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海軍作者簡介:曾海軍,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切磋集》系列書系主編,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辭〉解釋史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晚周哲學論集》(巴蜀書社2017年)。 |
人倫關系才是東城最大的夢魘
作者:曾海軍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五月初六日甲午
耶穌2021年6月15日
沖著懸疑燒腦的準備看豆瓣高分劇《東城夢魘》,卻沒想到看了一部如此寫實的電視劇。在一個十分普通的小鎮(zhèn)上,住著一群十分普通的人。劇中女主的身份是一名警探,沒有什么超凡的能力,反而在平庸而瑣屑的生活中艱難地掙扎著。女主作為一名中年女性,上有老母親住一起,下有一兒一女共同生活,兒子已婚育有一子。聽起來是兒女雙全、四世同堂,難道不應該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嗎?沒錯,這只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人家西方人才不稀罕這一套。女警探在十幾歲的時候,父親便自殺了,留下母親寡居。自己處于離異狀態(tài),前任丈夫就住在隔壁準備再婚,兒子兒媳染上毒品,兒子幾年前自殺,兒媳戒毒后準備跟她爭奪孫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女兒在準備考大學,卻是個同性戀者。西方人不稀罕中國人的人倫觀念,但置身于這種人倫關系之中,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哪里的人都不可能很過得很痛快吧。劇中的女主自始至終都籠罩在兒子自殺的陰影之中,但作為劇外的觀眾,我看到的卻是,在這片陰影之外,又哪有什么亮色呢?對于女主而言,喪子之痛無疑最為巨大,可我分明覺得,這種喪親的變故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難以完全避免,惟有人倫之常失序了,而且再也沒出路可言,這才是人世間最大的夢魘。
女主的父親自殺了,跟母親能生活好嗎?兒子自殺了,跟女兒能生活好嗎?若父母、子女都指望不上,夫婦之間能生活好嗎?女主跟母親之間嘴仗不斷,言語之間的那種爭執(zhí),動不動就相互傷害,作為劇外人,聽著就讓人難受。跟女兒之間雖說沒有這么多的言語傷害,但以各自的方式承受著喪親的痛苦,鮮有母女之間的相互支撐。西方人的自主觀念深入骨髓,在劇情快結(jié)束的時候,女主問及女兒上大學的事,女兒說不準備上了。女主嗯哼一聲就完事了,女兒還很驚訝。女主說這是你的生活,女兒就說,也許你可以當一會我媽,給我一點建議,女主才說希望你能去上大學。這種觀念成就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偉大,也讓現(xiàn)代西方人付出了慘重的人倫代價。哪怕就是這種巨大的喪親之痛,分明需要依靠至親之人之間相互支撐和相互溫暖來面對,但西方人更害怕這種不自主的血緣關系沾染到了人的自主。只有婚姻關系才是自主的,所以西方人把男女之間的愛情看得高于一切。但不幸的是,女主也沒能指望上夫婦關系,愛情當然是自主的,所以哪怕面臨著兒子自殺了,他們照樣可以自主地離婚,各自過各自的生活。
劇中的女主跟丈夫離婚了,前夫新買的房子就在隔壁。劇情剛開始,就是女主的前夫跟新女友訂婚,全家人都去湊熱鬧,包括女主的母親。在劇情快結(jié)束的時候,則是包括女主在內(nèi)的一家人參加前夫的婚禮。無論女兒幫著張羅父親的婚事,還是女主幫著參謀前夫的婚禮,對于中國人而言,這聽起來像謎一般的情節(jié),令人既好奇又興奮。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離婚意味著一個家的破碎和一家人的離散,對于這個家的所有人而言,都是極其不幸的遭遇,其中包括曾經(jīng)的夫婦反目,甚至連累兩家人的仇恨,尤其對于子女的傷害,以及交織在子女心中的愛與恨。就這種傷害和不幸而言,若有一種離婚,居然可以將所有這些都化解掉,離婚了還能像沒事一般和睦相處,這豈能不讓人羨慕呢!大凡西方文化吸引人的地方,皆與此類。毫無懸念,如今中國人的婚姻觀,已經(jīng)跟西方人學得差不多了。
