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北京晨報】《儒生文叢》在京出版,記錄近10年儒家復興之路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2-11-06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儒生文叢》在京出版,記錄近10年儒家復興之路  

                  
             
            西歷2012年10月,三卷本《儒生文叢》在京出版,這部由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蔣慶、陳明、康曉光、余樟法、秋風任學術委員,儒家學者任重和劉明主編的文叢,匯集了當代眾多儒家學者論文以及中國大陸儒家近年來的思想探索及社會活動成果,出版后引起了很多關注。
            


             
           

            “儒生文叢”第一輯共三冊,書目為:《儒教重建——主張與回應》,《儒學復興——繼絕與再生》,《儒家回歸——建言與聲辯》。(圖書簡介詳見儒家中國網(wǎng)站http://m.lfshouyuan.com/article/id/2945

         

            陳明專訪:儒家回歸才剛剛開始

         

             這套文叢分為《儒家回歸》、《儒教重建》、《儒學復興》三冊,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儒家思想重新復興的道路。為此,本報采訪了《文叢》的學術顧問、新儒家代表人物、首都師范大學儒教中心主任陳明,他說,“儒學的復興已經(jīng)跌跌撞撞地走過了30年,近10年儒學復興之路無疑有其自己的特點,那就是不再只是停留在書齋里以純粹學術研究的方式進行,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實踐性、現(xiàn)實性,作為一種思想、一種價值、一種社會力量在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參與中、與其他各種文化價值和思想立場的互動對話中表達自己、砥礪自己、豐富和發(fā)展自己?!?
            
            
              新儒家的新
            
            
              北京晨報:今天的儒家學者,常常被稱為“新儒家”,在這部文叢中也適用了這一概念,為什么會有“新儒家”這么一個名稱呢?它和傳統(tǒng)的儒家有什么不同?
            
            
              陳明:廣義地講新儒家一詞主要指近代以來認同儒家文化價值從事儒家思想論證闡發(fā)的人。熊十力、梁漱溟、錢穆、馮友蘭、賀麟以及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等等都被劃歸這一范疇。狹義的新儒家則指這一群體中由熊十力及其弟子組成的學派。他們以哲學為論證表述儒家思想的話語方式,以宋明儒心性之學作為儒家主干,致力其與現(xiàn)代學術和價值的銜接溝通從而論證儒家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
            
            
              北京晨報:那么,新儒家的“新”是否在于具備了現(xiàn)代性?
            
            
              陳明:所謂的新首先應該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因為1840年開始就被劃歸近現(xiàn)代了。與此相應,相對傳統(tǒng)儒家這些新儒家們是在一個進入了世界史進程在中西互動的語境中工作,所以在問題意識、觀念意識和話語形式上都與古代儒家有所不同,譬如都有現(xiàn)代學術意識,都把民主、科學以及其他一些具有現(xiàn)代性色彩的社會問題作為自己思考的對象和范圍。
            
            
              儒學重建正在路上
            
            
            
              北京晨報:為什么要做《儒生文叢》這樣一部文叢呢?
            
            
              陳明:我不是文叢主編,只能從學術顧問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理解。從上個世紀80年代重新評價孔子開始,儒學的復興已經(jīng)跌跌撞撞地走過了30年。而近10年來,儒學的復興之路無疑也有它自己的特點,那就是不再只是停留在書齋里以純粹學術研究的方式進行,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實踐性、現(xiàn)實性,作為一種思想、一種價值、一種社會力量在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參與中、與其他各種文化價值和思想立場的互動對話中表達自己、砥礪自己、豐富和發(fā)展自己。這既是其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其有效存在的主要標志,因為儒家對自己的期許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雖然還只能說是在路上,但是把那些多少有些倉促的文字多少有些匆忙的身影記錄下來,不僅可以幫助儒門整理自己的思考,也可以為我們這個轉型期的國度留下一段思想的記憶。費孝通說我們的時代跟戰(zhàn)國有點相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遲早的事。我希望各種思想流派都能有這樣的歷史意識。
            
            
              北京晨報:您覺得這部叢書的價值何在?又有什么特點?
            
