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姚中秋】康有為是圣人?還是大儒?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0-03-26 21:00:00
        標簽:康有為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康有為是圣人?還是大儒?

        作者:姚中秋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表

                  原載“暑期研習營”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初三日戊辰

                  耶穌2020年3月26日

         

        編者按:新教育中國文化課程研習營自2017年開始,每年一屆,目前已成功舉辦了三屆。作為“新教育實驗中國文化課程研究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由朱永新教授領導,由項目負責人黃明雨及其團隊具體執(zhí)行,由新教育基金會下設”中國文化和基礎教育研究“專項基金支持。本文是姚中秋教授在2019年2月份主講的近代歷史人物系列授課記錄,公開發(fā)表,以饗讀者。

         

        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說到這兒,我們簡單講一下近代歷史上廣東的興起。我們前頭講曾文正公的時候講到湖南,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中,湖南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湖南可以相提并論的,就是廣東。所以過去兩百年塑造中國的人物主要就出自湖南和廣東。湖南應該說還是有質(zhì)樸之氣。因為它畢竟屬于中部地區(qū),所以它學問的根底是朱子之學。當然后來又加上一點陽明之學,但好像還是以朱子之學為主。

         

         

         

        (照片信息來自于網(wǎng)絡)

         

        廣東跟湖南的氣質(zhì)就不一樣。因為廣東比較重要的還是它的沿海地區(qū),其實廣東直到今天粵北、粵西都是比較落后的地區(qū),所以廣東省境內(nèi),不同地區(qū)的發(fā)展不均衡非常嚴重。主要還是廣州,往東南方向沿海地區(qū),比如像現(xiàn)在的中山、珠海這一帶,當初因為是開放口岸,所以它最早接觸西方文化,因為澳門就在中山的最南端。所以,當中國要“師夷長技”的時候,它就有巨大的地理優(yōu)勢了。

         

        再加上在清朝大多數(shù)時間中,中國與西方的貿(mào)易主要就是在廣州進行。當時朝廷就設立了所謂十三洋行,全國其他地方都不允許進行貿(mào)易,那所有的貿(mào)易都要通過十三洋行進行。這樣西洋的各種物品以及與物品相伴隨著,是西方觀念,就比較早、并且廣泛地進入到廣州這些地區(qū),所以這些地區(qū)的人,較早與西方發(fā)生關系,也是較早獲得西方知識的人。

         

         

         

        (照片信息來自于網(wǎng)絡)

         

        那么廣東在過去的兩百年中,它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作用,其實主要是依賴開放之利??涤袨橐彩?。如果康有為生在內(nèi)地,他也就是一個瘋子而已。但是他生在廣東,他就成圣人了。后來很多人就稱他為“康圣人”,有開玩笑的成分在,有諷刺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他確實在當時的士人中,有開風氣之先的一種地位。實際上廣東的儒學發(fā)展也是很晚的。廣東歷史上第一個有全國影響的儒學者,就是明朝中后期的陳白沙,應該是跟王陽明是同一時期的人,大概年齡還比陽明還要年長一點。就在那之后,才算是圣人之教在廣東結(jié)出了一定的果實。

         

        所以要想了解康有為的學問,我們就要把他放在中西交匯的這樣一個背景中去理解。你要說他對儒學的根本,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我真是不以為然。但他的好處在哪兒?他好處就是他比較早地接受了西方的觀念和學術。在他的一生中好像比較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年輕的時候去了一趟香港,見到了英國人治理香港殖民地的做法,也大概也看了一些相關的書籍、報紙。這樣對西方的價值、制度有了親身的體驗,這個對他沖擊很大。

         

        此后他所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想要以西方的價值和觀念,來解釋中國的價值和觀念。他甚至都不是說要把兩者融合起來。我理解康有為的學問,應該是以西格中,因為他很深切地看到,當然是當時大家都普遍看到了,西方要比中國要富強。所以康有為就覺得那西方人的學術、宗教等應該比中國人要高明,當然它的制度也要比中國人優(yōu)越。所以我們中國要變革。那我們本身又有一套價值、學術、制度,你不可能把它完全拋棄。那怎么辦呢?那就用西方的精神來解釋中國固有的這些文教。他就進行一次將新酒裝到舊瓶子里的工作。他搞了這么一件事情。

