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彥軍作者簡介:陳彥軍,筆名東民,男,西歷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棗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畢業(yè),現為三亞學院南海書院研究員、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儒學儒教與大學教育,在《原道》、《儒學與古典學評論》、《國家治理》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出版《從祠廟到孔教》(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年版)。 |
陳彥軍: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受訪者:陳彥軍
采訪者:閑云齋
來源:“閑云齋文化經典研讀”微信公眾號
一個教書匠
一個讀書的領航員
人物介紹
陳彥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中國哲學碩士,三亞學院副教授,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儒學、近現代思想史,國家和地方治理等。在《讀書》、《原道》等刊物上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1部,參加多項國家和省級課題。此外,還是三亞學院落筆書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閑云齋大講堂的指導老師。
人物采訪
問 夏同學:
您為何選擇從事教師這個工作呢,在教師的崗位上,您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嗎?
答 陳老師:
當時我的大學是師范類高校,畢業(yè)包分配教師工作,所以在1994年大學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了一個中學當老師。后來我考入了中國社科院,2009年畢業(yè)了以后機緣巧合下到三亞學院從事了行政工作。
來三亞學院后,除行政工作外,我還堅持著自己的一些學術興趣,和同學們一起讀讀書,組織一些讀書會。在讀書的過程中呢,把自己的學術興趣保持下來。寫一些文章,參加一些學術會議,與同學們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問 夏同學:
在十幾年中學教師的經歷中,您有沒有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答 陳老師:
作為語文老師,有時我在學生的作文和周記里看到他們思想或者品德方面的閃光點,我就特別的興奮。
還記得2006年,我考研完了回到學校,距離離開學校只剩一周時間,班級的學生關注我,說很想我,讓我印象很深刻。實際上那時候,我已經不當班主任了,常利用早自習或者晚自習的時候給同學們講講論語??赡芫捅绕渌目迫卫蠋熀蛯W生接觸得更多一下,內在的溝通也更多一些,所以也能體會到學生對老師的內心想法。后來在學生寫的周記里,也能看到學生對論語的一些吸收和理解,感覺到他們受到了一些影響,這個讓我感到挺欣慰。
答 夏同學:
在那段教學經歷中,有遇到了什么困難或者讓您頭疼的事情嗎?
答:中學階段,大部分時候就是把任務布置下去,讓他們讀和背,學習關注的是考試的分數。作為語文老師,我很注重把課文或者是問題理解到位,想盡量給學生講透徹。但是其實學生的進步更多還是靠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程度,尤其是文言文,老師講得再精到,再透徹,學生最后考試還是不理想。
問
開放自由的大學,有沒有對您的教育模式及觀念造成改變?
答
大學相對比中學任教時自己支配的時間更充裕,因為中學以升學為目標,作為課程教師,要考慮到學生最終的高考成績。到了大學,這些壓力都不存在了,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去鉆研學術。
來三亞學院以后,機緣巧合下辦了讀書會,當時也剛好有學生對這個有興趣。老師的引導,加上學生內在的需求,這兩個東西碰到一起,才能共同的把讀書會推動下去。
Q&A
夏同學:
您創(chuàng)辦書院以及讀書會的初衷是什么呢?
陳老師:
我有感于傳統文化教育在當今教育中很欠缺,希望能夠在工作學習的范圍內,發(fā)揮一些教育和教化的作用,用儒學經典幫助到學生。
讀論語的時候,同學們經常講到自己大學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我們通過圍繞著經典幫助大家解惑,起到了一些效果。
夏同學:
在落筆書院的管理上,您是怎么發(fā)揮指導引領作用的呢?
陳老師:
我覺得自己的學識和影響力不一定足夠,所以我邀請了兩個對讀書會很感興趣的老師共同來管理。
那些讀書很有心得而且有組織能力的學生,讓他們來做讀書會的主持人或者負責其他工作,之后讓他們后面再發(fā)現新人,這樣讀書會就慢慢堅持下來了。
Q&A
問:
老師認為中國傳統的學術和現在的西方學術差異在哪里?
答:
中國傳統的學術講究“知行合一”,學問和做人是聯系在一起的。你有“知行合一”的追求,那你做事就會有相應的做法,做人自然而然有著相應的要求。西方的學說則偏向“自己關著門,自己做自己”,學問和做人之間關系不大。
夏同學:
對于這個快節(jié)奏、競爭激烈的社會,老師對即將踏上社會的大學生有什么建議嗎?
陳老師:
年輕人浮躁,沉不住氣,所以需要在大學里面多讀書、多思考。其實每個人在年輕時都很難把一些問題看清楚、看透徹,所以也很難決定自己要做什么樣的人,能做成什么樣的人。但是一定要明確的是自己不想做什么樣的人,并且要堅持。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成為連自己都討厭的人,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最關鍵的。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專訪】張立文先生:講自己的哲學
【下一篇】落筆書院2023年第十七期讀書簡報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