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 李小成 韓歌子】論關中書院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12-06-05 08:00:00
        標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


         



        論關中書院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作者:韓星 李小成 韓歌子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郵報》



            從西安鐘樓南行,將至南門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的醒目對聯(lián),街道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為青石鋪砌。書院門向東走到盡頭便是碑林。書院門的地名起源于在街內的關中書院。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陜西的最高學府,清代以后,關中書院屢經(jīng)修葺與擴建,清末時已具相當規(guī)模,成為關中四大書院(關中、宏道、味經(jīng)、崇實)中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所書院。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書院之冠。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搭建國學文化傳承平臺和高地,發(fā)揮陜西文化大省優(yōu)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西安建成中華“國學之都”,關中書院應該發(fā)揮出應有的巨大的作用,共建復興關中書院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就關中書院的歷史和發(fā)展簡論如下,與同仁共商。



        過去:經(jīng)世致用薪火相傳


            關中書院的誕生,源于明朝歷史上一個傳奇的人物——長安人馮從吾。 
            
            
            關中書院門前就矗立著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明代名儒馮從吾的塑像。馮從吾,號少墟,長安馮家村人。他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苦讀儒家經(jīng)典,研求宋明理學。明神宗萬歷十七年考中進士,官任監(jiān)察御史。馮從吾為官清廉剛正,不媚權貴,敢于直言。萬歷二十年,他上書批評萬歷皇帝置軍國大事于不顧,終日以身體欠佳為名在宮中飲酒作樂,聲色犬馬,且濫施淫威,隨意杖斃不聽話的官員。萬歷皇帝羞怒異常,革去其官職。馮從吾從此退居家鄉(xiāng),開始了30多年的講學生涯。   
            
            
            萬歷三十七年,經(jīng)地方官員出面,將寶慶寺東小悉園改建為關中書院,馮從吾主持院事,當時從學者五千余人,世人尊稱他為關西夫子,禮學大師。 明朝時,關中學人輩出,在這前后三百多年間,關中的理學家就達百人,當時著名大儒王陽明曾感嘆說:"關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
            
            
            陜西關中地區(qū)自北宋張載以來,形成一個理學派別,史稱“關學”。關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對坐而論道,空談理論,主張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其學風敦厚樸實。馮從吾最早與好友蕭輝之、周淑遠等在南門內寶慶寺講學。他們繼承關學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吸收其他學派一些理論成分,強調儒家學說要在實際生活中推廣應用。由于他知識淵博,品行周正,授課嚴謹,又曾居高位,一時從學者達數(shù)千人,其中不乏一些地方官吏。時人評其曰:出則真御史,直聲震天下;退則名大儒,書懷一瓣香。
            
            
            天啟元年,馮從吾應召任左都御史,面對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專政,他挺身而出行使御史職權,彈劾閹黨,卻受到魏黨分子的迫害,馮從吾氣憤之極繼續(xù)回到關中書院講學。此后,魏忠賢權勢日盛,全國均為他建立生祠,唯獨陜西沒有,這正是馮從吾在關中書院講學設教的結果。天啟六年,魏忠賢在陜黨羽為迎合魏禁滅東林書院的旨意,派人搗毀關中書院,并將中天閣內供奉的先圣塑像拖出“擲之城隅”。馮從吾見自己嘔心瀝血經(jīng)營多年的書院毀于一旦,悲憤成疾,第二年便去世了,終年72歲。 
            
            
            馮從吾第十二代嫡孫馮致遠先生,這樣敘說祖先講學的目的:“他就是要教育大家做好事、存好心、行好事,他有一副對聯(lián):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wěn),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做斗爭,關中書院的講堂就是他與閹黨斗爭的陣地?!?
            
            
            崇禎元年,關中書院復建,由馮門弟子繼掌其學,繼續(xù)推行“德教為先”、“務戒空談”的教學思想。康熙五年(1666年),西安知府葉承桃擴建關中書院,并禮聘學者李顒主持講席,為李拒絕。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總督鄂善復修關中書院,再次邀請李顒主持書院,李顒再三推辭后才就聘。李顒登臺講學之初,一時“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huán)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甚至總督鄂善和陜西巡撫阿席熙也前來聽講。這是關中書院自馮從吾講學之后的再度復興。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寧知縣督修關中書院,并擴院址,增設東廊,作為講學先生之寓所,并設西圃,作為學生憩息之場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脅堂及兩廂各五楹。使書院一度成為督學使署。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關中書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內房屋總計370余間,書院占地130多畝。
            
            
            同年,關中書院改建為陜西省師范大學堂,當時成為西北5省的最高學府,民國時改為省立師范學校,直至解放。現(xiàn)在為西安文理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在關中書院延綿幾百年的辦學歷史中,其名人爭至,桃李爭輝,人才輩出。明、清兩代著名學者周淑遠、柏景偉、劉古愚、牛夢周等曾在這里講學。出身于此的名人難以計數(shù):王杰,是清王朝開國后陜西省第一個狀元;王鼎,道光年間任東閣大學士,追隨林則徐為國盡忠;路德,被譽為清末陜西第一嘉士。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公車上書,陜西籍參加者多達五十五人,其中大多數(shù)人曾就讀于關中書院。
            
