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紀作者簡介:丁紀,原名丁元軍,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山東平度人,現(xiàn)為四川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語讀詮》(巴蜀書社2005年)《大學條解》(中華書局2012年)等。 |
知與識
作者:丁紀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月三十日庚辰
耶穌2022年11月23日
壬寅十月廿八
知與識
丁紀
因討論朱子《格致補傳》,愷歌引《大學》經章章句“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之語,而曰:“識者識其物,知者知其理。知者知其理,故可以盡之;識者識其物,故不可能盡之?!睂Υ?,我批注曰:“此言‘知’與‘識’,恰可能顛倒。之所以‘知’需要‘致’,以其不‘識’;至于‘知至’,則識之矣?!庇终撝唬骸叭缭弧R者識其物,知者知其理’,朱子或亦嘗作此說。然此其義,若以‘表里精粗’言之,則理者,其里其精,知理者雖能及乎此,倘不并及乎其表其粗,當物之面而不識者有之矣,此所以言識物也?!?o:p>
愷歌又曰:“‘識’不一定產生‘知’,識其物不一定知其理,必須推而深之而有所知。只有當‘識’成為了‘知’,‘識’本身才有牢固的理據(jù)而成其為‘識’。也就是說,‘知’雖然由‘識’而彰明,‘知’本身卻不有賴于‘識’而成立,反而是‘識’有賴于‘知’而成立。知只能是先天的。”我批注曰:“先天的、十分的知,需要一分一分致之;不然,雖有若無。”
愷歌又曰:“‘知’也不是一定要有所‘識’才能得到彰明,但是,一旦我們想要推極吾知,最可靠、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推吾之識。因為理總是物之理,知也就是識之知,由識入知,最為順暢而可行。”我批注曰:“想想兩句詩:‘兒童相見不相識’、‘縱使當面應不識’,‘相見’、‘當面’都屬已知,卻仍不識。識是深一層的知?!?o:p>
愷歌又曰:“朱子以‘識’解‘知’,就已經指向了格物一事?!蔽遗⒃唬骸半m‘知’猶‘識’,若便為‘識’,卻無須‘致’;若惟言‘識’,也未必指向格物,完全可以有‘冥識’之類得以離物,或至少自以為可以離物而言之。”又曰:“識是知之窮至處?!庇终撝唬骸按艘嗳纭裎?,猶窮理也’,然不曰‘窮理’而曰‘格物’者,‘窮理’或不若是實在?!R’雖猶‘知’,曰‘致識’,亦恐其落于虛在?!?o:p>
此處,有一前提須明者:此番問題,乃由認致知完全著落于格物而發(fā)。愷歌曰:“從平天下至致知,各條目之間的關系都用一‘先’字,表明一種先后關系;唯獨致知與格物,用‘在’字?!贝耸且玻矣诖艘嗉右慌⒃唬骸笆紫瓤擅髡?,致知與格物無先后之關系?!边M而論之曰:“既非先后關系,更須問究是何關系,則必曰:為表里,為虛實。格物是致知之表,致知是格物之里;致知對格物為虛,格物對致知為實?!币蚨哟岁P于“知”、“識”之含義及其相互關系之理解再有分歧,都非反而疑及于此。但我當時隨文而發(fā),即愷歌之所言而對申鄙意,難免有失于不周到、不的當、不曉然處,宜乎臨討論結束之際,愷歌難以信從,而嘟囔到:“像是在吵架!”退而思之,此誠己身其氣大有可養(yǎng)、其見大有可進之處也。
“知”、“識”之含義與其間之關系,似亦可仿效謝上蔡之一例。嘗有問“恭”、“敬”之同異者,上蔡答之曰:“異?!比藛枺骸叭绾萎悾俊痹唬骸啊А铰?,‘敬’仄聲。”此亦可曰:“知”字從矢從口,“識”字從言戠聲,其異同自見。然恐若此,愈致人口舌意氣。
大概欲論“知”之與“識”,有三層意思須說到:
第一層,分別言,“知”、“識”皆寬字。由此,以知言之,一分知亦是知,十分知亦是知;以識言,十分識亦是識,一分識亦是識。使個“知”字到底,則無須借“識”來助之;使個“識”到底,亦無須借個“知”字來助之。
第二層,關聯(lián)言,“知猶識也”。所謂“猶”者,似而不是也。朝儀討論之時嘗表達一見,曰:“知猶識也”,如“本猶根也”、“踐猶履也”等等,皆以其本可連言者釋之,取其同而不取其異。我說:也不如此。本即不是根,而“猶”之;踐即不是履,而“猶”之。若絕異,固著不得個“猶”字;若全同,亦無須著個“猶”字。如,本是已發(fā)的根、根是未發(fā)的本,踐是靜的履、履是動的踐,“知”之與“識”,亦如此相“猶”而已。我曰“識是深一層的知”、“識是知之窮至處”,乃在此意義言之。但才如此說,便已將第一層所謂二字之寬義相限。既可以“識”限“知”,自亦可以“知”限“識”。則若反而言之如愷歌之意者,曰“知是深一層的識”、“知是識之窮至處”,亦豈不可哉?
