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永明作者簡介:肖永明,男,西歷一九六八年生,湖南武岡人?,F(xiàn)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院長。著有《北宋新學與理學》《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儒學·書院·社會——社會文化史視野中的書院》等。 |
正解《大學》:不修內圣 再嚴密的制度也是空文
作者:肖永明
來源:鳳凰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初二日癸巳
耶穌2015年11月13日
近日,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肖永明教授應邀為終南文化書院師生講座,解讀儒家經(jīng)典《大學》。他詳細梳理了《大學》的重要地位、基本內容和“三綱”、“八條目”,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圣功夫,是《大學》最核心最本質的價值,也是讀書人修齊治平的根本,“盡管我們今天需要建設與完善各種制度以規(guī)范社會,難道僅有制度便可忽略‘內圣’工夫?如果個人置品德修養(yǎng)于不顧,再嚴密的制度也只會成為一紙空文?!?/p>
以下為講座實錄: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來到終南文化書院和各位朋友、各位同學一起分享中國古代經(jīng)典——《大學》,談一談《大學》之道。我們的分享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關于《大學》的在中國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第二部分,了解《大學》文本的基本內容;第三部分,《大學》基本的理論構架;第四部分,詮釋《大學》中“三綱”的意涵,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第五部分,對《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等“八條目”作一些解讀。
第一,《大學》的地位與影響。
首先,《大學》在南宋以后,逐漸從《禮記》中獨立出來,成為儒學的核心經(jīng)典之一。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輯合為《四書》,并分別撰寫了《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端臅分ㄓ谥祆?,此后學者討論儒家經(jīng)典時也往往將《四書》與《五經(jīng)》并舉。
宏觀來看,《四書》、《五經(jīng)》都屬于儒家經(jīng)學體系,是歷代儒家學者著書立說、闡明思想的基本依托。傳統(tǒng)觀點認為,孔子繼承上古三代典籍以“刪述六經(jīng)”,編輯《詩》、《書》,修訂《禮》、《樂》,作《十翼》,著《春秋》,對春秋以前的禮樂文明的內容與意義作了系統(tǒng)的記載、整合與闡述。從時間上來說,《五經(jīng)》代表著孔子之前的文化積淀。而《四書》所代表的是孔子及其后學對《六經(jīng)》或者《五經(jīng)》的解釋與推闡,是春秋至漢初所形成的儒家經(jīng)典。
在儒家經(jīng)典的體系中,《四書》和《五經(jīng)》關系究竟如何?在政治、社會、學術等方面的多重影響下,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會發(fā)生何種變化?有學者認為,漢儒普遍重視《五經(jīng)》,宋儒則重視《四書》,認為《五經(jīng)》學與《四書》學分別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漢學與宋學兩大學術范式。這是從整個學術史角度去理解的。我們認為,既然《四書》之名定于朱熹,在探討《四書》與《五經(jīng)》關系時,就需要對朱熹的相關論述引起高度關注。通過審視朱熹的論述,可知《四書》與《五經(jīng)》在后世無法判然兩分,亦可明晰儒學在南宋之后的具體走向。
按朱熹的說法,《五經(jīng)》和《四書》的關系是什么呢?他說《五經(jīng)》由于年代久遠,文辭古奧,一般學者是難以理解其真諦的。相比之下,《四書》是在戰(zhàn)國至漢初儒者所創(chuàng)作、整理而成的文獻,文辭相對簡易,義理更為暢達,學者理解起來也顯得更為容易。所以,朱熹認為,學者欲學《五經(jīng)》,則必須先從《四書》入手。他說:“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痹谶@段論述中,《四書》對于學者的基礎性與重要性便凸顯出來,成為深入了解儒家經(jīng)典的第一步。
在《四書》體系之中,朱熹認為《大學》是《四書》之首,既可引導初學者以正學之徑,又值得學者終身玩味其義理。程頤曾說:“《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敝祆浣吁嗥湔f,認為“人之為學,先讀《大學》,次讀《論語》?!薄跋瓤础洞髮W》,次《語》?!痹谥祆浣?jīng)典詮釋的實踐,《大學》也是最受其關注的一部著作。他曾說:“我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先須通此書,方可讀他書。”直到朱熹臨終之前,他仍在修訂《大學章句》,也可認為朱熹對《大學》的解讀與詮釋貫穿于其思想建構的整個過程之中。
