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鮑鵬山作者簡介:鮑鵬山,男,西元1963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學博士?,F(xiàn)任上海開放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寂寞圣哲》《論語新讀》《天縱圣賢》《說孔子》等。 |
原標題:《認真踏實教經典專業(yè)理性做教育——訪浦江學堂創(chuàng)始人鮑鵬山教授》
受訪者:鮑鵬山
采訪者:杜華偉
來源:鳳凰網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初六日乙亥
??????????耶穌2019年8月6日
鮑鵬山教授
鳳凰網國學按:由《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上海開放大學鮑鵬山教授創(chuàng)辦于2013年的浦江學堂,以“傳承文化、培育人格、凝聚民族”為辦學宗旨,秉承“感發(fā)志意,化育氣質,倡導文明”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專業(yè)、完整、系統(tǒng)的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2015年,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發(fā)起的“群眾最喜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項目”評選中,浦江學堂獲得第一名;2016年,浦江學堂獲得“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項目”。同時,學堂創(chuàng)始人鮑鵬山教授獲選年度“感動上海十大人物”;2017年,浦江學堂被評為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動”特色項目。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凝結著鮑鵬山教授與整個團隊的心血。筆者于2019年7月實地調研浦江學堂并訪談鮑鵬山教授,在談到浦江學堂的現(xiàn)在與未來時,鮑教授說:“學堂成立七年時間了,除去已經畢業(yè)的六個班,現(xiàn)在有整整100個班級,這是一個值得驕傲、值得紀念的數(shù)字。全國3500多個孩子正在浦江學堂學習,這是我們的成就與喜悅,也是我們的壓力與方向。認真踏實教經典,專業(yè)理性做教育,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鮑鵬山教授接受蘭州交通大學杜華偉副教授的采訪
以下為訪談實錄。
杜華偉(以下簡稱杜):鮑老師您好,首先感謝您接受訪談!關注浦江學堂很久,今天有機會與您面對面,討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問題,討論當代書院發(fā)展問題,對我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向您表示感謝!我的研究方向是書院文化與思想,近幾年尤其關注當代書院,希望對當代書院的定位、功能、類型、機制及未來發(fā)展等問題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您作為浦江學堂創(chuàng)始人及傳統(tǒng)文化教育領域的深耕者,一定有著特別的體會與感悟,今天想請您就此談談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以期為更多熱愛傳統(tǒng)文化、學習傳統(tǒng)文化、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人有所幫助。
鮑鵬山(以下簡稱鮑):謝謝杜老師的訪談。浦江學堂從最初1個班到現(xiàn)在100個班,從最初上海浦東圖書館的一間教室到現(xiàn)在入駐南京、深圳、北京、常熟、武漢等全國多個城市,這是浦江學堂團隊堅持的結果,也是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天我愿意把這些故事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與幫助。
杜:請問您創(chuàng)辦浦江學堂的緣由是什么?
鮑:我長期在高校任教,曾多次走進浦東圖書館開展文化講座,也曾在百家講壇主講《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和《新說水滸》,但百家講壇和浦圖文化講壇的受眾都是成年人。面對很多人直到大學畢業(yè)也沒有通讀過一本中國傳統(tǒng)經典的現(xiàn)狀,身為一名國學研究者與傳播者,有感于體制教育內傳統(tǒng)經典的缺失,社會上“國學班”“讀經班”的良莠不齊,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國學要從娃娃抓起。于是,2013年我立志創(chuàng)辦一個針對青少年的公益國學班,就這樣,“浦江學堂”應運而生。學堂的第一個班級“克圖班”設在上海浦東圖書館,“克”取自“克明峻德”,出自《尚書》。同時我又選取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合成八個字作為浦江學堂每開一班排序的依據(jù)?!翱嗣骶?、知行合一”既是我對公益國學班教育理念的表達,也是讓學員們有一個“輩分”。班級的后一個字由每期的贊助方自主命名,比如“克圖班”的“圖”字就來自合作方浦東圖書館。
資料圖
浦江學堂克圖班祭孔(資料圖)
杜:請問您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出的“四個不可以”是指什么??
