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虞萬里作者簡介:虞萬里,男,西元一九五六年生,浙江紹興人?,F(xiàn)任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兼任《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主編。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榆枋齋學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姓氏與避諱起源》《文本視野下的詩經學》等。 |
虞萬里 著《文本視野下的詩經學》出版暨自序
書名:《文本視野下的詩經學》
作者: 虞萬里
出版社: 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25-3
【作者簡介】
虞萬里,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主編。兼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出版基金專家委員,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兼職教授。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榆枋齋學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姓氏與避諱起源》等,編著《二十世紀七朝石經專論》主持整理古籍和近人學術著作一千多萬字,發(fā)表學術論文和文章二百五十多篇。
【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潛心研究《詩經》數(shù)十年之成果。全書是以傳世《詩經》文本為主,參證清人學術成果,兼取出土安大簡、阜陽簡、上博簡、?;韬詈喓挽淦绞洝遏斣姟窔埵鞯难芯?。主要有以下幾個面向:從古史追蹤詩旨的脈絡和演變,從異文探索《詩經》文本與四家詩異同,從竹簡和石經殘石復原《詩經》篇次和什次,從《詩經》的分什追溯語詞的起源,從石經殘文和竹簡目錄探索詩派的不同,從孔門傳詩形式糾正上博簡《孔子詩論》的定名。書中每篇都指向一個不同的研究路徑,是作者在長期研究先秦經傳演變形態(tài)和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對《詩經》文本的思考。
【目錄】
總序自序《鄭風·緇衣》詩旨與鄭國史實、封地索隱從簡本《緇衣》論《都人士》詩的綴合上博《詩論》簡“其歌紳而蕩”臆解由《詩論》“常常者華”說到“?!弊值碾`定———同聲符形聲字通假的字形分析《孔子詩論》應定名為“孔門詩傳”論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簡本《緇衣》引《詩》考———兼論前賢以師承和異文區(qū)分四家《詩》之利弊由?;韬喤c熹平殘石對勘論魯、毛篇第異同———以《小雅》“《嘉魚》《鴻鴈》《甫田》”三什為中心熹平石經《魯詩·鄭風》復原平議———兼論小序產生之年代《詩經》今古文分什與“板蕩”一詞溯源《詩經》異文與經師訓詁文本探賾六朝《毛詩》異文所見經師傳承與歷史層次———以陸德明《毛詩音義》為例董逌所記石經及其《魯詩》異文清以前之三家《詩》研究鳥瞰段玉裁《詩經小學》研究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齊魯韓三家詩釋》初探
【自序】
文本,或文本學一詞,最近十多年已成爲一個熱詞。這主要是因爲出土的經典簡牘越來越多,其內容與六藝類典籍相近相似,而文字、文句甚至段落內容卻不無差異,于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要將兩者綰合起來,尋找其演蛻的痕跡。其次是漢學家用異域的文本學思想和方法來研究儒家簡牘,促使簡牘乃至傳世文獻中“文本”一詞的熱度升溫。多視角審視出土簡牘,多途徑探索文本形態(tài),是學術繁榮興盛的表征,但也有因忽略春秋、戰(zhàn)國時六藝諸子傳授形態(tài)、書寫方式、傳播途徑,而以今律古,強作解人,甚或套用公式,射覆猜謎,看似自成一說,實質卻不免與歷史真相暌違。
