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論語點睛》之二十三:德治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廣西老年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二十日辛巳
耶穌2015年9月2日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稙檎返谌拢?/strong>
孔子說:“靠政令來管理,靠刑法來整治,國民能避免刑罰,但缺乏羞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制來約束,人民有羞恥之心而且高度自律。”
刑法可以懲治人的行為罪惡,也有助于抑制人的惡念惡習,但無法從心性根源處解決道德問題。重法不重德的政治,無論古代法家的“法制”還是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法治,都會造成“民免而無恥”的現(xiàn)象。
法治社會,官民服從法度政令而不犯,是不敢,怕遭刑罰。如刑罰松弛或有空子可鉆,國民便會出軌而不以為恥。西方法律健全,但各界人士特別是政商兩界人物仍擅鉆法律空子,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恥且格”四字值得深長思。國民除了受外在法律約束,還多了一層恥感?!案瘛钡木辰绺?,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規(guī)格”,一種自我道德約束。道德的作用,除了使國民自律,還有讓人產(chǎn)生積極向善、樂于為善的內(nèi)驅(qū)力。
儒家反對專尚政刑但不反對政刑本身,德治貫通禮樂政刑。朱熹曰:“圣人之意,只為當時專用政刑治民,不用德禮,所以有此言。謂政刑但使之遠罪而已;若是格其非心,非德禮不可。圣人為天下,何曾廢刑政來!”(《朱子語類》)
自由政治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所能達到的效果相當于“民免而無恥”。這樣的社會,犯罪犯法者較少,因為代價大,但小人和刁民也很多。故有人感嘆“民主制培養(yǎng)了大批刁民”。某種意義上,此言不無道理。美國的華爾街的大小騙子,皆刁民也。
仁本主義在政治上則實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所能達到的效果即“有恥且格”。王道政治就是建立在法治基礎(chǔ)之上的德治,可分為公天下的大同王道和家天下的小康王道。堯舜禹三代是古代大同王道,西周是小康王道的最高境界,漢唐宋次之,明清更次之。君主時代,政治文明整體上呈“負發(fā)展”狀態(tài)。新王道是儒家憲政,以全球大同為最高理想,以民主制為初級階段。民主在西方漸成熟,中國可縮短或跨越之。
《禮記-緇衣》中也記載了與本章類似的說法:“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p>
責任編輯:葛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