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言作者簡介:“微言”是儒家網(wǎng)特設的一個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fā)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fā)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
儒回對話·弟子規(guī)·東海微言(2015-12-21)
整理者:冷長安 張利進
來源:儒家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十一日辛未
耶穌2015年12月21日
#儒回對話及儒耶對話#
@慕朵生:
【評《齊義虎:“明清回儒思想范式”對當下民族文化融通的啟迪意義》】入鄉(xiāng)隨俗,客隨主便,此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共生共榮之道。凡違背此一原則之外來文化,皆有僭越之嫌,且必有與本土文化發(fā)生沖突之實,結果兩敗俱傷、得不及失。揆諸清代太平(即所謂“拜上帝教”)匪亂,尤須吾人高度警覺。今儒回學者致力于兩教教義探討,其心可嘉,其志高遠,可喜可賀!
@夾谷載圣:
【評《劉百凇:回儒開啟了伊斯蘭教在華夏世界生根發(fā)芽的全新局面》】就這幾年我在英國高校宗教界的見聞來看,各大宗教教義上的根本差異,不能“求同”甚至不宜“求通”,而是應該“存異”。倫理道德、禮樂風俗、文化傳承這些領域正是求同之所在。
@劉百淞:
【儒回對話】今天進行文明對話,發(fā)掘回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就是為了促成民族宗教和睦,消除紛爭。以史為鑒,防患未然。如果一味制造隔閡,就會陷民于水火。萬望平心靜氣,尋求社會治理的良方。
@齊義虎 :
【儒回對話】回教愿意中國化,當然值得鼓勵。耶教拒絕中國化,反而想要化中國,當然要批判。這就是“進于中國則中國之,退于夷狄則夷狄之”。以儒學義理重新闡釋伊斯蘭教教義,使之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這就是中國化。
@儒生東民:
【儒回對話】非道弘人,人能弘道,我理解回教中國化,就是廣大回人形成根深蒂固的中國認同,而這無疑要使儒家教化與回教教化在義理和踐履層面打通。
@劉百淞:
【儒回對話】明清之際,回儒創(chuàng)造了文化奇跡,足以和同時代波斯地區(qū)的思想家媲美。在與儒家思想對話方面,回儒的認知水平、儒學修養(yǎng)、社會責任感遠遠超過耶穌會士。其實,把耶穌會士、回儒、明末清初大儒的年譜放在一起,進行勾勒。再看他們之間的理論交流,就初步明白許多問題了。
@劉百淞:
【儒回對話】方以智討論泰西的“四行”,論及諾亞方舟、耶穌等,王岱輿批評“三位一體”,都是理論對話。如果大家閱讀一些關于瓦哈比派的材料,就會發(fā)現(xiàn)回儒的難能可貴了。如果大家搜集一些關于基督教索隱派的著述,將它們與明清之際回儒的著作相比較,就會給回儒一個客觀的定位了。
@劉百淞:
【儒回對話】在話語體系、思維方式和運用史料等方面,回儒走在耶穌會士的前面。這一類的史料非常多。今天,許多學者紀念耶穌會士,不是強調(diào)其宗教信仰,而是對當時的科學技術交流表示敬意。這就是方以智、方中通等人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不接受天主教信仰的根本所在。
@儒生任重:
【基督教中國化】轉友評:基督宗教(天主教)在歷史上由于缺乏這么一個類似于明清回儒的群體,再加上后來被逐出中國,因此基督教中國化對今天的儒家來說,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浇讨袊娜蝿崭y度,都遠大于伊斯蘭教中國化。
@劉百淞:
【儒耶對話】崇禎、永歷等人信仰天主教,甚至在禮儀上都有所變更,結果依然沒能獲得士大夫的認同。教廷與明清之際的“禮儀之爭”一直沒有停息。索隱派對儒家經(jīng)典的曲解,無法贏得一般士大夫的認同,更不能說服其他神職人員。如果不能從“三一”方面對接儒學,耶教就無法推進對話。
#政治#
@崇儒_梁知一:
【鞋子喻】如果把西方近現(xiàn)代以來,由洛克、盧梭、哈耶克等一連串兒西賢所做成的關于政經(jīng)制度的“鞋子”,把中國儒家傳統(tǒng)政治比作“腳”。很明顯,鞋子是不合腳的。但是,儒家完全有理由深察西方的“鞋子的工藝”,然后借鑒,在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中國的面料做出適合中國腳的新儒憲鞋子。
@經(jīng)禮堂:
【評《慕朵生:儒家政治神學初說》】竊以為天人感應與西洋人格神是要區(qū)分的。天神人鬼地祇物魅,四者不同,以感應想通。故天有五行,人秉五常。民之不極,天將垂象,與清真教耶教之生殺人不同也。公羊曰,自外至者,無主不至是也。在緯書則龜龍含負,赤虹白霧,皆為虞芮質(zhì)成,春秋孝經(jīng)書成而應,非上帝親臨必達也此中國神學與彼陡斯學之別。
@經(jīng)禮堂:
【君民】君正君道,民由民生,此天理也。君不正其位而邀譽,民不正其命而希寵,亂國之道也。施於revolutionary或可,施於一國則亡矣。
#其他微言#
@鍵田農(nóng)夫:
【君國之義】或謂將以天地國親師代天地君親師者,是不知君君之義也。君者,羣也,是夫子終不與接輿同調(diào);君者,公也,是聖人以無私而成其私。其德昭昭,乃克配其重寶;其行堂堂,始足率其屬從。此夫子所以重君君而以為人倫之宗也。若國者,雖為文明重器,義利之門,亦不足以為人倫之一端也!