兩漢的今古文經本異同,在魏晉古文經學興起后,逐漸消弭,顏之推《家訓》所提及的江南、河北文本,也未必都是漢代今古文經本,陸德明《釋文》載錄的二百多家上萬條異文,雖然蘊含部分漢代今古文經本的字形,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魏晉六朝真書興起后傳鈔所產生的別字、俗字,與漢代今古文經本無關??追f達《五經正義》、賈公彥《周禮》《儀禮義疏》和楊士勛、徐彥等著作,保存了漢魏、六朝部分經典異說,其中有的摘錄經文,可以管窺經本一斑;有的只有說而無經文,讓人無法猜度其經文原貌。朱熹承程子之意,分《大學》爲經一章,傳十章;移易《中庸》文句而分爲三十三章,盡管陽明對朱熹的《大學》分章并不認可,且至今尚未有出土文獻來證實朱熹改本的是非,但這是宋代學者主觀上第一次對先秦經典文本的辨識復原,厥功至偉。我之所以說朱熹改本“厥功至偉”,是基于我對諸子傳授、記錄形態(tài)和先秦文本長期思考、仔細觀察而言。朱熹改本是否完全符合曾子所言及門人所記是一回事,而經典,尤其是傳記如《論語》《禮記》等因難以分別經與傳、問與答而傳鈔錯亂,又是一回事,兩者并行而不悖。經傳問答之所以難以分別,是因爲先秦書寫沒有朱墨和大小字之別,加之簡牘緯絲散亂,鈔手又未必都是學者,所以內容完整、意義連貫的文本,往往在傳鈔中被拼接錯位。
清代自顧炎武撰《九經誤字》,沈炳震撰《九經辨字瀆蒙》,所辨多在文字。逮惠棟撰《易漢學》《九經古義》,雖欲發(fā)皇漢學,推究漢代經學,也只能在文字上入手尋究,其中間涉漢代經師某作某,因爲沒有參照的文本,所論只是無數(shù)個分散而不連貫的點,無法形成一個幾何圖形。浦堂撰《十三經注疏正字》,盧文弨撰《群書拾補》,益朝著文字形音義方向發(fā)展,導致后來阮元出來主持纂輯《十三經注疏??庇洝贰A硪粭l進路,戴震作《毛鄭詩考正》,雖也在文字訓詁上較論,但可意會其有較明確的文本指向,所以段玉裁承其緒,在《詩經小學》之后,要作《毛詩故訓傳》定本,來復原毛公《詩傳》文本。王鳴盛用三十多年時間撰著《尚書后案》,旨在發(fā)揮鄭康成一家之學,其輯錄鄭注,可以略窺鄭氏所持文本之一斑。段玉裁讀王氏《后案》,起而作《古文尚書撰異》,希冀勾勒《古文尚書》文本面貌;陳喬樅繼
而作《尚書歐陽夏侯遺說考》和《今文尚書經說考》,正欲與段氏各豎旗鼓,復原漢代《尚書》今古文經文本樣貌。陳壽祺陳喬樅父子又作《三家詩遺說考》,同樣用師法家法傳承之系聯(lián),勾稽兩漢今文《詩》說,其于復原漢代經師文本之事業(yè)可謂大矣。晚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儼然自以爲是爲今文經本作注,但不得不歸于陳氏父子導夫先路之功。以上只是清儒陵宋轢唐,探尋漢代經學文本的主線,圍繞這條主線而作的著作屈指難數(shù),各有貢獻,不煩縷述。
自上世紀下半葉始,儒家經典簡帛不斷被發(fā)掘而重見天日,其中七十年代出土的馬王堆《周易》帛書,書寫年代在五經博士建立前的文帝時代;五十年代出土的武威《儀禮》漢簡,年代落在五經博士建立后、章句逐漸興盛的成帝時代。前者文字與《易》經相去稍遠,后者則與《儀禮》較爲接近。最近出土的?;韬睢对姟泛啠甏m在宣帝之時,故章句的形態(tài)也初具規(guī)模。這一系列現(xiàn)象表明,五經博士的建立、分章析句的傳授和向歆父子的???,將經典的古本和今本劃分出一道界限。盡管經學博士建立和章句傳授過程中的文本變動,以及向歆校勘過程除章學誠、劉咸炘、孫德謙和余嘉錫已揭示外的細節(jié),我們現(xiàn)在并不很清楚,但它似乎已經告誡我們,在比勘、分析出土與傳世經典文本時必須分別對待。
