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對于遠古學術的態(tài)度,常常是模棱兩可的,但越來越迷惘的現(xiàn)當代學術,如果沒有溯及源頭的參照與校正,那么迷惘的同時也意味著迷失。
以工商業(yè)立國的這個“西方”形象是很晚才出現(xiàn)的,自古以來的西方傳統(tǒng)和東亞差別不大,都是以農立國,航海和貿易的重要性相對來說是次要的。
作為上古中國政治哲學的核心觀念,“天子”一詞的確切含義及其思想意蘊尚未獲得一致看法?!疤熳印眳^(qū)分于純粹治權意義上的“王”,具有非常深厚的政教意義。
公元前202年,歷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終于落下了帷幕,諸侯們在定陶推舉漢王劉邦為皇帝。打下江山的統(tǒng)治集團,首先面臨的議題是論功行賞排座次,但因評定的標準不好把握,很難一碗水端平,發(fā)生爭端在所難免。朝廷上下沒了規(guī)矩和秩序,如何能夠順利擺平?
不知道是先秦時代已經有了“由之鼓瑟”的本子,還是雖沒有這種本子,但已經出現(xiàn)了把“由之瑟”誤會成“由之鼓瑟”的趨勢,我們只能肯定,至晚西漢時代已有將此章章旨理解為孔子批評子路彈瑟不中儒家中正標準的說法。
荀子雖然主張人的本性是惡的,但是,他對一個人能夠成為有道德的君子乃至圣人充滿了信心。他堅持“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一個人只要廣博地學習禮義,且能夠以禮義反省修身,則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最終成為有道德的人。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的哲學,氣傲煙霞,勢凌風雨,反思縱橫,中得心源,鉤深致遠,唯變所適。它將中華文明智慧的曙光,照射在哲學史上,使東方智慧之愛,尤為鮮艷燦爛。
最近,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正如其廟號“仁宗”所指稱的,這位歷史上有名的仁君,以及曾經頻繁在我們的初高中課本中刷存在的“文人天團”——歐陽修、范仲淹、晏殊、司馬光、蘇軾等都在年輕世代的演繹下閃亮登場。
近代以降,國人反思中華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人歸咎于儒家文化,以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難于造就陽剛的國民性格、堅定的國家意志。
白鷺洲書院為江南著名書院,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市城東贛江中的綠洲上。因洲上多棲白鷺,古人取李白詩句“二水中分白鷺洲”給洲命名。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這句“不可貌相”,最初是贈給誰的呢?
每年的公歷4月5日左右是清明節(jié),一般認為這個漢族相沿已久的節(jié)日,是古人常過的“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二合一而成,因古代的寒食節(jié)往往與清明節(jié)相隔一天或兩天。值此之故,寒食節(jié)的諸種民俗包括這篇小文想討論的清明時令小吃,也都深深打上了寒食節(jié)的烙印。
每逢清明節(jié),都會把那篇拙作《最好的風水是人品》找出來轉發(fā)一下。這是我根據父親的口述寫的一篇小文兒,很受歡迎,流傳也廣,這是我目前寫的最“爆款”的文字,也被很多人用各種方式專業(yè)術語叫“洗稿”改編成各種形式了。
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街市繁榮情景。街市內店鋪星羅棋布,各類招幌林立,商賈云集,人流如織,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派繁華的都市景象呼之欲出。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等護送他逃亡。在重耳饑寒交迫昏倒之際,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給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大學》共1700余字,論字數(shù),在儒家“四書”中是最小的一部,然而,正如它名字中的“大”所昭示的,它其實是一部非同尋常的大書,其中包含了中國的大思維、大格局、大學問。
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建構在全人類共同認可的道德基礎和價值信念基石之上?!皭廴祟悺笔侨寮摇叭蕫邸彼枷氲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性價值不可低估。
數(shù)千年人類文明史,不時有瘟疫肆虐,人類與瘟疫病毒的較量從未停息,或將繼續(xù)。醫(yī)學“妙術”固然是戰(zhàn)勝病毒之利器,而百姓“仁心”尤不可缺席。愿疫情中的普羅大眾,依于仁義,患難與共,同舟共濟;愿蕓蕓眾生,居安思危,凝心聚力,守望相助。
農歷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節(jié)。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紀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人在這一天,要舉行祓禊儀式。
疫情期間,復工的人們執(zhí)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其實,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飲食文化則是合餐。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