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明】王陽明黔中再傳弟子馬廷錫及其家族考證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20-07-07 14:27:25
        標簽:馬廷錫、黔中王門
        張明

        作者簡介:張明,男,西元1970年生,貴州印江人?,F任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歷史系副教授,貴州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

        王陽明黔中再傳弟子馬廷錫及其家族考證

        作者:張明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原載《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6期

         

        摘要:馬廷錫是王陽明在貴州著名的黔中王門再傳弟子,其心學之傳得于當年王陽明在黔中的及門弟子蔣信。馬廷錫的心學活動涉及貴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問學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廣交王門后學,在貴州講學長達三十余年之久,繼王陽明、蔣信之后,在貴州掀起第三次心學高潮,將黔中王門推進到成熟階段。馬廷錫及其子、孫三輩均有功于陽明心學。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門著名的心學世家。

         

        關鍵詞:陽明心學 黔中王門  馬廷錫  心學世家

         

        一、“貴陽名士”馬廷錫及其家族

         

        馬廷錫,貴州宣慰司(今貴陽)人,字朝寵,號心庵,世稱心庵先生,因出任四川內江知縣,故又稱馬內江先生。祖父馬和,弘治五年(1592)舉人,官知縣。父馬實,正德14年(1519)舉人,未仕。[①]馬和與王陽明是同齡人,都是弘治五年(1592)考中的舉人。按照古代習俗,稱為“同年”或“同歲”,具有天然的同學情誼。馬和與王陽明有無直接關系,尚無史料予以證明。但馬和與王陽明是同代人,這預示著馬氏家族將隨著明朝中葉學風的轉變,即將進入到陽明心學風流天下的時代。特別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和龍崗、文明書院講學,對包括馬氏家族在內的貴州文化世家將帶來實際的和直接的影響。

         

        關于馬廷錫之父馬實與王陽明有無直接聯系,盡管目前在王陽明詩文和貴州地方文獻中,尚未發(fā)現可靠證據,但我們似乎可以推測得出:馬實應當受到王陽明在貴州講學活動的熏陶。理由如下:第一、馬實為貴州宣慰司籍(貴陽),王陽明于正德初年流放貴州時,在龍場悟道和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這正是貴州宣慰司直接管理的地盤。第二、當時貴陽僅有宣慰司學和文明書院,以馬實的年齡推算,必于正德年間就學于宣慰司學和文明書院。王陽明講學文明書院時,聽講者達數百人,馬實或為其中一人,也未可知。第三、馬實與王陽明的黔中及門弟子越榛、葉梧、鄒木、陳文學、湯冔等為同齡人,他們都同一時期在貴陽考中舉人或進士,[②]由此可見,馬實受到王陽明在貴州講學的直接影響是極有可能的。

         

        馬廷錫出生于正德初年,故其青少年時期,當受到王陽明黔中及門弟子湯冔和私淑弟子王杏等在貴陽文明書院、陽明書院講學之風的影響。嘉靖18年(1539)楚中王門巨子蔣信提學貴州,置龍場龍崗書院祠田,重修貴陽文明、陽明兩書院,又新建正學書院。蔣信重舉陽明宗旨,馬廷錫受學于門下,是為陽明再傳弟子,粹然有成,卒成“貴陽名士”。次年(1540),馬廷錫中舉,選為四川什邡縣教諭。一年后(1541),升內江知縣,“洗冤滌弊”,“洗冤澤物,以慈惠聞。”甫兩載(1543),因念所學不盡澈,遂棄官求學。時蔣信已解職返歸湖南,于家鄉(xiāng)武陵(今常德)筑桃岡書院,聚徒講學,貴州舊從學者亦多前往受學。馬廷錫遂投走桃岡,再師蔣信,并與前來就學的黔中王門孫應鰲相互磨礪,結為性命之交。兩人學業(yè)精進,深得蔣信贊許,作有詩文贈與兩大愛徒。

         