之所以朱熹如此重視《大學》,是因為他認為《大學》是奠定學者修身治人規(guī)模的一部經(jīng)典。朱熹在討論《大學》的重要性時曾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朱子語類》記載道:“《大學》是修身治人底規(guī)模。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這是從學者為學、修己、做人、處事這一整體格局中強調《大學》的重要性。朱熹又說:“《大學》是個大坯模?!洞髮W》譬如買田契,《論語》如田畝闊狹去處,逐段子耕將去。”在這里,朱熹又將《大學》與《論語》作對比,突出了以《大學》為先的為學次第,為學者研習儒家經(jīng)典提出了具體的進路。無論是比作“地盤”,抑或“坯模”,朱熹始終認為《大學》承載了圣人治理天下的根本之道,只有對《大學》形成了通透的了解與認識,掌握了這一大根大本,方能確立修學進德的正確導向。在《大學》這一基點之上,學者無論是在體貼圣道、昌明學術,還是建立事功上,都是可以無往不利的。
其次,《大學》的重要性與科舉考試密不可分。隨著朱熹之學被懸為令甲,朱熹對《大學》的重視亦貫穿于后世的科舉考試之中。元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在這次科舉的條例中,“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jīng)、經(jīng)義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并用朱氏《章句》、《集注》?!贝撕?,《四書》成為歷代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必讀之書。而《大學》作為《四書》之首,自然也在歷代讀書人科舉應試時成為了重要的考試內容。明代科舉考試第一場所試均為八股文,其中《四書》文三篇、《五經(jīng)》文四篇。清乾隆時期,規(guī)定鄉(xiāng)、會試時《五經(jīng)》各出一題,改在第二場考。至此,《四書》作為科舉的“頭場”,在士子心中的地位便要高于《五經(jīng)》了?!洞髮W》在科舉考試中成為考題,在歷史上有不少例證。比如,中國最后一次科舉考試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這次科舉考試殿試部分分為“史論”五篇、“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四書》《五經(jīng)》”三題。盡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科舉考試的內容有較大改變,《四書》、《五經(jīng)》的地位亦大不如前,但在這次殿試的“《四書》《五經(jīng)》”三題部分,仍以《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命題。
又如,雍正時期一個典型的文字獄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了解《大學》在當時科舉考試當中的地位:當時著名士人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去考官,在《四書》文部分,查嗣庭以“惟民所止”為題測試士子?!拔┟袼埂彪m最早出自《詩經(jīng)》,但是它被《大學》引用過,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處引用。查嗣庭自然沒法料到會被人告發(fā),說“維止”這兩個字是意在殺雍正皇帝的頭。雍正指其“諷刺時事,心懷怨望”,并羅織罪名造成了一系列的慘禍。透過以上這些案例,我們可以大致的了解,在科舉考試時《大學》成為考官所熱衷的試題來源,應試的士子自然趨之若鶩而重視《大學》。同時,《大學》在科舉考試中的形態(tài)、地位的變化,亦可反映出儒學與教育、政治錯綜復雜的關系。
再次,《大學》與帝王之道亦有緊密聯(lián)系。在傳統(tǒng)官本位的社會形態(tài)之下,皇權始終處于權利金字塔的頂端。一方面,皇帝、官僚為了更有效地治理社會,希望從古代經(jīng)典中汲取治世的良策,在宋代后形成了所謂的“經(jīng)筵講習”的制度。另一方面,不少儒家學者希望能“得君行道”,通過闡明學術,將自己的思想主張能夠變成政治運作的指導思想。明代中期以來,“經(jīng)筵日講”成為國家典制,講習以發(fā)揮儒家經(jīng)典的精義為主。在宋代以降的“經(jīng)筵”制度下,《大學》始終是儒者講學的重要內容。
比如,朱熹在經(jīng)筵進講時,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重點在于詮解“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對于君主品性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朱熹滿以為能夠通過自己的講述使皇帝走入儒家所認為的這種“內圣外王”的路子,可皇帝認為這個老頭子講的東西我不是很感興趣。朱熹在講的時候還經(jīng)常稍帶著批評當時的朝政,認為哪一點政策不合理、哪一點做得不對,不符合“正心誠意”的要求,終于使寧宗不滿,加以干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我們知道,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錢穆等學者曾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只有兩個人能夠稱為真正的夫子,一個是孔夫子,一個是朱夫子。從他的實際影響來說,在元、明、清這幾代影響非常之大,但是,盡管如此,朱熹在當時并沒有得到推行他思想主張的機會,甚至在很多時候還被朝廷迫害,受到很多人的攻擊。縱觀朱熹一生的行事,在朝廷給皇帝講學是他最輝煌的時候,但是最輝煌的時候也只有49天,講的全是《大學》,全是“正心誠意”。當時皇帝不想聽的時候、厭煩的時候,就讓他身邊的太監(jiān)跟朱熹說,能不能講點別的?朱熹說,我除了“正心誠意”四個字不會講別的了。因為朱熹認為,作為一個帝王,如果你離開了這種“內圣外王”的軌道,你還能做出什么有益于天下百姓、平治天下的事情呢?
