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飛龍作者簡介:田飛龍,男,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江蘇漣水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F(xiàn)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著有《中國憲制轉型的政治憲法原理》《現(xiàn)代中國的法治之路》(合著)《香港政改觀察》《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兩制激變》,譯有《聯(lián)邦制導論》《人的權利》《理性時代》(合譯)《分裂的法院》《憲法為何重要》《盧梭立憲學文選》(編譯)等法政作品。 |
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危機??????????
作者:田飛龍??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 ? ? ? ?原載香港《二十一世紀》2017年2月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十日癸巳
? ? ? ? ? 耶穌2017年3月7日
?
?
?
香港政治文化在近年來的社會與政治運動中發(fā)生了重要變遷:占中突破了違法性禁忌,旺角暴亂突破了暴力性禁忌,港獨訴求突破了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的憲制底線。如何理解這些政治文化的變遷現(xiàn)象?如何看待香港本土自決派的“制憲沖動”?如何評估香港民主的文化基礎?
?
香港嶺南大學的葉蔭聰先生從文化政治范式的角度提供了解析這一現(xiàn)象的三重進路:政治自由主義的公共文化范式、左翼馬克思主義的爭斗式民主范式以及自決論范疇的制憲權范式。這三種范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lián)系且存在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分別可以對應香港政治文化中的部分現(xiàn)象與因素。作者之理論分析頗具功力,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的文化政治評述,而具有了政治哲學和憲法學的深度,尤其是文末點出香港制憲沖動與中國整體主權意識及其正當性的關聯(lián)。
?
葉先生以“禮崩樂壞”切入論題。何為香港政治之“禮樂”呢?就是香港核心價值觀,也就是所謂的“公共文化”,即作為整體社會與秩序粘合劑的公共理性。這是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的視野和抱負:以自由民主作為政治文化平臺吸納與整合多元文化因素,形成共識性政治秩序及其穩(wěn)定體系。從文化要素和制度組件來看,香港治理體系與自由民主秩序高度吻合,尤其是自由市場和法治更是居于國際先進行列。
?
但這些標準化組件是否真的組構成了一個自足的自由民主秩序了呢?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并援引羅永生的“虛擬自由主義”加以剖析。香港的政治文化“禮樂”并不能完全籠罩和馴化社會內部的反對力量,根源在于香港并非自足的政治實體,而只是一國兩制下的自治體,因而政治自由主義范疇內的香港“一制”不能夠完整解釋和處理香港政治演化中的嚴峻沖突,尤其是涉及國家安全、政改和主權的重大議題。換言之,香港的政治自由主義只是“治理”(governance)意義上的,而不是真正“憲制”(constitution)意義上的。也因此,作者最終訴諸制憲權與人民主權,也代表了香港反對派激進化在文化政治上的想象與突破。
?
左翼的激進民主范式其實不夠激進,仍然是“自由社會主義”范疇內的文化與政治競爭。這可以解釋為何反對派一方面訴求自決和港獨,另一方面又積極參加建制性選舉。這種行為有政治機會主義的面向,也有爭斗式民主的內涵。若爭斗成功,參與者也可能放棄更激進的方案。本土激進派參與立法會選舉就是這種爭斗的體現(xiàn),但遭到“選舉確認書”及人大釋法的排斥,可能激發(fā)失敗者重上街頭,訴諸某種具有“革命”意涵的制憲沖動。????
?
香港政治文化從虛擬自由主義的公共文化中蛻變,出現(xiàn)了中等強度的爭斗式民主和高強度的港獨制憲沖動,這使得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危機日益凸顯。作者提供的三種分析進路都極具啟發(fā)性,便于理解香港政治沖突的具體性質與后果,但作者未能進一步深入一國兩制之學理與制度邏輯層面展開論述。作者朦朧感知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需要借助整體國家憲制的公共性進行理解和安頓,但卻未能就國家政治文化公共性提供適宜的詮釋與分析。隨著央港政治沖突的激烈化和香港本地政治文化公共性的更大分裂,偏于經(jīng)濟互惠而政治隔離的一國兩制或許需要嚴肅面對兩制的公共文化整合與國家認同建構問題了。這個問題單靠香港無法解決,也回不到自由主義的原初“虛擬”之中,而需要一國兩制的中期檢討及其2.0版本帶來改進版的文化基礎與憲制安排,否則無休止的街頭運動和2047制憲沖動就會成為實證憲制的永恒批判者與競爭者。但香港的文化與政治正確是否能夠恰當容納對“國家”的理性而客觀的討論與接納以及葉先生是否愿意接著“往下講”,不得而知,頗值期待。
?
?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