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存山李存山,男,西歷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著有:《中國氣論探源與發(fā)微》、《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yè)的改革家》、《中華文化通志?哲學志》、《智慧之門?老子》、《中國傳統(tǒng)哲學綱要》、《氣論與仁學》等。 |
傳統(tǒng)學術引入近代學科是有問題的 中國更傾向于綜合
受訪者 :李存山
采訪者: 丁夢鈺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十二日戊戌
耶穌2016年7月15日
李存山
鳳凰國學:最近,有些學者提出高校將儒學設立為一級學科,引起廣泛關注,其中有支持也有批評,也有一些建議,比如說有人認為儒學可以作為哲學的一個門類歸入現(xiàn)代的哲學分科,畢業(yè)也發(fā)哲學學位證書,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無法完整地保持傳統(tǒng)學術的方法等。您怎么看?
李存山: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復雜?,F(xiàn)在大家比較共識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你把儒學單獨放到哲學里面去是有問題的,因為儒學不僅是哲學。前一段時間爭論經(jīng)學,說經(jīng)學作為一個學科在辛亥革命以后就被去掉了,但是蔡元培當時其實還是要研究經(jīng)學的,并沒有把經(jīng)學完全廢除,只是把這個學科去掉,他的一個想法就是說把經(jīng)學分到各個具體的學科,如文史哲里面去,按蔡元培講的,不是一個哲學就可以概括得了,比如說《易經(jīng)》可以放到哲學,但又不僅僅是哲學,《詩經(jīng)》可以放到文學,但也不僅僅是文學,《尚書》可以放到史學,也不僅僅是史學。所以蔡元培當時想的把經(jīng)學科放到近代以來引入的各個分支學科里面去,這是有問題的。現(xiàn)在基本上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之前爭論說“國學”能不能成為一個學科,我覺得這可以說是兩套系統(tǒng)。在中國古代,有自己分類的一套系統(tǒng),比如說“經(jīng)史子集”,雖然說是書的分類,但是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對于學術的一個分法。另外,比如說中國的“義理之學”,可以說和哲學比較相近吧;“辭章之學”可以說和文學、文獻學比較接近;“考據(jù)之學”可能跟史學更加接近;然后還有“經(jīng)濟之學”,就是經(jīng)世致用的,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社會科學里面的應用學科范圍,像更加注重社會應用的政治學、法學之類的。中國古代有自己分類學術的一套系統(tǒng),而近代以后更加注重西方的一套學科分類,西方各大學一開始有神學、哲學、法學和醫(yī)學,后來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沿用了在當時被認為比較完備的德國的學科體系,我們現(xiàn)在的學科分法的正式使用應該是從1902年-1904年以后,廢科舉、興學校,就是把之前經(jīng)學的那一套考試方法就去掉了,“原法德國,近興日本”,建立了這樣一個學科體系。這個學科體系更加注重的是知識的分類。在日本,它最早的分科是六大還是七大學科,其中文學科里面包括了經(jīng)學、哲學、史學,還有語言學,包括日語、漢語、西方的一些語言,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文科的體系。所以那時候日本就是把經(jīng)學放進了文學科,相當于文科。如果我們現(xiàn)在討論儒學,其實這里面爭議比較大,就是儒學和經(jīng)學是什么關系?這個在學術界也有爭論。有的說,因為經(jīng)書在儒家學派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先王之正典,比如說《詩經(jīng)》《易經(jīng)》在孔子之前,然后孔子整理過,但是這個問題不大,就儒家來講,儒家還是重視經(jīng)書的。從我個人來看,儒學就是比經(jīng)學要更加寬泛一點,廣義的經(jīng)書在漢代就是指的“六藝”,實際上是五經(jīng),但是漢代也把《孝經(jīng)》《論語》放在六藝里,可能最早的圖書分類體系就是《漢書·藝文志》,然后是《六藝略》,下面的《諸子略》,那么后來形成了經(jīng)史子集這個系統(tǒng),基本上確實是在隋代了,南北朝那時候有個過渡吧。到了宋代以后,形成了“四書”的體系,四書在儒家來講也算是經(jīng)書了,你看像《十三經(jīng)》里面一個是五經(jīng)的部分,再加上《論語》《孟子》《爾雅》,《十三經(jīng)》的系統(tǒng)更多的是漢唐的系統(tǒng),只不過就是把《論語》和《孟子》加進去了,你看《中庸》和《大學》還是在《禮記》里面?,F(xiàn)在各個高校都有國學院了,國學進入現(xiàn)代教育的體系中可以說是沒有什么阻擋的。