其實,《大學》主要內容是陳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自然與帝王之道關系非常密切。在明清時期,有兩部著作受到了許多帝王、官僚的認可與推崇,這兩部著作均與《大學》有關。第一部是宋代末年的真德秀《大學衍義》,還有一個是邱濬的《大學衍義補》。合而觀之,這兩部都是在推闡《大學》三綱八條目的具體內容,旨在為帝王治理國家提供有益的參考?!洞髮W衍義》主要在闡發(fā)道德性命之禮以期培養(yǎng)君德,《大學衍義補》則重在討論“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與方略。關于歷代帝王對這兩部著作的評價,我們可以透過一些例子窺知一二。如元代的第三個皇帝元武宗在評價《大學衍義》時便說:“治天下此一書足矣”。此后,明太祖朱元璋奪取了天下之后,知道自己在知識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他知道治理天下一定需要去吸取前人的智慧,所以他就問他大學士宋濂:“帝王之學,何書為要?”宋濂給他推薦的是《大學衍義》。清代的康熙皇帝更是遵從程朱理學,甚至改變了文廟祭祀的格局,將朱子位列十哲之一??滴趸实郾救藢Α洞髮W》非常重視,從8歲開始就熟讀《大學》,后來把《大學衍義》這一本書翻譯成滿文,供當時八旗的子弟熟讀這一本書。這些都可以反映帝王對《大學》的重視。
第二,《大學》文本的基本內容。
關于“大學”之釋名。根據(jù)朱熹的說法,“大”字,“舊音泰”?!按髮W”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根據(jù)《禮記?王制》的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此處的“大學”是天子所設立的最高學府。另一方面,《大學》就是“大學”用來教學的課程,指特定的教學內容。事實上,古人對“大學”的兩重含義已有許多闡發(fā)。以朱熹為例,他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比鷷r期,人生八歲開始,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然后十五歲之后再體察其中的道理。天子之元子、眾子,就是非常聰明的這些人都進入大學,這個大學就是作為機構的大學。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曾參是《大學》的作者。近代以來,隨著辨?zhèn)螌W的興起,許多先秦古書的作者、年代、內容都出現(xiàn)了真?zhèn)螁栴}?!墩撜Z》、《孝經(jīng)》、《中庸》都被認為是孔門后學的集體著作,《大學》也不例外。盡管史書一般記載《大學》是曾參所做的,但是《大學》里面出現(xiàn)了很多在秦代甚至漢初才能見到的一些用詞、一些歷史現(xiàn)象,只能說他弟子后來加以補充。
關于曾參,曾子在儒學傳承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作為親炙孔子的弟子,曾子被尊為“宗圣”,在后世的孔廟祭祀體系中被列為“四配”之一。除了《大學》以外,相傳《孝經(jīng)》也是曾子所作。后世曾子的形象也常與孝道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我們現(xiàn)在習見的“二十四孝”,其中“嚙指痛心”這一典故便是記載曾子是如何踐履孝道。在這則典故中說,某日曾子外出砍柴,恰逢家中來客,曾子的母親因為沒有東西接待客人,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外面就感受到母親的焦慮和痛苦,連忙返回家中,并以禮待客。再比如,曾子的父親在生前特別喜歡吃羊棗。在父親去世之后,曾子便再也不吃羊棗,因為這會讓自己感受到父親在世的情形而不免悲愴了。盡管這些事例有不少后人附會的成分,但也說明后世儒家學者將曾子塑造為中國文化史上孝德典型的一貫思路。
關于《大學》的地位變遷?!洞髮W》原來只是《禮記》當中的一篇,《禮記》只是對禮經(jīng)的一種解說,其地位本來不高。從東漢末年開始,《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唐代孔穎達奉命撰定《五經(jīng)正義》,標志著《禮記》由傳升格為經(jīng)。唐代的韓愈、李翱均以詮釋《大學》來建構自身的思想體系。逮至宋初,《大學》便從《禮記》中獨立出來,成為專經(jīng),這在宋初的經(jīng)筵講學中有所體現(xiàn)。