鮑:面對社會上一些功利的“國學班”和封閉的“讀經班”,浦江學堂提出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做“減法”,只做“加法”,不減去現(xiàn)行教育體制任何功能,不自立一套封閉的教育體系。所以,我們始終強調要做到“四個不可以”。
第一,不可以脫離國家義務教育體系,這是最基本的法律問題;
第二,不可以脫離家庭,家庭生活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
第三,不可以脫離現(xiàn)代知識體系。只讀經典而不學習其他學科,就沒辦法融入現(xiàn)代職業(yè)體系;
第四,不可以脫離同齡人的共同生活經歷。共同的生活體驗與經歷,是與同齡人交流溝通的前提,也是朋輩效應發(fā)揮作用的基礎。
杜:浦江學堂有非常嚴格的面試程序,請問為什么要堅持這么做?
鮑:要順利入讀浦江學堂,首先要獲得面試資格,我們通常是開放120個面試名額,大家通過網上報名,到達上限時網絡自動關閉。進入面試之后,一般按照1/3或者1/4來選拔。也就是說,在這120個人中選擇30到40個(根據(jù)教室大小而定,但不會超過40個)。浦江學堂有著非常嚴格的面試程序,自成立以來,堅持家長與孩子一起面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我們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和表達能力,同時關注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家長的時間和精力分配等,這是堅持學習五年的關鍵。其實我們招生已經很制度化了,即便我親戚朋友的孩子想進來,找我也是沒用的,都是要按照程序走。我們一直強調“公益并非慈善”。所以,學堂的規(guī)則非常嚴格,每學期請事假超出3次便要退學。如果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確實不適合,浦江學堂也會勸退,把珍貴的資源留給更有需要和更有能力的學員。
杜:傳統(tǒng)文化學習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請問浦江學堂如何安排課程?
鮑:碎片化的學習沒有意義,不成體系的知識沒有價值,經典教育必須要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傳統(tǒng)文化經典浩如煙海,必須要有所選擇。因此,浦江學堂采用“3+2+N”模式,基本學制五年。每周末的課從上午9:15到11:45,共兩個半小時。前三年為“養(yǎng)正”階段,小學二至四年級學生,依次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儒家四書,全部背誦并理解基本思想,培養(yǎng)學員品性之正直、思想之無邪、是非之明確;后兩年為“培大”階段,小學五至六年級學生,依次學習道家《道德經》《莊子》(內七篇)和釋家《六祖壇經》,意在培養(yǎng)學員大格局、大眼界,蘊含包容之胸襟氣度。我們要求,報名入班的孩子一般都必須完成“3+2”的學習階段。之后“N”年為“精一”階段,在前五年系統(tǒng)學習基礎之上,有志學員可根據(jù)需要進一步學習與研究。學堂的目標就是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鼓勵孩子們研習國學、與古圣先賢對話、接受經典滋養(yǎng),形成中國人特有的人文氣質和修養(yǎng)。
浦江學堂創(chuàng)始人鮑鵬山教授跪讀祭文(資料圖)
浦江學堂的孩子們參加祭孔大典(資料圖)
杜:請問浦江學堂為什么選擇以上7本書作為教學內容?
鮑:一個人受教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一定要讀經典,讀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著作。經典就是自有人類以來所傳承下來的,能夠影響人類發(fā)展的那些精神財富。它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指本民族文化的經典,另一個指全人類文化的經典。
浦江學堂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讀經典原著。首先,注重讀經典的完整性。學堂里的孩子們讀《論語》,整部作品五百多則,一萬多字,他們都是一則一則全部讀完再去讀下一本書。其次,注重讀經典的系統(tǒng)性。學堂里孩子們的學習內容,是我們精選出來能夠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七本書,如此系統(tǒng)學習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完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最后,還要注重讀經典的次序。浦江學堂的教學順序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內七篇)《六祖壇經》,這個順序是不能變的。這種教學上的安排,一方面基于孩子的認知而設定。比如,《論語》對孩子來講比較形象,有故事,容易理解,所以,他們最先讀《論語》?!兜赖陆洝废鄬碇v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就后讀。另一方面基于中國文化結構而設定。中國文化包含儒釋道三大塊,先立根本先“養(yǎng)正”,讓孩子們懂得規(guī)則之后再“培大”。從“正”到“大”,這既是受教育者認知的次序決定的,也是教育目標和成長發(fā)育的次序決定的。