         

         

         

        (照片信息來自于網(wǎng)絡)

         

        所以我理解康有為的整個思路都是這樣下來的,不管他是對儒學的看法,還是他對政治變革的看法,其實都是如此。比如說他寫《孔子改制考》,那是他影響最大的一本著作。他這本著作出來之后,有些人就叫他瘋子,為什么?因為他把中國以前的學問體系實際上徹底顛覆了。他上來就說“六經(jīng)”其實是編造的。當年孔子為了變革,所以他把孔子就塑造成了一個教主,要尋求革命性的變化的教主。他為了變革編造了一些故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前其實都沒有,只不過孔子為了創(chuàng)立自己的教義,講自己的道理,他假托古人,創(chuàng)作了“六經(jīng)”。其實他這樣的說法應該就是從神教的觀念來的。那神教就有創(chuàng)教的教主。比如說《舊約》,當然不是很明顯,但是像摩西大概就是一個創(chuàng)教的教主。那《新約》就很明顯了,他就是耶穌自創(chuàng)的一個教門。像伊斯蘭教就是穆罕默德他自己創(chuàng)的,他在山洞之中,沉思默想,得了天啟、神啟,然后他出了山洞,開始對人講他得到的啟示,然后信眾記錄下來,這些就變成了他的經(jīng)。

         

        康有為就是用這個范式來解釋“六經(jīng)”。其實我們?nèi)绻晕⒌膶W習中國歷史,就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一回事兒,對不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啊,他是實有其人。孔子只不過是刪述先王之政典,他到各地去搜集,整理,然后編輯這些既有的文書,然后有了所謂“六經(jīng)”。所以我們國家的“六經(jīng)”,它跟西方人的神教的經(jīng)書,性質(zhì)完全不同。但是康有為當時他看了西方人,主要是看了基督教的經(jīng),深受啟發(fā),就創(chuàng)立了新學說。

         

         

         

        (照片信息來自于網(wǎng)絡)

         

        當然他也是要尋求變法。尋求變法,他把孔子解釋為一個教主,最合適不過了,這樣,他就不受所有以前經(jīng)文的影響,因為既然“六經(jīng)”是孔子創(chuàng)作出來的,那我們今天也可以繼續(xù)創(chuàng)作啊,對不對?所以康有為,他對以前的經(jīng)義,就隨心所欲地解釋。

         

        所以康有為對中國學問的破壞是空前的。自從有了康有為,儒家的學問就沒有人信了。所以康有為之后就出來了顧頡剛他們講《古史辨》。其實《古史辨》就是從康有為那兒衍生出來的,只不過這個《古史辨》它看起來更學術一些,而康有為呢,他更像一個政治家在寫作,他的寫作都是獨白式的,就我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那《古史辨》他們還想要給它做得像一個學術,還提供了很多論證。所以康有為所發(fā)揮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破壞性的;一方面他是開風氣之先,倡導變化,大聲疾呼,所以他當時確實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比如說,康有為他開始上書皇帝,其實他就是一個舉人,根本就沒有資格上書皇帝,但是他不管這一套,他上書皇帝。然后他在廣州講學,這都屬于犯禁。滿清最初是嚴禁士人私自講學的。但是他開辦這個講學。我們前頭就講了,自從曾文正公他們靠軍功,得以成為督撫以后,滿清的統(tǒng)治體系其實就開始瓦解了。所以禁止私人講學這件事,已經(jīng)沒人管了,尤其是在廣東,天高皇帝遠,所以他開始講課,亂講他這一套義理。

         

         

         

        (照片信息來自于網(wǎng)絡)

         

        但是你甭管他亂講還是好講,總之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這件事兒,從此以后士人就開始自由講學了。還有他結(jié)社,結(jié)社也是順治帝、滿清嚴禁的,但是他也不管這一套,就自由結(jié)社,士人他們開始結(jié)社,去議論時政。所以在這方面,康有為確實是開風氣之先。但是他的學問簡直不能說是儒學的發(fā)展,實際上是對儒學的非常嚴重的破壞。

         

