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姚海濤】荀子意義之散思——由潘岳《戰(zhàn)國與希臘》談起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09:10:18
        標簽:戰(zhàn)國與希臘、荀子
        姚海濤

        作者簡介:姚海濤,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東高密人,山東大學哲學碩士?,F為青島城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家哲學、荀子哲學。

        ?

        荀子意義之散思

        ——由潘岳《戰(zhàn)國與希臘》談起

        作者:姚海濤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首發(fā)

        時間:西元2020年6月19日

        ?

        ?

        【題記:借古諷今不如鑒往知來。時代無論如何變化,人類永遠需要在解決自身問題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路,無論東西南北,總要通向遠方;路,無論中外古今,總要通向未來。有思想才有路,是思想鋪就了人類前進之路。】

        ?

        潘岳先生的《戰(zhàn)國與希臘》一文一經發(fā)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術界引發(fā)大量、持續(xù)關注,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思想旋風。有不少知名學者寫出了評《戰(zhàn)國與希臘》的文章。據筆者目力所及,主要有貝淡寧的《中國領導人需要再解釋其傳統(tǒng)思想》、姚洋的《發(fā)掘儒家傳統(tǒng)思想并使之現代化》、楊共樂的《認識你自己》、干春松的《荀子和李斯對于“歷史時刻”的認識》、姚中秋的《重估荀學》等。以上評論文章從比較視野、希臘文明、荀子思想等視角展開,可以看作是《戰(zhàn)國與希臘》一文發(fā)酵引發(fā)的“續(xù)集”。

        ?

        《戰(zhàn)國與希臘》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主要原因有二,一則文章具有大開大合的中西古今比較視野,二則文章具有的深刻問題意識與現實關懷。文章開門見山的那句“今天,中國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就點出了其中西視野、問題意識與現實關懷,也就注定了此文的文筆走向以及內容的后續(xù)關注熱度。

        ?

        大約是因為荀子久被歷史遮蔽之故,抑或是筆者從事荀子研究之故,所以對潘岳先生文中大量提及荀子非常欣賞。干春松先生、姚中秋先生的評論文章都以荀子為主角,鄙人也不揣淺陋,想再為荀子再添一把柴。我想,荀子無愧于此。

        ?

        一個以往被忽視的荀子出場對于思想的歷史究竟意味著什么?荀子所處的戰(zhàn)國末期距今也已2200多年,與21世紀之新時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面對當下人類所處的內外環(huán)境、所遭遇的問題、對于未來的遐想與憧憬,荀子有無意義,在何種程度上還具有意義,又有何種意義?這些問題的解答只有回到荀子本身才能找到答案。

        ?

        荀子確實是站在思想的、歷史的轉折點來統(tǒng)合學術、政治與人心,故對荀子意義之認知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

        第一,從思想學術層面來看,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先秦諸子的批判與熔鑄者,是百家爭鳴的終結者與集大成者。

        ?

        從學術史的應然角度來看,荀子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批判諸子而超越諸子,匯通百家而凌駕百家,實現了對儒家乃至同期學術之超越,是為先秦學術的集大成者。而從學術史的實然角度觀之,荀子的地位一直充滿爭議和不確定,甚至一度被貶出了儒家,被視為法家、雜家。對荀子地位認識的改觀是從清代末年開始的。在千古未有之大變局的逼迫下,思想界從古今中外的宏大視域去回應時代。于是,荀子成為重要的思想資源。

        ?

        時至今日,荀子研究早已成為儒學研究中的“顯學”。學界對荀子研究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研究熱情??梢悦黠@感覺到,近代以來,關于荀子的研究越來越客觀、公正、全面。自2008年以來,學界研究主題與荀子相關聯研究論文每年竟保持著400—500篇之多。近年來,學術成果更是呈現“井噴”態(tài)勢。

        ?

        荀子的學派歸屬是一大學術問題。歷來有法家、儒家、外儒內法、雜家等說法。如就《荀子》看荀子,當能得出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在《荀子》一書當中,學生李斯表現出了強烈的功利主義。他對秦國的治道非常滿意,他認為,“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李斯將仁義置之度外,可見其背離儒家,背離荀子遠矣,徑直走向了法家。荀子雖也贊許過秦國,但作為儒者的他,還是大聲駁斥李斯道,“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o:p>

        ?

