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中英作者簡介:成中英,男,西元一九三五年生于中國南京,二〇二四年卒于美國夏威夷。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中西哲學比較、儒家哲學及本體詮釋學,著有《儒家哲學論》《中國文化的新定位》《中西哲學精神》《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合外內(nèi)之道:儒家哲學論》等?!吨袊軐W季刊》的創(chuàng)立者和主編,同時也是“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易經(jīng)學會”等國際性學術組織的創(chuàng)立者與首倡者。 |
成中英:仁義之道無法摧毀,儒學的生命力依然存在
受訪者:成中英
采訪者:舒晉瑜(中華讀書報記者)
來源:《中國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三十日壬午
耶穌2022年7月28日
作為海外儒學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長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哲學,每年多次往返于中美兩地。
“在目前的社會處境中,無論儒家的理想價值能否獲得指導與規(guī)范社會發(fā)展的地位,我們?nèi)钥缮钚湃鍖W有其蘊藏深處的活力與源泉?!背芍杏⒁幌蛘J為,儒學的發(fā)展,關鍵在于我們?nèi)绾瓮诰蜻@塊土地深處的靈泉。只有不斷地把儒學的理論說清楚,把其理性原則與德性倫理的理想價值列舉出來,儒學才能把歷史文本的沉默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話語的說服力,再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實踐力。
多年來,這位曾經(jīng)希望成為散文詩人的哲學家,一直辛苦奔波,孜孜不倦,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和認知,做著不懈的努力。
成中英,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
1
中華讀書報:家庭背景和孩提時代的環(huán)境,對人的性格和興趣的形成有無形的影響力量。您走上哲學研究之路,有怎樣的緣起?
成中英:我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成惕軒先生從小就在祖父炳南公的鼓勵下精讀古書并治舊學。我從小喜歡看天文地理,喜歡神話故事,小學四年級就看了《封神榜》《西游記》《三俠五義》等,我也不知道是喜歡聽故事引起我的好奇心,還是因好奇心而特別喜歡聽故事,也許這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我養(yǎng)成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喜歡追求真實是什么。我喜歡文學,繼而又由喜愛文學而走向喜愛哲學,總是追問“是什么”“為什么”,這也許是一個人的理性發(fā)展的自然線索吧!
1946年,父親鼓勵我寫一篇自重慶到南京的旅行游記,我寫完投到《中央日報》的“兒童周刊”,竟然發(fā)表了。在南京讀書的兩年,我開始接觸西方翻譯小說,如大仲馬的《俠隱記》、但丁的《神曲》、紀德的《地糧》,凡是有啟發(fā)、有生命性的,具有開展性的文學我都喜歡。這使我對西方文學懷有很大興趣,并導致我以后對文學創(chuàng)作總是躍躍欲試。高中時代,我熱衷的求知對象一是天文、物理,二是西方翻譯文學。1949年我們自成都到臺灣。我接觸到張澐的《天文學》,看了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書,看得最多的文學作品是五四時期作家翻譯的俄國、法國作品,其中雨果和屠格涅夫給我的啟示最多。我還讀唐弢的《落帆集》,對卞之琳、臧克家等詩人也很著迷,那時我還想做一個散文詩人,在《新生報》上發(fā)表過散文《小石》《電錢桿》《紅葉》,也寫了兩個短篇小說,為自己取筆名“好山”,因為那時我已知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更偏喜仁者。
中華讀書報:為什么后來選擇了哲學?
成中英:我考取了臺大外文系,方東美先生講授“哲學概論”,成為我踏入哲學的門檻。我曾經(jīng)把聽方師課的筆記背得滾瓜爛熟,又到圖書館內(nèi)盡情閱覽各種方師提到的哲學著作,包括他早期的《科學哲學與人生》。大學二年級,我已經(jīng)下決心研究哲學了。
2
中華讀書報:您在1956年赴美留學,從西方哲學的靈魂深處傳播、肯定中國哲學,這種使命感來自哪里?
成中英:出國之前,父親送我《五經(jīng)集傳》,怕我馳入西學迷不知返。其實,我心中早有志向追求西方學術和哲學,以反哺中國傳統(tǒng),使其立足于世界,這不僅是民族文化感情的作用,也是經(jīng)過理智反省后的志向。我先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就讀,又進入哈佛大學哲學系,我的哲學生命受到了西方哲學最嚴格的陶冶和鍛煉,使我深入西方哲學的核心,感到其心臟的脈動,而且也使我深深體會到哲學既不同于文史,也不同于科學,卻與這兩者不離不雜,有其嚴肅的理知性格。我當時覺得,我可以奉獻于中國哲學的就是這一顆哲學的赤子之心。
中華讀書報:具備了開闊的學術視野之后,您對中國哲學是怎樣的態(tài)度?中西哲學的打通面臨怎樣的難題?
成中英:我一點也未曾忘懷中國哲學。我的哲學生命在生長中,除了吸取西方哲學的精華外,也努力在為中國哲學“培風”(莊子語)。我一直利用時間發(fā)掘中國哲學的問題。
中西哲學有其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西學猶如結(jié)晶玉石,中學猶如行云流水,兩者如何才能融成一片,正是我哲學生命和哲學生涯的重要課題,也是我鍥而不舍的追求所在。
中華讀書報:研究儒學,您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變化?
