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八世孫孔鮒是秦代文化聞人。實現(xiàn)統(tǒng)一之后的秦帝國任用了一些儒生多方面參與文化咨詢,而孔鮒沒有進入這一群體。
《詩經(jīng)》是一部內(nèi)涵豐富的文化經(jīng)典。誠如宗白華所言:“《詩經(jīng)》中的詩……它們不但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里的寶貝,而且也是周代社會政治生活,人們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極生動的具體的反映。”(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作為文化的載體,《詩經(jīng)》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宗周時代的玉禮風貌。
中華文明歷時數(shù)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xiàn)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zhì)值得深入研究。
對于一地文化與文明的形成及流衍,必有其特定的時間、空間和人群。故歷代史家早已將有關問題以普通和專業(yè)方式詔告天下。常識常以簡潔明了而言,專業(yè)是以特殊方法而論。關于吳越文化的常識亦是如此。
通過對歷經(jīng)百家爭鳴、辯難吸收、秦火之禍而流傳至秦漢的三代遺存及“軸心時代”智慧的搜集、選擇與承繼,漢代最終確立起適用于統(tǒng)一局面的文化價值體系。在這一文化重建與轉(zhuǎn)型的關鍵時期,儒學以“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的形式脫穎而出,成為漢代主流學術思想
“心”在《春秋繁露》中是一個使用極其頻繁的觀念,共出現(xiàn)133次。對于董仲舒思想系統(tǒng)的建構(gòu),心具有非常獨特的意義。
《尚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代表著最早的中國歷史?!渡袝吠ㄟ^夏商周三代統(tǒng)治者重大歷史事件的誥語、誓詞等,記錄了三代歷史更迭、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演變,是記載中國上古史最重要的文獻?!渡袝窋⑹伦詧蛩粗料纳讨?,跨越2000余年,是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人們追述華夏歷史的珍貴史料匯編,其中《堯典》《皋陶···
離自然的遠近,取決于心。今人離自然遠,每當春暖花開,面對眼前的青草雜花,看著歡喜,可就是一個也叫不出名字來。這不就是心與自然離得遠嗎?
不去涉足,就很難體驗原野的神秘。近讀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詩經(jīng)·騶虞》,那里是一片醒著的原野。騶虞所到處,他內(nèi)心的真誠與自然的祥和交融。雖然風景在紙上,但呦呦鹿鳴,已然在耳在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巨變發(fā)端于經(jīng)濟領域的鐵器牛耕,其對上層建筑帶來深刻影響,最終迎來了大一統(tǒng)的秦漢時代。
孟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學習和教學中,孟子對讀書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讀書法。這些讀書法按類別可分為總體原則、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技巧。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讀書成為很多人的困惑,孟子的讀書方法值得學習借鑒。
中華民族不僅將勇德視為“三達德”之一,而且很早就開始了對其理論上的闡釋。如孔子提出“見義不為,無勇也”的命題。該命題開始把勇與仁義、道義聯(lián)系在一起,意味著勇業(yè)已正式躋入中國道德倫理的領域,并使所謂“見義勇為”成為千古傳頌的優(yōu)良品德。
我國古人對于尊老敬老的風尚非常重視,甚至通過鄉(xiāng)飲酒禮等具體禮儀規(guī)定下來。提倡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之所以重要,還是因為老人都是曾經(jīng)為國家社稷作過貢獻的人。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就是提倡不忘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社會風尚。
明代陜西提學官借助政治資源和手段,從構(gòu)筑平臺、培養(yǎng)傳道者、推重理學以及倡導關學等角度,對關學在明代的復振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這就表明關學在明代的復振絕非只是關學學者群體努力的結(jié)果,督導一方學政的提學官理應成為我們考察關學復振的重要視角。
在向弟子傳道授業(yè)的同時,朱熹也十分重視將讀書治學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朱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朱子語類》中收錄有《讀書法》《總論為學之方》等篇目?!傍x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敝祆淝∏》雌涞蓝兄疳樁热耍位莺髮W。研讀朱熹有關讀書的論述,其讀書心法可總結(jié)為“四心”。
朝鮮半島與中國山水相連,中國文化在當?shù)鼐哂兄匾绊?。共同的文化根基造就了相似的人文脈絡,朱子學等儒家學派在朝鮮半島得到了廣泛傳播和發(fā)展,朝鮮半島的學者們對其作出了許多不同深度和廣度的闡釋。在李氏朝鮮時期,朱子學在朝鮮半島始終居于思想統(tǒng)治地位。在現(xiàn)代朝鮮半島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仍能看到儒家禮儀的影響。從歷史視角梳理···
人類之所以需要教育、讀書,便是因為它們能給人的成長、社會的進步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思想。人類文化系統(tǒng)大體可分科學與人文兩部分??茖W面對自然與社會,研究真知,提供知識和方案。人文面對超自然與生命,探究美善,提供意義和智慧。
“君子”無疑是先秦各家爭鳴議題中極為重要卻又眾說紛紜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儒家最為強調(diào)君子的內(nèi)涵價值,《論語》《孟子》《荀子》等經(jīng)典提到“君子”一詞多達上百處。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儒家話語體系中,對君子內(nèi)涵的認知卻出現(xiàn)了“君子訥言”與“君子必辯”這兩種似乎截然相悖的觀點。
“好學近乎知”出自《中庸》,在《孔子家語》中寫作“好學近于智”,突出了好學的重要性?!秾W記》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笨鬃右苍锌骸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縱觀歷史,凡是學有成就的智者圣賢都非他人所強迫,而是依靠自主自愿的好學精神。
由于古書記載的零亂,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不同說法,但終究不能否認其事。這里從以下幾點再議論一下,想引起進一步的關注。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