        有人以韓非、李斯為法家,且為荀子學生而認定荀子為法家。此觀點早有學者駁斥過。思想者有運用思想之自由,“種瓜得豆”“播下龍種卻收獲跳蚤”之事多矣,故師徒不必為同一學派明矣。何況,荀子學生、后學中歸屬儒家者遠比歸附法家者多。

        ?

        倡導仁義、禮義,是儒家當然之標志。荀子始終以仁智合一、禮義之統(tǒng)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標準,這是他之所以為儒家的關鍵所在。從儒家經學傳承角度來看,荀子幾乎無經不傳,成為經學傳承史的一大關鍵人物。

        ?

        有人認為,荀子極力地批判諸子百家,即使作為儒家代表人物的子思、孟子,也未能幸免。若孟子是儒家,則荀子必不是儒家。非也。

        ?

        其一,孟子是儒家固然不錯,難道孟子不能被批判?任何人的思想進入歷史就屬于公共思想產品了,而應該接受歷史和現實的檢驗,即使這種檢驗是略顯苛刻的。任何質疑不當視作大逆不道,而應受到鼓勵才是。

        ?

        其二,任何學派并不只有一張“面孔”,總會在產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思想自然的衍化,甚至“面孔”的扭曲。荀子批判過儒家的思孟學派,某種意義上是跳出儒家來看儒家,是實事求是的思想態(tài)度,是對儒家思想文化有擔當之表現。這是真正的學術態(tài)度,這也是荀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先秦諸子百家終結者的內在因素。

        ?

        其三,性善論決不是判斷儒家的唯一標準。當然,性惡論也決不能成為后人指責荀子不是儒家的“鐵證”。恰恰相反,性惡論是荀子思想創(chuàng)新之處。毋寧說是荀子豁醒人類的一劑思想良方。若躲在性善論的迷夢之中,對人自身的認知如何實現突破?制度建構何以出現?

        ?

        戰(zhàn)國末期諸子百家爭鳴實現了中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百家爭鳴可以看作從屬于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這一大的氛圍之中者,但它絲毫不落下風。至后世,已經難覓此等思想盛世。黃金時代的頂點往往需要附著在一個或幾個代表人物身上。恰此時,他作為戰(zhàn)國學術的批判熔鑄者不早也不晚地出現了。荀子處于戰(zhàn)國末期,此時百家爭鳴已近尾聲。其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諸子,開啟漢儒,是中國思想史從先秦到漢代的一個關鍵思想家。

        ?

        荀子以一顆澄澈的邏輯心靈對先秦百家進行批判、融通、重構,以邏輯思辨與系統(tǒng)架構并行的方式,啟悟出中國哲學中的重智系統(tǒng),于天人關系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擊碎了巫術迷信的禁錮,甚至讓后世“信禨祥”的哲學家汗顏不已。

        ?

        荀子學術體系博大精深,涉及到先秦哲學的諸多論域,如天人觀、力命觀、人性論、認識論、歷史觀等??梢哉f,荀子建立了融批判性與熔鑄性合一的哲學體系,作為儒家人文主義早期發(fā)展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對宗教世界的解蔽祛魅與安頓重塑表現在對天人關系的重新梳理,實現了天人關系上的重大思想突破,也表現在對世俗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繼續(xù)塑造,實現了人間差等秩序的禮義化處理。

        ?

        學界有人將荀子斥之為“寡頭人文主義”,否定其人文主義的意義。這是值得商榷的。徐復觀先生卻認為,“由周初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到了荀子而完全成熟。由周初所開始的從原始宗教中的解放,至此而徹底完成?!薄巴耆墒臁迸c“徹底完成”八個字來總結荀子的意義,評價不為不高,意義不為不大。

        ?

        從整個學術思想史脈絡中,荀子在人文精神的豁顯,以及與此基本同步的宗教信仰的轉型方面居功至偉。由周初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到了荀子而完全成熟。由周初所開始的從原始宗教中的解放,至此而徹底完成。

        ?

