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成龍作者簡介:董成龍,男,西元一九八九年生,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比較政治思想方向)。現(xiàn)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全球史研究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專著《武帝文教與史家筆法》,主編“世界史與古典傳統(tǒng)”譯叢,編譯《大學與博雅教育》《德性與權(quán)力——摩根索論文集》,論文《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與歐洲文明的戰(zhàn)后重建》《〈史記?陳涉世家〉中的“首事”與“矯詐”》等。 |
作為“政意”與“政制”的《明夷待訪錄》
作者:董成龍(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初九日戊申
??????????耶穌2024年8月12日
明清之際的儒者黃宗羲一生多變,“而卒為大儒”。其治學之法以六經(jīng)為根柢,主張“窮經(jīng)”的同時又“求事實于諸史”,“證斯理之變化”。黃宗羲將經(jīng)史之學融于一身,又有切實的政治參與,關注中國的古今之變并貫穿于《明夷待訪錄》之中??涤袨樵濣S宗羲,甚至說“本朝人物以黃梨洲為第一”,還從《明夷待訪錄》中得到了把變法與重建《洪范》政治理想結(jié)合起來的啟示。無怪乎康有為將旅居日本時的住所命名為“明夷閣”?!扒迥┧墓印敝坏膶O寶瑄也坦言,對于清初人物“最心折者”是黃宗羲和顏元兩人,黃宗羲“能揭數(shù)千年專制之毒,于政界中放一曙光”。在辛亥革命前不久,青少年時期的馮友蘭曾學過一些在當時“比較新的東西”,其中就包括《明夷待訪錄》。
不過,據(jù)朱維錚所言,“從著作史的角度來看,黃宗羲著作等身,但在1695年去世后的兩百年內(nèi),實際影響是不引人注目的”。這樣一來,《明夷待訪錄》在晚清被重新挖掘成為革命資源,就更具時代和思想的張力。
黃宗羲的方法
梁啟超認為,相對于“中國數(shù)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無所聞”而言,黃宗羲“創(chuàng)為學史之格”,憑《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論定學術(shù)源流、宗派之得失,開拓中國學術(shù)史,實為兩千年中國史學中“稍有創(chuàng)作之才”的六人之一。其余五人所作,均可謂某一領域的“通”書:司馬遷所作《史記》為紀傳體通史,杜佑之作名為《通典》,鄭樵之作名為《通志》,司馬光之作名為《資治通鑒》,袁樞之作名為《通鑒紀事本末》。
“摘發(fā)傳注之訛,復還經(jīng)文之舊”是黃宗羲的治學之法。但整理舊文,如何助力于當下的成長而不至于迷失自我于故紙堆中?黃宗羲自白:“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茍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此之謂“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
黃宗羲先成《明儒學案》,后作《宋元學案》,未完而先逝,旨在檢點宋、元、明學術(shù)史,上溯之路隱約可見。梁啟超慧眼獨具,以為若天假以年,“或且有《漢唐學案》《周秦學案》之宏著,未可料也”,亦在提示后人借用黃宗羲的方法切入黃宗羲本人。換言之,若以黃宗羲研究中國學術(shù)史的方法研究他的中國政治史撰述,探賾索隱,必有所得。如果帶著這個視角進入《明夷待訪錄》,就容易發(fā)現(xiàn),該書雖然字數(shù)較少、體量不大,但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龐大,是一部貫穿中國自三代以來歷代政治得失的簡明教程。
“通變”
小野和子注意到,《明夷待訪錄》的直接經(jīng)驗在于“乃父參加的東林黨和黃宗羲自己參加的(復社、抵抗運動這些)政治運動”,此書正是對這些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算”。因此,雖然黃宗羲并未點明,卻暗藏了東林黨人對張居正改革的批判。不過,這一批判并非全書的主旨,而是服從于歷代政治得失這一根本問題的具體切入點。島田虔次便指出,《明夷待訪錄》在中國政治史中是“屈指可數(shù)的最高杰作之一”,“儒教政治理論”在這本書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開”,自此以后,“整個清代,在政治理論方面,幾乎就沒有可看之作了。明末好不容易形成的言論界,也完全沉滯,就是說它消亡了也言不為過”。晚清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論,其本于中國的思想資源正是“《明夷待訪錄》所明確表示或暗示的政治哲學和公羊派的歷史哲學”。
