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齊義虎】儒家思想應主導中國改革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4-08-25 14:33:53
        標簽:
        齊義虎

        作者簡介:齊義虎,男,字宜之,居號四毋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于天津。先后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樂山師范學院。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憲政問題,著有《經世三論》。


        儒家思想應主導中國改革

        作者:齊義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

        時間:甲午年八月初一

                    2014年8月25日

         

         

        中國的《環(huán)球時報》8月13日發(fā)表著名民族主義代表學者王小東的文章《儒家思想不能主導中國改革》,引起了關注和討論。如果說鄧小平時代的“不爭論”是為了在實踐中摸索前進,今天的中國已經迫切需要一場“大討論”,來總結過往的經驗教訓,為接下來的改革凝聚共識、指明方向。

         

        經30多年探索與實踐,中國的改革事業(yè)逐漸跨入深水區(qū),已沒有石頭可摸了,亟需頂層設計的戰(zhàn)略指導。王小東撰文稱“儒家思想不能主導中國改革”,首先亮出左派的鮮明觀點,從否定的角度觸及這一話題。

         

        在王小東看來,儒家思想之所以不能主導中國改革,主要有兩點理由:一是講究尊卑長幼的儒家禮制,已不合乎平等、獨立、自由的現(xiàn)代普世價值;二是在現(xiàn)代國際競爭的“大爭之世”,儒家的保守性敵不過列強不擇手段的進攻性,可與守成而難與進取。前者是對儒家之“體”——價值性的否定;后者是對儒家之“用”——有效性的否定。三言兩語之間使儒家體用雙廢,可謂一招斃命。不過細想一下卻未必如此,以上兩點不惟不是儒家的致命缺點,或許恰是其克治中國乃至人類當下時弊的制勝法寶。

         

        在中國,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其本質都是現(xiàn)代派,二者共同尊奉自西方傳入的思想文化和價值立場,只不過在價值先后排序和實現(xiàn)手段上有所分歧。作為現(xiàn)代派,他們共享著對于傳統(tǒng)的輕蔑立場:激進者要徹底打倒傳統(tǒng)來為現(xiàn)代化開路,溫和者也不過勉強承認傳統(tǒng)曾有一點歷史進步意義。

         

        這種恃今傲古的片面性,造成現(xiàn)代派的思想盲區(qū),他們只看到現(xiàn)代化的艷麗外表,卻看不到現(xiàn)代性的內在危機,于是將所有問題都歸結為現(xiàn)代化不充分的結果;為此不惜一切代價,非要一條道跑到黑,不撞南墻不死心。其深層次的思維根源,則是進化論的線性歷史觀。從五四直到今天,現(xiàn)代派一直都在夢想“科學萬能論下的民主烏托邦”,但這其實只是遙不可及的西洋幻境。

         

        中國的改革事業(yè)是人類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部分,是故反思改革必須從反思現(xiàn)代性的人類總體高度來展開,否則便無法把握中國改革的正確方向。西方早已出現(xiàn)后現(xiàn)代主義,只不過他們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多是無力的哀嘆和惆悵,缺乏積極有效的克治手段。面對現(xiàn)代性的迷思,前現(xiàn)代思想與后現(xiàn)代主義一樣,都可以成為一種批判和矯正的力量。儒家以其幾千年政教文明的深厚積淀,無疑具有擔此重任的能力。

         

        儒家思想不過日用倫常之道,但正因為其平常,才能超越時代、萬古不變。故儒家思想不存在過時的問題,而是貫通古今、與時偕行。相比之下,現(xiàn)代普世價值好似一堆抽象空洞的華麗辭藻,懸浮于腦而未契乎心,看上去很美,實則既未造道遑論有德,不過夸夸其談的意識形態(tài)口號。

         

        同樣,所謂大爭之世的國際競爭,是現(xiàn)代性極端擴張的一部分。王小東說“要挖掘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爭之世’的其他思想、文化資源”,說白了就是棄儒家而取法家。當年的秦國確實借助法家的改革,走上了橫掃六國的統(tǒng)一偉業(yè)。但大秦帝國在短短的15年后,也與六國一樣灰飛煙滅了。毀滅別人的力量同樣能毀滅自己,古代的法家改革是這樣,今天的現(xiàn)代化改革依舊如此。中國若欲和平崛起,需要學習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周文王,這才是強而不霸的王者之道。

