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儒家微博每日精選】中國、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2015-9-07)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9-08 10:04:35
        標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儒家網特設的一個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fā)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fā)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中國、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2015-9-07)

         整理者:冷長安

        來源:儒家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廿五日丙戌

                   耶穌2015年9月7日

         

         

        #儒家每日快評#

         

        @楊萬江 :

        【中國、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東亞過去幾千年是以一個巨大中心國家作為天子之國來形成與周邊世界的天下秩序。但在日本效法西方實行明治維新獲得國力崛起,中國大幅衰弱后,日本認為中國已無天子之國的資格(稱其為支那),它試圖轉換東亞天下秩序的王道主體。但以武力方式強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既失王道,亦違現代國際法準則。

         

        @楊萬江 :

        【中國、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日本侵華在思想層面使古代東亞天下秩序思想陷入危機。古典儒家的深刻危機是,當一個蠻夷國家最終通過學習和進步,成為一個先進國家,那么,華夷關系的王道主體,將如何安排?在國力此消彼長隨時發(fā)生的時代,誰才是“中央之國”?是按照古代王道以德服人自然轉換,還是進入現代民族國家主權平等秩序?

         

        @楊萬江 :

        【中國、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在19世紀的日本眼中,所謂“中國”,乃是東亞的中央之國。它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隨應時勢可轉換王道主體的天子之國。因而,日本認為,既然蒙元和滿清可以入主中原以制天下,那么,一個崛起的日本也就可以,而且,滿清是韃子竊據中央,日本不服。日本把自己稱為“中國”,清國則稱支那。

         

        @楊萬江 :

        【中國、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進入20世紀后,孫中山深感在近代中國國力嚴重衰弱后,古代天下秩序思維使中國很難積累出抵抗侵略戰(zhàn)爭的精神意志和民眾力量。所以,他接續(xù)從康有為梁啟超以來建構“中華民族”認同的理念,自覺地往現代民族國家方向來建立中華民族國家(中華民國)。這為日后抵抗日本侵略,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楊萬江 :

        【中國、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但是,儒家天下秩序的思想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嗎?不是。早期天下秩序的形成,本身即是一種國際秩序的建構方式。眾多獨立的邦國之間為了處理共同治水等公共事務而推重某一領袖國家作為中央之國來統(tǒng)領天下。這種“大一而統(tǒng)之”的方式,仍然是處理國際事務的一種基本機制。如亞投行。

         

        #勸誡#

         

        杜吹劍(@儒生任重):

        【勸誡于丹們】于丹成名之后,有些得意忘形,不知輕重。當然,于丹從來沒有以儒家信徒自詡,她只是個傳統(tǒng)文化的消費者而已,跟易中天等人一個性質。傳統(tǒng)文化給了于丹們很多,于丹們又給傳統(tǒng)文化回報了多少?這是于丹們需要自問和反省的。不然,輕則行之不遠、貽笑大方,重則自取其辱、身敗名裂。

         

        @夾谷載圣:

        【學術】當年某知名電視學者的中華文明史剛問世,人人網有關專業(yè)學術主頁就罵聲一片。知識無時空之限,但是學術有內外之別。文史學者因準入資格親民就罔顧學術訓練與范式妄加評判,和招搖過市的民科沒有區(qū)別。

         

        @無知李二:

        【踐行】傳統(tǒng)文化不需要于丹們的回報,傳統(tǒng)文化需要的是踐行。"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其他精彩微博#

         

        @秋風論道:

        【中國對西方的了解高于西方對中國的理解】中國對西學的理解雖處在總體消化過程之中,但毫無疑問其對西方的了解已遠遠高于西方對中國的理解。正如中國使用西方制定的規(guī)則學會了在全球化市場中配置資源的經濟能力之后發(fā)現了規(guī)則本身的問題,中國學者在對西學越來越深入的理解中,達到了中國思想相對于西方更為深刻、可信的信念。

         

        @劉青衢:

        【義理】天地之道曰生,生者形神皆善,唯人最靈,物則各有其偏,是為天理,又其自然明覺于人心,是為良知,俱賦之本然也。良知動而發(fā)用,或不免于不正,不正則私欲起,故人必于事事物物間致良知而復心體之正大光明也。大道雖生,而生各有樣,道之廣大悉備當于一事一物之細末盡之,遂必格物窮理以全天道之奧也。

         

        @劉青衢:

        【義理】世皆好言道理,雖庸常相爭而必以得道理為勝,竊觀此詞實有二意焉,道則道,理則理,道者天道也,元亨利貞也,天地化生和合無窮之大本也,理者物理也,門類種屬也,萬物自在相差互見之流用也。天道為眾理之原,無一物非天道所生,眾理為天道之變,無一物可僭天道之名,故為學而研理參道,條貫不容紊也。

         

        @劉青衢:

        【下學上達】下學上達乃必有事焉之意,謂為學入手功夫在日用眼前,不可別作懸想,于好虛蹈空者,的是救病之方。能視聽言思者,形也,不可視聽言思者,理也,所謂上達,因事物而達其理也。然一事一物之理,雖出于天道,或未得天道之全,其理固當窮而尤有天道必當參,此草木不得齊于人類,良工巧匠不得比于圣賢故也。

         

        @鍵田農夫:

        【宋朝】或謂宋政為中華政治之巔,是說殆拘泥於西人分權政治之實踐,以為宋分權最力,固極崇之也。姑不論近世宋史學者多選精集粹之弊,即以法理而言,吾國政治首在正名,正名必先舉賢,此則宋政疲軟不及之處也。吾國教化要在斯文,君子樂焉,小人慕焉,宋人有市井之歌者而無鄉(xiāng)里之衣冠,是僅得富庶而未得教也。

         

        @鍵田農夫:

        【敘利亞】敘利亞難民危機,首要當以謀求和平為上,無論聯合國五?;蚪弴?,皆不當置身事外,聽任戰(zhàn)亂蔓延。然難民之事,亦不必惟敘利亞一地。各國囿於自身利益,必須嚴格移民簽證,此番難民接收,實屬不得已,下不為例也。若有求長策者,應呼籲公置一難民島,永久中立且免簽證收留難民,來去中轉皆有憑據矣。

         

        @鍵田農夫:

        【敘利亞】敘利亞內戰(zhàn),難民冒死遠徙,伊誰之過?各方皆以戰(zhàn)勝為能,亦惟戰(zhàn)勝是憑,終於生靈塗炭而已。使各國不能呼籲和平,則亂將不已矣。其事誠可鑑也。吾國昔日以東夷煽動留學生革命,北狄誘使王公活佛獨立,於是亂且四十餘年,而猶以爭為上,卒至浩劫而後已。乃知治亂之間,一念而已,可不慎與?

         

        @鍵田農夫:

        【家庭】家庭為文明之基石,而女權主義者視之為桎梏;職業(yè)為稻粱之借徑,而女權主義者恃以為屏障。丈夫兒女,本是至親,視若仇讎;雇主同事,原無恩義,比作父兄。禮教為恩養(yǎng)之道,斥為吃人;法令為刀斧之禁,奉為公理。顛倒若是,其可久乎?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