        在蔣信桃岡書院求學五年后(1548),馬廷錫學業(yè)已達精熟之境,乃返歸故里,居靜講學,學術純正、識見高明。嘉靖36年(1557),貴州巡按王紹元以真儒薦于朝(見后),疏入,不報。王紹元于是在貴陽城南漁磯構“棲云亭”(今甲秀樓址),請馬廷錫講學于此。適有貴陽名士袁應福、應鐘兄弟以垂鈞為樂,野夫漁叟爭與往還,興到為詩,編為《漁磯詩草》。袁應福為馬廷錫作《棲云亭》詩云:

         

        鄰人馬朝寵新作一亭,名以棲云,距余家后園才數武,余喜便于登覽,得朝夕與共樂之,因為賦詩。作亭在荒陂,叢蓧亂其址。脩然林莽間,空翠來不已。入門苔徑滑,疏籬間多枳。亭前掛長松,墻西放郁李。花鷗與藥欄,一一位置美。吾園及此亭,相距咫尺耳。來不問主人,相見翻共喜。尤愛修竹林,搖碧映窗幾。想見六月涼,風露浩如洗。剔蘚露奇石,高懷緬長史。解組內江歸,息影棲于此。寤歌真自適,窮愁未應恥。

         

        從袁應?!稐仆ぁ吩?,可以想見當年漁磯、棲云之美。嘉靖38年(1559),貴州按察使徐霈[③]擴建棲云亭,并作《棲云亭記》云:

         

        心庵青年解緩,杜門靜養(yǎng)已十載矣。有見天地萬物渾為一體,而物動易趣,愈思愈亂,外融內一,性乃孔昭,此其所自力者。侍御王公奇之,為構堂以居焉。然而頹垣荊榛,步武錯迕。余至,乃緝而新之。插竹編籬,有亭有門。亭曰“棲云”,門曰“漁隱”。亭之前,鑿池如玦,映之以月;門帶流水,激以石湍,其聲潺潺,如鉤如輪。山川出云,或曰云取其幽也,漁取其隱也。心庵棲云而漁隱,所謂以泉池為宅居,以云物為朋徒,其稱名歟!又曰茲地山川奇麗,泉谷空鳴,晝夜不輟,而又覆之以云,或為白衣,或為蒼狗,變怪百出,莫可指陳……


        圖片:明代棲云亭舊址,萬歷年間(1598)改建為甲秀樓(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廷錫在貴陽講學,前后達三十余年(1540年代—1570年代)?!澳戏綄W者爭相負笈請業(yè),漁磯、棲云間,儼嗣桃岡之盛?!盵④]其后貴州提學萬士和、巡撫阮文中、布政蔡文、按察使馮成能先后多次舉薦,馬廷錫也堅辭不出,于是延請其主講文明、正學兩書院。貴陽諸生周旋門庭,雍雍濟濟。

         

        隆慶2年(1568),程番府遷入貴陽城;次年(1569),改為貴陽府。因文明、正學書院一侵于郡治,一侵于郡庠,不足以居諸生。隆慶4年(1570),按察使馮成能于貴陽城東隅,別建陽明書院(今貴陽省府路),移馬廷錫講學其中。馮成能時時來會,聽者常數百人。馬廷錫講誨不倦,興起者甚眾,“蓋自陽明、道林后僅見云”。[⑤]

         

        馬廷錫晚年與孫應鰲、李渭住復論學,三人有唱和詩文多篇。萬歷初,江右王門鄒元標貶謫貴州都勻,講學必稱三先生。萬歷間,馬廷錫卒,“距桃岡歸里時,又三十余年。”[⑥]馬廷錫撰有《動靜解》、《自警辭》、《警愚錄》、《漁磯集》、《漁磯別集》等著述,惜皆亡佚。萬歷間,貴州提學沈思充上奏朝廷,稱馬廷錫有“理學升堂”、“清恬勵世”之譽,準祀鄉(xiāng)賢祠。[⑦]

         