我是覺得中國更加傾向于綜合,我們對國學的研究傾向于綜合,那么對儒學的研究其實也是,儒學當然比國學的范圍更小些,但它又是國學的一個主干,比如說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主干是經(jīng)學。而“學科”這個概念本身就帶有西方教育的知識分類的特點,就像醫(yī)院里面分內(nèi)科、外科一樣,“學科”本身就有一個“分”的性質(zhì)。儒學它是一個學說,當然從教育配置來講,它好像是進入正式的一個教育體制里,作為一個學科的合法性更加充足了。但是我覺得這里面關鍵的是一個思想觀念的問題,就像我們說國學一樣,國學是不是能成為一個學科?它和其他學科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如果成立儒學學科,那它和其他學科是什么關系?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研究道家學說、道教的人,比如陳鼓應先生就一直講在哲學上是“道家主干”,如果從文化來講可以說儒家是主流。當然也有不同說法。所以說儒道之間的關系其實一直是有爭論的,因為一直都是儒道互補。那么如果成立儒學科了,是不是還要成立道學科?是不是還要成立佛學科?那么現(xiàn)在提出來說儒學最重要,先成立儒學科,當然也是一種考慮。
我認為關鍵還是如何去看待,像儒學或國學真的不是一個分科研究的學說,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完備性的學說,它是跨學科的,即使成立的名字是“儒學科”,它實際上還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像現(xiàn)在的國學院其實就是一個綜合性的,比如某方面強就以某方面為重點,但實際上它和近代以后引入的學科意義還是不一樣的,即使有些名字一樣了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可是中國有中國的特色,像現(xiàn)在成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很多學者也有看法,馬克思主義是個學說,不是個學科,那成立學院之后怎么設置?你說在學院下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就有問題,我在社科院哲學所,那時候占主要是中西馬哲學都有,原來的哲學原理、馬克歲主義哲學研究史都會有一些問題。但說我們?yōu)榱送怀鲴R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什么的,讓各個高校都必須成立馬院,這個在中國是比較特殊的。中國有這個特點,可以說從近代學科引到中國來就有了這個特點。本來日本這個學科,文學科里包含了經(jīng)學、哲學、史學,還有語言學之類的。等到了中國來以后,把文學科里的經(jīng)學單拿了出來。因為1902年、1904年清政府學制改革,更加突出經(jīng)學,所以他把經(jīng)學放在前面,等于經(jīng)學就是第一大學科,就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馬克思學院,然后下面再分文理科、數(shù)理化這些。
但是呢,那次學制改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把哲學去掉,認為哲學太空洞,哲學有危險。到了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就成立民國了,蔡元培當教育部長了,哲學這個學科才正式進入中國教育體制。當然,哲學這個概念傳進來是在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第二年,而哲學進入中國教育體制是從1912年,所以北大哲學系慶祝建系100周年就是在2012年。但是蔡元培當時就把經(jīng)學科取消掉了,我認為這里面有那時民國剛剛成立的政治原因。因為當時清政府的教育方針就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蔡元培上來以后把“尚公、尚武、尚實”都繼承下來了,把前面兩個“忠君、尊孔”就去掉了。他說“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蔡元培講“兼容并包”,所以我想他把經(jīng)學那第一大學科去掉,和這個也是相關的。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學理上的考慮,就是說有了文史哲了,經(jīng)學可以分到文史哲各個學科中去進行研究?,F(xiàn)在的問題是,經(jīng)學、哲學和文史哲的關系問題。
鳳凰國學:像您講的學科體系是歷史沿革下來的這樣一個分類,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把傳統(tǒng)儒學作為一門學科是有點生硬的,是硬把它往那個學科框架里去套?
李存山: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肯定會有不同觀點的,會有爭論的。如果從儒學、儒家來講是可以的,但要考慮包括歷史的、現(xiàn)實的因素。比方說,學位這個概念本身也是近代以后,這是西方教育體制里面弄的一個學位。在中國以前沒有學位這樣一個概念,我覺得過于強求的。像原來博士帽用西方的,現(xiàn)在都穿上漢服。那時候的博士實際上相當于國家的官員,國家體制內(nèi)的官員,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等于把大儒請到國家里面來,相當于現(xiàn)在的學部委員、院士級別的。你說現(xiàn)在弄一個儒學博士,它實際上和傳統(tǒng)的也有區(qū)別。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