北宋是《大學》地位的不斷上升、成為儒家的核心經(jīng)典的關鍵時期。王拱宸作《大學軸》、司馬光作《大學廣義》都是北宋儒生詮解《大學》的典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在北宋受到了二程、張載的高度關注,二程、張載對《大學》的論斷對朱熹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朱熹綜核百家、辨章學術,對《大學》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闡發(fā),然后將《大學》和《論語》、《孟子》、《中庸》并列成為《四書》這一有機整體。公元1181年,《四書章句集注》在福建漳州出版,這標志著《四書》之名的確定,亦可認為由此而奠定了《大學》在中國經(jīng)學史、學術史、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第三,《大學》的基本理論構架。
《大學》的篇章結構,全文1751字,經(jīng)205字,傳1546字,朱熹對《大學》的經(jīng)傳做了細致的分疏,他把《大學》看成是總論和分論的結構。在朱熹看來,《大學》體例清楚、脈絡分明,并對《大學》的作者作了說明。因而《大學章句》里說:“右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p>
總體而言,《大學》的理論構架即我們常說的“三綱八條目”?!叭V”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首先在三綱里面,“止于至善”又統(tǒng)攝“明明德”、“親民”兩方面。 “明明德”主要講求內圣,統(tǒng)領“八條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等五個方面;“親民”主要講求外王,統(tǒng)攝“八條目”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個方面。從《大學》所強調的為學次第來看,修身是兼內外而言,它既是內圣的結果,又是外王的起點。所以說,修身是儒家內圣外王之學的關鍵所在。
第四,《大學》的“三綱領”。
《大學》首句便說“大學之道”。在先秦文獻中,“道”為百家所引述,其意涵非常復雜,有道路之義、有規(guī)律之義、有宗旨之義等等。簡而言之,所謂“大學之道”即大學的宗旨。“明明德”,兩個明字詞性詞義皆有差異,前者為動詞,有彰顯之義;后者為形容詞,有光明崇高之義,用以修飾“德”。所謂的“明德”就是光明的品性、光明的品德,也就是盛明之德,“明明德”便是指要彰顯內在的盛明之德。之所以作如此解讀,是基于對先秦思想史演變的理解而來。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無論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是探討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在提出自身的思想主張時,都不可回避對人性本質的探討。從某種程度而言,人性論甚至成為許多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石。簡而言之,先秦時期的道家認為人性是自然的,法家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儒家內部對人性的論述亦可分為“性善”、“性惡”兩派。戰(zhàn)國以來,孟子的性善論逐漸在儒家學派中占據(jù)了主流地位?!洞髮W》所強調的“明德”,其實仍是以性善論作為理論基石的。惟有認定人性為善,那么人先天便具有善的萌芽、可能(即后世常說的“善端”),儒者進行自我修養(yǎng)便是在此基礎上將先天的善性、善端培養(yǎng)、擴充、落實。因此,后世思想家在討論人性修養(yǎng)時,對“復性”一詞尤其關注。所謂的“復性”,便是恢復人的善良的本性。朱熹所謂“復性”、陸九淵說“發(fā)明本性”、王陽明說“致良知”都是基于性善論來闡述的。無論程朱陸王,他們都認為“明明德”是要彰顯先天的盛明之德,并視其為儒學的主要宗旨之一。
如果說“明明德”強調學者的自我啟蒙,那么,“親民”則是強調學者與一般民眾的關系應當如何。所謂“親民”,應該是指在充分彰顯自己德性才能的基礎上,使一般民眾“去其舊染”、“移風易俗”。通過具體的事功,去改變一般思維方式、言說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成為所說的“新民”。“親民”在儒家語境中可以與“教化”替換,這與《論語》中“修己安人”、后世所謂“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是一致的。在傳統(tǒng)社會中,許多儒家學者對他們的現(xiàn)狀并不滿意,對理想、時代常常充滿焦慮。要改善現(xiàn)狀、解決焦慮的辦法,就如《大學》首句所說,既要立足于自我光明德性的彰顯,又要在此基礎之上去教化民眾。