馬王堆帛書和武威漢簡之外,絕大多數(shù)經典簡牘都是戰(zhàn)國時期之物,當時“文字異形,言語異聲”已衆(zhòng)所周知,而諸子學派之傳承方式和傳寫形態(tài),今天仍然知之甚少。取經過博士傳授、向歆??钡奈谋荆瑏肀瓤?、研究“文字異形,語言異聲”時代的簡本,當時混亂多變的古籀字形、南北雜陳的方言方音、狹窄單一的書寫形態(tài)和茫無頭緒的傳播途徑等,都是橫貫在我們面前的溝壑。雖然我們現(xiàn)在很難把控這種局面,逾越這些天塹,但在比勘、研究中始終存有這樣的意識,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多考慮這些因素,試著去把控、去逾越,以彌補我們論證過程中過分簡單的缺陷,完善我們推理時的邏輯,至少要比沒感覺、無意識、不思考而置之不理、自說自話要好。
有鑒于此,我在研究竹簡《緇衣》過程中,就盡量去考慮這些因素對文本的影響。比如,爲弄清《緇衣》每章后必引《詩》《書》文句以證,且簡本和傳世本所引《詩》《書》前后互相顛倒的原因,我去追溯西周國學中的《詩》《書》教學,知道有一門是講興道諷誦言語的六語課程,由此悟徹春秋各國外交賦詩,爲達到使者的政治目的,不惜斷章取義,應是學習六語后的結果;降及戰(zhàn)國,普遍將《詩》《書》作爲經典格言來引述,則是聯(lián)橫合縱時勢下,溫和敦厚的諷喻風氣衰退,故必須直接用圣賢故訓來佐證觀點、加強語氣。揭示這樣一種歷史脈絡,同時結合簡牘形制,來幫助《緇衣》引《詩》《書》的時代意義,以及顛倒是錯簡而非刻意篡改,無關宏旨。又如爲深究《緇衣》篇名取義及《鄭風·緇衣》詩旨,我從緇衣的制作、形制、用途入手,進而追蹤桓、武開國歷史,乃至鄭國地望及其遷徙途徑,揭示《緇衣》詩章的本義,最終確定《禮記》此篇取“緇衣”爲篇名的深意。在具體的文字疏證過程中,分析字形之外,往往多征引清人的說法、觀點來評判、取舍,意在將學術史與經學訓詁聯(lián)系起來。用這種方法來作“繁瑣”考證,篇幅當然冗長,這在二十多年前簡牘考釋崇尚簡約的學術風氣中,絕對是個異類,融入不到圈內。但爲堅持自己的研究理念,我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述:立足于出土簡牘,檢尋近似的傳世文獻文句以證,和立足于博士傳授、向歆??倍ǖ膫魇牢谋?,來審視出土簡牘,其重心不同,視點不同,思路不同,故所用方法和考證路徑也不同,當然,最后得出的觀點結論就不一定相同。
簡本《緇衣》引了《小雅·都人士》一章,但郭店簡文字完整,上博簡文字有殘缺,且與傳本《緇衣》和《詩經》文字都有差異。學者對郭店簡引文的“”作出各種各樣的隸定和讀法,目的都是竭力想和傳世本聯(lián)系起來,以致不管它們的韻字不協(xié)。放眼春秋、戰(zhàn)國之際,詩三百尚未固化,口傳意授,取此失彼,故逸詩時見于其他文獻。《小雅·都人士》五章,其前一章和后四章存在明顯的矛盾和不協(xié)調,鄭玄、服虔、孔穎達也說三家詩無首章。我綜合考慮《毛詩》的流傳、詩章的押韻和回還復沓的詩句音節(jié)等因素,將“”釋爲“人”,讀爲“仁”,以與“信”協(xié)韻。更將其與《都人士》首章合爲二章一首,將《都人士》后四章劃爲另一首,這種結論的是非錯對姑置不論,但至少是考慮到戰(zhàn)國《詩經》傳授歷史,解決了傳世本《都人士》和簡牘《緇衣》引詩異同的各種矛盾。
上博簡《孔子詩論》公布后,學者多循馬承源先生所排簡序,提出自己不同的排簡方案,記得當年就有二十種左右,據(jù)說現(xiàn)在已近三十種。我因爲一直關注先秦諸子“傳”的傳承形態(tài)和內容,看出《詩論》是師弟子相傳文字的合抄,是將不同層次的問答抄錄在一個文本中,絶無先秦“論”的意味,所以作文申述應該稱爲“孔門詩傳”。因人微言輕,不被重視而閑置一邊是情理中事?!对妭鳌分杏小捌涓杓澏币痪?,其“”字,古文字學者都嚴格按照其構形作解,于是人各一見,互不認可。漢字確實有其嚴格的構形系統(tǒng),一點一畫都有區(qū)別,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本是語用系統(tǒng),不能完全用構形系統(tǒng)來硬套,因爲抄寫的人不是精于漢字構形系統(tǒng)的專家,在鈔撰、轉寫過程中,依稀仿佛,似是而非的形譌時有發(fā)生,隨處可見?!?”與“
例舉書中一些考證思路和細節(jié),不是要表明我的結論正確,而是要重申這種研究思路和考證實踐,是一本于我對出土簡牘與傳世文獻研究的認識與理念。