但這里,要再問兩點:
一、“知而不識”者有之乎?“識而不知”者有之乎?若前有后無,則知淺識深,反之則二者淺深亦反;若二者皆有,則隨所在而為淺深亦可矣。
二、朱子用此何義?“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此語與《格致補傳》“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也”之語相發(fā)明:“吾之知識”即吾心之全體也;“所知”即吾心之用,然必至于“所知無不盡”乃為大用。全體固為先天、十分之知識,用則有盡有不盡,自一分至九分皆不得謂之盡,必至于十分乃盡。然則其所推極者,若惟推其所知之用,若惟推其全體之知識而用之于所知,然其實,此亦固若十分之全體反似自一分至十分、為有盡有不盡,而竟全然取決于其用所以推進之地步。所知一分,吾之知識亦只得為一分,不得為全體;所知九分,吾之知識亦只得為九分,不得為全體;當所知為十分而無不盡,吾之知識乃煥然見其本然全體非添非減,原即為十分整全先天固有之知識而已。體雖由天定,竟賴人用之如何?!巴茦O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者,欲凡有知識之類,務必極盡其知識之能,否則,便為辜負,便喪厥體而無所謂全也。惟如此,全體之與大用,孰云“知”乎?孰云“識”乎?
第三層,儒典多用“知”,少用“識”。如關鍵處往往謂以“知”,良知為“知”,知仁勇為“知”,“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為“知”,乃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五個“知”字,一個作“識”字不得。中古以后,“識”字漸流行,與“知”字相錯用。此亦有由。段玉裁《說文注》解“識,常也”曰:“‘?!敒椤狻?,字之誤也。草書‘?!?、‘意’相似,六朝以草書寫,迨草變真,訛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洞髮W》‘誠其意’,即實其識也?!卑炊问洗俗ⅲ勺h者不少。果如此,則草變真之前,知無須“猶”識,其義愈近,然《大學》曰“致知”不曰“致識”,曰“誠意(識)”不曰“誠知”,何也?然得此據(jù),亦可知朱子“知猶識也”之解,乃居草變真而有訛誤之后,直發(fā)草變真之前之義,故以“猶”猶二者。然六朝以下釋氏昌熾,其紛言諸識、言轉識成智,以及其口頭禪曰“善知識”等等,或皆非不為因,而字家僅取于草真字體之變,蓋亦有微意焉。要之可曰,此變之前,“知”與“識”之間似不必為“猶”;惟遭此變,“知”、“識”欲再相關聯(lián),則必須“猶”一下?!爸?、“識”相“猶”之后,則“知”為“曉得”、“識”為“認得”,二者深淺先后亦成某種“常識”,然亦往往受變于用者之“意識”而非劃然一定也。
所引兩句唐宋人詩,只是隨手引之,此類尚多,或更其為典型者。如: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此句“知”、“識”并用,然以“識”證“知”,卻恐證不上。此是“知”深于“識”之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既常在此山,所知豈少?卻不至于識。此是“知”淺“識”深之例。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識物之識,一旦識破,等閑自在。此是融釋后景象,所謂“表里精粗無不到,全體大用無不明”也。
又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其實海棠依舊也未必不識,綠肥紅瘦也未必便識,只是“知”取“曉得”義,“知否,知否”卻成“曉得伐,曉得伐”,山東大嫚忽作吳儂軟語,想想真讓人受不了。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