邊又能夠舒解胸襟,坦蕩面對外來文明,并樂于接受和消化其有價值的養(yǎng)分。

          至于對董仲舒解經文字的重視,對何休《解詁》、徐彥《疏》每一句話都加以征引和詮釋而盡量做到一無遺漏,則是我們團隊解讀《春秋》的一大獨到之處,這些都已經在《春秋公羊余門講讀記》序言中有所介紹了,而不再列入“現(xiàn)代范式”。

          我們團隊在交大舉辦的“公羊讀書班”,從2020到2021歷時三年,面向本、碩、博不同階段的學生,也吸引了海內外許多青年學者踴躍參加。作為《春秋》開始篇的《隱公元年》,由余治平領讀、講解,先后六周課,總共18課時,講稿文字超十萬。而作為公羊《春秋》終結篇的《哀公十四年》則由唐語鮫領讀、講解,雖然只有一次課的機會,但從晚上六點到十一點半,全程精彩,蕩氣回腸,聽得大家沉醉如夢,意猶未盡,初步講稿就有八萬多字。董學有“十如更始”的主張,極力闡明“天之道,終而復始”的原理,則可知陰陽循環(huán)、永無止竭是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世理念,并也由此而引申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精神信仰、歷史哲學和時間傳統(tǒng)。讀書班進行過程中,我們就有意在將來用心挑選出一些精彩篇章的講稿嘗試以年度為主線而出版“春秋零讀系列”叢書,即把《春秋》經傳注疏作化整為零的碎片化解讀,張靖杰的《莊公四年》,張禹的《宣公六年》,代春敏、Paul Napier的《宣公十五年》,張咪的《襄公三十年》,等等,都很有料,都可以單篇析出而熠熠生輝。至于我們二人的《隱公元年》《哀公十四年》,原本也可以獨立成書,但聯(lián)袂撰作《春秋終始》則顯得更有意蘊,縱論麟經的開端與結束,首尾銜接,圓善自成,在實現(xiàn)學術薪火相承、代際賡續(xù)的同時,似乎也有意要讓儒門圣道能夠返本開新,使《春秋》大義運轉來去,生機盎然,而“民世世傳”之。實際上,在解讀《春秋》的過程中,大家也都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242年流水賬,一年一年又一年,此起彼伏,講解、寫作的任務沒完沒了似的,看不到一個頭;形式單調枯燥,還摻雜著許多重復勞動;講稿改了一輪又一輪,文字表達越來越有力量,思想高度不斷提升,意境漸佳而扣人心弦。而這恰恰就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原色,是人類歷史的本來樣態(tài)。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