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益鑫作者簡介:何益鑫,男,西元一九八六年生,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xiàn)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研究》《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周易>卦爻辭歷史敘事研究》等。 |
以理科生的方式做文科的研究
受訪者:何益鑫
采訪者:澎湃新聞
來源:澎湃新聞
為加快培養(yǎng)造就本市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東方青年學社從2010年起組織開展“上海社科新人”評選活動,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長,逐漸形成了涵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學人共同體,對于加強社科理論隊伍建設和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上海社科新人訪談錄”專題,邀請2020-2021年度當選“上海社科新人”的14位青年學者進行專訪。本期邀請了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何益鑫,他的研究領域為先秦儒家哲學、《周易》。
何益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出版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周易>卦爻辭歷史敘事研究》等3部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項、教育部后期資助項目1項。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刊物發(fā)表論文20余篇。獲評第八屆“士恒青年學者”(2019年),參與建設的“《論語》導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20年)。
澎湃新聞:能不能介紹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內(nèi)容?
何益鑫:至今為止,我的研究集中于兩塊,一個是早期儒學尤其是孔孟之間的研究,一個是《周易》卦爻辭及早期易學的研究。
我的博士論文是做孔子的成德之學(《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以《論語》為依據(jù)。我當時有一個很強的理念,認為經(jīng)典的解讀不應該是以現(xiàn)代人自己的思想格套去肢解經(jīng)典,而應該做一個“無為”的引導者,通過必要的描述和鋪墊,引導讀者進入《論語》的語境之中,與其中的人物發(fā)生切身的交流。對于讀者而言,是引導讀者進入文本所撐開的世界;對于經(jīng)典來說,則是讓文本以合乎本性的方式自由地呈現(xiàn)出來。本著這種理解,我寫了博士論文的第一版。但這種閱讀和寫作的理念,有意排斥一種整飭的結構,不符合現(xiàn)代學術的規(guī)范。后來,在導師張汝倫先生的批評建議下,我改寫了論文,以人的基本生存維度為依據(jù)建立了一個結構。不過,最初的理念,仍然是我文本研究的基本取向。
對《論語》的沉浸,讓我契入了孔子和孔門的思想世界。博士論文之后,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還不清楚孔子會說什么,但我大約知道孔子不會說什么。這大概是源于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的了解,而產(chǎn)生的對于思想邊界的敏感。對于孔子研究而言,這種感覺是很重要的。在秦漢時代眾多“子曰”文獻的籠罩之下,若不能對材料作有效的區(qū)分,也就難以真實確立對孔子本人的清晰的了解。
由于孔子的研究,在博士后期間,我很自然地轉(zhuǎn)向了孔門后學的研究。這就要涉及出土文獻了。雖然都是陌生的文本和陌生的表述,但當我看到郭店竹簡《性自命出》《五行》的時候,反而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我常有這樣的感覺:這個點,是孔子那個點的形變;這個點,是接著孔子的那個點講……不是說,是這些文本直接引用了《論語》;而是說,它們的很多提法不是無中生有的,與孔子之教有若隱若現(xiàn)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于是,一兩個月之后,我就寫了《性自命出》《五行》的簡注。雖然在細節(jié)上還有出入,但大體思路和格局都在了(題解基本沿用)。早期儒學的流衍,源頭在孔子,在《論語》。后學在思想上的創(chuàng)造,往往都是從孔子之教中引申出來,是為了理解孔子,或者回應孔子的問題。我對《論語》的體貼,使我對七十子后學的思想意圖有近乎同情的了解。
此后,由于《周易》研究的插入,我沒有在這個課題上花很多的時間精力。臨出站前,我用大約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出站報告《孔門成德之學的演進》。寫作的時候,我體會到了一種“順流而下”的感覺??梢哉f,孔門七十子后學的研究,決定性地依賴于我對孔子的了解;而研究的結果,也反過來讓我更確信自己對孔子的理解。
回到復旦工作之后,為了給研究生開設討論班,我分別撰寫了《竹簡〈性自命出〉章句講疏》(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年)和《竹簡〈五行〉章句講疏》(待出版),大體上屬于此前研究的細化;接下來,還要做一個關于《孟子》的研究,其心性論的核心關節(jié)部分已經(jīng)打通。做完之后,早期儒學的系統(tǒng)研究就算大體完成了。
由于這一研究,我對早期儒學的思想史演進歷程有了更為清晰、內(nèi)在而系統(tǒng)的把握。同時,也使我明確了一種方法論的主張:“直契本源”與“順流而下”——以本源性文本的契會定下思想的格局和坐標,由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要素出發(fā),追尋其在歷史中展開的痕跡,最終完成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對于融貫論的標準來說,系統(tǒng)的解釋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還有一個研究,關于《周易》卦爻辭的歷史敘事。一直以來,卦爻辭近乎是不可理解的上古文本。傳統(tǒng)易學雖以爻位關系為基礎構建了一套解釋,但體例的運用沒有嚴格的標準,很難說具有必然性?,F(xiàn)代學者拋開易學史尋求本義,又缺乏系統(tǒng)的理念和方法。博后期間,我在《周易》讀書班的啟發(fā)下,追尋卦爻辭敘事的蛛絲馬跡,對卦爻辭作了系統(tǒng)、完整的分析和解讀,確認卦爻辭實是商周之際的歷史敘事,內(nèi)容以文王、武王、周公的事跡為主,涵蓋了商周之變的主體歷程(《〈周易〉卦爻辭歷史敘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這一研究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關于《周易》本義,以及早期易學史的基本認識。當然,關于這個研究,學界還有很大的爭議。這里先不多說,且看后續(xù)的效應。
一個人的學思生命,會有它的起處、落處和轉(zhuǎn)進處。于我而言,以上研究都是階段性的工作。接下來的幾年,我會更多關注先秦道家以及《易傳》的研究。
澎湃新聞:您能向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學術經(jīng)歷嗎?您認為自己在學術上取得進步的主要經(jīng)驗和體會是什么?