成中英:哲學的知識和儒學的智慧最重要的,是我如何與世相處、與人相處、與己相處的源頭活水。我的儒學研究,大概可以歸納為:一是理解的階段,從小長大注意到中國人的歷史遭遇,并從經(jīng)典中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二是治學的階段,能看到知識及其系統(tǒng)的重要性,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有自覺的追求,也認識到西方在這方面的歷史成就;三是愿景的階段,我從生命中發(fā)現(xiàn)了生命本身的價值,發(fā)而為對宇宙生命的一種感受與關懷,進而認識到中國文化傳統(tǒng)從易學到儒道的一貫價值性、包含性、世界性。我接觸到的家庭和社會是溫暖和有愛心的,中國文化就是愛心文化、關懷文化,人和人之間彼此關懷、彼此依存、彼此同行。民族的災難下,產(chǎn)生愛國心理是自然的。
我在自己的追求過程中,對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根源非常關注,對中國歷史出現(xiàn)的衛(wèi)國愛民的圣賢與民族英雄非常敬仰;一方面對于求知有強烈的興趣,一方面力圖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覺得人類作為一個靈長類的生物體,必須認同宇宙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造力,把理解世界看成自我的一個責任。我深信理解世界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這是我逐漸形成的一個堅定的心態(tài)。
3
中華讀書報:您認為儒學發(fā)展經(jīng)歷了哪些階段?支撐儒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成中英:儒學發(fā)展,先后經(jīng)歷了先秦、兩漢、宋明新儒家、清代以及當代新儒家。在隋唐時期,由于受外來文化影響,儒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了一種遮蔽。儒學是開放的體系,把外在的宗教作為成長的資源,才產(chǎn)生了宋代的宋明理學。那么后來的儒學是否在衰退?不是,它的主體還在,而且產(chǎn)生了更完整的體系,這是一種成就,但不是最后的成就,也不是永久的模式。清代儒學的研究形態(tài),基本沉在故紙堆,對世界的張力呈現(xiàn)一種自我保守的狀態(tài),這種心理上的封閉,是閉關政策造成中國和世界脫節(jié),造成文化往后看不往前看的自滿狀態(tài)。
我強調(diào)哲學是儒學活力的來源。哲學是超越的,如果不能用哲學意識認識歷史,歷史就成為一堆斷爛朝報了。所以要跳出來,考察人性的意義,追求善的意義。這就是為什么我說儒學在清代的發(fā)展,從歷史來看是閉塞的,造成儒學整體開始往下走。明末西學東來,并非通過自覺的交流,而是通過基督教傳教士的說教,沒有對應的理解,沒有知己知彼,中國文化淪為西方侵蝕中國的工具,而非文化溝通的管道。列強的侵略戰(zhàn)爭,把中國推向歷史悲慘的境地。
儒學發(fā)展經(jīng)歷的轉(zhuǎn)折點之一,就是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運動中,進一步否定儒學的價值,儒學的整體性喪失掉了。歷史的消解,西方文化的沖擊,再到自我的內(nèi)在的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產(chǎn)生了對儒學的全面否定,連根都要挖掉。
中華讀書報:這時候的儒學呈現(xiàn)怎樣的狀態(tài)?儒學的恢復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
成中英:儒學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幸好保存了一份歷史的記憶,并沒有說因此就消失。事實上,無論近代歷史如何自然消解,儒學作為一種生命的體驗或人類生命的一種本體的學問,跟人的存在和對存在的完善性是連在一起的。這是個最原始的文化記憶,也是本體學的體現(xiàn)。歷史是無法取消的,其外在合理的形式仍有其內(nèi)在的魅力,即使自我批判也不能全然抹殺。這是文化生命的肯定。
儒學的恢復,要求人能夠理解自己,關懷他人,從關懷他人到理解自己,從理解自己到關懷他人,仁義之道是與生俱來、無法摧毀的。儒學的種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讓中國建立現(xiàn)代國家基本的要素充實起來,這時就要問內(nèi)在的活力是什么,生命力在何處,這就要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上追溯,所以儒學重新受到尊重和重視,不單純是政治的、經(jīng)濟的原因,也是基于全球化的動力,因為歷史在全球化這個階段,都需要掌握自己的文化,要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在這種要求下,儒學的精神就能很好地恢復。這種恢復,要回顧人類歷史,面對整個世界,并必然走向儒學精神的再認識和再肯定。
一路走來,中國經(jīng)過了多少歷史滄桑,儒學不管是作為民族文化的生命還是文化存在的方式,都要求有一個說明,這個說明啟發(fā)我們對未來應該有怎樣的建言和創(chuàng)造?;仡櫜拍芨牧?,這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過程。
4
中華讀書報:作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您是在怎樣的情形下開始研究儒學的?