五經博士建立、傳授和向歆??鼻昂笾谋居泻艽蟮牟町?,推尋先秦簡牘文本,又有溝壑橫陳在前,所以困難相當大。相反,漢魏石經是漢魏今古文的標準文本,雖經毀棄、沉埋而所出殘石有限,因其本身就是傳世今古文經本,相較那些出土的六藝簡牘,更能窺探兩漢今古文經學文本的異同,這就是我關注石經二十年的緣由。自《從熹平石經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一文始,我陸續(xù)撰寫了有關石經文字五十多萬,這里只收入幾篇與《詩經》相關的文章,大致有幾個方面可以表述:熹平石經所刻爲《魯詩》,它可以校正清人對四家詩的歸派正確與否,其意義不在清人歸派對錯的比率,而是可以讓我們思考,依師法家法劃分和歸派異文之所以與魯、毛文本仍有出入,有幾種原因:一、兩《漢書》記載的師法家法有缺環(huán),二、經師有師承的一面,也有轉益多師的特例,三、師法家法雖以文字爲基點,但更重要的是解說和篇章的長短多少,篇次的先后次序。關于篇次,羅振玉做得最多,貢獻最大,我所撰《〈詩經〉今古文分什與“板蕩”一詞溯源》《熹平石經〈魯詩·鄭風〉復原評議》及《由?;韬喤c熹平殘石對勘論魯、毛篇第異同》三篇,是在羅振玉《集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完整復原,并盡可能聯(lián)系文獻和史實,揭示今古文和師法家法文本背后的歷史。把握了師法家法文本在段落、篇第上存在差異,就可以理解漢代今古文和不同師法的文本爲什么可以共享一個異文,而同一家法的文本何以也有不同的異文,幫助今古文和師法文本雖以文字異同爲基點,但決不僅僅限于文字異同,在文字之上,還有文本篇幅長短,文本前后錯簡以及由此引起的解說差異等等。總之,漢代接受戰(zhàn)國多途徑傳下來的文本,在今古文對立、傳授和共生過程中的細節(jié)之復雜遠超乎我們想象。知道了漢代文本的復雜性,再去看清人就異文論古今,我們確實前進了一大步。但這不是我們比清儒聰慧,而是拜出土文獻之賜。假如惠、戴、段、王看到簡牘和石經殘石,以他們的功力,應該會揭示出比我們更多的東西。
由西周經春秋而戰(zhàn)國下至秦漢,漢字一直處于變動之中,經典、諸子文本的異文,可以說因人、因地、因時,時時刻刻都在產生。追溯雜亂紛繁異文的來歷,必須定位到時間和空間交匯的一個點,只是歷史場景的缺失和年代的久遠,將有時空定點的立體異文壓縮成一個扁平的面?!读疵姟诞愇乃娊泿焸鞒信c歷史層次》對《釋文》一千組異文進行考證,揭示了一批毛公、鄭玄、王肅之注和其他籀篆隸楷興替時所產生的異文,這也算是追溯到了一組異文產生的時空交匯點——這個點是否前有所承又是另一回事。由此反思,僅僅從一組組異文去分別今古文、家法師法,從而漫議文本,雖能收到一定效果,但并沒有追到源頭。清人在經典異文的海洋中蠡測今古文和師法派別,是歷史的局限,不能過分苛責。今天我們如果仍然局限于以異文論今古文和師法家法之文本,則不免作繭自縛,畫地爲牢。
探究先秦或兩漢的經典文本,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詞匯比較工作,由六朝《毛詩》傳鈔中產生的異文,可推知同一師法的不同經師傳鈔傳授也會產生異文,故重要的是要探尋先秦諸子傳授方法、書寫形態(tài)和派系脈絡,所以,文本研究的功夫更在文本之外,即師承傳授、不同字體傳鈔和多頭流傳的歷史背景。
本書所收雖是我所寫有關《詩經》的散篇文章,但其研究指向大多是《詩經》在戰(zhàn)國到六朝傳授、流傳中的文本,是我的“文本”理念的具體實踐。在這一點上說,它雖無專著章節(jié)之名而有專著之實,所以用“文本視野下的詩經學”來統(tǒng)括。由于文章的撰作時間比較長,注釋格式和用書都不統(tǒng)一,這次由張林宇、盧海燕學棣通讀全書,改正譌誤,并按出版社要求做了統(tǒng)一處理。馬濤教授讀《由?;韬喤c熹平殘石對勘論魯、毛篇第異同》校樣,補充了我漏引的二塊熹平殘石文字。老友光陽兄爲書名題簽,使小書增色。責編肖春茂先生微信、電話往返商榷,匡助良多。在此一并致謝。
2024年12月16日于榆枋齋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吳鉤】什么?宋朝的朝堂上也有左右派?
【下一篇】【張昭煒】儒家“成仁”視域中的《人譜》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