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
禮樂重建之商機
作者:秋風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fā)表
時間:西歷2012年7月10日
某日,與杜維明先生同座,談到前些日子去香港,親身感受到港人對大陸人之負面情緒。聽了幾個故事,初步判斷,港人反感大陸客之重要因素是大陸客之舉止粗鄙,比如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不排隊,不會說請、先生、謝謝等客套語。
坦率地說,這樣的人,放到哪兒都沒人喜歡:在西方,同樣舉止的中國游客同樣不被喜歡。但因此而指責民眾,也有失公平。這種粗鄙狀態(tài)是禮崩樂壞之結果,而禮崩樂壞乃是知識分子反傳統(tǒng)的觀念與社會、政治運動共同發(fā)揮作用的結果,普通民眾也是禮崩樂壞之受害者。
當然,到今天,追究這樣的文化與政治責任也沒什么用處了,就當下而言,至關重要的議題是禮樂重建,而這其中蘊含著很多商機。
共同體欲進入和維持文明狀態(tài),就必須以規(guī)則節(jié)制各人之物欲,協(xié)調人際關系。這樣的規(guī)則,古人稱之“禮樂”。然則,何為禮?何為樂?《漢書·禮樂志》:
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二者并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之于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fā)之于詩歌、詠言,鐘石、管弦。
禮樂共同構成古人所說“文”。禮樂之文上揆之天之文,也即天道;下緣民情,而成人之文,家、國、天下等共同體之文。這些文在內為規(guī)則、制度,在身體為進退、周旋之儀節(jié),在外為衣裳、車馬、旌旗、宗彝、樂器等名器。
禮樂必須借助于外在的物質表現(xiàn)出來,這些具有特定形式的物質,讓禮樂成為看得見的、可以觸摸的。因此,禮樂重建的一個重點,就是名器之重建。也正是在這里,蘊含著廣泛的商機。
拿服裝來說,“華夏”一詞中,夏者,大也;華者,服章華美也。堯舜禹時代的華夏人就是以自己的衣裳區(qū)別于蠻夷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衣服是文明最為重要的物質表現(xiàn)。穿什么樣的衣服,意味著生活于什么樣的文明中。若按照此標準看,今天中國人之文明認同應當是錯亂的。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今天的中國人沒有可彰顯自己文明之衣服,比如沒有適合于公共場合穿著之禮服,不論是官員參加正式會議、外交活動,還是民眾之婚喪嫁娶場合,看不到得體的禮服。人們只好胡亂穿衣。比如,正式場合,官員們一律著西裝,民眾則穿著夾克衫參加禮儀。正式場合的莊重感因此而受到?jīng)_擊。
當代中國需要重建衣裳之制。普通人已有此需求:這些年來,唐裝在興起,漢服也引發(fā)一場文化運動。而孟母堂主人周應之先生與幾位年輕的設計師所設計的“詩禮春秋”時尚漢服一經(jīng)面世,好評如潮。筆者在微博上轉發(fā)相關照片,收到的大多數(shù)是歆羨之評論。
禮樂覆蓋生活之方方面面,因而禮樂重建之商機也無所不在。比如,過去幾年,中國古典風格之紅木家具價格持續(xù)上漲,表明其需求在不斷擴大。有中國式家具,則需中國式房子。近十年來,中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多的房子,但這些房子要么沒有任何美感,要么拙劣地模仿西洋風格。于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生活在沒有任何中國精神、中國元素的房子中。設計師與開發(fā)商們如能開發(fā)出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神、吸納古典建筑元素的中國式房子,一定會受到消費者歡迎。如此等等。
也就是說,禮樂重建的商機已經(jīng)明明白白地展示在那里了:國民希望企業(yè)家與設計師們設計出蘊含中國文化精神、飽含古典服裝元素之服裝、家具、房子等等。而中國的產(chǎn)業(yè)界、文化界能否抓住這個商機?取決于企業(yè)家、設計師們是否具有文化自覺,具體而言說,取決于他們對于中國文化是否具有信心。假如他們具有這樣的信心,自當對中國文化有同情、親和態(tài)度。則在斷裂大半個世紀之后,完全可以通過補課,進入中國文明之相關領域,體認其中之中國精神,并將其運用于新的器物之創(chuàng)造過程中。
在我看來,下面簡單的事實就足以建立企業(yè)家、設計師們對中國文化之信心:中國是個超級文明共同體,不可能永遠生活在鄙俗狀態(tài),或者完全接受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注定了要過中國式生活。在遭受了二十世紀急風暴雨之摧毀之后,未來一百年中國歷史之主題就是禮樂重建,也即中國式現(xiàn)代生活方式之構建。今天人們談論最多的民主、法治等制度建設,也只是這個禮樂重建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這樣的禮樂重建,商機無限,從而構成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沒有優(yōu)美形式的生命是質,禮樂是文。過去三十年,中國人只是直接地、簡單地生存、生活著。這樣的生活與低附加值的粗放的經(jīng)濟增長方式互為表里。禮樂重建,也即人們對優(yōu)美之文的物的需求,需要在產(chǎn)品、服務生產(chǎn)過程中需注入更多智慧、精神,從而推動產(chǎn)品結構、經(jīng)濟結構以及企業(yè)生產(chǎn)方式乃至生產(chǎn)方式升級。最直觀地說,禮樂重建將催生中國式奢侈品行業(yè)。
原載《中國經(jīng)營報》2012/7/9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