            
            清末,西學傳入中國,為適應形勢的發(fā)展和學子的需求,陜西官府當局將關中書院改辦為具有西方教學特點的師范學校,至此,關中書院淡出歷史舞臺,而書院精神,卻變成一種情懷,沉積在陜西文人士子的血脈當中,學院培養(yǎng)“士之氣”的辦學傳統(tǒng),已作為社會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深深附著于這里的一屋一舍、一磚一瓦。
            
            
            辛亥革命時期,更名為師范學堂的關中書院有多名學生開展反清運動。大革命時期,這里已經(jīng)有了地下黨的組織;在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就讀于這里的學生積極開展學潮運動,歷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前夕,古城的愛國學生游行隊伍正是從這里出發(fā),前往臨潼向蔣介石請愿的。鄧穎超、彭德懷等先后在此舉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宣傳活動。今天,書院一側墻壁上仍立有“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部遺址”的標牌,正是那段烽火歲月的歷史見證。 



        現(xiàn)在:教學一如既往



            走過400多年歷史風雨的關中書院,依舊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建筑風格和古代書院建筑風貌。一條主干道作為中軸線,將書院分為左右對稱的兩部分,主體建筑如二門、三門、允執(zhí)堂、澤園等都集中于軸線上,左右兩邊排列著5個院落,并以回廊相互連接,與主體建筑合為整體,對稱嚴謹,典雅莊重。如同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書院一樣,這種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結構,除了營造一種莊嚴、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角效應以外,還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系。歷史上的關中書院幾毀幾建,現(xiàn)存建筑多為清末所建,經(jīng)過不斷翻修,今天還各自發(fā)揮著教學的功能。
            
            
            現(xiàn)在的關中書院,整個建筑獨具風格,從外到里給人一種典雅清新的感覺,又不失古學之風 。步入關中書院,首先是造形古樸的三門石牌坊,上面正中是“關中書院”四個大字,左右 兩邊及背面刻有“崇文”、“尚德”、“慎思”、“篤行”八字,學府氣息可見。牌坊左前側立一石碑,為著名書法家雷珍民先生所書“陜西省西安師范學校簡介”,書院歷史沿革由此可知。穿過石牌坊,大殿左右兩面墻壁上榜書“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特別醒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院內新建有“書畫長廊”,陜西著名書畫家衛(wèi)俊秀、曹伯庸、吳三大、石憲章 、李成海、趙熊等在此都有墨寶。其中有兩副對聯(lián):“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入則篤行, 出則友賢”(著名書法家衛(wèi)俊秀書)和“滿目青山峰連峰攀登無止境;長江春水浪推浪接力有 后人”(著名書法家曹伯庸書),書院氣息頗濃,對莘莘學子寄予希望。
            
            
            書院里隨處可見的碑匾楹聯(lián),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沿東邊回廊走過,細細閱讀墻壁上幾塊碑石上鐫刻的文字,便可了解書院的歷史變遷。再看過院子里遍布各門及回廊的30余副楹聯(lián),更可以感受到這個地方的“靈魂”。其中有無名氏為大門所題的:匯人間群書博覽之,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樂乎。有無名氏為仁在堂所題的:身正為范;學高為師。還有當代教育家陶行知在偏廊所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些楹聯(lián),是歷代人們對書院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昭示著一代代繼承者不變的志向:學以致用,濟世覺民。 
            
            
            比起楹聯(lián)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里所保留的更彌足珍貴的,是院子里19棵種類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古樹,有皂角、楊樹、槐樹。其中最古老的是“允執(zhí)堂”前的4棵唐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樹干早已中空,僅剩半張樹皮,雖靠鋼管支撐,卻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這4棵古槐,每到春天依然發(fā)芽抽枝,夏日更是綠蔭繁茂。幾百年來,這些古樹林木蔭翳,為一代代的學子遮陰擋雨,并默默守望著書院的興衰沉浮。
            
            
            主干道直通向“允執(zhí)堂”,這是當年關中書院的大講堂,取儒家學說的 “允執(zhí)厥中”之句,即遵守中庸之道。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堂前有半畝方塘,大師們在堂前開壇布道,弟子都臨水而聽,并互為答辯。解放以來,西安師范學校的大會、講座多在此舉辦,學生們圍坐在圖書館前開會聽報告的場面,與幾百年前大師們聚眾講學的情景如出一轍。如今站在“允執(zhí)堂”前,眼前所見的場景仍與史書上勾畫的書院景象依稀相似。二門兩側的屋舍,曾是書院的起居室,今為學校辦公室,不時有夾著教本的老師進出;左右5個小院落,今天仍作教習室,分別為三個年級的教室和學校的實驗室,朗朗的讀書聲從一扇扇朱紅色的大門后傳出,穿過回廊上的醒鐘亭、暮鼓亭,回蕩在院中,徜徉其中,400年前的學府氣息撲面而來。
            