“止于至善”就是儒家學者學問功業(yè)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最高境界。我們需要對“止”字有所重視?!洞髮W》通過引述經(jīng)典以詮釋“止”的含義,后世儒者在探討“止”的意義時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什么“止”在《大學》中顯得非常重要?很多學者都對此作了頗為深入的探討。
首先“止”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棲息、保持、安住,對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一直堅持下去,這就是“止”。 《大學》引述《詩經(jīng)》“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于丘隅”來解釋“止”字,《詩經(jīng)》中的“止”便是保持、安住之義,止于當止之地、至善之地。
第二個是停止之義,即確立道德修養(yǎng)的邊界、遵循道德的規(guī)誡?!洞髮W》中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此處的“止”顯然是屬于這個義項。
在社會之中,無論個人所處的角色為何,都需要遵循相應的規(guī)則與要求。就如“為人君,止于仁”,認為領導者應當以“仁”為道德修養(yǎng)的重心。那么“仁”的具體內涵為何?實際上會隨著社會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側重。眾所周知,“仁”是《論語》的核心概念,包含了許多具體的子目。一方面,《論語》中說“克己復禮為仁”,強調從自身做起;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突出如何將“仁”貫穿于處理自身與他人的關系之中。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仁”的理解會有不同的側重,但均統(tǒng)攝于“仁”這一范疇之中。又如,“與國人交,止于信”,說明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必須符合誠信的要求?!墩撜Z》中說“言忠信”、“言必信,行必果”等,是在說明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又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無信不立”,這便是說明誠信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因此,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社會治理,都應當以“信”為重要原則,否則個人將喪失為人處事的底線,整個社會亦會淪入失序的狀態(tài)。因此,只有不同的角色各有所止,準確定位自己的身份、遵守倫常準則,個人與社會才可以得到有序發(fā)展。就個人而言,我們應該確立自己為人處事的道德邊界。至于道德邊界如何劃分,這與自身的判斷力、意志力密切相關。首先,確立道德邊界需要人明確哪些是該做,哪些不該做,這也涉及到后面所講的“格物”;其次,在確立邊界之后必須以自身的意志力來規(guī)范自身,使自己不能去破壞、逾越道德邊界。
在運用較大篇幅來闡釋“止”字之后,《大學》中便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止,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薄岸ā本褪怯卸Γ办o”是指心不妄動,“安”是指安思,能夠安然,“慮”是指考慮事情非常周詳,“得”即收獲,指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如果對這一段文字進行概述的話,我們便會認為“止”也可理解為修養(yǎng)的起始,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控制心的欲念,特別是將私心、雜念遏止。此后,我們就能夠明確目標,以充分的定力達到一個心境寧靜的境界,從而避免心緒雜亂、躁動不安。那么“安”是指內心的安態(tài)和舒態(tài),如果內心得以安靜,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中都有安態(tài),可以使得內心意志不為外物所牽絆與影響。學者從持此為學次第,能夠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境遇當中心安,便會在看待自身、他人乃至外界萬物時思慮周詳,從而達到“得”這一最佳境界,能使學者有切實的收獲。接著,《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敝荚趶娬{溯本清源,在個人的發(fā)展中抓住事物的大根大本,循序漸進地去培養(yǎng)與完善人格,而不為支流末節(jié)、細微瑣碎的事情所左右,這既是對“三綱”的內容進行了疏解與總結,同時也為后世學者修學進德提供了總體目標及基本進路。
