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毛朝暉】儒學復興應有的七點共識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4-06-25 15:33:11
        標簽:
        毛朝暉

        作者簡介:毛朝暉,男,西元1981年生,湖南衡陽人,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副研究員,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副研究員,現(xiàn)任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特聘研究員,新加坡南洋孔教會董事。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經(jīng)學與中國思想史。


        儒學復興應有的七點共識

        作者:毛朝暉

        來源:作者惠賜

        時間:2014622

         

        緒言

        上世紀80年代,港臺新儒家回流大陸,遂掀起研究現(xiàn)代新儒學之熱潮。文化順乎人心,浪潮潛滋暗長,于是醞釀出八十年代的“文化熱”。然當時所謂“文化熱”,主要不外兩股潮流:一是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河殤》;二是崇拜西方文化,如“走向未來叢書”、“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等叢書。這時期開風氣的學者大多與傳統(tǒng)長期隔膜,崇尚西方文化,對社會主義持漠視或批判態(tài)度,鼓吹西方自由民主,甚至皈依基督教,至“六四”事件而達到極點。經(jīng)歷蘇聯(lián)解體、亞洲四小龍的經(jīng)濟起飛、臺海局勢緊張、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炸毀直至“911”恐怖襲擊,九十年代的思想界多次受到?jīng)_擊,漸呈多元態(tài)勢,新左派、自由主義筆戰(zhàn)不斷,而文化民族主義伴隨民族主義的復蘇,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儒學與社會主義有同有異。單就民族立場而言,中國共產(chǎn)黨與文化民族主義者是一致的),90年代“國學熱”遂乘勢而起,學術思想界紛紛把向西外求的目光收回來,開始回望民國,從民國的學術思想資源中尋求啟示,“民國叢書”、“學術集林”、“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叢書”、“蓬萊閣叢書”等等,開始對國人重新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這些努力造成“國學”口號響亮一時??墒牵皣鴮W”畢竟只是一個寬泛的口號,它沒有宗旨,沒有立場,僅能恢復國人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而不能有效地就現(xiàn)代各種社會、政治、宗教、學術等議題站在中國人自己的立場上進行回應。步入21世紀以后,一方面“國學熱”仍持續(xù)升溫,一方面“儒學”漸呈復興趨勢。自然,中國未來將不可能依靠清靜無為的道家、出世修行的佛教來應對現(xiàn)代社會各種復雜、棘手的議題,更不可能乞靈于基督教信仰來解決問題。可供選擇的文化資源有三種:儒學、社會主義與現(xiàn)代西方文化(主要是要消化西方的科學、民主和自由文化,“五四”以來早已有此認識,但他們拋棄傳統(tǒng)、自失立場,如何可能真正使西方文化中國化?故終歸失敗。唯有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能在儒學立場吸收西方民主文化,惜未能徹底,也未能貫徹。),最佳選擇莫如綜合三者以重建一嶄新的中國現(xiàn)代儒學,整合各種資源,以有效解決中國問題。因此,從“國學熱”進而至于“儒學復興”,這是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有鑒于此,茲謹書數(shù)條共識,就正于有志于復興儒學之同道。

          

        一、在心靈安頓和信仰建設方面

         

        儒學被拋棄、被批判、被打壓已經(jīng)一個世紀了,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西方文化強有力之沖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對于民族文化的妄自菲?。ā拔逅摹敝T公始作厲階,反右、文革,更為慘酷,堪比始皇焚書,古今同慨)。中國文化在狂風暴雨、內(nèi)外夾攻中枯寂了,而中國人的心靈遂因此喪失安頓的根據(jù),淪為功利主義和各種正、邪宗教競相瓜分的勢力范圍;與此同時,中國政治因為與人文教化分離,而墮入權力腐敗的怪圈。二千年來,中國固然不乏求仙煉藥之士、參禪念佛之人,但中國人的心靈,無疑主要是通過儒學來獲得安頓。我們不看重神的救贖和佛的接引,而重視個人道德與能力的修養(yǎng),福不以其道則不求,禍不以其道則不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對宗教持寬容、學習態(tài)度,不承認也不否認神道上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不惡者則包容之,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學習、修養(yǎng)自己,所謂“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宗旨在于人倫日用之間,求良心的安頓,常格致誠正,專心做好此生的一言一行,把人生意義安立在家庭和社會中(在儒家而言,仁愛、智慧、勇氣的實踐都是針對真實的人來說的,盡在夫婦、父子、兄弟等人倫關系中,而不在一個理想的概念如“共產(chǎn)主義”或一個假設的存在如“上帝”。不仁不義固有流弊,說得太高太虛也有流弊。近年來之所以冒出這么多的邪教,有些未必是當初刻意為之,主要是太高太虛的后來蛻變)。如來生誠有,則我們照舊存事歿寧,再過一生;如來生誠無,則我們已然存事歿寧,過好一生;如上帝無眼,使我生于地獄,則我自當效地藏菩薩之所為,度盡地獄眾生;如上帝有道,使我于天堂,則我輩自當效諸大菩薩之所為,乘愿再來。儒學是心性的學問、生命的學問、安頓心靈的學問,能使我輩入世而出世,入教而出教,破除世俗之名韁利鎖與宗教之教條神秘,這是我們復興儒學應有的第一點共識。