資料圖
杜:師資始終是制約當代書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請問浦江學堂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鮑: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有價值的教學內容,需要真正懂國學的良師來實踐。社會上許多“讀經班”強調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真正能講透經典的優(yōu)秀教師。浦江學堂的老師必須是文史哲專業(yè)博士,準確地說,在文史哲前面還要加上“中國古代”幾個字——也就是說他們必須是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和中國古代哲學的,這是為了保證師資的純粹性和專業(yè)性。因為我們只對老師做教學培訓,不可能去做專業(yè)培訓。浦江學堂上海區(qū)域老師均是復旦大學、華東師大和上海師大等名校的三古專業(yè)博士生。同時,還有一部分高校教師參與課程研究與教學。在外地開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當?shù)匾欢ㄒ写髮W,便于招到專業(yè)的老師。當然,我們對報名應聘的博士生并非“照單全收”,而是要進行嚴格的面試考核。篩選上崗后還要進行教學培訓,引導他們把深奧的國學知識轉換為小朋友聽得懂的語言。正式帶班后,除了專家抽查聽課,每位老師還要錄制上課視頻,定期互評以查缺補漏,對于達不到要求的老師我們也會辭退。
其實我們的老師非常用心,在學堂的經歷也促使他們不斷成長。為了幫助新老師盡快適應教學,學堂編寫了專門的教師用書。雖有參考教材,但很多人還會主動從《左傳》《國語》《史記》等著作中去挖掘適合孩子聽讀的歷史文化元素。每個教學組都有學習研討群,既有對某一知識點的隨機討論,也有擬定議題的正式討論,學堂每年還會組織一次大型教學研討,全國各地老師集中到浦東圖書館交流教學經驗。明和班任課教師陸巖軍老師說:“三年的‘四書’教學,是我不斷體道、悟道、弘道、行道的過程,也是竭力將孩子們接引進經典殿堂的過程……在踐行浦江學堂教育宗旨和教育理念的行程中,收獲是必然的,因為只要種下一顆善的種子,只要用心耕耘,開花結果是必然的?!??
杜:經典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需要真正體現(xiàn)在學習、生活中。請問浦江學堂對學員日常行為有什么樣的基本要求?
鮑:浦江學堂學規(guī)是學堂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也是對學員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要求,其具體內容如下:
尊崇天與地,敬畏大自然;
愛家愛祖國,尊師尊圣賢;
晨昏省父母,心誠色不難;
親戚常來往,居家和而安;
同道能相助,學友結善緣;
溫良恭儉讓,文質相濡涵;
情志樹正直,氣習要糾偏;
勿被驕奢奴,生活應從簡;
行坐有規(guī)矩,言語恭而安;
課堂勿躁動,靜坐聽師傳;
誦經當高聲,朗朗入心田;
溫書加勤思,方能不惘然;
進學須守時,作業(yè)及時完;
修得高貴身,勿忘世事艱;
生命在謀道,名利是塵煙;
人代無窮已,經典傳千年;
天地有愛心,萬物載以繁;
往圣傳絕學,生民息以衍;
一身不足貴,百姓賴我安;
君子胸襟大,天下裝心間。
杜:浦江學堂的公益運營模式是成功的,請您對此做一介紹。
鮑:家人、朋友、家長和社會的支持,是浦江學堂成功的重要因素。浦江學堂更像一個“自治組織”,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師生共勉、家長支持、社會參與的公益運營模式。政府與企業(yè)提供經費、場地;授課老師、班主任和家委會共同管理。前三年孩子學習全免費,經費來自熱心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事業(yè)的機構和愛心人士捐助。后兩年則由學員家長自愿贊助,籌集到辦班所需成本便可開班。
2013年,當我決心開展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時,妻子表示全力支持。又幸遇時任浦東圖書館館長的張偉先生,當時開辦才兩年的浦圖新館要實現(xiàn)“文化引領”目標,迫切需要文化學者開辦講座,需要引入浦江學堂這樣的文化品牌來打造影響力。于是,我們立即達成一致:我出師資,浦圖出資金和場地。就這樣,浦江學堂的第一個班級——克圖班正式成立。此后,上海圖書館、北京朝陽區(qū)圖書館、北京東城區(qū)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國內的眾多圖書館都成為了浦江學堂的陣地。
花甲之年的張老師、王老師,2016年從上海開放大學退休后,我邀請他們來浦江學堂參與管理工作。因為對浦江學堂教育理念的認同,他們很快就同意加入這個團隊,和我在青海時認識的張老師一起,三個人不辭辛苦,每天都能在學堂看到他們的身影。從老師面試到學員管理,從課程設置到活動拓展,他們始終參與其中,對學堂和孩子們的情況了如指掌。我們任課老師拿的課酬并不高,無法與某些課業(yè)輔導機構相提并論,但依然帶著情懷與理想堅持授課,甚至成為“種子老師”,對新入職的老師進行傳幫帶。還有每班常設的班主任,不少是退休教師,對接總部、分部、師生和家委會,也忙得不計報酬而樂在其中。
