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亞波作者簡介:吳亞波,字廣毅,男,西元1986年生,陜西咸陽人,曲阜崇儒學堂創(chuàng)辦人暨堂主。2006年開始從事民間讀經教育推廣活動,2014年出版教育文集《為什么要讀經》。 |
孩子不喜歡讀經怎么辦?
——國學教育問答(五)
作者:吳亞波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初十日辛卯
耶穌2017年7月3日
41、孩子不喜歡讀經怎么辦?
若是十三歲前尚未入私塾之孩子而如此,多曉之以讀經之益處,父母替之做主即可,因其尚無決斷能力;十三歲后之孩子,那就算了。若已入私塾,卻不喜歡,則可首先考察學堂教學之法是否悖理,如“老大純”,若不是,則可多做些疏導工作,并與老師形成良性互動,尋找原因,共同解決,讓孩子喜歡起來??傊氈松?,很多事情不可以由喜好決定,該做的事,喜不喜歡都應去做。
42、為何讀經數年的孩子仍毫無“禮”可言?
在一個禮崩樂壞物欲橫流的時代,全社會都無禮,卻苛求一個讀經數年的孩子有禮,豈不強人所難?禮之精神在敬,禮之作用在和,能夠做到心懷恭敬地與人、與天地萬物相處已是難能可貴。讀經便是從小培養(yǎng)護持孩子們的道德良知,有此前提,禮才有根,不然縱使儀節(jié)周整如空乘服務人員,不過是工作需要罷了,與道德何干?
43、義務教育與國學教育的異同有哪些?
義務教育與國學教育,相同處單就稱呼而言,可謂都是適齡少兒必須接受的教育,不同處在于,國學教育從內容上言確是人人必須接受之義務教育,而義務教育,從內容上言則大可不必。
44、凡事皆有利弊,純讀經的弊端是不理解,背了就忘,那讀解并行的模式,有沒有什么弊端呢?
凡事皆有利弊,是毫無意義的廢話。凡事能依理而行則無弊。讀解并行以其合理,故無弊端,然若與純讀相比,對私塾先生的要求分明更高,不再把所有心力耗費于包本與字數的外在形式上,而是回到了讀一本,懂一本的重質量上來,而這正是其長處所在。
45、吟誦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提高背誦的效率,您對吟誦怎么看?
吟誦作為古人的一種普遍讀書方式,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有言:吟誦本無所謂規(guī)則,就是一種讀書習慣,是讀書人自己享受讀書樂趣的方式。然,后人為了繼承下來,才去總結其規(guī)則。今人讀古書,也可按照其基本規(guī)則如依字行調,依義行腔等,體會此讀書法之美。至于說提高背誦效率云云,與平讀一樣,工夫到了,自然記住,工夫不到,照樣難背,背了長久不復習,依然會忘掉,一如我們從前所學之歌曲。
46、我遇見過很頑固的孩子,通過讀經真的會改變嗎?
這個不太好說,然若尚在十三歲之前,或自愿接受讀經教育,并有明師教導,或可有所改變,若已過十三歲且十分抗拒,那就算了。
47、您說的七個出路中有一條為出國留學,然現(xiàn)在的留學生,普遍質量低下,在這種環(huán)境下,您對出國留學的現(xiàn)象持何態(tài)度?
體制出來的缺乏深厚文化教養(yǎng)或在國內學校無法繼續(xù)學習的學生,出國留學,合該如此。若從小能夠接受十數年正確的國學教育,成人后再步出國門,見賢思齊,擴充眼界,必定是另一番局面。另,為何出國留學之目的亦很關鍵,若國外有其欲追求之學問知識,則可,若只是為了鍍金包裝,不去也罷。
48、我遇見過一位讀經孩子的家長,她對文禮書院仿佛有種執(zhí)念,特別希望孩子背完30萬字后進書院,而她的孩子卻志不在此,我覺得在給孩子建議引導的同時,也該尊重孩子的選擇,我很想勸她,但卻不知怎么做,還望老師指點一二。
專業(yè)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統(tǒng)之在道則無二致,故人人相同;專業(yè)教育則是散之在理則有萬殊,故人各有異。其實去哪里學習,尚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里是否有他要追求的人生理想。
就國學教育而言,文禮書院無疑相當于大學研究所,去大學選什么專業(yè)是該明明白白自主決定的,不然糊里糊涂去了,糊里糊涂選了,再糊里糊涂的學數年,到頭來根本用不著,豈不是既浪費了時間,又失去了選擇所好專業(yè)的機會。
就我所知,文禮書院之學術定位在牟宗三先生哲學研究,先不論此學而今之社會價值,單就專業(yè)選擇而言,若事先于此全無了解,全無感受,縱使去了,也意義不大。
故我建議,該生一方面可適當了解牟學,一方面可與父母誠懇說明自己日后志趣所在。天下豈有萬能藥,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迷信,不盲從,明明白白做人,清清楚楚做事,夫子之教,正在于此。
49、純讀經會要求讀200遍或300遍,而讀解并行有的孩子理解了之后,讀30到50遍就能背,那在讀解并行模式下,對讀經遍數是否要有所要求呢?
依照西方心理學,記憶可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純讀因是機械記憶,故唯有在遍數上用功,以求達到記憶之目的;讀解并行因在背誦時兼顧理解,故不需要在遍數上下過多工夫,依靠理解力,同樣可以達到記憶目的。
又,機械記憶雖然基于遍數,然因與心靈不相應,只是碎片化無意義聲音的累積,故很容易忘掉;而理解記憶因已與心靈建立聯(lián)系,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浮現(xiàn),故更加牢固。
50、如果孩子只有四、五歲,把他送到全日制學堂,與家長見面比較少,感情會不會生疏呢?孩子多大進入全日制學堂合適呢?
依我之見,若非特殊情況,六歲之前,最好能一天一接,如上幼兒園一般,六歲后,一個月便可,至于十歲以后,兩個月或半年,皆可。其實孩子與父母之感情如何,關鍵并不取決于與父母見面之多少,而是父母是否會正確教養(yǎng)孩子。若家中溺愛泛濫,缺乏良好家教,早一些送出來,有一個相對善良美好的環(huán)境,倒是更好些。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