成中英:西方的成果怎樣為我所用,避免西方犯的錯誤,包括自私與霸權的錯誤,怎樣能夠體現(xiàn)未來人類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中國儒家所謂“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這是新儒學發(fā)展的動力。
我看到這個動力。第三代新儒家是自然形成的。身處歷史潮流中才能夠有這樣的反思和深思。我個人出生在抗日戰(zhàn)爭的前夕,經(jīng)歷了堅苦的抗戰(zhàn),經(jīng)歷了今天中國的繁榮、穩(wěn)定和在世界上的興起,我自己注意到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這個意義有深厚的根源,有一個鳳凰浴火的再生的過程,就是鍥而不舍追求維護人的價值或理想的存在,這就是中國近代發(fā)展的道德含義。
中華讀書報: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化融合中,最重要的方面有哪些?
成中英:科學和人文整合起來。西方是科學知識的體系,中國是人文價值的體系??茖W和人文不是沖突的,西方和中國傳統(tǒng)中的價值不必非沖突不可。我們過去較少考慮到的是宗教問題。我三四年前在香港做了《儒家的精神性》的演講,談到儒家作為終極信仰的可能性。信仰不一定是宗教,更不必依賴外在超越,因為它也可以來自對生命的反思。由于這種精神性的建立,我關注的都是在21世紀發(fā)生的事件。我的英文著作里談到宗教意識,也談到基督教和儒教對話,我是最早在夏威夷大學提出這種對話的。我談到儒家的存在性,把現(xiàn)實和理想結(jié)合在一起,把外在知識和內(nèi)在意志結(jié)合在一起,在這種認識中可以超越對死亡的恐懼。我可以知道我生命本體發(fā)展的方向與歸宿,知道道德自由,也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
中華讀書報:您認為儒學在當下有怎樣的現(xiàn)實作用?
成中英:儒學在當下能起到什么現(xiàn)實作用,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我認為儒學作為一個主體,首要的應是把下一代教育好,匡正社會風氣,強化現(xiàn)實的公共行政或政策的考慮的基礎。如果是君子,有知識,世界因此大治,國家因此更好,何樂不為?學而優(yōu)則仕,仁政是有道理的,不做官,就不考慮儒學了嗎?這也是一個問題。文化是動態(tài)的,在今天中西文化廣泛的交流對話中,新的文化也將在未來發(fā)生作用,甚至改變中西文化的氣質(zhì)。因此,西方文化需要中國文化改變它的氣質(zhì),同時中國文化也需要西方文化激發(fā)其潛力。
中華讀書報:中國哲學如何走向世界,您持什么觀點?
成中英:首先,我們認識中國哲學的真相之后,會發(fā)現(xiàn)中國哲學本身就處于世界的舞臺。問題在于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哲學被隱蔽在現(xiàn)實歷史之中。要發(fā)展中國哲學,就要強化自我認知,掌握中國哲學的精髓和源頭活水,掌握中國哲學本身的意義,發(fā)揮生命的力量,追求對宇宙生命的體驗,達到人我共通,消除各種紛爭,建立和諧社會。其次,要了解西方為什么能建立哲學,才能對癥下藥,化西方問題于中國哲學之中。西方哲學強調(diào)邏輯、強調(diào)科學,已經(jīng)在歷史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已經(jīng)“甚囂塵上”,好的地方我們要承認、學習,也要指出他們的問題,把西方哲學納入更大的系統(tǒng)。所謂“智周萬物,道濟天下”,我最大的愿望是以哲學實現(xiàn)自我生命、實現(xiàn)最后的和平繁榮,這就是后來張載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中國哲學走向世界,實際的做法就是對話。我創(chuàng)辦《英文哲學季刊》期刊已經(jīng)五十年了,盡量幫助西方哲學家了解中國哲學,認識哲學問題解決的基本方向,而不局限在西方的死胡同里。西方是二元主義,機械性的;中國哲學是一元主義,動態(tài)性的;一元可以包含二元。另外要廣結(jié)善緣,光說走向世界是空洞的,要有心愿并且長期地推動。我希望在和西方對話中加強對中國哲學的充實和健全,這個過程不只是走向世界,是自我發(fā)展同時幫助別人發(fā)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一仁愛精神的推廣。
中華讀書報:重建中國哲學和文化的關系,是您近幾年重點關注的,您提出中國哲學的重建和再發(fā)展過程,都是以回到自然宇宙觀為開始點的。能否簡單闡釋一下?
成中英:我們講中國文化復興講得多,很少講中國哲學的復興。我在很早前提到一個命題,中國文化的復興必須要以中國哲學的復興作為根基和主導。哲學是文化的精華,文化是哲學的實現(xiàn)。文化中有很多優(yōu)良,也有一些缺陷,需要以哲學的冷靜進行全面思考。中華文化復興首先要加強反思的能力,要有認知的精神,有理性的哲學思考,經(jīng)濟越發(fā)展,國家越發(fā)展,越需要哲學??鬃訛槭裁闯蔀閭ゴ蟮恼軐W家?孔子提出仁、義、禮、智、信,這需要哲學的精神,哲學的自覺。“哲學”這個概念是西方傳來的,其實中國自古就有哲學,中國是哲學的民族。我們最根本的追求就是,讓中國人作為生命體,作為一個民族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智慧。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