          

        二、在政治改革和社會建設方面

         

        過去一個世紀項背相望的革命和改革,有過狂熱與殘酷,有過激情與傷痛,有過笑與哭、血與淚,這些經(jīng)驗告誡我們,中國不能變成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國,而應該是符合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特色就是中國文化,其主體則是儒學;不能物欲橫流乃至淪為自由主義的斗獸場(鼓吹自由主義和市場經(jīng)濟,在某種程度上符合強者和資本家的利益,在自由和市場的名義下對弱者和無產(chǎn)階級進行壓制和剝削,即所謂“競爭”??上说乃刭|(zhì)太低,也不能安于政府的保護和計劃經(jīng)濟,其結果只能是貪污腐敗和侵吞國有財產(chǎn)。市場化是對付低素質(zhì)人群不得已的辦法,而并非最人性辦法,不要盲目迷信),而應該是促進社會福利與正面文化的自由主義。即政統(tǒng)即道統(tǒng),即政治即文化,即社會主義即及自由主義,這便是儒家的“王道”和“中庸之道”。反對激進,反對不人性,反對不道德,反對人欲橫流與權力腐敗,這都是“王道”和“中庸之道”的應有之義?!巴醯馈钡年P鍵在于能否成就正面的社會文化與人的素質(zhì);否則,如果文化敗壞、人的素質(zhì)低下,那么無論何種制度、何種主義(社會主義抑或自由主義),最終都必將淪為壓抑人性的教條、假大空的官腔套話、被權力綁架的意識形態(tài)。儒學是政治的學問、制度的學問、修齊治平的學問,它不是一偏的“主義”,而是中國數(shù)千年政治資源的積累,能用來接引各種主義、各種西方政治資源,這是我們復興儒學應有的第二點共識。

          

        三、在輿論宣傳和心理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文革”期間被打為“右派”或“反動學術權威”的儒家學者早已評反,但儒學尚未平反;最近二十年,普通民眾與國家領導人紛紛回歸傳統(tǒng)文化,但儒學尚未正名??鬃釉唬骸懊徽?,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正;刑罰不正,則民無所錯手足?!碑斍皬团d儒學最急迫的工作就是正名的工作。應該看到,為儒學正名的工作并非儒家內(nèi)部的“家事”,而是幫助整個國家和國民重建文化觀念、文化信仰的國事。名正然后心正,心正然后事正,事正然后政正,政正然后教正,教正然后俗正,“化民成俗”,至此然后文化可告成功。正名之效,豈不大哉!文化也需要平反,文化也需要正名,如今是時候該把過去一百年來對于儒學的種種誤解、曲解和失解全面地糾正過來了。記得民國之初,孫中山先生推動“三民主義”,首先看重的也是國民的心理建設(孫中山著《建國方略》一書,分《孫文學說》、《實業(yè)計劃》和《民權初步》三部分,分別闡述孫中山在心理建設、物質(zhì)建設和社會建設方面的建國方略,而以心理建設居首),時過境遷,中國文化又到了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時候,正名的工作實在是刻不容緩,這是復興儒學應有的第三點共識。

          

        四、在學理建設方面

         

        現(xiàn)在的儒學界除了有赫爾岑在《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文》一書中批評的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作風外,還另有一種喜歡自我標榜的壞作風,什么“心性儒學”、“政治儒學”、“制度儒學”、“宗教儒學”、“生活儒學”,等等,名頭一大堆,概念滿天飛。這是中了西方哲學喜歡標榜各種“主義”的毒,結果淪為概念游戲,而琳瑯滿目之“主義”最終不過是各種“我”的外化,成為“眾聲喧嘩”而不能回歸大統(tǒng)(當初胡適與李大釗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爭,實用主義一派專講問題,卻看不到中國人對于中國問題與前途缺乏一種明確之精神指導;社會主義一派要搞革命、發(fā)動群眾,自然要提倡“主義”——即馬克思主義,但看不到中國的實際問題。后來毛澤東搞農(nóng)村調(diào)查、階級調(diào)查,可說是把主義與問題結合了,但他的主義是單一的、問題是局限的,只適合搞抗日和解放戰(zhàn)爭,過時了就變成教條。如果要海納百川,會通各種主義、各種問題,非儒學莫屬)。