        馬廷錫子馬文標,嘉靖34年(1555)舉人,官知州;孫馬彥鰲,萬歷25年(1597年)舉人,官知州。馬氏家族五代105年間(1492——1597),代代皆有科名。自馬廷錫起,三代傳陽明心學,故馬氏家族是為貴州著名的文化(陽明心學)世家。

         

        二、馬氏家族與明代貴州心學講學運動

         

        馬廷錫求學傳道時期,正是王門弟子奔走全國,大倡心學的時代。馬廷錫棄官行道,兩次師從蔣信,著書立說,闡發(fā)陽明心學宗旨,投身書院講學運動,足跡涉及四川、湖南、貴州三省,廣交王門后學,中晚年在貴州講學長達三十余年之久,不僅是黔中王門講學運動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而且是貴州首次闡發(fā)陽明心學的本土學者,揭開黔中王門大規(guī)模心學講學運動的序幕,故被稱為著名的黔中 “理學三先生”之一。以下深入考察馬氏家族與明代貴州心學講學運動之關系。

         

        (1)馬廷錫的心學思想來自王陽明當年在貴州的及門弟子蔣信,是為王陽明正宗再傳弟子,故其根基篤實,學術純正。據《明儒學案  楚中王門》載:蔣信與同鄉(xiāng)冀元亨初無所師授,考索于書本之間,聞王陽明龍場講學,往師焉,終成楚中巨子。又據《明史 儒林傳》載:“(蔣)信踐履篤實,不事虛談。湖南學者宗其教,稱之‘正學先生’?!?nbsp;嘉靖11年(1532),中進士,累官四川水利僉事,興利除弊,多有惠政?!昂V志聖學,動遵古人,在官雪寃獄、興水利、禁私茶、民多賴之?!盵⑧]嘉靖18年(1539),升按察司副使,提學貴州,“訓迪生儒,以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一時士習翕然丕變。雖喜怒不形,第規(guī)規(guī)自度,而潛移默動,又出于勸督之外者,所獎拔盡名士。”[⑨]“迪士以實行,不事虛談。學者咸信従之。”[⑩]“振陽明、文明書院,新置正學書院,重舉陽明宗旨,擇秀士者養(yǎng)于中,示以趨向,使不汩沒於流俗,教以默坐存心,體認天理,一時學者翕然宗之,而心庵為之冠?!盵11]蔣信是繼王陽明、王杏之后在貴州推進書院講學、大力培養(yǎng)王門后學的外籍官員。馬廷錫得蔣信親傳,推其學術淵源,是為王陽明正宗再傳弟子。[12]故其根基篤實,學術純正(后文仍有具體論述),是為早期王門弟子的普遍特點。

         

        (2)蔣信足跡達于四川、湖南、貴州三省,親身踐履陽明心學精神,將心學精神推到新的高度。蔣信中舉(1540)后,即任官四川什邡教諭、內江知縣。四川是蔣信當年任職之地,蔣信已將心學初步影響到四川。比如,蔣信在四川“興利除害若嗜欲。有道士以妖術禁人,先生召之,術不復驗,寘之於法?!盵13]“播州土官以重賄饋于途,叱去之。盡心民瘼,民無不得以情言者。有道士以妖術惑衆(zhòng),橫奪人貲,他司遣人往攝,莫敢近,信召之,寘諸法?!盵14]。馬廷錫在什邡繼續(xù)研讀蔣信著述。蔣信曾回憶稱:“嘉靖癸卯(1543)冬,予以病譴歸,掃善卷孤峰之臺居焉。比卜釣桃岡十年矣,忽一日,心庵子來謁,青袍黑冠,跪而言曰:‘錫自什邡獲讀翁文字,及聆友人吳生嗥言,神從翁久矣,今愿得卒業(yè)也?!盵15]馬廷錫在什邡教諭任上,親身踐履乃師的心學精神,“教士以敦倫為重、立品為先,身先董率,始終不替?!盵16]故一年即升內江知縣。嘉靖36年(1557),貴州巡按御史王紹元上疏朝廷,追溯馬廷錫在內江知縣的德行,其云:“原任四川內江縣知縣馬廷錫,德器溫純,制行古雅。篤信好學,妙契圣賢之經旨;默坐澄心,遠宗伊洛之淵源。歷官三年,室如懸磬,家無擔石,意若虛舟,抱膝茅檐,有飄然物外之趣。甘心藜藿,無纖毫分外之求。論其官雖若卑職,求其人則為真才?!盵17]由此可知,馬廷錫親身踐履陽明心學精神對四川的心學活動產生了實際的影響。[18]