        當然后來他就用他這套理論,他破完了之后,又建立了一套理論,作為變法的綱領。他就一次又一次地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所以這個人確實也是了不起,實際上他始終是個舉人,沒有考上進士,但是他通過連續(xù)的上書,通過這些奇談怪論,總之引起了光緒帝的注意,那么最后就有大家都知道的“戊戌變法”?!拔煨缱兎ā弊詈笠彩×?,就是所謂“百日維新”嘛,它持續(xù)了一百零三天就結(jié)束了。

         

        其實我想我前頭給大家介紹康有為胡說八道,大概已經(jīng)能夠理解,他為什么這么快就失敗了??涤袨槟欠N性格,我們用學術的語言來說叫激進主義。他認識到中國要變法,就得出結(jié)論,趕緊變,咱們要只爭朝夕,所以他百日維新,一天恨不得頒布十幾道詔令,根本就沒用,他也不管不顧,我們從他前頭開風氣之先的做法也能看得出來,他不管不顧,我管你有什么法律、什么政策,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變法也是這樣。我管你什么既得利益,社會分幾個階層,每個階層有不同的力量……我不管,上來就把桌子一掀,咱們重新從頭再來,他就這種想法。想想吧,這東西肯定失敗。任何一個成功的變法,必須要獲得一部分,哪怕是少部分人的支持啊,對不對?你不能把這天下所有人都得罪了,對不對?就算你再加上一個光緒帝,你要把天下所有人得罪,光緒帝能夠全力支持也行。問題是光緒帝本身就是一個水平比較低下的皇帝,他又沒有什么實際的操控能力,對不對?人家當年商鞅變法,秦孝公那是可以操控全局的,哪怕你貴族全體都反對,但是秦孝公作為一國之君,可以調(diào)動軍隊,誰敢反抗就把你家抄了,他就不怕貴族反抗,但光緒帝沒這種能力啊,現(xiàn)在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到光緒帝身上,不管不顧,甚至把慈禧太后這些人都得罪了,最后只能是失敗。

         

         

         

        (照片信息來自于網(wǎng)絡)

         

        所以康有為要對“戊戌維新”的失敗承擔大部分責任,他就是胡來,最后就失敗了。所以康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他的理論確實觸及到了中國追求富強,應該建立的各種各樣的新制度、新觀念,其實他都觸及到了。所以我對康有一個評價,康提出了我們國家現(xiàn)代化的所有重要議題,他都觸及到了,經(jīng)濟、文化、社會,比如說他的倡導要解放女人的腳,要禁止纏足他都倡導,像政治就更不用說了,他各方面其實都觸及到了。

         

        但是我的第二句話就是,他提出的所有方案都是錯誤的。所有問題都想到了,但他提的方案都不對勁。激進主義導致他不能深思熟慮,提出既可以解決問題又切實可行的方案,他做不到,歸根到底原因在于,他還是一個窮書生,始終是個舉人,沒有真正治國平天下的經(jīng)驗,沒有干過實事兒。一直是跟一些青年學生講課、胡說八道,到處亂轉(zhuǎn)悠,沒有實際的經(jīng)驗,對現(xiàn)實就缺乏深切的認識。對現(xiàn)實的復雜性不能把握。所以提出的方案看起來方向都對,但不可操作。這其實是很多知識分子容易犯的錯誤,這是我們對康在政治上的一個評價。

         

        最后,我們再講一點,我覺得康的思想,從儒學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問題比較大。那我這樣說有所針對,因為過去二十年中國儒學有一個復興,在復興浪潮中有一股很強大的康有為主義的浪潮,有不少儒學者比較偏愛康,我對這始終都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康的思想太偏頗。

         

        我們就講兩點,一點,是他非常引人矚目的所謂孔教說。其實我們只要看一下康的論述,就可以發(fā)現(xiàn),所謂孔教說就是按照基督教的模式改造儒學或者儒教,歸根到底他還是認為基督教這一套模式比較管用,因為它有一套組織,有一套建制化的教會體系,可以對老百姓進行教化。

         