         

        儒學只是一個儒學,它是一個整體!儒學固然可以做種種片面之分解,據(jù)以成立種種之“儒學”,以便在學院中進行種種之標榜。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儒學本來就包含心性、政治、制度、宗教、生活等各個層面,佛家所謂“十萬八千法門”,儒學何莫不然!大體上說,心性儒學、制度儒學(儒教可視為一種制度儒學,家庭、學校、考試、政治、社會生活的各種制度亦均在此列)、學術儒學(包括儒家形而上學、儒家教育學、儒家政治學、現(xiàn)代新儒家哲學等一切舉凡沒有內(nèi)化為個體心性或外化為制度實踐的學術)構成儒學的“三位一體”,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道統(tǒng)、政統(tǒng)、學統(tǒng)的三位一體。這就好比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靈一樣;所不同的是,我們信據(jù)的是人類天賦的心性而不是信主而成為“圣子”,我們的儒學制度立足于安頓人倫的家庭而不是榮耀“圣父”的教會;我們的儒家學說是良心與天理的合一(即“格物致知”和“正心誠意”的合一、天道與人性的冥會)而不是依靠上帝的啟示和作為上帝摹本的“圣靈”。

         

        道、學、政,三者不可偏廢。在現(xiàn)代社會中,“道統(tǒng)”應該在信仰或心性層面與基督教進行會通,“學統(tǒng)”應該在學術或文化層面與科學進行會通,“政統(tǒng)”應該在制度或外王層面與自由民主進行會通。此處所謂“會通”,不是指晚清以來“中體西用”、“中體中用”或“全盤西化”,而是指在會通的基礎上重建新的“體”與“用”。

         

        試一覽今日之儒學界,霍韜晦先生提倡性情學,曾昭旭先生提倡心理輔導與愛情學,牟鐘鑒先生提倡新仁學,林安梧先生提倡意義治療,余樟法先生提倡新良知學,這些都是心性儒學在現(xiàn)代的新開展;蔣慶先生提倡公羊?qū)W、政治儒學,干春松先生提倡制度儒學,蔣慶、陳明、康曉光、姚中秋諸先生提倡儒教、憲政,這些都是制度儒學在現(xiàn)代的新嘗試;龐樸先生闡述儒學辯證法,王財貴先生倡導兒童讀經(jīng),黃玉順先生提倡生活儒學,陳來、郭齊勇等先生的現(xiàn)代新儒學研究,這些都是學術儒學在現(xiàn)代的新成果。透過這些,我們看到儒學正在當代中國復興。

         

        在學理建設方面,我們應秉持開放的心態(tài)和會通的精神,切忌持論褊狹而淪為激進主義或極端主義,持論太玄而成為神秘宗教,持論太卑而淪為世俗學問。這是復興儒學應有的第四點共識。

          

        五、在復興儒學的方法與實踐方面

         

        儒學復興,本質(zhì)是要切實解決民生和文化的現(xiàn)實問題,在心性層面、制度層面、學術層面同時謀求解決之道。當務之急是要團結親身體知民生和文化問題的國人,無論是學者、商人或政治家等,只要他真正感到中國當下的民生和文化問題并欲努力謀求解決之道。這樣一批有參與精神、承擔精神的國人在古代就叫做“士大夫”群體。只有建立一個真正有參與精神、承擔精神的儒學群體,像早期的共產(chǎn)黨、基督門徒或孔門弟子團體那樣,才不會在現(xiàn)實困境中模糊文化理想,從而對現(xiàn)實問題產(chǎn)生共識和合力。西漢的五經(jīng)博士及弟子員,東漢的太學生團體,隋唐的新興進士群體,北宋的新黨、洛黨、蜀黨,明代的王門弟子與東林黨,這些士大夫群體,組織或緊密或松散,但藉由群體力量,都曾對當時社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

         

