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夢溪作者簡介:劉夢溪,男,西歷一九四一年生,遼寧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藝術文化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主編。著有《傳統(tǒng)的誤讀》《紅樓夢與百年中國》《大師與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論國學》等。 |
劉夢溪的新著《馬一浮與國學》
作者:陳可年
來源:《中華讀書報》(2015年07月15日10 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三十日壬辰
耶穌2015年7月25日
《馬一浮與國學》,劉夢溪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6月第一版,52.00元
學術界都知道劉夢溪先生以研究近現(xiàn)代學術思想見稱,而最鐘情的二十世紀的大師級學術人物,一是陳寅恪,一是馬一浮。這是劉先生不離口吻的兩個人物。相關文章大家看到的不少,但久久未見專書。去年,研究陳的專著《陳寅恪的學說》出版了,甚獲好評。最近研究馬的專著也問世,二十萬字,專著的體例非常完整,以年代為序,以馬一浮學術思想的問題點為綱,帶有思想傳論的性質。
該書探討的問題域,主要圍繞這位二十世紀大儒的思想義理和學術貢獻。劉先生提出:“馬一浮的學術思想體系,可以用‘新義理學說’立名,其學理構成為‘六藝論’和‘義理名相論’兩部分,其方法則是儒佛互闡和會通儒佛?!边@是我們過去不曾看到過的對馬一浮學術思想的概括。馬一浮的“新義理學說”的“新”,究竟“新”在何處?著者作了分梳。所謂“新”者,是針對宋儒的義理學說而言的。宋代學者重義理,其為學可以用義理學說稱。但宋儒在吸收和融解佛學的同時,又嚴厲地辟佛,二程、朱熹莫不如此。馬一浮不同,他視儒佛為一體之兩面,認為兩者只是名言化跡的不同而已,做到了會通儒佛。著者認為這是馬一浮的義理學說不同于宋儒之處。
對馬一浮的“六藝論”,本書特別強調,將國學重新定義為“六藝之學”,這一新的“國學論”,可謂“前賢不逮,義顯當代,澤被后世”。只有像馬一浮那樣,將國學定義為“六藝之學”,國學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與文史哲諸科門不相重疊。長期以來糾纏不清的國學與現(xiàn)代學術的分科問題,在此書中得到了學理的融通與化解。書中提出:“中華文化具有恒定意義的價值理念悉在‘六經(jīng)’,以‘六經(jīng)’為國學,可以使國學進入現(xiàn)代教育體系?!辈⑦M而闡明,馬一浮的“六藝論”包括“六藝之道”“六藝之教”“六藝之人”三項連貫的思想范疇,現(xiàn)代國學教育可以通過“六藝之教”,傳播“六藝之道”,從而培養(yǎng)“六藝之人”。正是由于此點,馬一浮的“六藝論”不同于漢代鄭康成的“六藝論”,這是馬氏“六藝論”的一“新”。第二“新”則是,馬一浮視“六藝”為我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態(tài),其價值倫理由古即今,永不過時。本書著者認為,《論語》《孟子》和“六經(jīng)”的價值倫理,可以由敬、誠、信、忠恕、仁愛、知恥及“和而不同”來代表,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年來立國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據(jù),今天讓國學進入小學、中學和大學一二年級的現(xiàn)代教育,勢所必行。
全書分九章:第一章,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義;第二章,馬一浮青少年時期的學問儲備;第三章,馬一浮的學術精神和學問態(tài)度;第四章,馬一浮和“六藝論”;第五章,馬一浮的“義理名相論”;第六章,馬一浮與復性書院;第七章,馬一浮的儒佛會通思想;第八章,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第九章,馬一浮與國學。各章論及的問題,密集而有連貫性。作者的心得獨會,隨處可見。這里不妨抽樣舉出一些節(jié)題的名稱,供大家想象。例如第一章第二節(jié)“馬一浮其人就是一個文化典范”、第七節(jié)“馬一浮言文體制的典范意義”;第二章第三節(jié)“讀書最多的人”、第四節(jié)“陋巷高士”;第四章第二節(jié)“天下雖干戈,吾心仍禮樂”、第五節(jié)“六藝之道炳然常存”;第五章第一節(jié)“分析名相和排遣名相”;第六章第三節(jié)“因書院宗趣和老友熊十力的爭論”、第六節(jié)“鬻字刻書驚動天下”;第七章第一節(jié)“儒佛俱是閑名,自性本來具足”;第八章第二節(jié)“李叔同出家所受馬一浮的影響”;第九章第四節(jié)“馬一浮是‘儒之圣者’”等。
書前載有馬一浮語要十條,條條警醒切中。如第一條:“國家生命所系,實系於文化,而文化根本則在思想。從聞見得來的是知識,由自己體究,能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成立一個體系,名為思想?!钡谌龡l:“天地一日不毀,此心一日不亡,六藝之道亦一日不絕?!钡诎藯l:“向外求知,是謂俗學。不明心性,是謂俗儒。昧于經(jīng)術,是謂俗吏。隨順習氣,是謂俗人。”《馬一浮與國學》不失為值得關注的學術新著。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曹德本】注重探索古代政治思想核心價值
【下一篇】在魏東林先生追悼會上的悼詞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