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方朝暉】從梁濟、王國維自殺說“三綱”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3-08-17 23:29:01
        標簽: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tǒng)的迷統(tǒng)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從梁濟、王國維自殺說“三綱”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中國》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8月16日

         

         

         

        1918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七,清末名儒梁漱溟之父梁濟(字巨川)自殺,自殺前留下萬字《敬告世人書》,稱自己雖為殉清,實為殉“綱常名教”而死;書中痛陳今日國人為西洋新說所惑,失去了國性。書中云:

         

        吾國數(shù)千年,先圣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聞,以對于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于吾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

         

        今人為新說所震,喪失自己權(quán)威。自光、宣之末,新說謂敬君戀主為奴性,一般吃俸祿者靡然從之,忘其自己生平主意。……以忠孝節(jié)義范束全國之人心,一切法度紀綱,經(jīng)數(shù)千年圣哲所創(chuàng)垂,豈竟毫無可貴?

         

        (轉(zhuǎn)引自任建樹主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二卷[1919-192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12)

         

        梁濟遺書反映了當時名儒對“綱紀禮教”毀于一旦的深刻擔憂。

         

        無獨有偶,若干年后,一代宗師王國維亦于1927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三日投湖自盡。陳寅恪認為,王國維表面殉清,實為殉“三綱六紀”(與梁一樣)。其挽詞序有云:

         

        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陳寅恪詩集》,陳美延、陳流求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1)

         

        清末以來,“三綱”被當成儒家政治思想中最大的糟粕,和中國人最沉重的精神枷鎖?!叭V”的罪狀,我曾概括為:“為專制張本”、“倡絕對服從”、“倡等級尊卑”、“人格不獨立”、“人性遭扼殺”,等。

         

        然而今天,我們不禁沉思,如果“三綱”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樣子,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梁濟、王國維之死,難道他們會愚蠢到為“絕對服從”、“等級尊卑”、“扼殺人性的教條”而死嗎?本人以前寫過幾篇討論“三綱”的文章,本文試圖從純學理的立場進一步探討該如何理解“三綱”。

         

        1.“綱”針對“紀”言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三綱”一詞,在可查的文獻記錄中,最早出現(xiàn)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嚴格說來,“三綱”在董仲舒那里只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種關(guān)系,不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至少字面上不是),董仲舒從來沒有說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董仲舒那兒,“三綱”應(yīng)是針對“五紀”而言,“五紀”應(yīng)指另外五種重要相對次要的人倫關(guān)系(《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最早系統(tǒng)、明確地論述“三綱”的書是《白虎通》。該書雖曾引用《禮緯?含文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一語,但實際上也把“三綱”理解為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種關(guān)系,而不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或夫為妻綱;以這三種關(guān)系本身為“綱”,而不是在三種關(guān)系內(nèi)部確立“綱”;“綱”只是相對于其他六種關(guān)系——即六紀——而言的,“六紀”就是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和朋友?!叭V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痹摃鞔_地論述了,“綱”之所以為“綱”,正因為它要“統(tǒng)帥紀”?!傲o者,為三綱之紀者也?!保ā栋谆⑼?三綱六紀》)

         

        后人將“三綱”普遍地理解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往往以董仲舒和《白虎通》為依據(jù),這是有疑問的。今天看來,“三綱”的含義在后世有了演變,《含文嘉》的理解方式逐漸取代了董仲舒、《白虎通》的理解方式。

         

        2.漢儒受了多大冤屈

         

        那么董仲舒、《白虎通》究竟有沒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呢?正像我們說先秦儒家未使用三綱術(shù)語、并不妨礙他們可以有三綱思想一樣,這涉及到董仲舒、《白虎通》等書對于君臣、父子、夫婦關(guān)系的理解究竟是怎樣的?