        海外的漢學家和儒家學者如余英時、杜維明、成中英等,固然在學問方面各有專長,但由于他們與中國社會長期隔絕,對于民生、文化問題之體察未必真切,雖可引為外援,但不宜推崇太過,使人有崇洋媚外之感。新加坡八十年代的儒學運動,便是由一個并非真正了解、熱愛儒學的政府,依賴一群并非真正了解新加坡民生與文化問題的外來儒家學者(未必就是儒者,更談不上士大夫群體的建立),來推動一場儒學復興運動,最終自然以失敗告終。相比之下,臺灣六十年代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因為有孫中山、蔣介石一貫的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政策,再加上有孫科、王云五、陳立夫、陳啟天、孔德成等1500人為代表的士大夫群體的聯(lián)名推動,至今50年,臺灣地區(qū)的風俗教化仍受其賜。殷鑒不遠,近在半個世紀之間。儒學復興必須立足國內(nèi),廣開師友講習、砥礪學行之門,重建真正的士大夫群體,而不能依賴二三體制內(nèi)的儒家學者,更不能寄希望于海外專家,這是復興儒學應有的第五點共識。

         

        儒學復興從表面看是學術的復古與復興,實質(zhì)則是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回歸,正本清源、返本開新歷來是文化復興的不二法門。在中國,漢代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漢書·武帝紀》語。并無今人津津樂道之“獨尊儒術”一語)。便是要回歸先秦的道統(tǒng),回到周、孔。唐代韓愈、柳宗元發(fā)起的“古文運動”,便是要回歸儒家經(jīng)典與先秦兩漢的古文傳統(tǒng);有了“古文運動”作為基礎,宋代新儒學運動的發(fā)生才成為可能,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要回歸孔孟儒學的真精神,這是“返本”,而對孔孟真精神的重新詮釋則是“開新”。西方的情況也是如此,歐洲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其主要途徑便是回歸古希臘的人文精神;有了文藝復興運動“返本”的工作,18世紀啟蒙運動“開新”的工作才能得以成功。湯一介先生認為:“新的現(xiàn)代儒學必是‘反本開新’的儒學,‘反本’才能‘開新’,‘反本’更重要的是為了開新?!保ā墩撊鍖W復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發(fā)言》)此言甚是,儒學應該回歸孔子,回到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所說的“軸心突破”,必須由復古而復興,這是復興儒學應有的第六點共識。

         

        抑有進者,儒學復興的方向應該是由民間向政府滲透,由講學而參政(不只是政府部門,還應包括參與各行各業(yè)的建設性活動,都是廣義上的“參政”),由討論問題而解決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儒學能否復興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獲得廣泛的民意支持。要獲得民意支持,我們別無依傍,唯有切實做好學問,切實做好心性修養(yǎng)工夫。三千年豐富的歷史文獻,歷代圣賢的道德文章,這些都是儒學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本,站在歷史文獻和歷代圣賢的基礎上,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廣泛參與民生和文化問題的討論和建設。在立德、立功、立言的過程中,感召更多國人重新認識儒學;與此同時,儒學精英依靠自身的道德和學問進入政、商、學各界,感召各界人士共同參與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逐步壯大士大夫群體。

         

        最為緊要者,儒者一定要有真學問、真人格,才能“謏聞動眾”、“化民成俗”,而不能如商家一樣光做宣傳而已。考漢代儒學復興,先是民間老儒四處傳經(jīng),然后叔孫通、賈誼、公孫弘、董仲舒等紛紛進入高層,最終釀成大勢。宋代亦然,兵燹之余,民間儒者四處興辦書院,在亂世中培植儒學元氣,到趙普、范仲淹、孫復、石介、胡瑗、歐陽修等相繼步入政界、軍界、學界、教育界,以“連茹匯征”之勢,登高一呼,上下呼應,儒學遂成燎原而興。由此可知,當代儒學必須立足民間,與人民同呼吸共民運,扎札實實做好學問(格物致知)、心性(正心誠意修身)和制度(齊家治國平天下)工夫,依靠個人道德和學問的修養(yǎng),挺立人格,贏得民望,由贏得民望而引領民意,由引領民意而取信政府,由取信政府而治國安民。切實做好修己治人、內(nèi)圣外王工夫,這是復興儒學應有的第七點共識。

          

        總結

         

        如上所述,凡五個方面,七點共識。前兩個方面,論述儒學對人心與社會的作用,由此提出儒學對于解決中國現(xiàn)實問題之價值。后三個方面,論述儒學復興的方法問題,正名居首,學理次之,實踐最后而最要,故言之較詳。有共識乃可有共慧命,有共慧命乃可成就復興儒學之共業(yè)。所見未必盡是,更未必周全,而不揣谫陋,謹書數(shù)義,以為復興儒學之嚆矢鼓吹,兼求教于四海同道師友。

         

        (按:此文之作,系由任重兄敦促而成,謹此致謝! 6月?22日,毛朝暉)


        責任編輯:李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