因其公益性,學堂的管理人員有限。七年來,浦江學堂不少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由家長義工共同承擔。每個班級設有家委會,每周都有兩名輪值家長輔助班主任做好教學管理。孩子每天的微信群誦讀由值日家長進行點評,一段錄音三四分鐘,全班錄音僅聽一遍就要一個多小時,其間還要記錄下語音語調、漏字錯字情況,值班那周每天要投入近兩個小時的點評時間,但值日家長們做得一絲不茍、毫無怨言。當然,參與教學活動和日常管理,對家長深入了解國學、深度認識浦江學堂教育理念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職業(yè)為教師的家長還是學堂教學調研志愿者,每年都深入教學點聽課、總結、撰寫報告,為學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言獻策。德圖班學員家長張巍是一名大學老師,作為調研策劃者和全程參與者,他說是因為學堂“認真做公益”“純粹讀經典”的態(tài)度感動了大家,他們愿意為學堂發(fā)展貢獻力量。另外,因為公益性,學堂可以擺脫一些非教育因素的干擾,全心全意按照自己的教育宗旨、辦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來實施教學,教師也可以大膽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探索。同時,作為公益教育機構,學堂對報名學生可以進行挑選,對不能充分認同學堂教育理念的家長,或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都可以合理合法地拒之門外;對不能認真學習,不遵守學堂規(guī)定的學生,可以充分享有勸退的權利,這又進一步保證了浦江學堂教育的純粹性與專業(yè)性。
當然,傳統(tǒng)文化教育僅僅靠公益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理想的結果就是真正納入體制教育。目前,浦江學堂在做一些新的嘗試,在上海市十多所中小學的特色課和拓展課上,小學生在浦江學堂老師帶領下學習“四書”。同時,學堂還編寫出版了《論語導讀》和《〈論語〉正音誦讀本》,后者在書后印上了二維碼,打開后即可聽到孩子們標準的誦讀,這為更多機構、更多學校開展傳統(tǒng)經典教育提供了極大幫助。
杜:浦江學堂開辦七年,將近4000名孩子接受經典教育,他們的改變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鮑:其實學員的改變從進入浦江學堂就開始了,每期開學,我們都要先上一堂禮儀課,讓孩子在立志、問學、站立、行走、應答等方面得到正統(tǒng)訓練,在他們心里播下“不學禮,無以立”的種子。我們要求學員每天上傳誦讀作業(yè),剛開始需要大人提醒,到后來孩子們都能自覺按時完成,甚至外出旅行都不忘帶上《論語》或《孟子》,在火車上、公園里都有過上傳誦讀作業(yè)的經歷。每年去山東曲阜祭孔,幾百個孩子冒著酷暑列隊、行禮、參觀,行動規(guī)矩整齊,沒有半點嘈雜和擁擠。上海明和班學員陸清揚在作文里寫道:“曾經,我憧憬這樣的場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浦江學堂的經典學習,讓我更接近這種理想的生活。在這里,我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收獲了真摯的友誼,這一切都要感謝浦江學堂,是您讓我走進經典的殿堂,是您讓我的人生精彩啟航。”2017年,學堂舉辦了“國學故事大賽”,之后組建了“少兒國學百人故事團”,多次到社區(qū)、學校和敬老院去講國學故事,深受大家歡迎。去年我們組織了學員才藝大賽,孩子們個個落落大方而文質彬彬,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國學功底和人文素養(yǎng)。今年學堂還將組織辯論賽,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我們說浦江學堂不進行專業(yè)技能培訓,我們專注于國學經典學習,但在此過程中,孩子收獲的不僅是素養(yǎng)、態(tài)度,同時寫作水平、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都大大提升。
杜:您認為當代書院發(fā)展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鮑:目前全國當代書院發(fā)展迅速,數(shù)量眾多、形態(tài)各異。有真正做教育的,但也有名不符實的。對于不規(guī)范、不專業(yè)的書院,我把它們分為兩類:一類是空有熱情而不懂專業(yè),一類是專注市場而不夠純粹。
我們認為,做書院一定要專業(yè),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專業(yè)。浦江學堂會在教孩子禮儀時適當借用《弟子規(guī)》,但絕對不會拿它當課程,因為中國古人從來沒有認為它是經典。我們一定教的是經典,是原典。看我們選的七本書,真正懂傳統(tǒng)文化的人就知道這是專業(yè)的。而且一定是從《論語》開始而不是從《道德經》開始,因為專業(yè)的經典學習是講究次第,講究知識的連貫性與順序性的。
