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虞萬里作者簡介:虞萬里,男,西元一九五六年生,浙江紹興人?,F(xiàn)任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兼任《經(jīng)學文獻研究集刊》主編。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榆枋齋學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姓氏與避諱起源》《文本視野下的詩經(jīng)學》等。 |
原標題:虞萬里:《詩經(jīng)》文本縱橫談
來源:“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六日丁丑
??????????耶穌2024年5月13日
2024年5月10日晚上,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求是學院紫云碧峰學園主辦,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古典文明中心、浙江大學圖書館協(xié)辦的經(jīng)典研讀社第二期“《詩經(jīng)》:倫理與政治”在浙江大學圖書館主館舉行。此次講座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虞萬里主講,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旭主持,求是學院紫云碧峰學園副主任胡凌飛老師、分團委副書記劉永杰老師到會參加,校內諸多師生熱情參與。
講座伊始,虞教授介紹了二千年來《詩經(jīng)》著作的數(shù)量,說即使如匯集眾多學術成果《詩經(jīng)集校集注集評》和《詩經(jīng)要籍集成》等,收錄的范圍仍都十分有限。事實上,歷史上《詩經(jīng)》著作遠遠超過一千種;即使將五種《四庫全書》所收錄的《詩經(jīng)》著作都略去不計,單計清代就還有七八百種。從文字、篇章、詩旨等各方面看,不同時期學者對《詩經(jīng)》研究的視角都有明顯的不同。就最顯眼的《詩經(jīng)》分什而言,現(xiàn)存最早的《毛詩傳箋》與宋代朱熹的《詩集傳》就有差異。《毛詩傳箋》將《詩經(jīng)》小雅74篇分成《鹿鳴之什》《南有嘉魚之什》等七什,六篇亡佚的篇名分在前兩什,不計數(shù),最后的《魚藻之什》則有十四篇。朱熹《詩集傳》中將小雅74篇和六篇亡佚之詩合并為80篇,分為八組(什),正好十篇一組(什),但次序卻有調整?!对娂瘋鳌烦谝唤M《鹿鳴之什》外,其余七組什名與《毛詩》全然不同。除了篇章結構上的差異,對詩旨和內容的不同更多。
虞教授指出,《詩經(jīng)》的文本在形成之初就有文字的加工,這只要反復吟詠《詩經(jīng)》與杜文瀾《古謠諺》所收上古的民謠,就可以發(fā)現(xiàn)?!对娊?jīng)》305篇中由行人采風采來的民歌,應是經(jīng)過太師等上層知識分子加工后的作品,已不是最原始的民間歌謠?!吨芏Y》云:“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云:“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者,言古以刺今,倍文曰諷,以聲節(jié)之曰誦,發(fā)端曰言,答述曰語。”西周太學用《詩》教授國學弟子,則必須有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文本,他們既然要借古諷今,要在外交上對答吟誦,表達自己的政治意圖,則對詩句詩旨必有一種統(tǒng)一的認識與解讀。只是到了春秋戰(zhàn)國以后,文字異形,言語異聲,《詩經(jīng)》傳到民間,文本面目就發(fā)生了變化。
其次,虞教授帶領聽眾回溯兩千多年的歷史,探究《詩經(jīng)》文本的演變。他指出,唐代之前的《詩經(jīng)》文本變動頻繁,而宋代以后則相對穩(wěn)定。宋代科舉制度的影響,將經(jīng)文、注解和正義合并刊刻,形成了較為統(tǒng)一的刻本。但五代和宋初,唐手寫本尚有存世,所以宋人的校改可能依據(jù)寫本,有其文本上的價值。元以后的刻本則基本上是別字、俗字和訛字的區(qū)別。東漢時期的熹平石經(jīng)也反映了《詩經(jīng)》文本的不同。熹平石經(jīng)正面刻《魯詩》,通過復原與??保c目前流傳的《毛詩》的對比,學者們能夠進一步接近其文本的原貌。西漢時期的阜陽簡《詩經(jīng)》特點是一章單獨抄寫一簡或兩簡,各章不連抄。一旦緯絲散亂,就會造成章次的混亂,安大簡章次的錯亂就是一個顯例。
最后,虞教授講解了《詩經(jīng)》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亂問題,并強調這方面的研究對于復原漢代《詩經(jīng)》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通過比對出土文獻和現(xiàn)今的《毛詩》,可以發(fā)現(xiàn)熹平石經(jīng)與?;韬顫h墓出土的《詩經(jīng)》篇次大致相同,而與《毛詩》有較大差別?!睹姟放c《魯詩》在篇次、章次、章節(jié)和文字上都存在差異。他據(jù)阮元《毛詩??庇洝方y(tǒng)計,說毛詩二十卷約有幾千條異文,而這些差異大多是唐以后形成的,當然其中的個別文字含有隋唐寫本時代的因子,這種因子或許也透露出三家詩的文字面貌。他以“板蕩”一詞為例,分析《毛詩》與《魯詩》分什的差異?!睹姟ご笱拧贰栋濉贰妒帯范姴⒉辉谝黄穑栋濉吩凇睹姟ご笱拧分袨椤渡裰病纷詈笠黄?,《蕩》為 《蕩之什》之第一篇。而依據(jù)熹平石經(jīng)殘石復原的《生民之什》中,《板》《蕩》二詩正為第五第六,前后相次。因其詩旨相同,故為 《魯詩》學者楊賜率先作為一個詞匯使用,影響后人,遂有唐太宗“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名句。
在講座的問答環(huán)節(jié),虞教授耐心回答了現(xiàn)場師生提出的問題。首先,老師回答了從青銅器、金文上研究《詩經(jīng)》文本的問題。他說這種研究室從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開始,后來于省吾作《澤螺居詩經(jīng)新證》進一步與銅器銘文語詞互相關聯(lián) ,進行考釋。姜昆武的《<詩><書>成詞考釋》也是這類著作。接下來,老師回答了《詩經(jīng)》中的政治詩與愛情詩的問題。《詩經(jīng)》十五國風多以愛情家庭為題材,其基本功能是抒情,但在采入王室和流傳過程中,知識分子將它與政治和道德關聯(lián)起來,通過闡釋詩旨來發(fā)揮教化功能。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探討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孔麗】隋唐孔氏經(jīng)學復興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