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曉林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曾用名惠林、復齋、一復。出版有《日用常行》。 |
“學貫中西”是個假命題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七日乙未
耶穌2016年5月13日
現(xiàn)在社會上對些所謂“大學者”多用“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詞來褒獎。“博古通今”一詞感到還過得去,“學貫中西”一詞怎么聽、怎么看都覺得別扭。前段時間看書時,又看到了“學貫中西”一詞,就隨手在書的留白處寫下了幾句語無倫次的話:即使西學很優(yōu)越,最精華處也不容易體會到;一個人或許能做到“貫中”,很難做到“貫西”,西學或許還有一個很漫長的“中國化”過程。我還對在旁邊看書的一位女士說,我想寫篇文章,題目就叫“學貫中西”是個假命題。
即使西學很優(yōu)越,最精華處也不容易體會
童年的時候,有一個現(xiàn)象讓我迷茫、思考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出生在豫南的的小縣城里,縣城被一條小潢河分成南北兩個小城,當?shù)氐睦习傩諡榱朔奖?,就分別叫著“南城”、“北城”。南北二城也就是咫尺之隔,但在言談舉止中就能看出是“北城”還是“南城”的人,可是要問南北兩城的人到底有什么區(qū)別,還真的不容易說清楚,就是一種感覺,一種不同的文化氣質的體現(xiàn)。更有意思的是,南北兩城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總沒有同城的小朋友在一起進入狀態(tài)來得快,疙疙瘩瘩,現(xiàn)在想起來就是最傳神的地方,譬如一句方言、一個動作,對方不能感受到,出現(xiàn)了交往上的障礙。南北兩城,咫尺之隔,同在一縣,還是讓我們體會到了文化上的差異。
現(xiàn)在又回到“學貫中西”上了,我有時就想啊,只要你是中國人,生長在中國的大地上,流著中國人的血脈,不管你有多聰明,外語學得有多好,在西方社會待的時間有多長,你對西方文化的理解,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相對于西方社會化的外國人,你了解的也只是表面的、半生不熟的東西,是一些聞見的知識,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沒法理會。一縣之中,南北二城,文化上尚有差異,何況中西萬里之遙,所以想要“貫西”談何容易。
我們先來看看一般情況下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
首先是學英語,英語的學習在中國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事情,一個英語培訓機構就能夠辦成一個上市公司,無數(shù)的莘莘學子把大好的時光都用在學習外國人最簡單、皮毛的語言上,人家文化上就是有精華的部分,你也接觸不上。按佛家的說法就是“佛主拈花,迦葉微笑”、“以心傳心”,文字、語言一用上,就離真正要表達的意思相距很遠了。美國人就沒有很強的外語概念,不能不說是明智之舉,而我們還長期的在英語的文字語言上轉悠,幾乎所有的考試都要考英語,勞民傷財不說,連自己的本民族的語言都搞不明白了。所以有人說奧數(shù)比黃、賭、毒還毒,我說英語對中國人的危害比黃、賭、毒再加上奧數(shù)還要毒。
好了,就這樣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學習英語,參加了無數(shù)次的英外語培訓,按照老外的標準去搞什么英語等級考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過關了,能有機會去國外上學了,上學干什么啊?上學就是拿文憑,又是按照人家的標準去做事,我有好多同學在國內不能不說很優(yōu)秀,他們在國外上的可都是所謂的世界一流大學,可是在國外拿到博士文憑后,水平提高沒提高不敢說,做學問的靈性卻少了很多。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關鍵的一點還是他們在國外學得都是所謂的“知識”,而沒有體會到人家老外“智慧”的地方,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要想體會到“智慧”的層面,那需要對這個社會有更深入的接觸,不是一代人能做到的事情。
博士文憑拿到以后,很多人的找工作的要求就是收入比在國內高點就行了,主流階層他們擠不進去,平民社會的生活一也很難融入,懸在半空中,上不去,下不來,工作就是為了掙錢,沒有親情,沒有祖宗,沒有童年的回憶,真經肯定的取不到了。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最后選擇的卻是低級的沒有情趣的生活。
所以從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看,就是假定“西方文化優(yōu)越”,你也很難體會到精華的部分,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急不得。人生苦短,你拼著老命,遠離他鄉(xiāng),到頭來卻去學一些很低級的東西,你說你虧不虧啊。
西學或許還需要“中國化”
在中國文化五千年的的發(fā)展過程中,按照南懷瑾大師的說法,中國人太謙虛了,中國文化應該有一二百萬年的歷史了,但是對中國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外來文化只有印度文化,當然指的主要是佛教,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來說還談不上貢獻,只能說在近百年來有巨大的影響而已,注意啊,影響可能是有好影響,也有可能是壞的影響。
外來文化能夠對中國文化作出貢獻,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要有獨到的思想義理,如佛法對生死的理解、在宇宙精微方面的高妙,精進勇猛舍身飼虎獻身精神,讓中國人對宇宙人生的理解上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真的有一種打開了徹天徹地的大光明藏的感覺。儒道文化博大精深,佛法隨順中國文化固有的精神氣質和民族特性,順世而為,把佛法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中,讓佛法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使中國文化更加完善和富于生機。沒有宗教戰(zhàn)爭,沒有宗教迫害,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很少見的,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胸懷和包容性,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佛法的可貴品質,我們真的要感謝印度這個古老而優(yōu)秀的國度;
