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
湖湘文化仍有可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中流砥柱
作者:陳明
來源:紅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初五日丙申
耶穌2015年9月17日
對文化問題的關注可以說是當代世界性的思想景觀。在我的印象里,首先是發(fā)展社會學語境里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問題,然后是全球化背景下族群和個體層面文化認同的問題,從西方到東方次第升溫。下一個熱點在哪里?在中國,我想,應該是區(qū)域文化。因為文化作為“信仰、知識、習俗的復合體”,它是實踐性的,并總是與特定的生活群體聯(lián)系在一起。所謂的中華文化,實際上乃是若干個自成一體的區(qū)域文化的總和。
湖湘文化當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塊。
談湖湘文化,搞清楚它的開端起始和發(fā)展脈絡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則應該是搞清楚現(xiàn)在生活在三湘大地上的湖南人,他們心目中的湖湘文化究竟是些什么?作為從事人文研究的學者和喝湘江水長大的長沙伢子,我覺得,自己心目中湖湘文化的理念和情愫主要是由近現(xiàn)代湘人及其業(yè)績奠定成型的?;蛘哒f,是曾國藩、譚嗣同、毛澤東他們的立身行事建構了自己心底關于湖湘文化的記憶、想象和目標,并通過這些象征符號作用于自己的行為。對湖湘文化來說,近代這一段歷史仿佛儲水池,此前的一切匯聚于此,此后的一切導源于此。活態(tài)的湖湘文化因子,最突出的是兩點,心憂天下的擔當意識和勇于任事的實干精神。
譚其驤在《中國內(nèi)地移民史?湖南篇》中說,“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yè)之盛,舉世無出其右?!庇蟹浅V耍缓笥蟹浅V?。從文化人格的結構講,湖南人的認知品格和信息儲存應該比不上江浙人、兩廣人。江浙一帶山清水秀物阜民豐,南北朝時遷徙過來的主要是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原官宦世家。兩廣在近代以來作為通商口岸則得風氣之先;由于氣候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意志品格和情感情緒方面,相較西北、東北或其他地方,談不上如何過人,既不特別細膩敏感也不特別粗獷豪放,而以堅韌執(zhí)著見長。作為從江西過來的移民,對中原文化的保留不似客家和河洛即閩南人純粹——華夏和天下的觀念則蒂固根深;他們與湖南的土著在抗爭中融合,不僅培養(yǎng)了開拓務實的精神,也吸納了當?shù)貏藕窙Q烈的民風血氣。
但綜合起來看,它具有某種比較優(yōu)勢:認知上有岳麓書院長期的理學和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熏染;作為閉塞的稻作之鄉(xiāng),讀經(jīng)入仕幾乎是其精英子弟唯一的進身之階;作為廣東近鄰,能夠強烈感受到列強侵略帶來的危機沖擊。凡此種種,加上一些因緣際會,終于,也只有在那個正常秩序無法維持,“上疆場彼此彎弓月”的時代脫穎而出,在中華民族的存亡續(xù)絕之交立下不世之功。
正是在這樣一種心理背景下,楊度寫出了《湖南少年歌》:“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甚如此,莫言事急實流涕。若道漢唐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惜,絲毫權利人休取。莫問家邦運短長,但觀意氣能終始。”
楚人尚氣。氣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樣態(tài),是一種發(fā)為行事的潛力與可能。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亂世英雄起四方。它們的后面相同的是氣,不同的僅在這酣暢淋漓的生命元氣所與結合之文化理念。值得慶幸,書院的教化使這種方向不定,善惡不明的混沌意氣被陶冶熏染成為與儒家文化價值理想互融互滲的書生意氣。所以,當有人說湖湘文化是一種逆境文化時,確實道出了它的某種特征。
滄海桑田,星移斗轉(zhuǎn)。這樣一種逆境文化還有什么現(xiàn)實性意義嗎?還能為今天的湖南今天的中國做些什么?“廣東人革命,福建人出錢,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泵銖婞c說,革命可以對應改革,出錢可以對應經(jīng)商,做官可以對應招商引資搞開發(fā),那么,打仗呢?有人在搖頭。
請看湖湘文化制約文學繁榮說:
《湖湘文化精神與二十世紀湖南文學》認為,湖湘文化將政治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人生價值取向單元化,在將政治作為社會運作終極目標的同時,便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自主型、開放型現(xiàn)代人格建構的忽略乃至輕視?!霸谑袌鼋?jīng)濟的背景下,對自我主體意識的呼喚成為文化轉(zhuǎn)型的根本標志。”這種政治本位思想已落后于時代,湖湘文化退出時代中心舞臺、走向萎縮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再請看湖湘文化阻礙經(jīng)濟發(fā)展說:
