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鄧志峰】衰落呼喚新變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12-03 19:11:29
        標簽:經學
        鄧秉元

        作者簡介:鄧秉元,原名鄧志峰,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吉林農安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學、經學史、思想史,著有《新文化運動百年祭》《王學與晚明師道復興運動(增訂本)》等。

        ??

        ?

        衰落呼喚新變

        作者:鄧志峰(復旦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廿四日丁卯

        ??????耶穌2018121

        ?

        直接導致經學在二十世紀衰落的原因,應該是1912年以后經學這門學科的消亡。學科的消亡使經學失去了其應有的載體,被分割為文史哲三個學科,成為所謂“人文學科”的一部分。盡管我們可以從歷史、文學、哲學角度研究經學,但和以西醫(yī)的方式研究中醫(yī)一樣,主要是一種外在的研究,經學的自主性喪失了。

        ?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敗帶來一種客觀效應,似乎中國傳統(tǒng)的經學不足以濟時之難。這是后來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者否定經學乃至文化傳統(tǒng)的理由。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會政治系統(tǒng)已經開始發(fā)生崩解,以皇權及八旗、綠營兵為主體的政治架構已經不足以因應困局。雖然由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理學士大夫組成的湘淮軍系統(tǒng)暫時穩(wěn)住了局面,所謂“同光中興”;但在內對付太平軍、捻軍等似乎尚可,在外應對西洋文明卻遠遠不夠。譬如在與西洋的交涉中,曾國藩所一貫主張的“以誠待人”其實并沒有真正得到遵守。這使得許多中西交涉最終只能以戰(zhàn)爭形式來解決,中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

        因此,經學研究必須要發(fā)生新變,這種新變不只是作為常道的經學的自我要求,同時也還是在為清代以來的歷史補課。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如孫詒讓、廖平、康有為、章太炎(后期)、唐文治、曹元弼、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等已經開始從事這些工作,盡管他們的許多工作在經學內部也是極有爭議的,但在主張有體有用、回歸傳統(tǒng)學術體系的意義上卻是相通的。借用時下的學科分類體系,經學不僅涵蓋人文學科,同時也包括社會科學,兩者相合,才是作為內圣外王形態(tài)的經學,才是未來新經學的應然形態(tài)。

        ?

        經學應該取精用宏,廣泛吸收人類文化遺產,抉發(fā)經典自身意蘊,形成能夠為與目前人類文明對話奠定基礎的新的經典詮釋。在這方面,無論晚周、漢唐、宋明還是清代,都產生了具有自己風格的重要經學著作,但能夠代表中西會通時代的經學注疏,卻仍然鳳毛麟角。中國經學學者應該自覺進行自身義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與其他文化的深入對話。在這一方面,二十世紀留下了不少遺產,這就是新儒學的各種形態(tài)。經學不能故步自封,應該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

        經學要重新回復自身的社會實踐性。經學應該顯示出其應對時代問題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供尋章摘句之用。經學實踐性最初的表現形式便是禮學,貫注于古典時代的人倫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禮的原則至少在漢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壞,禮俗逐漸取代了禮的精神原則。在經權之辨中,權的流變性超過了經的恒常性,這造成了唐宋、特別是明清以降中華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誠信的內在動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禮中的常道,是當下經學應該致力的問題之一。

        ?

        經學應該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學術,對以往經學的各種形態(tài)進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應該努力推進以經學自身為進路的學術史研究。假如我們把經學理解為一種涵攝價值系統(tǒng)在內的知識體系,相比于佛學、西洋哲學-社會科學、神學等知識體系的自我清理來說,經學是遠遠落后的。我們仍然缺少真正系統(tǒng)而通貫的經學史。當然,目前已經有許多學者正在為之努力,期待陸續(xù)看到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

        責任編輯: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