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侯小兵作者簡介:侯小兵,獨立評論人,現居杭州。 |
當代儒家成立“孔圣會”意欲何為?
作者:侯小兵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首發(fā)
時間:孔子2566年暨耶穌2015年11月23日
提要:對于近些年日漸嚴重的外來宗教中所產生的邪教問題,經學者研究表明,以儒家文化精神信仰為主干的傳統(tǒng)信仰資源對其有著非常強韌的抵制作用。因此,“孔圣會”的成立和發(fā)展,當能在復興傳統(tǒng)儒家文化精神信仰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外來信仰的本土化,從而優(yōu)化目前的宗教生態(tài),更能起到消除邪教滋生土壤的“培本”作用。
中華孔圣會成立現場宣傳圖板
近日,由當代儒家代表性人物蔣慶、陳明、康曉光、張祥龍、盛洪、秋風等眾多學者和海內外幾十家民間儒家社團共同發(fā)起的“中華孔圣會”在中國深圳正式成立,具有精神領袖地位的蔣慶出任該會最高決策機構學者委員會主席。這些年,傳統(tǒng)文化復興勢頭頗勁,這個很有儒家聯(lián)盟意味的社團組織的成立,自然格外引人注目。那么,當代儒家成立“孔圣會”究竟意欲何為?
看到“孔圣會”的名字,很多人恐怕會馬上想到康有為組織的“孔教會”。成立于民國元年(1912年)的“孔教會”,基于康有為的“保教”思想??凳险J為,孔教為中國數千年政教之所系,而民國以來,教化掃地,更有主張廢除孔教者,實是使中國文明墜入斷滅的危機,“自吾中國以來,未危變若今之甚者也”,因此,他要奮起“護教”,“復立孔教會以振之”。對康氏的“孔教會”,當時支持者可謂寥寥,而反對者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西式的知識分子以孔子和儒家為中國衰弱落后的罪魁,對主張尊孔復古的“孔教會”自然充滿敵視;就算是在儒家內部,也認為“孔教會”仿耶教而將孔子之教宗教化,乃是背離儒家之宗旨,故亦多對康氏此舉持批評態(tài)度。
然而,在百年激進思潮逐漸退去的當今,我們實有重新審視康氏創(chuàng)立“孔教會”背后的問題意識的必要。
傳統(tǒng)的合法性顯然是康有為考慮的核心問題??凳戏浅G宄囊庾R到,以孔子為核心文化符號的儒家是中國數千年來國家合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朝代可以更替,國家可以變革,但無不以儒家思想為立國之本才能確立其合法性。故其在民國成立之年即成立“孔教會”,更在其后請立孔教為國教,可以說無不是希望將儒家的傳統(tǒng)合法性保留和重新注入新的國家當中去。然而,自民國以后,革命成了國家合法性的唯一來源,康氏此一思想自然被視為保守而不合時宜。
其次,儒家的建制化和民眾的生活方式、信仰問題。在傳統(tǒng)社會中,儒家的建制化是通過與國家、社會的結合實現的。在國家層面,政府通過熟讀儒家經典的官僚集團推行政教;在社會層面,儒家的士紳則通過自身的權威輔助國家進行社會治理。建制化的儒家不但與國家政教、社會治理相表里,而且為民眾提供主流的生活方式、信仰資源。然而在科舉制度廢除后尤其是民國建立后,儒家與國家政權的分離使得建制化的儒家逐漸不復存在,也造成了民眾生活方式和信仰的斷裂與混亂。正如余英時所說,儒家在近代成為了沒有軀體的“游魂”。而康氏的“孔教會”,實是為儒家的“游魂”重塑“軀體”的努力。
中國作為一個綿延數千年的超大規(guī)模文明共同體,雖屢經改朝換代,但仍能延續(xù)至今,實賴作為民族文化生命的儒家文化傳承不墜。然而自近現代以來,持續(xù)的反傳統(tǒng)浪潮將儒家摧毀殆盡,造成了傳統(tǒng)和現代的斷裂,而走馬燈似的各種西方思潮則將國人的意識、信仰世界撕地四分五裂,中國就在這樣的自毀中逐步喪失了文明自性。如今,中國早已重回大國行列,可國家和民眾卻在主導二十世紀中國大部分時間的救亡主題消失后陷入了迷茫。國家存在的理由和意義何在?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意義當是如何的?崛起中的中國應當帶給世界什么?這些都是含糊不清的。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答回到康有為那里去或許能得到較為清楚的觀照,那就是,我們要重新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生命找回來,在政治、文化、民眾生活方式、信仰方式各個方面重歸儒家。
自此來看今天新成立的“孔圣會”,不僅僅與“孔教會”有一字之差,而且在建制上也有所不同,即強調其性質是“公益性儒家組織”,而非儒教組織,其宗旨以“尊孔崇儒,弘揚傳統(tǒng),重建信仰,復興中華”為號召,筆者以為其實是接續(xù)了康氏的問題意識,在傳統(tǒng)復興特別是儒學復興的大背景下,其成立的意義和作用將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是能更有力地推動儒學的復興。近些年,儒學研究和儒家民間組織都發(fā)展迅速,而“孔圣會”這樣以儒家學者組成的學者委員會為決策機構,整合眾多儒家社團的模式,不但能夠促使儒學的理論研究向儒學實踐轉化,亦能使民間的儒家組織得到儒學專業(yè)研究的滋養(yǎng),從而在專業(yè)研究和民間弘道之間構建起良好的互動,使儒學的復興在水平和規(guī)模上齊頭并進。
其次,對國家的社會治理也可以產生良好的推動和補充作用。中共中央十八大以來,國家日益重視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從歷史上看,儒家人士一直都是社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正如荀子所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據筆者所知,很多民間儒家組織已在社區(qū)管理、文化建設等方面和當地政府有了不少合作,并取得了相當良好的效果,“孔圣會”的成立,會為這種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合作推向更深更廣提供有益的助力。
再次,可以促進外來文化、宗教的本土化,優(yōu)化文化、宗教生態(tài),尤其是有效抵制邪教的滋生。改革開放以來,因為中國的信仰真空,外來宗教發(fā)展迅速,在滿足國人信仰需求的同時,也因為和傳統(tǒng)文化、信仰的差異引發(fā)了很多問題,外來宗教的本土化成為日益引起重視的社會問題。而儒家本身即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信仰資源,在融合外來宗教上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和良好的效果;而對于近些年日漸嚴重的外來宗教中所產生的邪教問題,經學者研究表明,以儒家文化精神信仰為主干的傳統(tǒng)信仰資源對其有著非常強韌的抵制作用。因此,“孔圣會”的成立和發(fā)展,當能在復興傳統(tǒng)儒家文化精神信仰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外來信仰的本土化,從而優(yōu)化目前的宗教生態(tài),更能起到消除邪教滋生土壤的“培本”作用。
中華孔圣會成立,在深圳市東湖公園孔子文化廣場舉辦祭孔大典
作者是杭州學者
背景材料:
澎湃新聞:中華孔圣會成立,儒家擬走向宗教化 http://m.lfshouyuan.com/article/id/6902/
中國網:中華孔圣會在深圳成立 http://pinpai.china.com.cn/2015-11/04/content_8350725.htm
儒家網:民間儒家組織“中華孔圣會”宣布成立 http://m.lfshouyuan.com/article/id/6831/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