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論語點睛》之十三:慎終追遠(yuǎn),提升民德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廣西老年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二日甲寅
耶穌2015年8月6日
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保ā秾W(xué)而篇》第九章)
曾子說:“慎重喪禮,追悼祖先,國民道德就會趨于忠厚了?!?/p>
慎終重在送葬,喪盡其禮;追遠(yuǎn)重在祭祖,祭盡其誠。喪祭屬于“親親”范疇。儒家強調(diào)養(yǎng)生送死,慎終追遠(yuǎn),特別重視喪祭之禮。朱熹說:“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jǐn)之;遠(yuǎn)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于厚也。”(《集注》)
《大戴禮記盛德篇》說:“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禮記坊記篇》說:“修宗廟,敬祭祀,教民追孝也。”荀子說:“禮者,謹(jǐn)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荀子禮論篇》)講得都是慎終追遠(yuǎn)的重要性。
放眼中國,幾十年來各地彼伏此起的平墳掘墓事件,與儒家傳統(tǒng)要求和德政原則背道而馳。國民有祖無處祭,有遠(yuǎn)不能追,本來就薄之又薄、薄到極點的民德,更加不堪了。
或說某些地方民眾對“平墳運動”是普遍自愿、支持和贊成的。這種調(diào)查報告,即使屬實也毫無意義,不足以為“運動”提供合理合法性證明。民眾若真的自愿平掉自家祖墳,恰是民德歸薄的表現(xiàn),是政府的失責(zé)和誤導(dǎo)。
對儒家重視葬禮,曾經(jīng)遭到墨子的嚴(yán)厲批判,認(rèn)為厚葬造成了巨大浪費。這種批判不符合事實,是對儒家的誤解。因為儒家主張,喪具薄厚要與家產(chǎn)多寡相稱,富者不可超越禮制鋪張浪費,貧者只要讓父母遺體入土為安即可。《禮記-檀弓》記載:
“子游問喪具,孔子曰:稱家之有亡。子游曰:有無惡乎齊?孔子曰:有,毋過禮;茍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p>
“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yǎng),死無以為禮。孔子曰:啜菽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首足形,還葬而無棺,稱其財,斯之謂禮?!?/p>
孔子認(rèn)為,能夠生盡其歡,喪稱其財,養(yǎng)生送死,就是孝子了。喪禮“稱其財”和“稱家之有無”,就是要量力而行。
另外,儒家還反對各種形式的殉葬?!短垂吩凇瓣愖榆囁烙谛l(wèi)”和“陳干昔寢疾”兩個故事中提及殉葬,不約而同地指出:“以殉葬,非禮也?!闭f明以人殉葬是一種非禮的行為,說明了當(dāng)時儒者對殉葬這一惡習(xí)的反對。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儒家連俑葬都反對,何況以活人殉葬?
責(zé)任編輯:葛燦
【下一篇】【任文利】論人文精神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