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2005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國學、祭孔、儒教(王心竹)

        欄目:國學、國學院、國學學位
        發(fā)布時間:2010-03-13 08:00:00
        標簽:
        王心竹

        作者簡介:王心竹,女,西元一九七二年生,甘肅武都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曾任 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現(xiàn)任職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國際儒學院副院長,兼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著有《理學與佛學》等。

         
         
        國學:贊成、反對、疑慮、期待
         
        去年的陽明精舍儒學會講、讀經(jīng)之爭、甲申文化宣言和《原道》創(chuàng)刊十周年紀念,使得文化保守主義在公共論域頗受關注。今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中國社科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大陸官方和民間公開祭孔,再次使儒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其中,因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而引發(fā)的“國學大討論”,當為2005年最為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這次國學討論,在思想層面上是去年“讀經(jīng)大討論”的繼續(xù),但在內(nèi)容深度、參與廣度、影響程度上,則較去年更進一層。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于今年五月發(fā)表《重估國學的價值》文章,宣布將組建國內(nèi)高校中的第一個國學院,頓時引發(fā)媒體、網(wǎng)絡、學界的熱烈討論,贊成者甚眾,反對者也多。雖然此間因“脊續(xù)”、院長人選等問題引發(fā)激烈的言辭之爭,但各方爭論的焦點還是集中在國學的含義及其意義上。因紀寶成宣稱國學“主要指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并認為此乃今天所要認識并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對國學的這一定性和價值重估,招致袁偉時、徐友漁、薛涌等學者的批評和質(zhì)疑。徐友漁指出雙方的分歧出在“倡言國學時,其目的、宗旨、方向應不應該和一種保守主義的甚至復古主義的文化立場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讓這種立場支配、主導我們當前的全部努力”。針對袁偉時等人的觀點,“儒學聯(lián)合論壇”網(wǎng)站發(fā)表了《我們的看法》系列文章,對之進行反批評,并且主持討論了相關問題。
         
        在這次國學之辯中,有“大陸新儒家”之稱的蔣慶、陳明等人,雖然對國學院的成立表示肯定和期待,但同時也對國學院主事者的相應觀點和辦學方針表示疑慮和反對。當然,與自由派對國學或儒學的否定性批判不同,新儒家對國學院的批評是“恨鐵不成鋼”意義上的。他們認為,國學非辭章考據(jù)、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之學,其關涉生命意義、民族文化認同和政治價值原則,是體現(xiàn)圣人之道的“經(jīng)學”、“義理之學”或“人文學甚至神學”。因此,他們反對以西方的學術方法來研究國學,對之進行知識化、對象化、國故化的界定和處理。陳明甚至痛心疾首地說道:“把漢學當國學,如果不是誤人子弟,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糟蹋國學之名?!?顯而易見,自由派與新儒家對國學院的批評,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向度。
         
        自“五四”至“文革”以來,歷經(jīng)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性否定的國人,對“國學”的理解和心態(tài)頗為復雜,不一而同。再加上中國人民大學乃是中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大學,近幾年不僅在校園內(nèi)樹立了孔子像,而且相繼成立孔子研究院、國學院,由此引發(fā)各方關注和猜測,也在情理之中??墒?,意氣不是意見,不能因噎廢食。在今天,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急需走出舊有的思維模式,即將中西文化之別簡單化為進步與落后,將中國現(xiàn)實問題歸罪于歷史和文化。這種認識,不僅無視歷史,違背常識,而且于國于民不利。國學乃國家之魂魄,儒學乃國學之心神。將國學古董化,將儒學妖魔化,是民族文化的自失魂魄和民族精神的自甘墮落。
         
        祭孔:“復古倒退”還是“撥亂反正”?
         
        今年是孔子誕辰二千五百五十五年,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的祭孔活動,由原來的民間祭孔活動首次轉(zhuǎn)為官方主導的大型公祭。與此同時,民間自發(fā)舉辦的各種祭孔活動也紛紛展開,如張立文先生公開呼吁將教師節(jié)定在孔子誕辰日,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倡議全球華人過“中國圣誕節(jié)”、“中國禮拜日”,華夏復興網(wǎng)站舉辦的民間祭孔活動,得到了一直宣揚“儒教國教”說的蔣慶、康曉光等學者的支持??禃怨獠粌H出席民間祭孔系列活動,參加會講發(fā)表演說,而且身著儒服親致祭辭??凳稀叭寤庇^點和身著儒服祭孔的照片在網(wǎng)絡上公布后,引發(fā)一片嘩然,批評者認為其乃“復古倒退”、“癡人說夢”,偏激者斥之為“妖言惑眾”、“陽光下的僵尸亂舞”。
         