         

        現(xiàn)代化本是為人服務的,反過來卻成為一種異化人、裹挾人的力量,實在有違初衷。王先生一邊主張平等、獨立、自由的普世價值,一邊卻又偏愛法家爭霸的富強之術,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不僅凸顯了其思想糾結,更反映了現(xiàn)代性內部的悖論和困境。

         

        為了矯正現(xiàn)代化的弊病,應對不斷惡化的貧富分化、環(huán)境污染、道德淪喪、唯利是圖等趨勢,使人類能役物而不役于物,在現(xiàn)代化之外還需要傳統(tǒng)化的同時展開。傳統(tǒng)化與現(xiàn)代化好比陰陽之和合化育萬物,又如車之雙輪互相平衡,保證人類的發(fā)展合乎中道而不偏于兩端,在老路和邪路之外走出一條充滿希望的新路。當然,健康的傳統(tǒng)化只能是儒家化而非法家化。

         

        (作者是上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附錄一】

         

        儒家思想不能主導中國改革

        作者:王小東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時間:甲午年七月十八

                   西歷2014年8月13日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儒家思想引導中國未來道路的呼聲、文章、學術研究開始興盛起來,到今天已匯成一種不小的聲音,被稱為“新儒家”。這種聲音,作為對上世紀8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幾乎是一邊倒的中國歷史虛無主義、全盤照搬西方思潮的一種反省,無疑值得肯定。然而,以儒家思想主導中國改革的主張沒有可行性——不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種價值判斷。

         

        儒家思想中的最重要部分,對于政治制度、社會關系、家庭倫理的設計是什么?就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以此為原則,給人類社會加上一個秩序。這個原則對當時的世界是個進步。然而,當時領先的儒家今天無論如何是過時了。首先,它與現(xiàn)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平等、獨立、自由這些價值觀確實主要來源于西方,但已經為整個人類社會所接受,包括中國共產黨。人類社會已經學會了以平等、獨立、自由為原則,構建政治制度、社會關系、家庭倫理關系,同時保持秩序,避免“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這一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扭轉的。

         

        除了與現(xiàn)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相悖外,儒家思想還有其他方面的缺點,譬如,過度的保守性,因而不適用于當代中國。儒家思想在“大爭之世”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并不能大行于世。它大行于世,是在中國把大的戰(zhàn)爭都基本上打完之后。這個時代正如西漢東方朔在《答客難》中所說,“圣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然而,當今中國所處的世界,仍是個“大爭之世”。雖然大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可能性比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小得多了,但“大爭”仍舊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打仗,也要爭經濟,爭政治。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資源,我們也不能光挖掘儒家的,更要挖掘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爭之世”的其他思想、文化資源。

         

        還有一些人認為,我們可以利用儒家這個符號做新的解釋,從而與西方中心論相抗衡。然而,儒家是在中國被多次打翻在地的符號。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早已失去了原來的神圣性,卻是不爭的事實。失去了這樣的神圣性,它作為凝聚人心的符號價值就大打折扣。

         

        當然,儒家思想今天仍有其寶貴價值。這就是培養(yǎng)、保持一個憑借個人成績而不是血統(tǒng)高貴選拔的階層,將以“仁者愛人”、“以天下為己任”等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的士大夫階層,作為治理國家的中堅力量。這一點很值得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繼續(xù)借鑒。

         

        中共十八大提出不走邪路,不走老路,要走一條新路。當今世界,科技、經濟迅猛發(fā)展,帶來進步,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環(huán)境惡化、資源短缺、人口增長等難題。特別是國際金融體系的復雜化,互聯(lián)網帶來的政治運作、社會關系的急劇改變,恐怖主義的失控,很多人認為已是“歷史終結”的西方體制也遇到了危機。不僅中國,整個人類社會都需要走新路了。作為歷史悠久、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要為自己開辟一條新路,也要為世界開辟新路做出貢獻。這就需要繼往開來。繼往,里面包括儒家,但不可以儒家為主導。

         

        我們要從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從古希臘、羅馬到現(xiàn)代西方文明,從蘇聯(lián)到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都汲取經驗與教訓,并加上洞悉未來的創(chuàng)造性,進行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改革,進行社會關系與精神文化的探索,這才是中國改革的主導方向。

         

        (作者是北京知名學者)

         

         

        【附錄二】

         

         