         

        先讓我們來看董仲舒對于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種關(guān)系的理解。董氏多次用陰陽關(guān)系來比喻君臣、父子和夫婦。細讀《春秋繁露?基義》、《陽尊陰卑》、《順命》、《玉杯》等篇,可以發(fā)現(xiàn)董仲舒的基本思路是:陰陽之間存在著高低貴賤、同時也是主次輕重的分工(陽上陰下、陽貴陰賤、陽經(jīng)陰權(quán)、陽順陰逆、陽善陰惡、陽德陰刑等),這種分工原理正是君臣、父子、夫婦關(guān)系所遵循的?!熬肌⒏缸?、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基義》)。然而,以陰陽解釋人事,并不等于說臣、子、妻只能絕對服從君、父、夫?!巴醯乐V,可求于天”(《基義》)這句話,只是說三種關(guān)系的陰陽之道合乎天理,并沒有說它們內(nèi)部有絕對的等級尊卑。

         

        董仲舒有關(guān)君臣、上下之間雙向互動的論述尤多。一方面他從正面主張“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萬民”(《賢良對策》,“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春秋繁露?二端》。另一方面,又從反面強調(diào)“在位者之不能以惡服人”(《春秋繁露?玉杯》)),“君賤則臣叛”(《春秋繁露?保位權(quán)》),“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 春秋繁露?玉杯》),“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春秋繁露?為人者天》)。總之,他的結(jié)論是,“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春秋繁露?仁義法》)。所以徐復觀總結(jié)說,

         

        董氏的工作,正是“把人當人”的人性政治,對“把人不當人”的反人性的極權(quán)政治的決斗。(氏著,《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頁253)

         

        董氏尤其強調(diào)限制君權(quán)。細讀可知,董氏天命觀的實質(zhì)在于“正君”,包括以天正君、以災異正君、以六藝正君、以德正君、以民正君、以名號正君、以古正君、以臣正君等?!洞呵锓甭丁芬粫凶I君、諫君、評君、糾君、正君俯拾皆是,不勝枚舉。他強調(diào)為君者當敬慎、自律,為君須守君道。書中有臣不聽君命,而董氏大之者(《竹林》《精華》);有無道之君被殺,而董氏予之者(《王道》、《玉杯》);《順命》篇甚至稱無道之君被弒,無道之父被殺,可視為“天罰”、“天討”。所以,劉師培指出,“《繁露》的大旨,不外限制君權(quán)”(《劉申叔遺書補遺》,廣陵書社2008年版,頁413)。蕭公權(quán)看法類似。

         

        此外,《白虎通?三綱六紀》也用陰陽關(guān)系比附君臣、父子、夫婦,同時明確強調(diào)了“雙向互動”。講到“臣”時強調(diào)要“厲志自堅固”;講到“子”時,引用了《孝經(jīng)》“父有爭子”;在講到“婦”時,引用了《昏禮》“夫親脫婦之纓”。把《白虎通》中的“三綱”解釋成絕對服從的人,往往忘了《白虎通》卷五有“諫爭”篇,共八章,分別包括“總論諫諍之義”、“論三諫待放之義”、“論子諫父”、“論妻諫夫”等等,大力倡導諫爭。類似倡導諫爭的觀點還顯見于劉向、班固、馬融等漢儒的論述。

         

        綜上所述,如果董仲舒、《白虎通》確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思想,其含義應(yīng)當這樣理解:一方面,他們要求在下位者以上位為重,尊重上的地位,維護綱的權(quán)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把小我凌駕于大我之上,不把個人凌駕于集體之上;另一方面,又要求在上位者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真正做出綱的樣子,發(fā)揮綱的作用。前一種含義即董仲舒所謂“陽貴陰賤”、“陽尊陰卑”等說法。后一種含義即董仲舒“在位者不能以惡服人”?!栋谆⑼ā芬嘤蓄愃扑枷搿?/p>

         

        3.  “三綱”究竟何義?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追問,在古人心目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下對上聽話或絕對服從?根據(jù)《說文解字》,“綱”本義是提網(wǎng)之總繩,“紀”是羅網(wǎng)之“別絲”(糸部)。據(jù)此,“綱”并不必然包含絕對服從的要求在內(nèi),而是指事物關(guān)系中的主次輕重之別,“以某人為綱”就是“以某人為重”的意思,即董仲舒“合必有上下”之義。什么意思?事物之間發(fā)生了關(guān)系,必然有上下之分。這就好比陰陽關(guān)系一樣,一定要有上下分工,這可以說是宇宙萬物關(guān)系的常態(tài)和常理。因為在事物的相互關(guān)系中,不可能人人位置和作用都一樣。位置或角色不同,發(fā)揮的作用自然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輕重之別。盡管這種上下、主次、輕重的劃分,容易給一方濫用權(quán)力的機會,甚至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但是在實踐中,還是必須這樣做。這是因為,任何集體必須有最高決策者,也可以說爭議的最后裁決者。如果持不同意見的人都可以自行其是,違犯最后決策,集體就會如一盤散沙,無法正常運轉(zhuǎn)下去??梢宰C明,這種思想正是后世儒家“三綱”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