何益鑫:我本科是復旦大學2005級物理學專業(yè)。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尤其是哲學課堂的感召,跨系保研到了哲學學院,師從張汝倫先生。2015年博士畢業(yè),從當年12月開始到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是干春松先生。出站之后,回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工作。
我的學術經(jīng)歷,大體上跟研究內(nèi)容合在一起說了。這里補充一個小小的體會。
我在博后期間,過上了一種自由的隱居式的生活。導師沒給我派多少行政工作。我自己找了一個地方住,在北大南門對面。小區(qū)很破舊,但離食堂很近。房間簡陋,三室中的一間,只有十個平方。我在這里獨居,基本不與人交往。除了參加《周易》讀書班和吃飯,平時不大出門,偶爾晚上去學校散個步,到未名湖邊上走一走。沒有雜事的紛擾,思想漸漸沉淀,心思凝聚于思考和寫作,靈感多,思路快。我關于《周易》的研究,以及孔孟之間的研究,都是在這里完成或打下基礎的。這樣一種簡單的生活,讓我對“閉關”的意義有了真切的體認。
澎湃新聞:在您的學術生涯中,遇到過哪些困難?您覺得對于青年學者來說,哪些方面的幫助是很重要的?在您學術成長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經(jīng)歷對您有重要影響和幫助?
何益鑫:我的學術經(jīng)歷,總體來講是比較順利的。
或許由于物理學出身的緣故,我喜歡結構清晰的東西。碩士論文開題的時候,我試圖借用分析的方式,建立孔子仁的概念的觀念結構。不曾想,卻受到了張老師的嚴厲批評,說我如此下去,“行之不遠矣”!當時,我并不能清晰地把握張老師批評的點。但那句話,長期縈繞心頭。后來,我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追求自然,對過早介入的結構化因素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甚至博士論文階段的閱讀與寫作的理念,與那段時間的反省活動是有密切關聯(lián)的。
當然,我仍然相信,清晰化是哲學活動的目標。但我希望它是從文本內(nèi)部自然生發(fā)出來的,而不是外部結構給與的一個安頓(無論多么適意)。干老師有一次評價我,說我是“以理科生的方式做文科的研究”。或許,我的物理學背景,確實帶給了我很多不自知的潛在傾向。
澎湃新聞:作為一名青年學者,您覺得當下的學術氛圍是如何促進您個人的研究的?
何益鑫:當下,學術活動空前頻繁,這個現(xiàn)象可能是有利有弊的。我覺得,一個長期堅持的讀書班和定期的交流,是比較重要的。除了相互啟發(fā)之外,還讓我有一個思想上的長期關切,可以對治碎片化的學術信息和過于泛濫的學術興趣。
澎湃新聞:本市面向青年學者有不少相關的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對您的學術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幫助?
何益鑫:相關扶持肯定是重要的,青年文科學者在各方面承受的壓力不小。
澎湃新聞:您認為您所開展的哪些課題研究及其成果,對您當選上海社科新人有所助益?
何益鑫:關于早期儒學的研究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推進了先秦儒學史的重新認識,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點。
澎湃新聞:獲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稱號之后,您覺得對于您的課題研究會有哪些助益?對您學術生涯的展開會有哪些助益?
何益鑫:此次獲評“新人”,是評委會和上海社科界對我既有研究的肯定。我將繼續(xù)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深化既有的研究、開展新的研究,不負前輩和同仁的屬望。
澎湃新聞:您所開展的學術研究,對加快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發(fā)揮了哪些作用?
何益鑫:上海社科的繁榮,基于學術研究的積淀。中國哲學是上海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我的點滴的研究貢獻,也希望可以匯入這條長河。
澎湃新聞:您是如何看待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整體的學術研究水平與城市軟實力之間的關系的?
何益鑫:在我看來,城市軟實力的厚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哲學社科的學術研究水平。
澎湃新聞:您覺得您的學術研究領域的水平提升將會如何助益于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提升?
何益鑫:哲學與思想是軟實力最緊要的構成部分之一。我希望我當下的研究,可以為期待中的未來哲學的發(fā)生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