        儒家價值是中國治理體系本源

        作者:秋風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時間:甲午年七月廿四

                   西歷2014年8月19日

         

         

        如何實現(xiàn)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之現(xiàn)代化?關鍵是價值自覺。具體而言,在中國建立可持續(xù)的現(xiàn)代社會治理體系,須以儒家價值作為基礎。

         

        政治須在特定價值框架中展開,否則就是野蠻的或毫無意義的;轉型政治所追求之政制、社會治理體系,須有其穩(wěn)定而獲得普遍認可的價值基礎,否則就不可能獲得國民認可,難以穩(wěn)定而長久地運轉。

         

        那么在中國,這個同時框定政治、規(guī)范政制的價值,究竟是什么?本來,這不成其為問題。自西漢董仲舒推明孔子之術、漢武帝表彰六經以來,中國政治之根本法度就是崇經、尊儒。其具體制度,由士大夫立足經義,因應時代變化,廣泛運用各種知識,創(chuàng)制立法。歷代制度不斷變化,但“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中國之道常在常新。由此之故,歷代所立之制,能長期穩(wěn)定運轉。

         

        迄至晚清,士大夫依然立足經義,應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只因種種內部、外部偶然因素,導致此常態(tài)變法轉型機制失靈。而有中國歷史之歧出,外來意識形態(tài)蜂擁而至,輪番登場,爭相按照自己的藍圖重新翻建中國。

         

        毫無疑問,面對全新的技術、生產方式,面對急劇擴大的開放世界,與弱肉強食的國家關系,中國當然要變,引入現(xiàn)代生產技術與國家治理技術;中國也沒有理由拒絕外部的宗教、價值、觀念、思想、理論。中國文明自誕生起,就有兩項根本美德:好學、包容。中國因此成為這個世界上宗教、族群等方面多樣性最為突出的、最大的文明與政治共同體。

         

        但在多樣性之中,有個發(fā)揮整合作用的內核;在高聳而敦厚的大廈之下,有個堅實而穩(wěn)固的地基。這就是儒家價值。費孝通先生形容中華民族之格局為“多元一體”,“一體”就是儒家價值。沒有儒家價值之整合、支撐,中國文明與政治共同體必定解體,或不能形成良好秩序。

         

        需要說明的是,“儒家價值”一詞不甚準確??鬃佑谥袊诺湮拿飨萑胛C之時,刪述六經。六經是中國之經,而不只是儒家之經。六經記錄圣王之言、行、事、制,也就記錄了中國人最初走過的路。中國之道在六經中。任何人欲在中國設計、構建良好制度,舍此道之外,別無他路。

         

        現(xiàn)代亦不例外。過去百多年,國人嘗試建立過各種現(xiàn)代制度,然而要么短命而消失,要么雖維持而不穩(wěn)定。原因在于,精英缺乏道的自覺,一心服膺外人理念,試圖照搬他家制度。這種做法,在沒有文明歷史的小型邦國,尚且不能成功,遑論中國這樣具有深厚文明根底的超大文明與政治共同體。諸多制度看起來現(xiàn)代,實與國民價值格格不入,甚至敵對,自然難維系。后發(fā)國家現(xiàn)代政治失敗的根源,都在制度與價值的沖突。

         

        今日全面改革欲成大功,精英首當轉變心態(tài):吾輩所努力者,不是所謂的現(xiàn)代治理體系在中國,而是構建中國自己的現(xiàn)代治理體系,扎根于中國文明、體現(xiàn)中國之道、實現(xiàn)中國價值、反過來又由中國價值支撐之現(xiàn)代治理體系。它是現(xiàn)代的,但首先是中國的。

         

        為此,必須從價值上、制度上恰當處理中西關系。正確的原則,無非是張之洞提出之“中體西用”。建立現(xiàn)代治理體系,當保持開放態(tài)度,廣泛學習、吸納、消化外部各種有效的價值、制度。但前提是立定我之主體,而這主體是由儒家守護之中國之道、中國價值支撐的。換言之,中國精英須以中國價值涵攝外人價值,以實現(xiàn)中國價值之新生轉進;以中國之道涵攝外人理論,以建立中國現(xiàn)代思想體系;基于這兩者,消化外人創(chuàng)設之制度,同時基于中國歷史經驗,大膽自我創(chuàng)制,或可構建健全而穩(wěn)定之中國現(xiàn)代治理體系。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