二是需要時間的融合,而且時間短了還不一定行。大家都知道佛法傳入中國最早的記錄是漢哀帝元壽元年, 到現(xiàn)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時間了,就是到北宋理學的形成,佛教完成了“中國化”,也有千年的時間。其實,佛法在漢哀帝元壽元年前,在中國的西域,民間已經有了接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西方文化已進入中國,就不懂禮貌,以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反客為主。最可怕的是,有很多所謂優(yōu)秀的中國知識分子,把西方文化當成了解決中國問題的靈丹妙藥,打著“民主、科學”的旗子,從西方販賣一些哲學思想、管理理念、生活方式,口口聲聲為了人們的幸福,國家的富強。但是西方的東西再好,那畢竟是人家的東西,拿到中國就不一定適用,需要一個過程。我有一次和一同學說到這個問題,我這同學可是在西方一流大學拿的博士,又在世界一流的大學從事文化研究工作。我就開玩笑的說,西方文化還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西學只能在處在“用”的位置上,你就只能是“客”,成不了“主”。我的這位同學何等的聰明,也調侃的說,那西方文化也要像印度文化一樣需要千年的“中國化”過程?我也用不著客氣,就說:“千年不千年倒不一定,西方文化最終能不能完成“中國化”,還是一個問題。”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最好的回答,西方文化你有沒有像印度佛教文化獨到的思想理念,你能不能順應中國社會長期發(fā)展的需要,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三是要有“一大事因緣”的出現(xiàn),“大人物”的出現(xiàn)。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高僧大德,像六祖惠能讓禪宗發(fā)揚光大,其傳法記錄《六祖法寶壇經》,是中國僧人撰寫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經”的一部佛教典籍。禪宗的意義就在于把“印度佛教”變成了“中國佛教”,最終完成了禪宗佛法思想的中國化,這其實也是佛教的“中國化”過程,這對當時中國的文化、藝術、社會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然“一大事因緣”的出現(xiàn),除了需要有惠能這樣的“大人物”出現(xiàn)外,還要有其他的機緣,就是禪宗契合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也要迎合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
或許佛法就是和中國文化有緣,在中國文化史上,被陳寅恪稱為“一大事因緣”的宋明理學可謂是影響深遠,但其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佛法思想的回應。這期間出現(xiàn)的“大人物”有很多,其代表人物“程朱陸王”,可以說都是圣人,都為百世之師。他們雖然說是“辟佛”,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精通佛典,都受到佛法的深刻影響,都是在佛學中翻過跟頭的人。宋明理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把佛教的“中國化”推向的極致,讓佛法的思想真正的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終,中國文化儒釋道三足鼎立,當然也有“三教合一”之說。
有了以上三個條件,印度佛教才能有機會完成“中國化”,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西方文化現(xiàn)在還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完成“中國化”,能不能修成正果,獨到的思想、長時間的融合、機緣的和合,缺一不可。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西方的好,那都是不一定的事情。
贅語
記得有次和一朋友聊天,談到一個問題時很受啟發(fā):中國人的“心”和外國人的“心”是不一樣的。我想這個“心”是什么呢?就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對宇宙、對世界、對人生社會的看法和自己的生活式樣。民族不同,“心”也不同,對世界的看法和感受也會不同。
說到這里我有想到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巖中花樹”,進而有想到《賈題韜講般若》中的一段話,有人問王陽明,“你天天講良知,說天地萬物不外是我們心的認識,但是人死了以后,天地萬物還存在嘛。王陽明反問說:好!那你死了以后,你的天地萬物又在哪里呢?你看到的是你的嘛,但你死了以后的天地萬物還是你的那個天地萬物嗎?你認為天地萬物對大家來說都是共同的,其實不然,你的是你的,他的是他的,彼此并不相同,各有各的天地萬物,各有各的主觀意識?!?/p>
所以說,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天地萬物”和“主觀意識”,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天地萬物”和“主觀意識”,貫通起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皩W貫中西”這個詞也就越琢磨越覺得有問題了,當然,這不光的不能“貫西”的問題,還有一個即使“貫西”了也可能沒有多大的意思。如果你真的很牛,也不要僅僅“學貫中西”,來個“學貫中外”算了,看你有沒有那大的能耐。中國文化,中國社會還是中國人的根本,忘了這一點,你可能就會找不著“北”。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黃曉林】應該如何理解中國文化——重讀《戊子歲尾雅集記盛》
【下一篇】【黃曉林】中學為體 他學為用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