         

        馬廷錫回到貴州之后,嘗著《動靜解》:“萬卷精通,乃是聰明枝葉;一塵不染,可窺心性本根?!庇种蹲跃o》:“抱守初心,周旋世務。精誠必貫乎金石,志行必合乎神明。必極靜極清以至于極定,始長覺長明以至于長存。徹頭方了道,入手莫言貧。”其勵志如此。嘉靖36年(1557),巡按御史金溪王公紹元薦公于朝。疏略曰:“原任四川內江縣知縣馬廷錫,德器溫純,制行古雅。篤信好學,妙契圣賢之經旨;默坐澄心,遠宗伊洛之淵源。歷官三年,室如懸磬,家無擔石,意若虛舟,抱膝茅檐,有飄然物外之趣。甘心藜藿,無纖毫分外之求。論其官雖若卑職,求其人則為真才?!盵19]馬廷錫將陽明心學之精神發(fā)揮到了黔中王門學者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3)馬廷錫將明代貴州心學講學運動推進到了王陽明和蔣信在貴州講學后的又一個新高潮。馬廷錫在世俗事功與心學使命孰輕孰重的天平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當他得知乃師蔣信以擅離職守罪名削籍歸里、聚徒講學后,因念所學不盡澈,于是毅然辭官,奔走桃岡,就乃師而居。蔣信大喜,稱:“貴陽有馬心庵廷錫者,年剛四十,舊為內江大尹,夙有靜根,今棄官來居桃岡,定期四五年之計。此真風月佳伴也?!盵20]五年后,馬廷錫學業(yè)精熟,辭師返黔,蔣信又作詩相贈,以“衣缽相傳”為勵,該詩曰:“棱棱異骨插眉端,曾向蓬萊住幾年。說法老禪今不少,度人彌勒我無然。試憑齏粥聊供給,更掃藤床任坐眠。亥子交時應自領,敢云衣缽與君傳?!盵21]從“敢云衣缽與君傳”,可見蔣信大有“吾道西行”之托。馬廷錫不負重望,開始了在貴州三十余年的心學講學運動。

         

        在貴陽城南漁磯之上,馬廷錫構棲云亭,一意講學,有悠然自得之趣。馬廷錫作有四詩,述其陽明心學境界?,F錄二首如下:

         

        登山

         

        為學如登山,且欲躋其巔。望道如望洋,誰能涉其淵。振衣上高臺,善也風泠然。茲行良有得,不在山水間。知音苦遼遠,俯仰復何言。[22]

         

        寒夜

         

        寒夜窗前聽雨時,暗思往事坐如癡。窮愁百結隨年長,人在虛空老不知。睡眼朦朧看遠山,不知身尚寄塵寰。他年觀化應何處,想在虛無縹緲間。[23]

         

        馬廷錫曾有多部著述闡發(fā)陽明心學宗旨,現唯有四詩散存于不同文獻中。郭子章是江右王門的后期心學巨匠,他曾有“予嘗讀內江著述,真有朝聞夕可之意,可以不愧龍場矣”之嘆,此評價可作為以郭子章為代表的江右王門,對以馬廷錫為代表的黔中王門的陽明心學成就之終結定論。

         

        嘉靖、隆慶之間,馬廷錫應貴州巡按王紹元、提學萬士和、巡撫阮文中、布政蔡文、按察使馮成能的邀請,入文明、正學兩書院講學。隆慶5年(1571),提學萬士和請馬廷錫講學修葺一新的陽明書院,其辭云:

         

