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深入探究“三綱”說不平等的學理——用“抽象人”與“具體人”分析平等與不平等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2-07-21 08:00:00
 |
劉明
<P>作者簡介:劉明,獨立學者,現(xiàn)居西安。</P>
|
深入探究“三綱”說不平等的學理
——用“抽象人”與“具體人”分析平等與不平等
作者:劉明(西安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fā)表
時間:西歷2012年7月31日
西方近現(xiàn)代文明的一大精神與社會成果大概就是“自由”“平等”觀念的提出與落實了。此后西方將這兩個觀念形態(tài)再加上“人權”,包裝成“普世價值”在世界各處推銷,基本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但是,人們卻看到,實踐“自由”“平等”這些現(xiàn)代性的最老牌的西方國家,現(xiàn)在還保留著世襲君主制與貴族制。王孫公子奢華的婚禮不僅招搖過市,而且還接受那么多的普通平民為之歡呼祝福。
最有意思的是貴族與平民基本都心安理得,王子的婚禮該奢華就奢華,從不掩飾;普通平民該歡呼雀躍就歡呼雀躍,并不忌妒。
人們也看到,推銷“自由”“平等”這些“普世價值”的急先鋒國家,雖沒有世襲王權與貴族,但一些少數(shù)的名門望族實際上比世襲貴族還瀟灑,他們的子女婚禮奢侈的程度比之老貴族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國家的平民對此也是聽之任之,看之淡之,并沒有質疑“普世價值”中“平等”是否實際存在的問題。
在中國,本來從堯舜禹這些圣王開始,就不乏平等觀念的流行與實際平等身份的存在,如舜也是普通農家出身,因孝道感天動地而成為堯的接班人,禹則更是在一線領著人民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后成為舜的接班人。此后雖有夏商周的家天下,但其間并不乏“與民同樂”的君王。到了春秋時代,雖然天下已“禮崩樂壞”,但孔子作為布衣知識分子周游列國雖未能實現(xiàn)政治抱負,卻受到了各國國君和貴族的尊重。秦始皇自認為功蓋三皇,兼得五帝,可是耕于田壟的陳勝卻對好友發(fā)問:“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由此,中國的世襲貴族制在這一發(fā)問中便失去了存在的正當性。此后,中國社會一直沿著平民化的道路發(fā)展。到了宋代,隨著文化大普及和科舉考試的有效實施,大量平民知識分子成為各級政府官員,直至朝廷高官。元代雖在政治上實行等級制,但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結構,貴族與平民的分殊并不嚴重。民清以降亦然如此??傮w上看,中國與西方相比早就是一個充滿平等色彩的平民化社會。
然而,近百年來,中國眾多的精英知識分子,卻無視中西社會的實質性對比,主觀判定傳統(tǒng)中國是一個嚴重的等級制社會,依據卻并非社會存在,而是儒家的“三綱”學說。于是,從上世紀初開始,整個社會輿論與流行意識從批判“三綱”學說開始,最后發(fā)展到了全面摧毀儒家文化直至中華傳統(tǒng)。一個世紀的批判,不僅形成了龐大的批判隊伍,汗牛充棟的批判文章,而且由此也固化了理論底色,即:“三綱”說是維護封建等級制的學說,由此更衍生出許多其它的批判理論。而如此的批判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
當然,百年之中也有許多清醒之士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從中西方的比較,從儒家的義理,從“三綱”學說本身出發(fā),進行了許多方面的辯誣與重釋,比如有的學者將“平均”與“平等”這兩個詞語分開,認為儒家反對的是平均不是平等;有的學者則完全正面評價“三綱”說,認為這是對“人間秩序”的正常表達等等。所有這一切分析辯駁都有理有據,但都顯得比較吃力。
為什么西方公開保留世襲皇族和貴族,豪門與平民分殊如此之大,卻沒有精英找出本國類似“三綱”說這樣的“等級理論”大肆批判?
為什么中國早就不存在世襲皇族與貴族,社會整體呈現(xiàn)出平民化特征,眾多的本國知識精英卻不斷對中華主流文化進行任意的詆毀?