第五,《大學》的“八條目”
在總論“三綱”的內容之后,我們將圍繞“三綱”的基本精神來討論“八條目”的具體內容。想必大家對“八條目”的具體指代亦非常熟悉,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既是“大學”由內而外的八個層次,也是學者通入“大學”之境的具體步驟。
在《大學》中,作者對“八條目”正序敘述一次,又反序申說一遍,強調八條目之間的密切關系,主張學者應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盡管這種反復敘述會顯得有些繁瑣,但是朱熹認為,正是這一正一反將八個條目之間先后本末的關系說得清楚明白。
“格物”作為八條目之首,歷代經(jīng)學家對其進行了諸多解釋,也透過這些解釋建構了自己的學說體系。
關于“格物”的“格”,有學者認為它與“格斗”之“格”同義,是指把不好的、敵對的東西推開。那么,“格物”便是把透過“物”的表面去把握它的本質。“物”的具體指代又是如何?“物”既指“外物”,包括外在世界的各個方面;通常也指代“事物”,即人倫日用之事。這個“物”它不光指我們客觀的外在的外物,實際上它既指這個外物又指我們主體參與的事情,這個物一個是外物,外在世界的方方面面,也指我們日常生活中種種的事情,那么格物實際上就有兩個含義,第一,是指對我們外在世界客觀的規(guī)律、原則了解,第二,也指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種種原則規(guī)范的一個把握,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的了解。所以朱熹將“格物”解釋為“窮理”,就是對事物的方方面面盡可能精微地加以觀照、把握,主張深入了解事物的內在脈絡、規(guī)律、本質,以期求“理”、求“中”。
或許有人會認為,理學家所講求的“理”、“中”太過抽象玄妙。事實上,理學家所說的“理”、“中”都是切實存在,而且無所不在的。“理”是世界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準則,有“天理”、“性理”、“物理”、“倫理”等多種表述;“中”指的就是說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窮理”、“求理”、“求中”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在日常生活、接人待物時都要考慮到如何才能恰到好處、恰如其分,如何才能掌握好為人處事的分寸,實際上這就是“窮理”的具體體現(xiàn)了。
“致知”就是通過關照、窮極事事物物之理,就會獲得一種智能、智慧,“致知”一方面是對事物的原則、規(guī)律、條例、脈絡發(fā)生的序列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致知”也強調學者對自我的了解(即自覺),通過對自我的正確定位,能夠自覺剔除自己內心的私欲,使自身目標志向符合古往今來的大道、正軌、公義。所以,“格物致知”實質是要教學者去掉蒙昧而變得智慧,盡可能把握世界的本質。
“誠意”即是在明辨大道的基礎上達到意念層面的真實境地?!罢\意”的內涵較廣,《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贝颂幍摹罢\意”便是指不要自我欺騙。又說:“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边@是要求學者獨處時從內心層面保持意念的真誠,然后才能夠讓這種真實自然顯發(fā)于外。后世學者對“慎其獨”的“獨”字有較多闡發(fā),大體有兩種解讀,一種觀點認為“獨”是指學者獨立于外部環(huán)境;另一種觀點則以朱熹為代表,認為“獨”是指人的內心深處。兩種解讀雖然側重有所不同,最終的指向則是一致的。
“正心”的字面意思是使內心端正,是接續(xù)“誠意”而來。只有意誠之后才有心正,如果意不誠,心就是不正的?!洞髮W》中便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毙耐菀资艿骄袂榫w的各種干擾,而且只有自身才能準備把握心的狀態(tài)。如果心不正,那么此后的“修身”等條目便也無從談起了。