         

        行文至此,我想可以總結(jié)一下,如果“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話,其內(nèi)含應(yīng)該如下:

         

        本義是指從大局出發(fā)、盡自己位分所要求的責任,其核心精神是“忠”。具體說來,這要求——:

         

        ●在上位者(君、父、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出“綱”的樣子,發(fā)揮“綱”的作用;

         

        ●在下位者(臣、子、婦)要有“忠”的精神——:

         

        a)一方面,顧全大局,服從大我,尊重“綱”的權(quán)威,不妄自尊大,不輕易背叛;

         

        b)另一方面,適時諫爭,格其非心,保證“綱”的功效,不盲目服從,不阿諛奉承。

          無論是上還是下,其所作所為共同體現(xiàn)著“綱”的含義。

         

        正因為從大局出發(fā),不自我中心,才會尊重綱的地位,維護綱的權(quán)威;正因為從職責出發(fā),不單求自保,才會指正上的錯誤,格正君的非心。這兩方面雖然不同(一是服從,一是諫爭),卻共同體現(xiàn)著忠的精神——忠于自己的良知,忠于做人的道義。惟此,才能確保在下位者人格的挺立。為什么這樣說?如果一有分歧矛盾,即離心離德,擅做擅為,往往都是由于自我中心所致;如果明知上有錯,卻順上意行,不敢進諫,曲意奉迎,也是自己人格不獨立的表現(xiàn)。因此,“三綱”是讓人們學會在分工、輩分、性別的差異中盡好自己的職責,保證自己的人格獨立性。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沒有說過,如果大局已完全不可能或不值得維護,還要盲目地維護??鬃用鞔_主張“不可則止”(《論語?先進》),孟子也說“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問題往往出在,在下位者剛愎自用,自我膨脹,一有矛盾即背叛,稍有分歧即變心,導致全局性混亂。這正是孔子作《春秋》,倡尊王、大一統(tǒng)的主要原因。

         

        據(jù)此,“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含義非常簡單、明白,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到處存在,普遍通行。比喻我們今天常常說,作為領(lǐng)導集體中的一員,你可以對上級決策提出批評,或保留個人意見,但對于組織上已經(jīng)形成的決定,在實踐中沒有擅自違背的權(quán)力。這不正是“以上為綱”嗎?又比喻,在學校里,我們絕對是執(zhí)行“以師為綱”的。雖然老師的決定或做法可能不當,學生可提異議,但在實踐中沒有輕易違背的權(quán)力。由此也可以理解,宋明理學家(如二程、朱子)之所以會說“盡己無歉為忠”,正因為“三綱”所代表的道理,是符合一個正常人做人的基本道德或良知的。

         

        這里必須強調(diào),無論是董仲舒,還是《白虎通》,都沒有預設(shè)“君權(quán)至上”、“家長制”或“男性中心主義”。不少現(xiàn)代學者把董仲舒“陽尊陰卑”、“尊天受命”、“以人隨君”等解釋為臣、子、婦要絕對服從于君、父、夫,未免斷章取義。因為如果從董氏書的上下文看,可以發(fā)現(xiàn)董氏只是在談人與人由于身份、輩份、性別所導致的主次輕重的分工而已。

         

        4.  幾種常見的說法

         

        一種非常有影響的觀點,是認為三綱不是先秦儒家,特別是孔、孟、荀的思想,因為他們都主張君臣、父子、夫婦的關(guān)系雙向、對等、互動。也有人說,先秦儒家講仁愛和五倫,從先秦的“五倫”進到西漢的“三綱”,是從相對的人倫關(guān)系演變成絕對的人倫義務(wù)。這一說法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即它預設(shè)了漢代以后的儒家主張絕對君權(quán)父權(quán)夫權(quán),強調(diào)片面之愛。而事實上,重視人倫關(guān)系的雙向互動,是后世儒家一直堅持的。所謂“不可則止”、“格君非心”、“從道不從君”等等,不僅董仲舒、班固、馬融、劉向等如此主張,王安石、司馬光、程頤、朱熹、薛瑄……等等莫不如此主張并力行。