二是對教育的專業(yè)。有些人對教育不夠專業(yè),認為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讀完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實,教育的功能是多樣的,我們在“四個不可以”中特別提到“不可以沒有現(xiàn)代的知識體系”,經典學習并不能替代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學習。所以我們堅決不做全日制,不做封閉式讀經。同時,在師資方面堅決不用江湖派,我甚至固執(zhí)地堅持“寧愿用一個平庸的學院派,也不用一個極端的江湖派”。為什么呢?因為教育要中庸、要平和,要給人一個方法。江湖人有一個通病,總覺得他所懂的那門學問能夠“包打天下”。
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孩子有邏輯、有常識、有理性。還有一些所謂的書院可以說有牌子沒功能,沒有常規(guī)活動就等于沒有功能。我經常開玩笑說,有的書院大張旗鼓地搞個開幕式,接下來就沒聲響了。第二年再來看,開幕式時的鞭炮屑都沒人掃,席卡也沒人收。
《教育六問》,鮑鵬山著(資料圖)
關于教育,我一直在思考,在《教育六問》里我談了“教育何為”“教師何為”“何為素質”“經典何為”“何為教材”等幾個問題,希望教育可以回到最本質的美好與簡單,可以真正關照人的內心,希望經典能走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這本書最近鳳凰出版社將進行再版,會加入我的一些新思考,期待對同道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杜:浦江學堂2017年被評為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動”特色項目,這應該是經典學習社會教化功能的充分體現(xiàn)吧?
鮑:“市民修身行動”是“十三五”期間上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項目,旨在通過輿論宣傳、教育培訓和實際踐行,引導市民群眾自覺提升公民素養(yǎng),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塑造和諧社會關系,形成與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良好精神風貌。浦江學堂的目標不僅僅是對小朋友進行經典教育,而是通過學員影響家庭、影響社會,使經典學習體現(xiàn)在普通市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真正具有中華文化底色的現(xiàn)代人。
杜:謝謝鮑老師接受訪談,祝愿浦江學堂站在100個班級這個新起點上,繼續(xù)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貢獻力量,為建設當代公民社會貢獻力量。
鮑:謝謝杜老師,也希望您的書院研究取得更好成果。
【結 語】?
多年從事師范教育的經歷,讓鮑鵬山教授深感真正的語文絕不僅僅是語言和文學,中國自古以來通過文教來建立“知識體系”,同時也以此建立“價值體系”,這才是語文或者說國學與眾不同、特別重要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它使中國人獲得了“仁義禮智信”等基本信念。他始終強調,“教育,是為了喚醒人的生命、變化人的氣質、開闊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逼纸瓕W堂始終堅持這樣的教育理念,通過經典學習來尋找教育的美好和純粹。
訪談結束時,我收到一本封面印著孔子講學圖的贈書,這是“浦江學堂叢書”第一本——“學習經典:感動、成長、收獲在浦江學堂”。鮑教授在序中寫道:“觀諸古今,大凡一事之成,于事而言,須有三有;于人而言,須有三手。三有者:有價值,有前提,有承續(xù)。三手者:動手者,援手者,拍手者?!?o:p>
2013年11月9日,浦江學堂第一個班——克圖班舉行開學典禮;2015年6月7日,浦江學堂走出上海,首個外省市班級——蕪湖峻興班在安徽師范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浦江學堂從最初1個班級、30多名學員,到今天100個班、3500多名學員,從當初浦東圖書館一間小小教室“發(fā)芽”,到現(xiàn)在全國多個城市“開花”,成長為公益國學教育的第一塊招牌,始終離不開“立足于成人教育”之價值,“補充體制教育不足”之前提和“于人文教育有所示范、于世道人心有所收攬”之承續(xù)。同樣也離不開“動手做事者”、“援手助力者”和“拍手關注者”。相信浦江學堂一定能越來越好,使更多人受益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
訪談者:杜華偉,哲學博士,蘭州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書院文化與思想。
受訪者:鮑鵬山,文學博士,上海開放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多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浦江學堂創(chuàng)始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主講《鮑鵬山新說水滸》《孔子是怎樣煉成的》。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研究,出版《寂寞圣哲》《中國人的心靈》《論語導讀》《風流去》《孔子如來》《孔子傳》《先秦諸子八大家》等。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