        第二,從政治格局來看,荀子既是“大一統(tǒng)”思想的推動倡導者,也是天下政局的敏銳預言者。

        ?

        西周初年分封了若干諸侯國,按《荀子》的說法,“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后來隨著分封制的實行,越來越多的諸侯國家出現。分合構成矛盾的統(tǒng)一體,由分到合,這是一個歷史的趨勢。春秋列國變?yōu)榱藨?zhàn)國七雄。而七國之中的實力因各國的改革力度、措施不同對比越來越懸殊。大魚吃小魚的游戲變?yōu)榱舜篝~之間的對決。總之,從當時的政治格局來看,在荀子所處的時代,中國古代社會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趨勢越來越明朗。

        ?

        荀子之所以撰寫《非十二子》篇,之所以批判百家諸子,主要是為了“齊言行,壹統(tǒng)類”,是為了思想上的統(tǒng)一,從而為政治上的統(tǒng)一奠定基礎。統(tǒng)一必然要服從主流及大多數人的意愿,個體主義往往得不到伸張。于是,徐復觀先生在《荀子》中嗅到了極權主義氣息也就不奇怪了。

        ?

        站在歷史的關節(jié)點,荀子看到了各個國家的優(yōu)勢與劣勢,他對齊國、魏國、秦國、楚國都深入了解過,其對秦國抱有極大的希望。他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慣例與秦昭王、應侯當面詳談治國之道。這是荀子思想上不得了的地方,以思想的敏銳洞察力預見到秦國統(tǒng)一之可能性。同時,他對秦國“無儒”之弊也深深憂慮。后來秦以法家治國二世而亡,再到后來西漢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也完全證實了荀子的判斷。另,荀子寫給春申君《癘憐王》答謝書,也對楚國及黃歇的命運做了某種預言。這就是思想穿越千古的魅力,也是荀子的魅力。

        ?

        第三,從世道人心來看,荀子提倡禮樂教化、移風易俗。

        ?

        “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治國理政最重要的是撫慰凡人心。世道人心之拯救,就是要確立禮樂之信仰。而信仰之確立,沒有理論奠基就會如同水中月、鏡中花、空中閣?!凹孀闾煜轮涝诿鞣帧?,也即禮義之統(tǒng)。禮義之統(tǒng)是荀子思想之基石。

        ?

        周公制禮作樂,經由孔子之發(fā)揚,到了荀子已經深入其里以闡釋其內在機理。雖然荀子之時早已經禮樂崩壞,但文化最撫人心,故荀子固執(zhí)地提倡禮樂教化以移風易俗。禮樂文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志。荀子有《禮論》《樂論》之篇,更有大量禮樂之思散于各篇。如《非相》中對“世俗之亂君,鄉(xiāng)曲之儇子”的鞭撻、痛斥,存于《樂論》篇末對亂世之征的描述“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這些無不深深地震撼今天的我們,讓我們有荀子尚未遠去之感。

        ?

        荀子重“一(壹)”,其一統(tǒng)天下、一匡學術、一正人心之理想,不正是人類追求之理想嗎?荀子重“積”,其遵道則積、積學積思、積善成德之方法,不正是人類進步之階梯嗎?荀子重“禮”,其禮樂之統(tǒng)、隆禮重法、別異合同之思想,不正是人類治理之路徑嗎?

        ?

        是的,荀子思想需要重估。今人需要重新發(fā)掘其思想史意蘊。每當我們回眸百家爭鳴的那個時代,荀子的思想于治國理政、學術思想、世道人心都會給予我們解讀不盡的思想智慧,給我們思想點撥,確是我中華民族之幸事。

        ?

        在那個波譎云詭的戰(zhàn)亂年代,在風云際會的思想舞臺,有一個荀子站立在那里,真好!


        【作者簡介:姚海濤,男,1981年1月出生。2007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現為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齊魯文化融創(chuàng)研究中心主任,國學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孔子學堂主講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家哲學、荀子哲學。主持或參與完成各類科研、教研課題多項。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