        康曉光把公祭孔子看成推行“政教合一”的“投石問路”,認為“祭孔所象征的政治蘊含還是比較清楚的”,并呼吁應該將之上升為“國祭”。針對于此,徐友漁等學者堅決反對,認為此舉不符合憲政。徐友漁堅持認為“只講家族、血緣關系,不講法律和政策,輕視婦女、包辦婚姻等陋習,一定和傳統(tǒng)文化有關,而要搞基層民主,要厲行法治,則難于從傳統(tǒng)那里得到支持”?!傍f片戰(zhàn)爭以來的歷史證明,中華民族的得救和復興在于認同和實現(xiàn)科學、民主等價值,這是不懈沖破孔學等傳統(tǒng)的桎梏才做得到的”。如徐友漁這樣對儒學非歷史化、簡單化、凝固化的理解和批評,在受西化影響甚深的學界很有代表性。
         
        孔子是中國的圣人,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是萬世師表。祭孔實際上是對文化的尊重,是對師恩的感念,是對道德的高揚。因此,在中國歷朝歷代,祭孔不僅是隆重的國家級大典,民間對孔子的祭祀也極為重視。今天重新恢復對孔子的祭祀,是撥亂反正,理所當然。只可惜中國文化的命運,就如其代表者孔子的命運一般,曲折多變,令人感嘆。
         
        儒教重建:基督教?國教?或者公民宗教?
         
        中國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自今年六月成立之初,有學者就將之與人大成立的國學院稱為“雙塔奇兵”,且聯(lián)想為“暗通款曲”,強烈批評、質(zhì)疑、嘲諷“紀寶成們與陳明們似乎正在做著儒教再次成為‘國教’的春秋大夢”,認為儒教根本無法應對當代社會生活,真正成為經(jīng)世濟民的國家倫理。針對這種對儒教的看法,蔣慶、陳明、王達三相繼發(fā)表文章予以辨明。
         
        蔣慶在《關于重建中國儒教的構(gòu)想》一文中,不僅充分肯定了儒教的治世功能和國教地位,還將中國儒教的復興具體歸納為十個方面的內(nèi)容,明確提出成立“中國儒教協(xié)會”。蔣慶對儒教重建的設想相比以往更為具體和可操作性。王達三發(fā)表《儒教重建與中國前途》文章,并出席中國學術論壇主辦的題為“儒教與中國”網(wǎng)聊活動,強調(diào)儒教重建與中國前途的關系,希望通過儒教建設,使其肩負起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當下諸多現(xiàn)代性因素的有機續(xù)接,使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能有機連貫和內(nèi)在統(tǒng)一。同時,儒教還應義不容辭地承擔其應對西方文化入侵的問題,即要實現(xiàn)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針對蔣慶、王達三等人的“儒教國教化”論說,學者秋風著文《儒家如何實現(xiàn)復興》表示置疑。他反對借助國家權(quán)力而樹立國教,認為這種看法過于狹隘,并可能妨礙儒學的健全復興。秋風指出,如果通過諸教之間的競爭,儒教被人民普遍地信仰,滲透于人民的道德與社會生活,并對政治產(chǎn)生支配性影響,那么,“儒教可以努力地成為一種事實上的國教”。秋風樂見儒學復興,但希望這種復興對于中國社會的健全發(fā)育和政治上的憲政轉(zhuǎn)型是有益的。秋風的觀點,與陳明有相近之處。
         
        與蔣慶等人主張的“儒教國教”說不同,陳明在《即用見體說儒教提綱》中力主“儒教之公民宗教”說,強調(diào)儒教功能的社會、法律意義和其理論的歷史、文化色彩及其組織形式的社會性質(zhì),即在組織上、情感體驗上淡化其宗教屬性;在價值上、實踐上強化其對精神和行為的塑造指導作用。至于今后能否建立起自己的宗教理論和組織系統(tǒng)、能否實現(xiàn)政教合一,則交給歷史去選擇。如果說用基督教或體制化宗教框架對儒教進行描述是一種強宗教話語,用基督教化、國教化目標對儒教進行重建是一種高調(diào)方案,那么即用見體說儒教的公民宗教則探索了一種對儒教進行弱勢描述、儒教重建的低調(diào)方案。
         
        這些思想的觀念的碰撞,在12月17-18日由中國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和廣東信孚教育集團聯(lián)合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儒教學術研討會”上達到高峰――會上,一份叫《中國儒教研究通訊》的內(nèi)部刊物也正式面世。傾向基督教立場的何光滬、李向平、傾向自由主義立場的秋風、袁偉時、楊陽、傾向保守主義立場的蔣慶、陳明等直接對話,有差異也有共識。據(jù)悉,有關各方有意將這個會議論壇化,每年召開一次。
         
        “儒教問題”的爭論從產(chǎn)生之日起即和中華民族在十七世紀以后的命運、中華文化的走向、儒家(教、學)的沉浮緊密相連。今天儒教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所謂的儒學是或不是宗教,而在于,對于儒學的復興和民族的命運來說,對于生活的健全和豐富來說,是不是需要一個叫做儒教的文化系統(tǒng)或單位?新儒家及其“儒教研究中心”的工作和努力,值得我們期待。

        【作者授權(quán)儒家中國網(wǎng)站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