         

        其次,盡管先秦儒家主張雙向互動,但是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也不可能主張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是平等的關(guān)系,而是都強調(diào)了二者之間的輕重、主次關(guān)系,此即本文“三綱”之義。比如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這是在倡導“尊王”??鬃釉唬骸笆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ā墩撜Z?里仁》)孟子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禮記?內(nèi)則》云:“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這些是講父為子綱。孟子說,“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孟子?滕文公下》)《荀子?君道》論“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边@些不正是夫為妻綱嗎?可見西漢三綱思想與先秦儒家一脈相承。

         

        另一種頗有影響的觀點是認為,“三綱”思想來源于法家,并常引《韓非子?忠孝》“三順”之言作證。這其實是一種倒果為因的邏輯,先預設(shè)了三綱就是主張絕對尊卑和服從,然后說三綱出自于法家。如果預設(shè)的前提就是錯誤的,還如何能證明三綱源于法家呢?如果僅僅因為韓非子一句話就可證明的話,那么前已說過,孔、孟、荀等先秦儒家說過的類似的話多了。

         

        還有一種很有影響的觀點說,三綱思想是適應(yīng)于秦漢大一統(tǒng)的集權(quán)專制需要產(chǎn)生的。這種說法可能忽略了另一重要事實:春秋戰(zhàn)國時代禮崩樂壞的政治現(xiàn)實更需要“三綱”。理由很簡單,天下大亂,諸侯紛起,天子權(quán)威掃地,生靈遍遭涂炭,至少在儒家看來這樣的現(xiàn)實迫切需要強加中央權(quán)威。孔子作《春秋》,以尊王和大一統(tǒng)為核心,正是出于此因。

         

        其次,如果“三綱”是為專制統(tǒng)治服務(wù)的,這與整個儒家政治傳統(tǒng)的精神不符合。我們都知道,儒家政治傳統(tǒng)的基本精神是主張道統(tǒng)高于政統(tǒng)(即所謂“道尊于勢”)。這一說法一方面將三綱與孔子以來的先秦儒家傳統(tǒng)割裂開來,另一方面又要將漢代以來整個儒家傳統(tǒng)看成是內(nèi)在分裂的。難道漢代以來整個儒家傳統(tǒng)都處在這樣一種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自我對立中?

         

        綜上所述,現(xiàn)在在要對“三綱”作出各種判斷,前提是先要回到漢儒本身,擺脫各種成見。

         

        5.  正確理解“三綱”

         

        從今人的角度理解“三綱”,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值得重視:

         

        第一,“三綱”反映了古人如何在尊重人與人關(guān)系之差異性現(xiàn)實的條件下保證人格獨立性(尤其是處在下位時)。現(xiàn)代人一味地高喊平等、自由等口號,不尊重人與人之間由分工、角色、性別等差異造成的現(xiàn)實。然而在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無法回避的,不是光靠平等、自由、民主等口號就能解決問題的。比如上下級之間的所謂平等僅僅是人格上的,而在工作上他們不可能平等,必然存在服從與被服從的問題。一旦自己處在領(lǐng)導位置,又希望下屬對自己言聽計從,像奴才一樣效忠自己。另一方面,自己做下屬時,在領(lǐng)導的權(quán)力與權(quán)威面前,也不知道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這種理論與現(xiàn)實的自相矛盾,本身恰恰再好不過地反映了無視人與人差異的現(xiàn)實所帶來的問題。正視人與人關(guān)系的差異現(xiàn)實,如何恰當?shù)刈錾霞壟c下級,這就是“三綱”的基本含義。

         