        那你要說他想法有沒有道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一個現(xiàn)代國家要政教分離。康有為說,如果我們要建立了一個現(xiàn)代的國家,它政教分離以后,政府拿啥東西去教育老百姓,他說政府不能了,那怎么辦?我們只能在政府之外建立一個獨立的教會,這就是孔教會。他完全是把西方那東西生搬硬套到中國來。他沒有看到儒教從性質(zhì)上就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我們待會講張之洞的時候,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總之這些東西不切實際,康后半輩子一直都在搞孔教會,但都沒有搞成。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主張。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學術觀點。康從他中年開始,一直到到晚年,一直在寫作一本書,寫了二三十年,好像臨終的時候都沒有發(fā)表,但是一直在他的朋友、學生中傳閱。這個書后來發(fā)揮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叫《大同書》。

         

        《大同書》的寫法也很特別,它同樣是照著西方幾何學的方法,寫他這本書,所以這本書最初就叫《人類公理》,其實他是模仿幾何學的形態(tài)。他要為人類社會構(gòu)造出一個一個的公理、定理。我們先不管形態(tài)。這本書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在康有為的描述的所謂大同社會,就是他的理想社會中,家沒有了。要建設大同社會,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毀家。因為你有家,就有夫妻啊、父子這種私人的特殊關系。有了這種特殊關系,怎么可能去愛世上所有人?。磕阌屑揖陀兴饺素敭a(chǎn),那你就不能實現(xiàn),天下人共有財產(chǎn),所以康有為的思想,在這方面也深受神教的影響。

         

        剛才說這個觀念影響很大。大家都知道,我們過去這四十年都在努力建設小康社會,小康是鄧小平提出的,大概是1979年。只要我們讀過經(jīng)典都知道,小康是跟大同相對而言的,對不對?所以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其實就是針對他前任領導人的那一番努力。在鄧小平的心目中,那一段努力就叫試圖建設大同社會。也就是說毛澤東啊,實際上是深受大同觀念的影響,而且就是康有為的大同觀念,而不是《禮運》中的大同。因為《禮運》中的大同,只是說“子不獨其子,父不獨其父”,那什么叫不獨啊?不獨的意思是“不僅”是吧,翻譯成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就是“不僅”,不僅的意思并不是“不”,對不對?不是“子不”,不是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而是不僅僅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首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不受這個限制,所以其實“子不獨其子”,含義就是孟子所講的“子其子以及人之子,老其老以及人之老”。但康有為把“獨”字去掉了,看成了神教中的破家。父母不能愛其子,兒子不能愛其父,就走到了破家的這樣的一個絕路上去了。

         

        這跟中國文化,儒教的教義就完全相反了。所以康有為的《大同書》開啟了20世紀全盤反傳統(tǒng)的這場思想文化運動。因為20世紀全盤反傳統(tǒng)的核心訴求是什么?就是破家。而對這樣一個觀念,最早系統(tǒng)的表達就是康有為的《大同書》。我們都知道毛澤東時代,其實社會改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訴求,也是破壞家。所以康啊對于我們這個國家來說,他是功過參半。他一方面確實是推動了士人群體積極地尋求變革,這是貢獻;但是他的激進主義,其實也打開了全盤反傳統(tǒng)的大門。

         

        下面簡單說一下張之洞。張之洞和康有為有一個交集,就是在“孔教說”上,對于儒教的教義,或者說儒家的義理,他倆有不同的理解。

         

         

         

        △張之洞(照片信息來自網(wǎng)絡)

         

        張之洞可能大家也還是比較了解,他是北方人,我們今天河北的南皮人,應該也是官宦世家,為人極聰明,所以他很早就成名。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中,很有能力的一位,曾文正、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這個四大名臣。當然他影響最大,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他這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這個主張就是針對康有為提出的。

         

        張之洞其實開始跟康有為關系是很好的,他非常支持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也非常支持康有為辦報紙、辦學會的這些努力。當時康有為組織強學會,組織士大夫讀書人結(jié)社,共同來傳播變法的觀念。

         

        張之洞是最重要的支持者,張之洞自己大概拿出了五百兩銀子,然后還以官府的名義又資助了他一千兩,當時強學會的經(jīng)費主要是來自于張之洞。那張之洞門下又有多位官員,其實都參加了強學會,但張之洞自己為了避嫌沒有參加。

