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秋風】這個教授需要教化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2-09-30 08:00:00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這個教授需要教化
        作者:秋風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fā)表
        時間:2012-9-25

            
             
            
            韓德強先生扇一老者耳光之事,引起輿論強烈反響。筆者就此發(fā)表一條微博說:砸車,打人,固與制度有關,但首先是一個教養(yǎng)不足的問題。當代中國高度匱乏教化,人無教化,不明禮義,必粗鄙、乃至野蠻。不妨比較一下中國白領與歐美、日本、香港、臺灣白領之舉手投足、周旋進退。禮義之本在于,把他人當成與自己相同的人對待,也即仁。
             
            不出所料,對這個看法,有人支持,更有人反對,雖然我已提及制度的重要性,但制度決定論者仍不滿意。法律正在追究游行示威中的打砸分子,法律也應當追究韓德強先生,對此,我完全支持。不過,仍然需要追問:他們?yōu)槭裁磿敲醋匀坏厣斐鍪?,砸向自己同胞的汽車甚至頭顱,扇向一個父行輩的老者?
             
            孔子對中國文明的最大貢獻是發(fā)明了“仁”,《中庸》說:“仁者,人也”。鄭玄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比实幕疽馑季褪?,一個人自然地把站在他對面的人當作與自己相同的人來對待,尊重他,由此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忠。孟子接著孔子的話頭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說,一個正常人,對站在他對面的人,總會有一種愛、同情、乃至尊敬。這就是人道的自覺。
             
            不過,孔子也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更具體地說,惻隱之心只是“仁之端”,而不是仁本身。惻隱之心需要經(jīng)過“思”才能成為仁。而思的意愿和能力在人們中間的分布很不均勻,只有少部分人之思的意愿與能力較強,他們可成為君子。大部分人則需依照董仲舒所說,通過教化擴充其惻隱之心為仁。這種思是人的自我完善,這種教化是人道的教育,讓人知道他人的存在,并且把他人當成人來打交道。沒有這樣的教化,大多數(shù)人就缺乏人道的自覺。
             
            儒家對于中國社會的首要貢獻就在于建立并實施教化。通過這種教化,民眾形成最為基本的互敬意識。在此基礎上,可以自動運轉(zhuǎn)的倫理得以生成,并發(fā)揮作用。在人的倫理自治之基礎上,需強制執(zhí)行的法律才可以社會可承受的成本運作。若人們普遍缺乏人道的自覺,則倫理無從形成,一切需法律強制,其成本將是不可承受的。秦制就是因為把人視為完全依靠成本-收益之理性計算決定行動策略,取消倫理,純粹依靠刑律。最終,政府不堪治理成本之重負,而迅速敗亡。
             
            不幸的是,經(jīng)過二十世紀的狂風暴雨,中國固有的社會教化體系基本被摧毀。一波接一波的文化、社會、政治運動就不用說了,這二十年來,知識分子們又在起勁地宣傳,人就應該利己;法律就是萬應靈丹,凡是道德倫理都是虛偽的。這些宣傳者對重視教化的儒家,當然深惡痛絕。
             
            于是,今日隨處可見這一系列運動與宣傳的產(chǎn)物。富裕起來到處做生意、旅游的中國人,用野蠻的行為,粗魯?shù)脑捳Z,把自己的粗鄙帶到香港、帶到臺灣,帶到全世界,甚至在大陸與香港之間引發(fā)嚴重的隔閡。本是抗議日本非法行徑的游行示威,演變成為對同胞財物的打砸,甚至傷害其人身。而堂堂的大學教師,也僅僅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在警察面前,猛扇老者耳光。
             
            毫無疑問,在這些粗暴、野蠻行為背后,存在著政治立場上的分歧。那位老者與韓德強教授的政治立場甚至可以說截然相反。這本很正常,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有這種分歧。然而,在一個正常社會,政治一般包裹在社會中,或者說包裹在文明中。由此,即便立場不同的人們也會首先把對方當成與自己一樣擁有人格尊嚴的人對待。這種人道的自覺約束人的政治行為,讓其趨于理性。于是,政治的分歧僅被視為理念的分歧,雙方同時被導入對話、辯論的軌道。但現(xiàn)在,中國社會不是正常社會,政治沒有文明的包裹,政治立場的沖突變成人身之全面對峙,主要是情感與本能之沖突,其解決途徑也只能是本能的,那就是暴力。
             
            也許,這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憂心的問題。處在轉(zhuǎn)型過程中的中國,人們之間的立場、觀點之分歧是十分嚴重的,還有利益、權(quán)利、權(quán)力之間的緊張、沖突攪擾其間。這樣的國民若不具有最基本的仁心,把他人當成與自己相同的人對待,未來中國將會怎樣?
             
            教化至關重要。這樣的教化不是要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也不是要把人都成為君子。儒家所確定的教化目標向來是低調(diào)的,那就是讓普通人具有最基本的人道的自覺:把自己當成人,從而約束自己的動物本能,不讓自己變成禽獸;同時,把其他人當成人,從而在與他人打交道時約束自己的本能和欲望。經(jīng)過如此教化的世界,才是人的世界,才有可能是文明的世界。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