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五年來,中國悄然興起一股“孔子熱”,落寞百有余年的孔子,再度從邊緣進入中心,成為國人關注和爭論的文化焦點之一。
從大學的孔子研究院到官方的孔子學院,從全球聯(lián)合祭孔到民間自發(fā)祭孔,從孔子文化節(jié)到孔子文化月,從孔子教育獎到孔子標準像,以及與孔子相關的“讀經(jīng)熱”、“國學熱”、“儒教熱”,等等,撲面而來的“孔子熱”使國人應接不暇、感嘆不已——就在三十年前,孔子還被謔稱為“孔老二”!
對于“孔子熱”,歡呼雀躍者有之,不以為然者有之,謾罵攻擊者有之,表明了多元化、現(xiàn)代性文化潮流下國人對孔子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然而,盡管國人對孔子的立場存有分歧,但同情孔子、尊敬孔子和回歸孔子的呼聲漸高,卻是個不爭的事實。這一事實,使得如何紀念孔子的誕辰成為一個國人不可回避的文化問題。
有人提出以孔誕為“中國圣誕節(jié)”,因為孔子自古以來就是“大成至圣”,因為“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這種觀點似乎陳論過高,畢竟時代不同了,“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看法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絕響。重要的是,百余年來,中國一直對應或攀比西方文化,由此導致的中國文化主體性沉淪,已是誠可痛也。所以,大可不必因為西方有個“圣誕節(jié)”,中國也就要有個“圣誕節(jié)”。
有人提出以孔誕為“中國文化節(jié)”,因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因為孔子的價值和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這種觀點雖有可取之處,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原本囊括三教九流、諸子百家;而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不僅貫通古今,也融攝中西。如果以孔誕為“中國文化節(jié)”,老子哪里放?莎士比亞哪里放?況且,“中國文化節(jié)”是法定的呢,還是約定俗成的呢?它和“中國藝術節(jié)”、“中國花卉節(jié)”之類的商業(yè)性的“節(jié)”,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提出以孔誕為“中國父親節(jié)”,因為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感恩節(jié)”、“萬圣節(jié)”等在中國大行其道,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逐漸式微,使國人有日趨“香蕉化”的危險。作為中國人,“拒絕香蕉化”當然沒有問題,但關鍵是應珍惜和過好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果非要人為拱出一個節(jié)日的話,以孟子誕辰為“中國母親節(jié)”倒是個不錯的主意,畢竟“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的故事已經(jīng)流傳兩千余年,有著豐富的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
有人提出以孔誕為“中國閱讀節(jié)”。這個提法似乎有些標新立異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笨鬃又允侵袊幕母叻澹自谟谒岢龅膬r值觀念和文化理想,次在于他“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的人格魅力。閱讀和孔子沒有大的關系嘛!當然,人文情懷的失落、價值理想的淪喪以及快餐文化、商業(yè)文化的泛濫,確實給國人提出了重視閱讀和重視經(jīng)典的命題,但這并不意味著非要拉出孔子來陪練。
有人提出以孔誕為“中國教育節(jié)”。這個提法倒是獨具匠心,因為它既體現(xiàn)了中國人重視教育的歷史傳統(tǒng),也包含著崇尚知識、尊敬教師等一系列現(xiàn)實訴求,同時也避開了以孔誕取代現(xiàn)行教師節(jié)的敏感問題。然而,問題也正在這兒,它既忽略了孔子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理想,也忽略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同時,“中國教師節(jié)”和“中國教育節(jié)”的內(nèi)容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重合。中國法定的節(jié)日,難道還不夠多嗎?
竊以為,最好還是以孔誕為“中國教師節(jié)”。畢竟,孔子是人類文明史載以來的教育行業(yè)的祖師爺,是古人心目中的“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而且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多以孔誕為教師節(jié)。中國現(xiàn)行的教師節(jié)確實沒有什么歷史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而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jié),不但可以彌補這一缺憾,還可以融尊師重教、彰顯孔子文化理想和人格魅力、弘揚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復興中華民族為一體,是個功德莫大焉的事情。
當然,以孔誕為教師節(jié),會有個民意支持和立法程序的問題。對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要的是尊師重教之實,而不是以特定的哪一天為教師節(jié);相反,如果以孔誕為教師節(jié)確實能帶來上述預期效果的話,又何樂而不為呢?這種傾向是民意的主流。至于立法程序,似乎只是個技術性的問題,不會有大的困難。所以,竊以為,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jié),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有無可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