        置一床于凈室,佇瞻高士之臨;分半席于玄門,實切鄙人之望。同心有利,至德不孤。惟先生顏似冰壺,形如野鶴。棄榮名而修性命,脫凡近以游高明。始看邑宰飛鳧,終見少微應象。寒潭見底,占斷漁磯。一灣明月當空,坐破蒲團幾個。煉金使渣滓盡去,畫馬求毛發(fā)皆真。卻聽反觀,常啟人天之鑰。斂息候氣,頻焚午夜之香。象不著鉤,牛初露地,遂覺江山有主,時將詩句傳神。奚啻開南國道流,實乃先北方學者。某才非經濟,職忝規(guī)模,欲強人以進業(yè),而力不前顧。省己之知非,而齒則暮。譬之形曲而影不直,宜乎聲息而響遂衰。然責不敢辭,乃志猶未已。共扶名教,愿借高賢。猬誦佳章,俯首有凌云之想,默參上座,終身成把臂之交。遂許同盟,了茲一事,況大隱原居城郭,而獨善或非圣賢。暫出柯廬,增光書院。昔曹參避舍,則蓋公肯來。彼韓愈卑詞,而顛老遂至。章章人物,顧我輩以何慚。落落乾坤,報德星之再聚。庶幾明公為眾領袖,務使多士范我馳驅。經歲清齋,諒葷膻之難染。剎時出定,知伎倆之俱忘。衣里寶珠,帶得一川風月。胸中丘壑,攜來滿座煙霞。敢布俚言,用催道駕。[24]

         

        馬廷錫在一亭三書院的拼命講學,以及貴州大員的冗禮延請,成為貴州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貴州明代心學講學運動達到了“蓋自陽明、道林后僅見”的新高潮,黔中王門進入成熟時期。[25]

         

        (4)馬廷錫子、孫輩繼承陽明心學傳統(tǒng),馬氏家族成為黔中王門著名的心學世家。馬廷錫不僅與湖南蔣信、貴州孫應鰲、李渭,以及貴陽鄰人袁應福、應鐘諸公,往復論學,“講明性命之學”[26],此外,他對親族也極盡贍養(yǎng)扶持之力,“又建義田以贍親族,行已潔然無議。”[27]馬廷錫子馬文標,嘉靖34年(1555)舉人;孫馬彥鰲,萬歷25年(1597年)舉人,俱官知州。馬文標、馬彥鰲的具體事跡,尚待史料的進一步發(fā)掘考證,但他們繼承乃父、乃祖的心學傳統(tǒng),當無疑問。有貴陽馬文卿可供旁證?!肚娂o略補》載:“文卿,字瑞符,貴州衛(wèi)人。萬歷乙酉(1885)舉人,壬辰(1592)進士,選庶吉士,改御史巡按廣東,以憨直忤時,謫官不赴選,杜門卻掃,絕跡公庭,年八十三卒,有《馬侍御稿》”[28]馬文卿,與馬廷錫同姓同鄉(xiāng),且與子馬文標同為“文”字輩,雖然不能確定為兩家為同一直系親族,但也當受到馬廷錫心學講學之風影響,似無疑問。馬文卿“以憨直忤時,謫官不赴選,杜門卻掃,絕跡公庭”,可與馬廷錫辭官求道、堅辭不出、一意講學相媲美。馬廷錫心學精神影響貴陽學人之深、之廣,由此可見一斑。馬氏家族自馬廷錫起,三代世傳陽明心學,不愧是貴州陽明心學世家。

         

        三、結語

         

        馬廷錫是王陽明在貴州的再傳弟子(或私淑弟子),他繼承了王陽明龍場悟道和貴陽講學以來的心學精神,是最早闡發(fā)陽明心學宗旨的貴州本土學者之一,其心學活動涉及四川、湖南、貴州三省,尤以在貴陽棲云亭和文明、正學、陽明三大書院講學時間最長,前后達三十余年之久,揭開了貴州本土學者大規(guī)模心學講學運動的序幕,為貴州培養(yǎng)了大批黔中王門的后代學人,對貴州陽明心學的發(fā)展與成熟起到重大作用。馬氏家族五代俱有科名,自馬廷錫起,三代世傳陽明心學,是貴州著名的陽明心學世家。馬廷錫講學三十余年的貴陽棲云亭,(今甲秀樓),成為明清以來貴陽的文化象征,為貴州留下了重要的文化標志。

