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敝仃柟?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叫登高節(jié)、菊花節(jié)等等,有曬秋、飲菊花酒等豐富多樣的習俗。
中國文明史中有綿延數(shù)千年的“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存在智慧,這源于“我國災害之多,罕有其匹”的歷史。
關于《周易》一書題名中二字的含義,歷代已有多種解釋。本文在簡要梳理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整全性哲學”意涵。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蘧伯玉是什么人,能夠與老子并列,受到孔子如此敬重?
遼宋夏金政權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尊儒家的理念,在制度上共承了“中國之制”,由此凝聚了華夏認同,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共奉“中國”之號的道路。
遼宋夏金時期,諸多政權在自稱“中國”、宣稱繼承華夏正統(tǒng)的同時,逐步完成了對彼此作為“中國”一分子的身份認同。
《周易》分為經和傳兩部分。傳就是《彖傳》《象傳》《系辭傳》等所謂“十翼”,相傳是孔子作的?!断髠鳌酚址譃椤洞笙髠鳌泛汀缎∠髠鳌?。其中《大象傳》是解釋卦辭的,《小象傳》是解釋每卦爻辭的?!洞笙髠鳌泛汀缎∠髠鳌吩臼仟毩⒊善?,后來為了閱讀方便,被散入到每卦每爻之下,才呈現(xiàn)今天我們看到的面貌。
儒的起源甚早,前賢認識各有不同。而創(chuàng)立儒學,培養(yǎng)儒生,進而影響中國思想文化和教育發(fā)展方向,則肇始于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鬃铀饺宿k學,招生授徒,要求學生儒服委質,服膺儒教,“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崇禮尚信、厚往薄來的邦交理念,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琉球主動加入朝貢體系并與明清兩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來正是歷史的見證。
據《考工記》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凡畫繢之事,后素功。”《論語·八佾》篇,孔子對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之問的回答,也使用了“繪事后素”四字。自東漢鄭玄起,歷經唐宋、明清及至近現(xiàn)代,對“繪事后素”釋義解讀的不息分歧,首先就···
先秦時期,“詩”是一種吟詠言志的文學題材與表現(xiàn)形式;“樂”除了具有當代音樂之義,還是樂、詩、舞的統(tǒng)稱。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經典《中庸》,向來為人所習誦。然而,關于此句的理解,學者多將其與“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聯(lián)系而加以解釋。誠然,二者之間有一定關聯(lián),但言說的側重點并不相同。混同而言則容易錯過《中庸》此語的核心內涵,筆者嘗試論之。
作為思想家,王陽明自明代中后期起就顯示出無遠弗屆、深久綿長的影響力,在數(shù)百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享有非凡的地位,即便歷經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局,現(xiàn)代作家如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葉圣陶和孫毓修仍舊受到濡染,與其學說建立了或隱或顯、或遠或近的復雜關系。
《周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豐富的人文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既往《周易》的研究多從哲學維度入手,對其陰陽辯證的思想進行闡述,人們或將其視為卜筮之書,而無視其精深的哲學表達,或將其視為儒家經典,而將其思想體系的闡釋局限于儒學視角。
“高古”是中國詩學和美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范疇,因其對尚古審美的涵蓋性,遂成為一個普適性概念,在詩書畫各類藝術品評中使用頻次極高。表面看來,“高古”似乎意思很顯明,“高”與“低”相對,“古”與“今”“近”相對,也即指一種高邁古質而超越淺近低俗的品味格調,如人們常引用清人孫聯(lián)奎的解釋:“高對卑而言,古對俗而言?!?/p>
《周易》涉及商朝的不少,但主要是說紂王的,也有說到妲己的,至于真正把商朝從開國說起,從前往后說的“歷史”線索,不妨再專門考察一下。
王陽明詩歌流傳至今的有600余首,詩思互鑒,陽明詩歌既是陽明本人心志情感的體現(xiàn),也是心學智慧的載體。
歷史上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文明繁盛、轉型的時代,這意味著孔子自始即面對諸種文明形態(tài),既有縱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橫向的邦國文明。孔子的文明觀即體現(xiàn)在如何看待和判定這些文明形態(tài)。
長久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中華文明是農業(yè)文明,而農業(yè)文明是保守的、安于現(xiàn)狀、抗拒變革的。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對變革的。這些觀點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著。
近代學術思潮在今文學家復古的外衣之下,揭開了早期改良主義變法思想。今文經學從魏源到康有為,試圖否定“毛序”,綜合“三家詩”“詩緯”等資料另尋一個經世致用的道統(tǒng)。而古文經學家劉師培、章太炎等將傳統(tǒng)學術“以經為綱”轉變?yōu)椤耙越洖槭贰保芬宰C經,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古代經學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