            
              陳明:文化價值需要通過人的思想行為來做見證,只有經(jīng)典沒有人,那只是一種博物館式的存在。編這么一套書,促進儒生群體的復活重生不僅對儒門自身有積極意義,對于我們整個思想界的生態(tài)平衡健康發(fā)展也大有好處。上個世紀80年代艾愷的書說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這讓我們大陸人知道儒家還可以用來稱贊一個人。近10年來,基于儒家立場的文章漸漸多起來,但儒生的自覺還需要有人出來捅破窗戶紙,使這樣一群人由自為走向自覺,由樸素的基于情感的認同走向深入的理性思考——明確自己究竟處在什么一個位置處在怎樣一種狀態(tài)對于儒生群體的發(fā)育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我認為文叢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為全面、客觀,分類清晰。如果再有個學術研究的存目,把學術界的思想貢獻做一個記錄就更好了。一切都還只是初級階段。

         

         

             
             
            陳明專訪:儒學關系文化認同
             
            
            
               儒學的復興,不僅僅是書齋里的研究和文章,儒學也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哲學。對此,《原道》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儒教中心主任陳明表示:“現(xiàn)在社會空間擴展活力恢復,儒家的許多意義價值被重新發(fā)現(xiàn),呼吁復興,實際是要求恢復某種常態(tài)。再一個,在全球化時代和經(jīng)濟一體化的同時,文化認同的問題也變得突出,于是復興儒教應對文明沖突的主張也就應運而生?!?
            
            
              儒不僅是知更是行
            
            
              北京晨報:一直以來許多學者呼吁復興儒家,可到底為什么要復興儒家呢?
            
            
              陳明:這個問題在好多場合都回答過了。簡單講,一是儒家思想在歷史上地位重要,已經(jīng)深深滲透到國人的日常生活?,F(xiàn)在影響式微不絕如線,固然有時代變遷思想與現(xiàn)實互動性下降有關,同時與意識形態(tài)方面和認識存在誤區(qū)也有一定關系?,F(xiàn)在社會空間擴展活力恢復,儒家的許多意義價值被重新發(fā)現(xiàn),呼吁復興,實際是要求恢復某種常態(tài)。再一個,全球化時代在經(jīng)濟一體化的同時,文化認同的問題也變得突出,于是復興儒教應對文明沖突的主張也就應運而生。儒教與民族建構、儒教與國家建構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但我們應該開放地建設性地去理解,因為今天這些問題在條件和內涵以及目標上都與以往有了相當大的不同。2005年我在社科院辦儒教研究中心的時候就說儒教需要的是重建而不是復興。重建意味著沒有模板可供仿照,意味著較多的反思與調整。這實際更難也更重要。
            
            
              北京晨報:有評論者認為,“傳統(tǒng)社會知識普及率非常低,而且講究禮不下庶人,相對來說,今天認識和知道儒家的人更多”,是否說明今天的儒家思想比傳統(tǒng)社會更加普及呢?
            
            
              陳明:禮不下庶人就意味著普通人不懂儒學?儒學講的都是倫常日用之道,愚夫愚婦都不言而喻,普及不普及,不是一個知識論問題,懂不懂與信不信、行不行不是一回事。儒家思想是文化,是要認同和實踐,要內化于心、落實于行才能充實生活滋養(yǎng)生命。圣賢不我欺,試著做一點,定會有收獲,或多或少。評論者這段話邏輯和知識上都問題多多,叫人沒法看懂?,F(xiàn)在批儒家的人多半都是這種情況,不值一提。
            
            
              儒家不僅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
            
            
              北京晨報:在《文叢》的跋中有一句:“中國五千年之大變局,未有甚于中國之無儒生也!中國之無儒生,非特儒家價值無擔當,且中國國性不復存;中國國性不復存,中國淪為非驢非馬之國矣;中國淪為非驢非馬之國,中國之慧命又何所寄乎!”為什么這么說?儒家對于中國的意義在哪里? 
            
            
              陳明:漢朝的特征是霸王道雜之。有霸道才有中國的統(tǒng)一,有王道才有社會的整合,而王道的主要內容就是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和教化。所以,儒家對于中國的國家建構與國族建構是有很大影響的。在今天,在現(xiàn)代性語境和多元族群環(huán)境里我們同樣面臨著國家建構和國族建構的問題,儒家仍然無法成為旁觀者而必須有所承擔。但簡單回到古人那里顯然是不行的。文叢中的這段話點出了儒生的重要性,但對儒生應該如何面對如何承擔卻沒有述及。就我個人來說,這里的國性問題就需要好好斟酌。雖然有儒教中國之說,可在現(xiàn)代語境里,政教分離、宗教平等,以儒教為中國這個多元族群國家的國性,是會有很大問題的。
            
            
              北京晨報:那么,您是怎么理解國性問題的?
            