“修身”是《大學》“八條目”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前面我們說到,“修身”是寓于內而形于外,是儒家“內圣外王”理想的結合點與轉折點。“修身”的具體含義應當是指學者在心性調養(yǎng)、自我陶冶的基礎上,自我提升,達到言語謙恭、舉止合禮、修養(yǎng)合度的狀態(tài)?!洞髮W》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是指從國家最高層到平民百姓都應該遵守同樣道德規(guī)則,把修養(yǎng)身心作為自己處事的根本。在儒家看來,惟有儒者從自身做起,以修一己之身為本,進而教化百姓、治國理政,才可能建構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
以上所說的五個部分就是儒家所說的“內圣”。接下來要談及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子目。學者在達到慮事周詳、修養(yǎng)合度、言行得體、處事得當?shù)木辰缰?,可以進而整齊、規(guī)范家庭與家族的事業(yè),形成敦親睦族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家族是以血緣為依托,故學者須在此基礎上錘煉品德與能力,方能有資格服務社會、治理國家,成為優(yōu)秀的官員,使得天下太平,最終進入大同社會。在“內圣”與“外王”的關系上,《大學》強調“內圣”是“外王”的基礎,“外王”是“內圣”的最終歸宿。
今天看來,“內圣外王”的思路、模式在社會治理上,可能會對制度建設強調不夠,這可能是這一理念的弱點所在。但是,《大學》所提倡的這一修學進路,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工作以及社會建設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應該說,對“內圣”的重視,實際上是《大學》里面最核心、最本質的價值。盡管我們今天需要建設與完善各種制度以規(guī)范社會,難道僅有制度便可忽略“內圣”工夫?如果個人置品德修養(yǎng)于不顧,再嚴密的制度也只會成為一紙空文。在今天,《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圣工夫仍需要我們每一個個體去認知、踐履,而不是空談其義理而已。
在考察社會演變時,我們經(jīng)常會強調古代與現(xiàn)代的差異,突出現(xiàn)代的進步所在。事實上,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千差萬別,但是主導社會變化、個人發(fā)展的道理、規(guī)律卻有其一致性。哲人之所以成為哲人,是因為他們能透過紛繁復雜的世界萬象洞察、穿透其本質,領悟、把握了宇宙間的真理。歷代有遠見卓識者皆從哲人之言中汲取智慧。盡管時異世殊,但是《大學》“三綱八條目”中對修身的重視、對社會的現(xiàn)實關懷、對理想治世的追求,都是我們今日安身立命、建設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
【現(xiàn)場提問】肖老師,您剛才一直在講《大學》的這個地方,您沒有提到一個問題,《大學》本身版本和它改動的問題。這個東西變化是非常之大的,從二程的時候,他們各自都改過,朱子簡直可以叫重構了。您怎么看待朱子改《大學》?包括王陽明最后又把古本給弄出來,這個變化的過程您怎么看?
肖永明:歷代學者有關《大學》改本很多?!抖Y記》中《大學》篇與朱熹《大學章句》的改本是有相當大區(qū)別的。你在提問中運用了“重構”一詞,事實上,這兩個版本的《大學》,其基本精神仍是一致的,恐怕還談不上“重構”的程度。大家都知道,朱熹確實在《大學章句》中加入了《補格物致知傳》,并調整了語序,反映了朱熹以其義理架構解經(jīng)的獨特思路。清代許多學者從保持文獻原貌、還原《大學》古義的角度對朱熹這一做法進行了批評。但是,我們也應考慮,朱熹為什么要作《補格物致知傳》?這是理順“八條目”邏輯秩序的需要。
從《大學》的升格過程來看,《大學》作為一個文本,從《禮記》單獨獨立出來,然后在宋代又進入了儒學的核心經(jīng)典,成為《四書》之首,這與朱熹對它的整理、改編是密不可分的。換言之,朱熹在改編《大學》的過程中,為《大學》注入了新的思想要素,從而提升了《大學》文本中義理的連貫程度以及理論思辨的高度,賦予了《大學》更為深刻的內涵。所以我認為,對朱熹改動《大學》這一舉動的褒貶,主要是不同學術范式的評價標準所導致的。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學者對《大學》的版本展開了許多討論,但是從義理所達到的高度來說,我們更認同《大學章句》中的考訂與闡釋,認同他對“格物致知”的解讀,也認同他所附加的《補格物致知傳》。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許章潤】家國天下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