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霸道:比暴政好得多,比王道差的遠(yuǎn)
——《儒眼看管子》前言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10月26日
《管子》一書,《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類,錯了;《隋書·經(jīng)籍志》改列法家類,正確。
學(xué)界普遍認(rèn)為:“《管子》是戰(zhàn)國時各學(xué)派的言論匯編,內(nèi)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nóng)家的觀點”云。羅根澤說:
“《管子》八十六篇,今亡者才十篇,在先秦諸子,裒為巨軼,遠(yuǎn)非他書所及?!缎男g(shù)》、《白心》詮釋道體,老莊之書未能遠(yuǎn)過;《法法》、《明法》究論法理,韓非《定法》、《難勢》未敢多讓;《牧民》、《形勢》、《正世》、《治國》多政治之言;《輕重》諸篇又多為理財之語;陰陽則有《宙合》、《侈靡》、《四時》、《五行》;用兵則有《七法》、《兵法》、《制分》;地理則有《地員》;《弟子職》言禮;《水地》言醫(yī);其它諸篇亦皆率有孤詣。各家學(xué)說,保存最夥,詮發(fā)甚精,誠戰(zhàn)國秦漢學(xué)術(shù)之寶藏也。”(《管子探源》)
儒眼見仁,道眼見道、兵眼見智、陰陽眼見陰陽,但又似儒非儒,似道非道,似兵非兵,似陰陽非陰陽…說好不夠好,說壞又不壞。這正是管晏派法家的特點。
法家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反道德,以商鞅韓非子為代表,我稱之為商韓派,可以稱為極權(quán)法家,導(dǎo)出來的是極權(quán)君主制,是暴政;一派講道德,以管子、晏子為代表,我稱之為管晏派,可以稱為開明法家,導(dǎo)出來的是開明君主制,是霸道。
霸道處于暴政和王道之間,與暴政比好得多多,與王道比則大為遜色。關(guān)于王霸之別,孟子講得很清楚: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对姟吩疲鹤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是“以力假仁”還是“以德行仁”,這是王霸的根本區(qū)別。王道是民重君輕,“保民而王”,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霸道則是“假仁假義”,假借仁義之名,獲取利益之實。朱熹說:“王霸之心誠偽不同”。
《孟子·公孫丑上》記載了一段孟子與學(xué)生公孫丑關(guān)于管仲晏子的對話,進一步表明了孟子對霸道的看法和王霸之別。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dāng)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騿柡踉髟唬骸嶙优c于路孰賢?’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單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span>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 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候,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當(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span>
孟子提到,曾有人將曾西和子路相比,曾西大感不安,說子路是父親所敬畏的人,自己怎么能和他相比。那人又將曾西和管仲相比,曾西大不高興,說管仲受到齊桓公高度信任,行政那樣長久,功績卻那樣少,不配與自己相比。孟子接著說,曾西都不愿跟管仲相比,我怎么會愿意呢。
公孫丑認(rèn)為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很了不起了。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如果實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理由是:夏商周三代初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超過方圓千里,而現(xiàn)在齊國卻超過了,同時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團結(jié),如果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
而且,圣王不出從來沒有隔過這么久過,老百姓受到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么厲害過,實行王道仁政特別容易,就像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事半功倍。這時候一個大國若行仁政,民眾將高興得若解倒懸。
孟子在談話中引用了兩句古話,一是齊人野語:“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彪m然有智慧,不如借助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待農(nóng)時。乘勢和待時,就是智慧之大者?!伴C基”是當(dāng)時的農(nóng)具,一種大鋤頭,乘和待都是依靠、憑借義。
一是孔子之言:“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币庵^德政最得人心,最易通行,推行起來,比驛站轉(zhuǎn)送命令還要迅速。這句話在也見于《呂氏春秋-上德》,為“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p>
孟子對霸道和管仲頗不屑,但對“假仁假義”也不是完全否定。他說過:“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孟子·盡心上》)堯舜的仁義發(fā)自于本性,湯武的仁義致力于實踐,當(dāng)然最好;五霸是假借仁義,不好,但假借久了而不歸還,就像自身原來擁有一樣,也算不錯。
孔子對管子也是“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認(rèn)為管子“器小”和“不知禮”,一方面認(rèn)為管仲相齊桓公,攘除夷狄,居功甚偉,“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保ā墩撜Z·憲問》)??傮w上看,孔子對管子的評價比孟子要高一些。
霸道講道德,但對待道德的態(tài)度有兩個特征:一是工具化和手段化,二是狹隘化和表象化?!豆茏印肥灼赌撩瘛分姓摗八木S”就集中地暴露了這兩個特征。(詳見解評)。
管子與儒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對中道和道統(tǒng)的態(tài)度不同。儒家強調(diào)“道統(tǒng)高于政統(tǒng)”,管子雖然也稱頌堯舜和圣王,但在這個原則性問題上避而不論。注意,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大多數(shù),都會稱頌堯舜和圣王,各取所需而已,或取其一點,或托名造說(自造新說),或另立標(biāo)準(zhǔn),不一而足。2013-10余東海
附言:《儒眼看諸子》是根據(jù)儒家立場觀點和方法,對《荀子》、《管子》、《老子》、《商君書》、《韓非子》諸書進行逐段解評,是是非非,或破或收,破其非而收其是。本文為《儒眼看管子》之前言。
余東海2013-10-26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zé)任編輯:葛燦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