            
              陳明:這方面外界比較熟悉的是蔣慶、康曉光的觀點,主編任重這里似乎也是以此為論據(jù)。在今天討論國性問題,首先必須與法律和政治制度聯(lián)系起來談;還必須與公民社會的建設結合起來談。周公制禮作樂首先是一種政治性的制度安排。既然從制度角度談儒家禮樂那就要回到政治的平臺和邏輯,就要折衷于正義的原則與現(xiàn)實力量――利益的平衡點,不能簡單地把政治和文化混同。儒家文化應該也可以為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建設發(fā)揮較多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作為一個文化系統(tǒng)的儒家就應該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就像漢族并不因為其擁有較大規(guī)模就可以壟斷中華民族之名。中國性固然要反映歷史,但更要反映現(xiàn)實、表達愿景。
            
            
              儒學需要恰當?shù)膽獙χ?
            
            
              北京晨報:有學者認為,孔孟的儒家是思想的儒家,學術上的儒學,后來的儒學是政治儒學,對此您怎么看? 
            
            
              陳明:六經(jīng)乃先王政典。世衰道微禮崩樂壞,孔孟周游列國希望使動蕩的社會恢復秩序但勢莫能挽,于是只能將先王的理念自己的理想加以整理書于竹帛傳諸門人以俟來者。顯然這不是學術儒學一詞可以概括描述的。漢武帝意識到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于是只有與社會和解、與儒家合作,在霸道的制度結構中引入王道因素,是施政趨于合理社會走向和諧而成就有漢的文治武功奠定中國的基本格局??梢娙寮宜枷胍恢笔菍嵺`性很強的。而它之所以能夠發(fā)揮這種作用獲得這種地位,并不是因為帝王對它有什么偏好甚至也不能簡單說它就是真理,而是因為它是社會認可的價值,是社會意志的表達者。
            
            
              北京晨報:儒學在歷史上歷經(jīng)變遷,在今天是否也會有新的內容?
            
            
              陳明:儒學儒家在歷史上的變遷也需要從它與社會的內在勾連、從社會與朝廷(王權)的互動關系出發(fā)才可以解釋清楚。例如魏晉玄學就是因為王權在內部和外部的動蕩中被削弱,由世家大族成為支撐社會的主導力量,于是主張“貴無”、“獨化”而表現(xiàn)出與漢代經(jīng)學“屈民以伸君”完全不同的政治風格。宋代太祖立下不殺士大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儒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保障,儒家的政治關注集中到行政事務和帝王人格教導上,于是孟子升格,心性之學大盛。近代,變法維新以應對西方?jīng)_擊,創(chuàng)制立法的今文經(jīng)學成為主流等等。今天的儒學會如何變?變得好不好?要看今天的儒生對當下的問題是否有準確的把握?是否有恰當?shù)膽獙χ健?
            
            
              儒學的現(xiàn)代化
            
            
              北京晨報:儒學誕生于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而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儒學如何對當下的生活起作用?儒學在今天是否仍舊適用?
            
            
              陳明:堅持思想價值的普遍性、絕對性是有必要的。但是基于這些思想價值做出的問題解決方案卻是歷史性的,屬于所謂因病立方,這卻不必也不能照方抓藥生吞活剝??鬃颖救司捅蛔u為“圣之時者”。例如他講為政的最高境界是博施廣濟,這是仁是圣,但如何博施如何廣濟卻沒有執(zhí)著沒有定于一。
            
            
              北京晨報:那儒學在今天應該有怎樣的變化呢?
            
            
              陳明:由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生產(chǎn)工業(yè)化、生活都市化、思維理性化,這意味著儒家的很多命題觀念都會失效,需要法圣人之所以為法重新制作。儒學發(fā)展的每一新階段都與一些大師的努力分不開,董仲舒、王弼、朱熹、康有為都是這樣的人物。從文叢的記錄來看,主要的聲音還是復興,重建與再造的意識還不明顯。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出現(xiàn)。
            
            
            晨報記者 周懷宗
            
            
            來源:北京晨報2012年11月06日 
            


             
                      

            孔子2563年暨耶穌2012年陽歷10月29日,“儒生重現(xiàn)之文化、歷史意義暨‘儒生文叢’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薊門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舉行。出席座談會的學者有蔣慶、張祥龍、梁治平、陳明、康曉光、秋風、干春松、彭永捷、唐文明、溫厲、任鋒、林桂榛、陳壁生等。

         

                                     來源:北京晨報2012年1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