湖南既享受沿海地區(qū)的優(yōu)惠政策,又有中西部地區(qū)優(yōu)惠政策;湖南的人才素質(zhì)之高,早已全國聞名;礦產(chǎn)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然而,經(jīng)濟停滯不前,癥結到底在哪里?許多官員、企業(yè)家認為湖南的經(jīng)濟問題很大程度出現(xiàn)在文化方面,一千多年來潛藏在湖南人骨子里的湖湘文化始終與現(xiàn)代經(jīng)濟沖撞、磨合,阻礙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周興旺先生說:“現(xiàn)在有很多湘軍,但是就是沒有一支企業(yè)家湘軍?!痹谝粋€經(jīng)濟日益商業(yè)化、政治日益民主化、文化日益世界化深入人心的今天,說句實在話,湖湘文化對湖南人的下代的影響是負面的,必然造成湖南發(fā)展的性格瓶頸。
我看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扯淡。
首先,沒搞清文化和人的關系。文化固然制約行為,但并不具有絕對性,因為人創(chuàng)造出文化原本是要更好的生活,或生活得更好。文化在結構上是多元的,對應于人的多元需要。
其次,沒搞清文化和經(jīng)濟、文學的關系——它是通過人這個中介連接起來的。這種關系邏輯太復雜,就舉例說吧:徽州、溫州都是商業(yè)最發(fā)達的,但同時也是最重讀書尤其重視儒學的;廣州、深圳個性市場化以及與國際接軌程度高于湖南吧,文學創(chuàng)作又怎樣?《上海寶貝》能跟《曾國藩》同日而語嗎?
再次,沒搞清湖湘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罢蔚谝弧保空l說的。以天下為己任并不一定要從政,更不必然意味著對經(jīng)濟的排斥。臺灣經(jīng)濟奇跡的設計師尹仲容就是湖南人。至于講現(xiàn)代化大生產(chǎn)所注重的規(guī)則、程序等等,主要是制度問題、教育問題。人是掛在符號之網(wǎng)上的動物,但這網(wǎng)卻也是人一直都在編織著。在因時因地制宜,追求人生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文化總是趨向于越來越豐富成熟。譬如,科技和宗教這兩種似乎水火不相容的兩種文化,在美國就都高度發(fā)達,和諧共存。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各有精彩,在不同的挑戰(zhàn)面前,由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出來承擔責任引領風騷,難道不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不倒的重要原因嗎?明乎此,又有什么必要為湖湘文化不夠溫州化或深圳化而殫精竭慮、憂心如焚乃至氣急敗壞呢?退一步講,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真是一個可以完全埋頭搞經(jīng)濟、悶聲發(fā)大財?shù)臅r代嗎?不說使館被炸、海南撞機,臺灣李登輝、陳水扁主導的分裂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愈演愈烈,對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構成嚴峻挑戰(zhàn)。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說這句話的顧炎武還說:意氣之感,固士大夫之不可無也。意氣是什么?我認為就是心憂天下的擔當意識和勇于任事的實干精神。有此意氣,是湘人之幸,國人之福。
前陣子,因湘籍官員幾乎在中國官場的全軍覆沒,而引起湖南人的群情激憤,慨嘆“湖南人沒落了”。但細心人轉(zhuǎn)念一想,真正杰出的湖南人是難以在這種官場中生存的,湖南人身上的意氣,怎么能受到了這種官商勾連的沆瀣一氣呢?
恰恰相反,湖南人在學術界,在教育界,在科技界,在公益慈善界,也包括在商界,正出現(xiàn)人才輩出的局面。而這些領域相對遠離官場,是激發(fā)正氣的地方,是未來中國的希望。就我熟悉的大陸新儒家的領域,湖南籍中青年學者正前赴后繼,繼承了湖湘“道南正脈”的一脈正氣,敢于亮劍,敢于維護中華道統(tǒng),好比當年的曾左“衛(wèi)道”。有人總結:除了湖南人在官場上確實沒落了,湖南人在種田、讀書、從商各方面一點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引領中國風騷。比如,公益慈善湘軍異軍突起……
湘人不但要在新的時代新的世界中繼承和再造湖湘文化,而且湖湘文化也有可能再次成為中華文化的中流砥柱!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張新民】從管理好自我做起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