對于個體而言,這看起來挺好的。既然不得不離婚,與其彼此之間折騰得雞飛狗跳,不如大家都冷靜地面對,這才是文明人該有的態(tài)度,不是嗎?西方文化總是個體主義的,自然有這種效果??蓪σ环N文化而言,卻隱藏著巨大的破壞。在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中,離婚屬于夫婦關系的失序,對于失序的狀態(tài),最重要的是如何盡快回歸人倫秩序的常態(tài),比如古人對于破鏡重圓的敘述。突顯婚姻離異的失序,才有對正常人倫秩序的向往與追求。西方人的婚姻觀念卻將婚姻離異常態(tài)化,亦即不再將離婚視為人倫關系的失序,所以才會有離婚也可以離得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場景。有人可能覺得,在個體與文化之間,難道還需要為了文化而犧牲個體嗎?其實,破壞了文化,傷害的是更多個體的生活。西方文化已經(jīng)改變了中國人的婚姻觀念,還將改變更多的東西。最可怕的還不是將離婚這種失序的狀態(tài)變成常態(tài)化,而是背后將所有失序問題一一常態(tài)化這種邏輯本身。離婚的常態(tài)化顯然不是這部電視劇的特色,出軌的常態(tài)化也不算,可能只有同性戀和吸食大麻的常態(tài)化才是,至少這兩者令我這個劇外人感到很震驚。劇中有個老頭在妻子的哀悼會上公開承認,自己與女主的母親曾經(jīng)有過出軌,他對此表示愧對亡靈。女主在回家的路上取笑她母親,那樂不可支的情景,可能是女主在劇中笑得最歡樂的一次。西方影視劇看多了,這種情景也見怪不怪。然而,該劇對于女主的女兒是個同性戀,以及包括她女兒在內(nèi)的大量青少年吸食大麻的情景,自始至終未置一詞。不知道這是劇情刻意安排,還是真屬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態(tài)化的表現(xiàn),總之將我震到了。同性戀屬于人倫之大變,西方人已經(jīng)常態(tài)化了,中國人不也在使勁地學嗎?接下來是不是該學習吸食大麻的常態(tài)化?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西方人的婚姻觀念,在這條路上恐怕沒有停下來的一天。
這種將失序問題常態(tài)化的邏輯與自主觀念高度一致,失序是一個文化概念,對于個體而言,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結(jié)婚可以過日子,離婚也可以過日子,甚至不婚同樣可以過日子;異性可以過日子,同性也可以過日子,甚至不倫同樣可以過日子;禁止吸毒可以過日子,吸食大麻也可以過日子,問題在于,吸食毒品為什么就不能過日子呢?該劇已經(jīng)將吸食大麻常態(tài)化了,但吸毒依然屬于違法,女主的兒子自殺也與吸毒有關。有一個場景不斷地在女主的腦海中閃現(xiàn),時時折磨著她。她的兒子為了吸毒而搶奪她的錢包,怪她不肯給錢而惡毒地罵她,她那兒媳還在一旁幫腔。她身為一個警探卻只能倦縮在墻角,眼中充滿著絕望和無助。這樣一個兒子究竟活著好還是死了好?我相信遠不只是兒子的自殺折磨著女主,大概更可能是兒子即使沒自殺也不如死了好這種念頭,才更折磨人。但這種折磨本身不符合自主的邏輯,因為自主的觀念根本沒有理由在吸食大麻跟前停下腳步,有朝一日若能自主地吸食毒品,那吸毒致死與自殺之間也就沒有界限可言了。既然女主可以淡定地對女兒選擇不上大學時說,這是你的生活,也就邏輯地包含了,可以淡定地對兒子選擇自殺時說,這是你的生活。這就是將所有失序問題一一常態(tài)化這種邏輯的可怕之處,很可能最終連自殺都可以常態(tài)化。中國人學習西方人的婚姻觀念時,有沒有想到這一步呢?