        第二,“三綱”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私德”高于“公德”的現(xiàn)實。梁啟超先生曾在20世紀初不遺余力地抨擊中國文化缺乏公德(參《新民說》)。費孝通先生亦在《鄉(xiāng)土中國》中總結(jié)了為什么中國文化中私德盛而公德衰。19世紀以來,中國人在追求以公德代替私德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從太平天國到各種政治運動,從自由主義到公民社會學說,莫不如此。然而,以公德代替私德在中國文化中真的行得通嗎?我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梁啟超等人曾想到改造國民性的辦法。然而,國民性是幾千年歷史造就的,宛如文化長河中最堅固的河床,不是誰想改就能改的。有時表面上改得越瘋狂,其發(fā)揮作用的方式越可怕,“文革”就是典型一例。而且,既然國民性反映的是不同文化模式的差異,每一種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利與弊,何必非要棄此適彼呢?中國文化中私德盛固然有弊,然而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不是以公德駕于私德,而是改造私德,塑造人倫,由私入公,才是現(xiàn)實可行的途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三綱”代表的正是一種處理私德的哲學,其精義在于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我與同事、父母、愛人等之間的私人關(guān)系,則“公”亦在其中矣。

         

        第三,“三綱”反映了中國文化中的秩序以人倫關(guān)系為基礎(chǔ)這一特殊現(xiàn)實。所謂“綱?!?,嚴格說來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倫理規(guī)范。從這個角度說,世上任何一個國家皆有自己的綱常。然而,何以無人宣稱數(shù)千年西方人是靠綱常維持其社會秩序,惟獨中國人這么宣稱?我認為原因要從文化習性上來找。我曾論述,中國人缺乏對于抽象制度的內(nèi)在熱情,中國文化沒有對于普遍法則的深厚信念。中國人從內(nèi)心深處認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凡是不合人情的東西,總是可以變通。所以,指望通過抽象的制度、特別是法治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失序問題,是不現(xiàn)實的。當然,今天法治是已成為一種不可動搖的神話,任何人不能反對。但是,只要現(xiàn)實中人倫關(guān)系的準則遭到了破壞,這個社會中的秩序混亂有難以根治。強調(diào)“三綱”對于秩序重建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要對大眾進行道德說教,而是要思考今天中國社會中的人倫關(guān)系是如何遭到破壞的。

         

        第四,“三綱”代表一種忍辱負重的精神。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下,克服無數(shù)困難,戰(zhàn)勝無數(shù)災難,走向團結(jié),走向繁榮?!叭V”包含著這樣一種精神:在與對方有不同意見時,能夠忍辱負重,舍己從人,以巨大的耐力來面對分歧,化解矛盾。我曾崇拜自由、平等、人權(quán)等價值觀多年,后來才逐漸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往往都不是靠權(quán)利二字即可解決的。尤其在上下級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有了矛盾主要要靠情理而不是權(quán)利、法律才能真正解決。中國歷史上那些成大功業(yè)、受人緬懷的人們,往往并不是由于他們比別人更珍惜個人權(quán)利,而因為比常人有更多的耐心去化解矛盾、消除誤會,比常人有更大的能力忍受屈辱、承受痛苦,也比常人有更持久的恒心來證明自己、惠澤于人。人最可貴的地方?jīng)Q不在于講道理、爭權(quán)利,而是在蒙受屈辱的情況下,還能堅守信念,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讓時間來證明自己,讓歲月來抹平創(chuàng)傷。這種精神,就包含在“三綱”之中。

         

        第五,“三綱五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是歷史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決不是若干儒家、統(tǒng)治者所能人為強加。從孔、孟等的尊王、大一統(tǒng),到“三綱”的正式提出,有一個歷史過程。為什么“三綱五常”一經(jīng)提出,就牢不可破地建立起來,歷朝歷代的士大夫和學者們堅信不移,甚至贊美成“扶持宇宙之棟干”(真德秀語)、“千萬年磨滅不得”(朱熹語);乃至于到了近代,從曾國藩、張之洞到王國維、陳寅恪,皆信之不移。這些,豈是“絕對尊卑”、“等級壓迫”、“極權(quán)專制”、“扼殺人性”、“人格不平等”等現(xiàn)代術(shù)語概括得了的?如果要正確評價“三綱”,就必須先搞清它的本義,以及它所以長盛不衰的根源。

         

        (本文發(fā)表于《中華讀書報》2013年8月14日國學版)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