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立于世,凡事有所節(jié)制,懂得適可而止,能夠準確地定位自己,有一定的方向、目標和愿景,領悟好“止”字中的哲學極為關鍵。
《鹿洲公案》,又稱《藍公案》《公案偶記》,是清代藍鼎元(1680—1733年)纂輯的案例集。因作者號鹿洲,故書以此名?!堵怪薰浮芬粫瓿捎谟赫吣辏?729年),主要刊本有雍正十年(1732年)刻本,光緒五年(1879年)重刊本等,后被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
晚周諸子百家爭鳴,彼此詰難,勢同冰炭不同器,但他們在君臣孰勞問題上卻表現(xiàn)出難得的一致?!熬莩紕凇闭撜{在晚周諸子著述中頻見,儼然成為諸子共同的政治理想。如《管子·宙合》曰:“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勞,故立于右。”《荀子·君道》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視為“人主之要守”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合多民族文化為一體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在支撐。盡管中華文化不能僅用儒家文化所涵蓋,但儒家文化卻占據(jù)了核心地位。
班固《離騷序》云:“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其中“貶絜”語焉不詳,古今學者唯湯炳正先生有所考證,他在《楚辭類稿》中論定“絜”當為“清潔”之脫誤?!皾崱狈斌w作“潔”,“貶清潔”脫去“清”字與“潔”之偏旁,即成“貶絜”。
西夏文是宋遼夏金時期西夏王朝創(chuàng)制的文字,記錄西夏統(tǒng)治民族黨項族的語言。西夏滅亡后,黨項族與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于明清之際消亡,融入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便成為無人能識的死文字。
如果你去安徽省桐城市,會看到當?shù)赜幸粭l古風猶存的小巷,旁邊的石碑上刻著“六尺巷”三個字。2007年4月,六尺巷被列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成為象征中華民族謙讓美德的實物標志,背后凝聚著“無訟”思想的智慧,是推進當下訴源治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資源。
儒家學派本身的發(fā)生、存在和延續(xù)是與儒學教育事業(yè)密不可分的,事實上,在我看來,儒家之為儒家,甚至可以說與其對人的教育、教養(yǎng)乃是一而、二而一的問題。就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來講,把人文教養(yǎng)或對人的教育事業(yè)作為自己創(chuàng)宗立派之根基的學術思想流派,當首推孔子和儒家,此外還有墨家。
網上看過一個腦筋急轉彎,問題是《離騷》的作者姓名是什么?回答“屈原”是錯誤的?!妒酚洝で袀鳌烽_頭就說了嘛,“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妒酚洝こ兰摇芬舱f了,楚國是羋姓的后人。那屈原自然也是羋姓了。那為什么我們要管屈原叫“屈原”,卻不叫“羋平”呢?這就涉及古人的姓、氏、名、字四個概念了。
說起山東,人們往往首先提到孔子和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正是憑借中國思想史上這一最偉大成果,山東才有了“圣地”所特有的、中國其他任何地域都無法替代的文化影響力。即使現(xiàn)在,解讀山東各種文化現(xiàn)象,大家還是習慣從儒學故鄉(xiāng)的角度去尋找答案。
正念是現(xiàn)代社會治療抑郁癥的一種心理治療手段??ò徒?J.Kabat.Zinn)將其定義為是一種精神訓練的方法。在這種精神訓練中,強調的是有意識地覺察、將注意力集中于當下,以及對當下的一切觀念都不作評判。正念一般被認為源自于佛教的禪修,包含坐禪、冥想、參悟等內容。
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哲學重視德性的涵養(yǎng)而輕視知識的獲取,挺立了道德主體而未能開出認知主體。但這種說法其實值得商榷,因為荀子已經注意到知識的形成有待于主客的分化,“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具有能知之性,故可成為主體;物具有所知之理,則可成為客體?!爸兴现^之智”,主客相合而有知識的形成。
儒家慎始。經書開篇,大都寓意頗深,統(tǒng)攝全篇,如《詩》之《關雎》、《書》之《堯典》、《易》之《乾》《坤》。至于《春秋》為何自魯隱公開始,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011年,清華簡《系年》的公布,為解開這一謎題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新的視角?!洞呵铩肥加陔[公,實是源自西周末期“二王并立”開啟春秋各國亂局,霸權迭興,孔子···
《典語》是三國之際吳人陸景所撰,著作時間不詳,最遲當不晚于吳天紀四年(280年)。是年,陸景遇害,年僅31歲。此書有感于東吳末年內憂外患的背景而作,針砭時弊,言無虛物,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然世已久佚,賴唐初魏征等人所編之《群書治要》得以保存其大概,內容既反映了陸景救弊于一時的殷切考慮,也逐漸凝練為一種治道主張,至···
從“結繩記數(shù)”到“書契刻數(shù)”,從“文字記數(shù)”到“算籌記數(shù)”,遠古先民的數(shù)思維逐漸從形象走向抽象,逐漸從符號走向邏輯。數(shù)思維是古代先民從數(shù)與數(shù)度之維認知天地萬物的一種思維范式,其中貫穿著認識論、宇宙論和價值論的理論路向與歷史邏輯。宇宙無窮,盈虛有數(shù)。數(shù)是超越的、理念的,又是具體的、量化的;從數(shù)繹出數(shù)目,數(shù)與數(shù)目成為遠古···
先秦儒家的君子理念并非憑空產生,其淵源有自。從歷史發(fā)展脈絡來看,官學下移是推進先秦儒家君子觀念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目前研究狀況而言,學界對官學、私學關系下的君子觀念如何發(fā)展這一問題并未足夠重視。實則二者緊密相關,私學并沒有完全拋棄官學的教育理念、目的和方式,“君子”是聯(lián)結二者關系的一個重要概念。
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悌德與孝道往往相提并論,被認為是一個人最為基本的德行。關于孝道的重要性,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能理解與認同。在中國人看來,愛、敬自己的父母,既是出于人的天性,也是一個人所當然應該做的。
進入老齡化時代涉老話題引起大家濃厚的興趣,尊老、養(yǎng)老已成社會共識,相比之下,對老的品性、老的需要、老有所為等問題關注度較低。事有不明問道于智,兩千多年前孔子對老就有許多思考,尊老、崇孝之外,《論語》中有好幾條關于“老了如何”的解說,那就讓我們看看這位古代智者當時表達的意思,能給今日人們的相關思考及應對貢獻多少倫···
“三代”一詞,最早見于《論語·衛(wèi)靈公》“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是指夏、商、西周,秦以后也開始包括東周,并且一直沿用下來?!叭彼鶆?chuàng)造的高度文化成就受到了處于思想交鋒中先秦諸子的追捧。
儒家慎始。經書開篇,大都寓意頗深,統(tǒng)攝全篇,如《詩》之《關雎》、《書》之《堯典》、《易》之《乾》《坤》。至于《春秋》為何自魯隱公開始,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011年,清華簡《系年》的公布,為解開這一謎題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新的視角?!洞呵铩肥加陔[公,實是源自西周末期“二王并立”開啟春秋各國亂局,霸權迭興,孔子···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