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小鎮(zhèn)里,其實所有人的各種人倫關系都處于失序狀態(tài),女主不過屬于其中的典型代表。雖說案情最終真相大白,但于全面失序的人倫狀態(tài),絲毫不能挽回什么。劇中惟一一點亮色,大概在于劇情最后,女兒對女主說,這地方因你而變得好一點。這話自然也說得著,因女主忠于職守,一心偵查,在異常艱難、瑣屑的生活處境中也不放棄,三起女性被害、失蹤案終于一一告破,還了小鎮(zhèn)的安全。這的確也是西方文化中引以為傲的部分,屬于追求真相、永不妥協(xié)的專業(yè)精神。然而,將人倫關系在內(nèi)的所有問題專業(yè)化,都交給專業(yè)人士處理,這會是一條可靠的出路嗎?劇中最后一個鏡頭,是女主在案情水落石出之后,終于鼓起勇氣爬上閣樓,準備直面兒子自殺的場所。但這種安排讓劇外的我甚至覺得有些可笑。這是女主在心理醫(yī)生的建議下,告訴她不應該逃避兒子的死,而做出來的舉動。劇情甚至有意安排其中的一個牧師,從一開始就卷入謀殺案的嫌疑之中,連自身清白都保不住,更無法幫到小鎮(zhèn)的人。將這種人倫關系的問題從牧師手中剝離出來,最后寄希望于作為專業(yè)人士的心理醫(yī)生,那不是很搞笑嗎?我的感受是,以全面失序的人倫關系為常態(tài),仿佛只剩下自殺或他殺才讓人痛苦,甚至連自殺也可能常態(tài)化,這才是東城最大的夢魘。
對比西方的人倫關系,我并不覺得中國的人倫關系現(xiàn)狀要好多少。影視劇里子女沖著父母各種理直氣壯的斗嘴,仿佛以此宣示自己像西方人一樣自主了,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子女可能更不堪。至于傳統(tǒng)社會中的人倫關系,經(jīng)由某些大作家、大導演的挖掘,充斥著諸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那種的病態(tài)。病態(tài)的人倫關系肯定是有的,但承認這種病態(tài),至少代表著另有常態(tài),而不是視病態(tài)為常態(tài)。另有常態(tài),就還有希望、有出路。但常態(tài)在哪里呢?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視西方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為常態(tài),到頭來可能發(fā)現(xiàn),西方人的常態(tài)真讓人追趕不上。我們的傳統(tǒng)曾以父慈子孝為常,也許我們應該意識到,守住傳統(tǒng)中的這份常道,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光怪陸離的父子關系才有機會變得好一點點。我當然不會將一部西方的電視劇就當作西方人的現(xiàn)實生活本身,這可能只是西方社會中某種人倫生活的縮影,但其在相當程度上真實反映了西方人的人倫觀念,這大概是沒錯的。西方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倫關系可能不會這么集中地糟糕,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倫關系可能健康得多,或者至少比中國社會中的人倫關系好很多。但若果真糟糕到這一步,又能拿什么拯救呢?要知道,站在自主的角度,要為禁止吸毒找一條理由,簡直千難萬難;站在人倫的角度,要為禁止吸毒找一萬條理由,那也易如反掌。吸食大麻已經(jīng)常態(tài)化了,下一步還會遠嗎?作為劇外人的我,倒是一點也不會為西方人擔心。我關心的是,中國人就永遠意識不到,有責任為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文化嗎?
劇情中有一個細節(jié)特別值得說道,在人倫關系全面失序的背景下,出軌的丈夫承認行兇殺人,愿意服罪,最終發(fā)現(xiàn)不過是為了隱瞞兒子的罪行(很抱歉無法避免這一劇透)。一個出軌乃至亂倫的為父形象,卻不僅為子隱,而且為子擔罪。女主先是因好友包庇丈夫行兇而十分憤怒,最后發(fā)現(xiàn)她自始至終隱瞞的是自己的兒子,卻不禁替她心疼。這一細節(jié)實在耐人尋味。西方文化對于父子相隱并未太多著意,卻正是儒家文化的勝場。全面失序的人倫關系到了這個地步,已經(jīng)沒有什么出路可言,在儒家文化中卻意味著某種開端。女主始終籠罩在兒子自殺的陰影之中,只因自主的觀念穿透不了父子之情,心理醫(yī)生更幫不上什么忙。既然抵達了無法穿透的父子之情,我們的文化是不是可以出場了呢?
五月初五端午于與文里小區(qū)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