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士見作者簡介:任士見,獨立評論人,現居廣東。 |
?
?
錢穆先生為什么反對讀經
作者:任士見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十九日癸丑
? ? ? ? ? ?耶穌2015年4月9日
?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講堂遺錄》中多次旗幟鮮明的反對讀經。他認為文化復興不是復古,把讀經放到大學或專業(yè)的研究所中去就可以了。在他看來似乎更應該讀史而不是讀經,盡管他認為《論語》這樣的書還是應該去讀的。一開始我還對此很不理解,一個把畢業(yè)精力都奉獻給傳統(tǒng)文化而且視學問如生命的一代國學大師為什么會反對讀經呢?像我這種僅僅讀過幾年經對傳統(tǒng)文化還一知半解的人都巴不得全世界都開始讀經了。但是冷靜地想一想錢先生的話,再結合當下中國的讀經活動,便感到自身的淺薄,或許這里面有錢先生的另一番深意。
?
新文化運動開始,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了差不多一個世紀了。錢穆先生一生所愿便是文化復興,今天它終于成為“中國夢”了。我認為“夢”這個字用得好,一方面說明我們想得到,另一方面也恰恰說明它離我們還很遙遠。雖然一個世紀以來一直不乏錢先生這樣的有識之士為傳統(tǒng)文化聲嘶力竭地奔走呼告,但“打倒孔家店”一直都是主流。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魯迅先生被尊為“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吃人說”由此便具有了不可動搖的真理性。如果對他們那一代人的歷史,特別思想史,不進行重新評估和評價的話,我想,文化復興便無從談起。因為文化復興首先意味著在價值和觀念上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吃人說”恰恰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否定。這二者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前段時間,要不要讀《弟子規(guī)》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其實這部小書總共才1080字,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一個小小的縮影。里面更多的是日常行為規(guī)范,比今天的中小學行為規(guī)范更具體和細致,也更有操作性。其實單就這千余字的小書來看,哪里是精華,哪里是糟粕一字一字讀下來便知。問題是爭論的雙方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一方認為《弟子規(guī)》是培養(yǎng)和規(guī)訓奴隸的教科書,他們的精神資源便是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另一方則認為這本書里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生命智慧,他們便和錢穆先生是一派了。其實雙方其實都認可文化復興,有意思的是,他們在價值觀上卻是完全對立的。
?
僅舉一例便可得知,我們現在文化復興其實真的就是一個夢,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和清理,而且是千頭萬緒。文化復興到底復興的是什么?從哪里開始復興?這都是關系到思想觀念甚至是意識形態(tài)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考慮。但是如果觀念上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接下來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會了出現更大的偏差。在現在這樣的背景下讀經的確是要先費一番思量的,何況錢先生說出那樣的番話是在幾十年以前了。盲目地讀經,導致的后果不僅可能是讀錯,很有可能會誤人子弟,那便是真的“吃人”了。
?
雖然我們都知道閱讀經典這件事情本身是沒有錯的,對孩子來說也是有益的。就因為當下的中國在很多問題上常常出現價值觀的錯位,所以在現實中的讀經活動的確是亂象紛呈。
?
首先是被讀經被過度商業(yè)化和庸俗化。經典也是一種文化資源,目前來看有被過度開發(fā)之嫌。主要是一些培訓機構,打著讀經的招牌引人注意,一般門坎都比較高,收費也比較貴。一下子從地底下冒出來許多“國學大師”,不是自學成才便是出身名門,某些學者也受利益驅使,把《易經》《論語》變成管理學和人際關系學,如果真的當是一門學問來研究或傳授也就罷了,但是他們只是用把經典系統(tǒng)地化包裝成另外一門學問。換句話說,他們只是打著羊頭賣狗肉而已。至于他們口中兜售的《易經》和《論語》是不是《易經》和《論語》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最清楚了。退一步講,如果這些培訓機構是借著“國學熱”的商機,從一部人成功人士口袋里賺取一些昧心錢也就算了,畢竟對這些成功人士來說讀經也可能只是充充門面或附庸風雅罷了。但是有些培訓機構開始拿小孩子下手了,少兒讀經班和童學館已經遍地開花。如果有關部門再不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整治和規(guī)范的話,后果將會不堪設想。
?
其次是讀經活動在中小學校園里形式化的問題較為普遍。因為在中小學,迫于應試的壓力,讀經不可能被真正重視起來。素質教育雖然通常只是需要時的一種口號,但是對很多學校來說,讀經卻是將這種口號變成現實的一個花樣。所以,校園讀經總是很熱鬧。他最終可能變成了為讀經而讀經,總是搞一些“別出新裁”的活動,讀經甚至變成了音樂、舞蹈的陪襯?;顒舆^后,一切也就煙消云散了。這樣使本來很有意義的教育活動根本無法落到實處。除了糾正認識和態(tài)度的問題之外,教育主管部門更應該在對校園讀經給以正確的指導,不能任由組織和發(fā)展。使學生在讀經活動中真正讀有所獲,讀有所用,讀有所變,至少應該培養(yǎng)起對文化經典的興趣和感情。
?
再次,也與前兩點相關的是,讀經的師資相當匱乏。這其實是造成當今讀經亂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前面已經提到,讀經在中國大陸已經廢除了一個世紀了,雖然民國時期偶有抬頭之勢,但最終還是被壓在新文化的五指山下。一個直接的后果便是文化的斷裂和人才的缺失。特別是最近這些年,錢鐘書、季羨林等在民國時期成長起來的國學大師一個個離我們遠去之后,便更有青黃不接之勢。雖然一部分學者也試圖通過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使經典的面目更有親和力,事實上也取得了一個些效果,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整個社會讀經人才匱乏的問題。
?
從上述情況來看,讀經在中國雖然已成為一種潮流,正方興未艾。但實際上目前全社會讀經的條件仍不具備,這大概也是錢穆先生反對讀經的一個理由吧?,F在的當務之急除了解決觀念上的大問題之外,最重要的莫過于培養(yǎng)讀經的人才了。當然這也要一步步做起,首先從中小學開始,師范院校應該加設這方面的課程。對中小學教師的也應該開設相關的繼續(xù)教育課程。寫到此外,我要明確我對于讀經的態(tài)度,我不反對讀經,但必須指出讀經須謹慎,大力提倡讀經的做法有風險。
?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