         

         

         

        (照片信息來自網(wǎng)絡)

         

        有一次康有為南下,到了南京。那個時候張之洞是兩江總督,張之洞就和康有為密談了一宿,然后兩人就決裂了。因為張之洞要了解一下,康有為究竟是咋想的,最后大概康有為就把他那套道理系統(tǒng)地講了一遍,張之洞大概也試圖說服康有為放棄他那些異端邪說,異端邪說不是說不變法,而是比如說孔子是個教主,“五經(jīng)”都是孔子創(chuàng)作出來的之類的。因為張之洞讀書讀得非常好,他深切地體會到這是中國的根本,根本不能動搖,全國成千上萬的讀書人都是在讀“五經(jīng)”,而這個國家的治國理政的道理,都是在“五經(jīng)”中,三四億人的基本的觀念就是“五經(jīng)”塑造的,現(xiàn)在你告訴我這是假的,這國家還能不能存在下去???變法當然可以,但現(xiàn)在變法把基礎挖掉了,等于要向上走,把自己的地基給挖空了,你怎么向上走啊,對不對?所以這倆人從南京秘晤之后就徹底決裂了。

         

        決裂之后張之洞就組織他的門人寫作了《勸學篇》,這個時候拉出自己的旗幟,以前本來是康有為高舉變法的大旗,現(xiàn)在張之洞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把正道說清楚,所以他就寫了《勸學篇》。其實《勸學篇》,我自己覺得他最大的意義,就是把這個“學”字凸顯出來了。因為康有為的核心主張是要建立孔教,把孔子當成教主,模仿基督教來建立一個獨立于政府的傳教組織。張之洞以他的書名就申明了:儒學就是個學,不是一個神教,我們也不能把它去改造成神教。我認為張之洞說的有道理。他合乎實情,孔子和他所創(chuàng)的教,我們要把它稱之為教化體系,它和中國以西的教化體系就是不一樣。中國以西的教化體系,不管是猶太教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于印度教,它都是要教人信神,所以是神教,我們孔子什么時候讓你信神啊,對不對?孔子讓你敬天那是不假,但天也不是個人格神啊,對不對?所以孔子教你什么,叫你要“學”。所以《論語》的第一個字就是“學”。“學而”,所以我們講儒家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就理解“學而”這兩個字就可以了。學,然后你就去干其他事去?!皩W而成人”,這是根本??涤袨榈闹鲝埌堰@個根本顛覆了。張之洞就要把顛覆了的根本,重新再扶正。這就是他《勸學篇》的意義。

         

         

         

        (照片信息來自網(wǎng)絡)

         

        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你不能把這個根本推翻了,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說我們不學習西方,我們一定要學習西方,那我們學習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培植我們的根本,所以我要用西方的這個術來讓我們的道,更加能夠切合今天的“時”,是吧。也就是說要給道,要找到一些新的器,讓國家能夠富強起來。所以我們學習西方的目的,是為了壯大我們自己,而不是讓我們自己變成西方人。

         

        張之洞的主張,我認為是中道。守舊,那叫“不及”;像康有為就叫“過”,君子要無過無不及,要守中道。所以張之洞主張應該說是在中道。但其實在當時這個時代,守中道的人是比較少,在國家危亡的關頭,激進很容易變成大家普遍的選擇。所以其實張之洞雖然提出主張,但這個主張的影響可能要小于康有為的激進主義。我們可以說20世紀其實是康有為的世紀,他的影響更大。像大家熟悉的各種文化社會運動,大部分其實康都想到了,然后我們后人呢,一個個把它都做了。

         

         

         

        (照片信息來自網(wǎng)絡)

         

        相反,像張之洞這個主張,實際上他是支流,也有一些人堅持,但他影響大概沒有那么大,不過到了今天,我想可能張之洞的主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還是時代變化,我們已經(jīng)沒有那么緊迫的國家危亡的焦慮了,也就可以更為從容地來思考,我們應該干什么,這個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還是應該,守護自己的文化,用西方的技術來讓我們自己變得強壯起來。所以我想今天當我們再來考察康有為、張之洞,我們就可以有不同于20世紀人的一些看法。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