@鍵田農(nóng)夫:
【天地君親師荷道斯文】象天法地,明心見性,豈得不謂之大人與?然而有不重君親師者,是亦非儒者所慕也。蓋道釋各有所宗,惟夫子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樂也。此儒家所以獨貴斯文之故也。今人多有原性命而贊幽玄者,而不復斯文,不重倫常,是亦不足以為儒者宗也。昔荀子譏莊子曰蔽於天而不知人,殆亦切中今人之病也。
#東海微言#
@余東海三世:
【弟子規(guī)】或謂“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鼓勵明哲保身,有違儒家精神。殊不知《弟子規(guī)》規(guī)范對象多是未成年人,分辨長短是非的能力和資格都不具備,管之無益,“莫閑管”是最正確的選擇。當仁不讓、主持公道、見義勇為不是中小學生的責任,何況一般“彼長此短”也不涉及大是大非原則問題。
【弟子規(guī)】或謂:“成年人去讀《弟子規(guī)》,智力會退化”云云,混扯也。對于少年道德禮儀規(guī)范,成年人了解熟悉了,再讀,不過是更加熟悉而已,雖無助于智力提升,但也不至于退智?,F(xiàn)在很多成年人從小沒有接受過道德文化和禮儀文明教育,沒讀過儒經(jīng)也沒讀過《弟子規(guī)》,很有必要讀一讀。
【真理】真理與良知相應,真理具有普適性和永恒性,人人皆有良知,故人人皆有可能認識真理。當然,由于人類惡習深重,真理常常被誤會、壓制和忤逆。但真理不會永遠被誤會、壓制和忤逆。壓制忤逆真理是有罪的,給真理制造麻煩,就是給家國天下制造麻煩,也是給自己制造后患和惡果。
【天意】主權是“天下”之所有權,道統(tǒng)是天道在人間的傳承譜系。兩者同系于天,又各有獨立性??梢哉f道統(tǒng)高于學統(tǒng)政統(tǒng),但不能說道統(tǒng)高于主權,兩者范疇不同,沒有可比性。代表道統(tǒng)的圣王強調(diào)“天視自我民視”,以民意為政權合法性基礎,體現(xiàn)了對人民主權的尊重。
【答客】《孟子萬章上》說:“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泵鞔_否定了主權在君。百神享之與否缺乏可實證性,故也不能說主權在神。事治和百姓安之則可實證,接著又以民意所向為舜禹正式登基的許可證,可見主權在民。
【人道】政治上,懲惡除惡是最好的揚善,尤其是在據(jù)亂之世,菩薩心腸必然嫉惡如仇,必有霹靂手段,包括峻法重典和正義之戰(zhàn),周公就是最好的榜樣。革殷紂之命,平管蔡之亂,義戰(zhàn)也;頒發(fā)《酒誥》于衛(wèi),嚴禁官員聚飲,一旦發(fā)現(xiàn),處以極刑,重典也,皆體現(xiàn)了周公強烈的責任感、仁愛心和人道主義精神。
【立言】三立都是自立立人、成己成人的方式,圣賢君子必有所立,有條件則立德立功,無條件則立言。立言的功德也很大,前提是言論必須實事求是、如實如理、正確無誤。君子無妄言無戲言。一切不合事實不合正理的思想言論都是妄言戲論,輕則有罪過,重則是罪惡,世法或不懲罰,惡果仍須自嘗。
【回家】諸子百家皆出于儒但偏離了,有的偏得少,如道家和管晏派法家;有的偏得多,如楊墨,有的完全背離,背道而馳了,如商韓派法家。出乎儒,反乎儒,我們歡迎諸子百家回家,前提是不再以儒為敵,否則是自絕于儒家和中華。浪子回頭金不換,逆子則回不了頭了。
責任編輯:梁金瑞
【上一篇】 孔子故里舉行66所中小學“孔子學堂”授牌儀式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