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達三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xiàn)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陳明等人創(chuàng)辦儒學聯(lián)合論壇網(wǎng)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chuàng)辦并主持中國儒教網(wǎng)暨儒教復興論壇網(wǎng)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并連署海內(nèi)外五十四位學者發(fā)布《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jié)建議書》,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并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fā)布了《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jié)”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并連署五十多個儒家組織發(fā)布《須尊重歷史,宜敬畏圣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fā)強烈社會反響。 |
近年來,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和軍力提升的中國必然會稱霸世界;一個是儒家文化的復興必然會對西方價值觀念體系造成威脅。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其新著《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中央王朝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終結》中就不無憂慮地指出:崛起的中國正在重返儒學,人類文明秩序將會按照儒家觀念重新塑造。正是基于此種判斷,類似“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間諜機構”的流言在西方社會很盛行。
事實上,對于儒家文化的排斥和警惕,自中西交通以來就沒有停止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已是滿目瘡痍、備受西方列強凌辱,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卻自親畫了一張“黃禍論”草圖,描繪了孔子和佛祖駕著黃云從東方而來,歐洲列強則聯(lián)合起來抵制東方人“入侵”的場景。20世紀末,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也指出:儒教文明將對西方文明構成重大挑戰(zhàn),甚至會發(fā)生文明的沖突與戰(zhàn)爭??傊袊鵁o論是崛起還是衰落,在西方人眼里,儒家文化都是可怕的“異端”,都永遠站在被審判臺上!
坦率地說,作為一名忠實的儒家信徒,儒家文化對我而言天然就是最優(yōu)秀、最有魅力的文化,因而替代弊端叢生的西方文化絕不是什么壞事。即使從文化比較的角度來看,或者從整個人類文化生態(tài)體系而言,儒家文化也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種其他族群的文化。須知,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不僅是世界上唯一傳承六千年而沒有中斷的文化,而且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都要比西方世界文明、祥和、富足得多!
雖然如此,我仍愿意指出,對于西方文化來說,儒家文化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優(yōu)化方案,而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替代方案。首先,就基本價值觀而言,儒家文化一向主張“和而不同”,認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保瑥娬{(dià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絕不會把自己的文化強行加于西方人頭上——否則即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瑞士著名宗教學家、世界倫理基金會主席孔漢斯指出:“儒家文化的這些跨文化的道德準則成為共同的人類倫理的組成部分,并使東方和西方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深刻對立的看法變得幾乎毫無意義?!?
其次,就歷史實踐來看,中國歷史上一向是儒釋道三教并行甚至是三教合一,乃至于出現(xiàn)了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像并坐于一廟的有趣現(xiàn)象——在西方世界不同宗教的偶像共處一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豢梢栽谏轿鲬铱账律踔潦切录悠氯A人廟宇中看到這種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是,儒釋道三教友好相處、和諧共生的現(xiàn)象,恰恰多發(fā)生在儒家文化比較興盛的時期,比如宋明時期。相反,儒家文化中衰時,則往往是文化不寬容的時期,比如五代十國時期。這表明,儒家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格和實踐品質,在實踐中不會出現(xiàn)壓制甚至排擠“他者”或“異端”的現(xiàn)象。
第三,自古及今,儒家文化不僅善于吸收外來文化,比如隋唐時期吸收佛教文化、晚清時期吸收西方文化等,而且本著“有來學,無往教”的原則,通過自身魅力吸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主動前來學習取經(jīng),從而為東亞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與西方列強憑借船堅炮利推廣和傳銷自己文化的歷史大不相同!愈來愈多的文獻資料表明,歐洲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現(xiàn)代人類思想史上的重大歷史進程,曾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法國哲人伏爾泰就曾熱情盛贊孔子并主張歐洲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儒家經(jīng)典。
但是,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時期,儒家文化從來沒有謀求成為歐洲的主導文化,更沒有謀求全盤取代歐洲文化。同樣,儒家文化雖然對日本影響至深,但卻無妨于其神道教文化的發(fā)育和成長。在今天,儒家文化的復興,意味著它不僅將重返中國的文化舞臺,而且會通過踐行仁者愛人、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等價值觀,為人類文化再次做出重要而又獨特的貢獻。
西方人之所以擔心儒家文化會對西方文化構成威脅,一則基于其傳統(tǒng)的、過時的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質而言之,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二則要么是出于別有用心地為“中國威脅論”搖旗吶喊,要么是出于對儒家文化的無知和偏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畢竟,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是不對稱的,中國一直是拼命學習和引進西方文化,而西方卻囿于盲目自大的“西方中心論”,對儒家文化不屑一顧!
形勢正在改變,儒家文化正在向我們走來。中西文化不是“零和博弈”的關系,而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有其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關系。正因為如此,今年4月份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提出建立“新漢學”的觀點,值得期待和贊許。陸氏的“新漢學”,旨在通過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等,來加深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崛起的認識與判斷。這樣做的結果,將使西方既不會無視儒家文化的存在與復興,也不會大喊“狼來了”而盲目拒斥儒家文化!
必須指出的是,儒家文化在中國國內(nèi),同樣是一種優(yōu)化方案而不是替代方案。由于“打到孔家店”的歷史慣性等原因,官方以及自由主義、新左翼等各種文化流派,都對儒家文化抱著警惕和拒斥的心態(tài),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儒家文化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而且,目前中國的儒家文化復興,世俗化、功利化甚至是商業(yè)化的色彩十分濃厚,可以說是一種浮躁的皮相熱。照此下去,西方擔心的不當是儒家文化會取代西方文化,而是還能否從這個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中學習一點改良和優(yōu)化自己文化的智慧了!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