            
            未來: 國學講堂傳承基地


            大成至圣先師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辦私學的人之一,其私學承諾社會公共倫理責任,又面向公眾,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礎。后來儒者更廣泛地立私塾、廷訓、經(jīng)堂、鄉(xiāng)校、書院等,形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體系。愚夫愚婦、漁牧陶樵等來者不拒。陜西關中書院和關中鄉(xiāng)學、南方的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因為如此,儒家知識分子得以融入大眾、嵌進社會;大眾得以下學上達,儒家精神成為公共意識形態(tài)。
            
            
            儒家的社會影響基于社會化教育的開拓;北宋以降,儒家對抗釋、老,靠的仍然是這個體系。不過,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儒家教育社會化仍不充分,多是局限于士人階層以上家系,因為廣大勞動者、平民階層無經(jīng)濟、無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他們常常是間接地在社會生活中通過濡化而吸收到儒家人文觀念。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西安市人大和政協(xié)兩會最近提出,要把西安建設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那么以書院門“關中書院”為代表的儒學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必要。爭取多方社會力量的合作與支持,共建復興“關中書院”,將成為皇城復興計劃的重要舉措。精心組織以儒學為中心、關學為重點的國學系列活動,讓西安更具傳統(tǒng)文化韻味,并成為繼曲阜、北京、南京等地市之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鎮(zhèn),努力形成西安“道家有湘子廟、儒家有關中書院、佛家有臥龍寺”的傳統(tǒng)文化格局,是未來關中書院的奮斗目標。
            
            
            一、成立共建復興機構: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主體,由陜西省國學藝術研究會、陜西孔子研究會、省市文史館等單位組成共建復興“關中書院”籌備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室。進而成立省市政府共建復興關中書院委員會及辦公室、關中書院日常管理機構等。


            二、共建復興措施:
            
            
            1、與省、市政府有關部門聯(lián)系,爭取“關中書院”成為以研究和傳承國學為主要任務的市級教育或研究事業(yè)單位,行政隸屬西安文理學院管理,初等教育學院學生遷走后學院文科科研機構入駐書院開展研究活動;
            
            
            2、積極與市規(guī)劃局協(xié)商擴建現(xiàn)關中書院后院,由政府或企業(yè)投資打通關中書院后門至東木頭市,建成西安國學文化步行街,使關中書院成為我省乃至全國的國學高地,為建設文化強省做出貢獻;


            3、陜西省國學藝術研究會、陜西孔子研究會等社團入駐關中書院,成為社團的永久會址,在此開展各種國學傳承活動,為全市全省企事業(yè)單位開展國學活動提供支持和指導;


            4、聯(lián)系香港孔教學院捐贈孔子塑像,立于書院門校區(qū)圖書樓前,代行文廟職能,開展祭孔、漢服成人禮等活動;


            5、在關中書院主干道長廊兩側豎立關中大儒塑像,營造儒學氛圍;


            6、在書院總體規(guī)劃指導下,籌建西安關中書院博物館、西安鄉(xiāng)賢民俗文化博物館及西安漢服博物館;


            7、營造共建復興“關中書院”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更多的、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


             三、國學傳承活動:未來關中書院系列國學活動主要包括:國學研究系列活動,市民國學論壇(每月一次),小型國學專題研討會,國學經(jīng)典誦讀和漢服禮儀表演活動,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周公、孔子、張載、馮從吾、李颙等歷史文化名人紀念活動,琴棋書畫和茶藝等表演交流活動,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創(chuàng)作交流及少兒、成人國學院培訓活動等。

        加強與省內外書院的聯(lián)系和交流,籌備召開全國書院聯(lián)席會和國學研討會,進一步擴大關中書院的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 


               四、費用來源:共建復興“關中書院”籌委會、委員會及其辦公室,關中書院日常管理機構的運行費用和開展系列國學活動的費用主要來源于文化專項經(jīng)費、科研項目經(jīng)費、企事業(yè)單位合作贊助和舉辦文化產(chǎn)業(yè)活動經(jīng)營性收入等。


             “移風易俗,教化為先”,“秦川浴德”。關中書院歷經(jīng)坎坷,曾經(jīng)有著輝煌燦爛的過去,近幾十年又一直教學綿延,書聲瑯瑯,無論是培養(yǎng)中專生,還是大專生,這里一直是活著的書院,在中國書院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日益重視,西安歷史文化特色的日益彰顯,關中書院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基地將大書特書在西安的版圖上。如果說古城墻是西安歷史的標志,那么關中書院就是西安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書畫不能代表書院門的文化,而只有復興關中書院的經(jīng)典誦讀和研討活動才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這就是關中書院的未來!“魂兮歸來”!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