         

        注釋:

         

        [①]莫友芝:《黔詩紀略》卷四“馬廷錫傳證”。

         

        [②]越榛,正德6年(1511)舉人,官知縣;葉梧,正德8年(1513)舉人,官知縣;鄒木,正德9年(1514)舉人,官教諭;陳文學,正德11年(1516)舉人,官知州;馬實,正德14年(1519)舉人,未仕;湯冔,正德16年(1521)進士,官南戶部郎、潮州知府。見張明:《王陽明黔中及門弟子考略》。

         

        [③] 徐霈(約1511—1600),字孔霖,號東溪,江山(今浙江衢州江山市)人。陽明弟子。嘉靖20年(1541)進士,嘉靖38年(1559)任貴州按察使,與對馬廷錫極為賞識,為其擴建棲云亭。在貴陽的二三年中,徐霈又筑“怡如堂”,作《怡如堂記》。后擢河南學政、廣東左布政使。隆慶初年(1567)辭官回鄉(xiāng),于縣城北建東溪書院,闡發(fā)王陽明致良知學說,講學不倦。著有《世德乘》《東溪文集》等。

         

        [④]莫友芝:《黔詩紀略》卷四“馬廷錫傳證”。

         

        [⑤]莫友芝:《黔詩紀略》卷四“馬廷錫傳證”。

         

        [⑥]莫友芝:《黔詩紀略》卷四“馬廷錫傳證”。

         

        [⑦]萬歷《貴州通志》卷四。

         

        [⑧]《四川通志》卷六。

         

        [⑨]萬歷《貴州通志》卷二。

         

        [⑩]《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八十。

         

        [11]莫友芝:《黔詩紀略》卷四“馬廷錫傳證”。

         

        [12]郭子章稱:“王文成《與龍場生問答》,莫著其姓名。其聞而私淑者,則有馬內江、孫淮海、李同野。讀內江著述,真有朝聞夕可之意,可以不媿龍場矣?!眲t郭子章視馬廷錫等黔中三先生,為王陽明的私淑弟子。

         

        [13]《明儒學案》卷二十八。

         

        [14]《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九十一。

         

        [15]蔣信:《別馬子心庵序》。

         

        [16]《四川通志》引《什邡縣志》。

         

        [17]郭子章:《黔記》卷四十五《鄉(xiāng)賢列傳二·理學傳》。

         

        [18]四川內江縣是泰州王門巨子趙大洲及其弟子鄧豁渠的家鄉(xiāng)。馬廷錫對趙大洲、鄧豁渠的影響,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在此故不贅言。

         

        [19]郭子章:《黔記》卷四十五《鄉(xiāng)賢列傳二·理學傳》。

         

        [20]蔣信:《寄柳子孟卿大尹》。

         

        [21]蔣信:《別馬子心庵序》。

         

        [22]莫友芝:《黔詩紀略》卷四“馬廷錫傳證”。

         

        [23]郭子章:《黔記》卷四十五《鄉(xiāng)賢列傳二·理學傳》。

         

        [24]郭子章:《黔記》卷四十五《鄉(xiāng)賢列傳二·理學傳》。

         

        [25]張明:《王陽明與黔中王門》,見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巴蜀書社,2004年版。

         

        [26]萬歷《貴州通志》卷四。

         

        [27]萬歷《貴州通志》卷四。

         

        [28]陳田:《黔詩紀略補》卷中。

         

         

        ﹡課題項目:貴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項目“王陽明與黔中王門研究”[GDYB2010014]、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招標課題“黔中王門詩文史料匯編整理與研究”[2011ZG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