原因是多方面的,現(xiàn)在有必要先從學理上進行一些深入的探討。
先看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兩個來源一是希臘的哲思;二是希伯來的超越。這兩種文化都自成體系,構成形而上文化,以與世俗文化形成二元并立。這是西方社會一切現(xiàn)象后面的文化根性。即,西方文化的根性是兩極論,如精神與物質、此岸與彼岸、唯物與唯心等等。如此,對人的認識也被分裂為“抽象人”與“具體人”。所謂“抽象人”就是指人類的精神性存在,如人格、人權等等;而“具體人”就是人在世俗生活中的位格、角色,如父母——子女、領導——下屬、朋友——朋友、同事——同事等等。
西方基督教文化認為人的始祖是上帝所造,人的后代雖是人類自我繁衍,但人有共同的抽象性,即人格尊嚴與人權。這種類抽象性是上帝所賜予,具有不可侵奪,不可轉讓,且人人平等的特性——所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對人的平等性的根本認知,也即,人的平等就指的是“抽象人”的平等,人的神性的平等、人的人格的平等、人權的平等。
由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從家庭生活與私人信仰開始,所以在家庭成員之間,這樣的平等意識就比較濃厚,于是西方人的家庭關系便是個人中心、個性獨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狀態(tài),父母作為監(jiān)護人只負責孩子到成年,此后父母不再對孩子盡義務,孩子上學等費用要從父母那里打條子借出。這倒不全是父母要求的結果──由于個人中心意識濃厚,一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尊嚴就比較看重甚至極為敏感,在西方子女們看來,白拿父母就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
這樣的關系狀態(tài)擴展到社會上,西方人基于自我中心個性獨立的心理,就對人格尊嚴與人格平等非常在意,包括人權觀念的看重等等。在落實人權于政治方面的表現(xiàn)時,西方人趨于接受單個人的一人一票選舉制,而不趨向于接受代議制或協(xié)商制。
由于西方二元文化將人的抽象性與具體性分得較開,在西方人接受了人的神性與人格平等的同時,西方人也接受了基于歷史、機遇、個人能力等等不同而形成的具體人的角色、身份、地位、占有財富的不等,等等。由此就出現(xiàn)了本文開頭那一幕的情景:王子的奢華婚禮與平民的歡呼祝福。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最講平等的西方國家,現(xiàn)在卻還保留著世襲制的國王與貴族。原來西方人認為平等主要就是指的抽象人的平等,即人的神性與人格的平等,而不是具體人的物性、人在世間位格的平等。
中華文化是“和”的文化,是綜合性一體化文化。中華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發(fā)源于周,而周對商的文化反正就是從敬天走向了敬德,從超越性神圣文化走向了現(xiàn)實性世俗文化。這一轉向至關重要,由此導致中華文化超越性不足,而實用理性加強。在此情況下,對人性的認識就趨向于對具體的、位格化、角色化的人的認識,而不趨向于對抽象人的認識。
如此,將人的具體性、角色性作為認識出發(fā)點,中國古人發(fā)現(xiàn)人與人實際上是不可能平等的,父母與兒女的存在于時間上有先后,男人與女人的存在于體力上有差異,君王與民眾的存在于身份上不相同,窮人與富人的存在于財富上不平等。還有勤勞與懶惰,聰慧與愚笨,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人的差異性,所以說人的不平等才是天經地義的,基于這樣的不平等,提出“三綱”說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此情形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就形成了強烈的“均貧富”、“不患貧而患不均”、“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類平等意識,由此意識而導致中國社會并沒有發(fā)育出持久穩(wěn)定的貴族或望族,而隨著一次次改朝換代的發(fā)生,原已形成的貴族也一次次解體。于是中國社會愈來愈平等化平民化。然而,中國的知識分子永遠受著“均貧富”、“等貴賤”思想的影響,永遠也是不滿意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分化,直到中國現(xiàn)代革命的發(fā)生,更是借著外來的階級斗爭理論,又一次大規(guī)模地實驗了一下“均貧富”、“等貴賤”的社會理想。
所以,中國的“三綱”說不平等論,是指的具體人、角色人。這的確是不平等的,也是不可能平等的、同時也是不應該平等的?!叭V”說的元典語義在于表達“三綱”方的主要責任,這是元典儒學的人道與正義之所在,即,在儒家看來既然人與人不可能平等,那就要求“為綱”者為“為目”者負起責任。至于后世經法家的改性,“三綱論”變成只有“目”的義務,沒有“綱”的責任,變成絕對的目對綱的依附和服從,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西方的“自由”“平等”說,是指的抽象人、類人格的平等。這的確是可以平等的,而且也是應該平等的。這并不僅僅是因為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道德信條,也反映了普通平民的愿望。人的解放就是讓每個人都能體認到自己的存在,這樣的世俗化存在盡管位格渺小,但作為人,總應該與那些達官顯貴都有一些基本方面的平等,這才能算作是人吧!正好,基于抽象人的人格平等提供了這方面的明確依據。
今后當我們論述中西方社會的平等與不平等時,有必要分清是在什么情形下的平等與不平等,尤其是應借鑒西方文化對人的兩分法概念,同時從孔子儒家思想中挖掘出兩分法的資源,將對平等與不平等的認識深化下去,這樣既使用了世界通行語匯,又解決了中國儒家文化在平等方面總是面臨被質疑的問題。
寫于西歷2012年7月21日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