黃宗羲“遠思深覽,一一通變”,其拳拳之心所屬意者,實為政治哲學的“貫通”(古今之變)而非實證史學的“敘事”。恰如司馬遷自許“成一家之言”時,已明確告知后人其“子書”的自我定位,若按今日學科分類,《明夷待訪錄》或可歸為政治哲學著作。近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李猛教授仿照嚴復,以“法意”對譯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以“政意”對譯柏拉圖《理想國》。借用此語,可以說“政意”與“政制”誠為黃宗羲念茲在茲的核心話題,他所論述的歷代政治得失正是“政意”與“政制”的得失。
“政意”與“政制”
西漢末年的劉向著《新苑》,開篇三章便是《君道》《臣術(shù)》《建本》;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開篇是《原君》《原臣》《原法》,亦合于末世救濟的微言大義。黃宗羲指出當世儒生的問題,即“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以至于“天崩地解,落然無與吾事”。所以,他深感儒生們往往“不能深原其本末”,“不知本末”則“迷其向背”,所以多有“是非倒置”之論,以為儒林自應“推原其故”,掃蕩各種遮蔽?!对贰对肌贰对ā啡且沂救陨系摹罢狻?。
《原君》《原臣》切斷了以親親之恩的視角對君臣關系的理解,而將其固定在尊尊之義的公共事務領域。孟子曾論及“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指責三代以下的禮、義之論名實不副。《原法》中“非法之法”的說法,便上承孟子余緒,以為三代以上是“無法之法”(law without laws,雖無法條,但法理流行),三代以下是“非法之法”(unlawful laws,雖有法條,但有悖法理)。除此以外,黃宗羲還在《留書·衛(wèi)所》中有“國非其國”之說,也可以概括為“非國之國”。既然三代以下都是“非法之法”“非國之國”,要想重新回到治世,就必須通過體察漫長的制度史,返回三代以上的“法”。對秦以來至明末中國政制的批評,正暗含其深刻的“政意”。
所以,孫寶瑄才在日記中感嘆:“黃梨洲先生《原君》《原臣》《原法》三篇,孔子之復原教也。孔子、基督,雖為法家、教皇所亂,而教門之有益人心,未嘗因而是減。如朗日雖蔽以云,而白晝猶辨色也?!薄秾W校》則呼應孟子所揭“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的傳統(tǒng)。如此,黃宗羲的革命性呼之欲出,挑戰(zhàn)君親師三位一體的格局。
《明夷待訪錄》除題詞外凡二十一章,除了《原君》《原臣》《原法》,此后的十八章對應十種政制:置相、學校、取士、建都、方鎮(zhèn)、田制、兵制、財計、胥吏、奄宦。古人言“讀史要能讀志”,只有通讀明以前正史的專題“志”,才能夠準確把握《明夷待訪錄》中的政制論衡。從政制的變遷節(jié)點看,《明夷待訪錄》中的“得失”或曰“古今之變”包含三種:三代以上與三代以下,有明以前與有明一代,明太祖與明成祖以后之明朝。除三代以上作為一種歷史高峰存在,此后的“古”與“今”各有其得失。
猶可待者
黃宗羲在明清之際創(chuàng)作的《明夷待訪錄》是“歷代政治得失”,也是“故事新編”,正合于“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的先賢教誨。黃宗羲積極參與反清復明而終告失敗,在創(chuàng)作上堅持守先待后,意味著研討中國古代的“政意”與“政制”就是在某種程度上研討“作為未來的過去”,通過對“政意”與“政制”的得失回顧,更好地面向未來。不過,恰如司馬遷所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重新閱讀和整理黃宗羲的思想,不是為了在當下照搬其學說,而是以之為媒介,與他一起思考中國歷史的得失。
我們所面對的歷史中,人都有其局限性,黃宗羲也未能自外。梁漱溟就注意到《明夷待訪錄》雖然承續(xù)孟子大義,“被清季革命黨人大量翻印傳播,以掀起革命思潮”,在20世紀中國革命事業(yè)中起到了思想啟蒙的重要作用,值得表彰;但“其所發(fā)揮僅至民有(of the people)與民享(for the people)”,而未及于“民治(by the people)之制度或辦法”。不過,梁漱溟又公允地說,對“民有民享”的關注“從孟子到黃梨洲”綿延不絕,不考慮“民治”的缺陷不能只歸咎于黃宗羲的個人思想局限,而是因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向來只重視“民有民享”,不重視“民治之制度”及其對應的反思。
因此,當梁漱溟讀到熊十力《論六經(jīng)》中關于《周官》的論述時,發(fā)現(xiàn)他不贊成將“民主”與“民治”“民享”分別而言,就指出熊氏這一見解正受困于不知“民有”“民享”“民治”的外國典故。黃宗羲、熊十力在“民治”的問題上思慮不足,因此其有關“政意”與“政制”的思考仍受制于中國古代社會結(jié)構(gòu)而無法演繹出全新的現(xiàn)代制度。當然,通過歷史得失的回望開出全新的政治制度,可能并非明清之際黃宗羲的創(chuàng)作本意,不過卻是21世紀閱讀《明夷待訪錄》的我們所非常關心的。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將“明夷待訪錄”譯作“waiting for the dawn”,直譯為“坐待天明”,是等待與未完成的狀態(tài)。黃宗羲在彼時不可能完成的歷史使命,恰恰是我們今天在回望其“政意”與“政制”論說時應當反復思量的主題。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