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海東崔海東,字少禹,男,1975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江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蘇省儒學學會常務理事。在《孔子研究》等報刊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2015年12月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zhèn)€人專著《唐代儒士佛教觀研究》,20余萬字。主持國家社科、江蘇省社科課題各一項。 |
白居易的“中隱”
作者:崔海東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理論界》2015年第7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十七日丁亥
耶穌2019年6月19日
摘要:白居易所謂“中隱”生活,是他精明算計、交錯取用儒道釋資源,以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結果。具體來說,一是以外服之儒行保障俸祿,以維持較為寬裕的物質(zhì)生活;二是以道家“知足”思想來保障既得利益,不貪心冒進;三是學道教煉藥求仙,以乞長生;四是佞佛實為投機,前期所謂習禪讀經(jīng)、交僧游寺只是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只有在晚年求仙心死之后,方才轉(zhuǎn)投凈土,以圖往生西天。
關鍵詞:白居易;中隱;儒行;知足;求仙;凈土
白居易(樂天)有著名的所謂“中隱”之生活。其《中隱》詩云:“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游蕩,城東有春園。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盵1]1115學者往往將此“中隱”當作是樂天修習洪州禪的必然結果[2]。此實大謬,樂天之所謂中隱,只是他精明算計、交錯取用儒道釋資源,以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已。具體來說,一則以外服之儒行保障俸祿,以維持較為寬裕的物質(zhì)生活;二則以道家“知足”思想來保障既得利益,不貪心冒進;三則學道教求仙煉藥,以乞長生;四則佞佛實為投機,前期所謂習禪讀經(jīng)、交僧游寺只是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而已,只有在其求仙心死之后,方才轉(zhuǎn)投凈土,以圖往生西天。下詳此說。
一.中隱之一:儒行之物質(zhì)生活與社會地位
唐代儒學有三種典型,一為注疏,是所謂學問;二為出處,是所謂職業(yè);三為經(jīng)濟,是所謂制度。樂天的儒行,即屬第二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嘗云:“白樂天與楊虞卿為姻家,而不累于虞卿,與元稹、牛僧孺相厚善,而不黨于元稹、僧孺;為裴晉公所愛重,而不因晉公以進,李文饒素不樂,而不為文饒所深害者,處世如是人,亦足矣。推其所由得,惟不汲汲于進,而志在于退,是以能安于去就愛憎之際,每裕然有余也。自刑部侍郎以病求分司,時年才五十八,自是蓋不復出。中間一為河南尹,期年輒去,再除同州刺史,不拜。雍容無事,順適其意而滿足其欲者十有六年?!盵3]53-54其實不然,樂天是個很會算計的人,他堅決不辭官,又絕不做大官、忙官,只死活覓個中等閑職。如朝中有變,則自請外放。長年周旋牛李二黨,卻互不得罪,晚年又弄了個分司洛陽,可謂是精明透頂。所謂儒行對他有以下幾點內(nèi)容。
其一,生計之安穩(wěn)。與中唐其他士子相比,樂天為官之后,雖有短謫,但總體還是很順利的,沒有受過流離饑寒之苦。其晚年生活,我們可略分類來看。
一則飲食情況。其《飽食閑坐》詩云:“紅粒陸渾稻,白鱗伊水魴。庖童呼我食,飯熱魚鮮香。箸箸適我口,匙匙充我腸?!ù瞬徊袍?,頑慵戀洛陽。飽食不出門,閑坐不下堂?!盵1]1143詩中詳細描寫了樂天的一頓午餐,我們可看出來,雖不算奢侈,也是小康。若對比杜甫晚年,與兒同出乞食,乃至一絲一米,不啻霄壤。
二則居住情況。其《自題小園》云:“不斗門館華,不斗林園大。但斗為主人,一坐十余載?;乜醇滓业?,列在都城內(nèi)。素垣夾朱門,藹藹遙相對。主人安在哉,富貴去不回。池乃為魚鑿,林乃為禽栽。何如小園主,拄杖閑即來。親賓有時會,琴酒連夜開。以此聊自足,不羨大池臺?!盵1]1165樂天坐擁園林,平安富足十余歲,不禁自鳴得意。若是對比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可知樂天之精于為官也。
三則工作、生活情況。其《書紳》云:“仕有職役勞,農(nóng)有畎畝勤。優(yōu)哉分司叟,心力無苦辛。歲晚頭又白,自問何欣欣。新酒始開甕,舊谷猶滿囷。吾嘗靜自思,往往夜達晨。何以送吾老,何以安吾貧。歲計莫如谷,飽則不干人。日計莫如醉,醉則兼忘身。誠知有道理,未敢勸交親??譃槿怂?,聊自書諸紳。”[1]1116此是他自述分司洛陽后,憂游無事,自釀的新酒開啟時,舊谷還滿倉,說明他領俸的生活很是優(yōu)沃。而同年所作的《安穩(wěn)眠》卻稱“家雖日漸貧,猶未苦饑凍?!盵1]1116可知樂天其實生活很寬裕,卻喜將一個貧字掛上口頭嚼,甚是虛偽。
其二,出處之虛偽。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云:“樂天既退閑,放浪物外,若真能脫屣軒冕者,然榮辱得失之際,銖銖校量,而自矜其達,每詩未嘗不著此意,是豈真能忘之者哉!亦力勝之耳?”[3]132此言甚是。樂天既享受為官所帶來的物質(zhì)財富和社會地位,卻又常自命清高,表現(xiàn)出欲隱逸乃至出家之念頭,故斷之虛偽,并不冤枉他。
一則常將歸隱掛在嘴上。如《晚從省歸》詩云:“朝回北闕值清晨,晚出南宮送暮春。入去丞郎非散秩,歸來詩酒是閑人。猶思泉石多成夢,尚嘆簪裾未離身。終是不如山下去,心頭眼底兩無塵。”[1]1128此詩典型的飽漢不知餓漢饑,下朝之后,閑坐無事,遂生隱歸泉林之意。又如《想歸田園》云:“戀他朝市求何事,想取丘園樂此身。千首惡詩吟過日,一壺好酒醉消春。歸鄉(xiāng)年亦非全老,罷郡家仍未苦貧。快活不知如我者,人間能有幾多人?!盵1]1125此是寶歷二年(826)樂天刺蘇所作,其為一方諸侯,然每日生活只是吟詩、品酒,這樣的物質(zhì)基礎都是奉祿,故他所謂“想歸田園”,歸鄉(xiāng)、罷郡皆是自欺欺人,最后兩句的“快活不知如我者,人間能有幾多人”才真正反映他的自鳴得意。
二則別人真勸他棄官出世,他又不從。如《改業(yè)》詩云:“先生老去飲無興,居士病來閑有余。猶覺醉吟多放逸,不如禪定更清虛。柘枝紫袖教丸藥,羯鼓蒼頭遣種蔬。卻被山僧戲相問,一時改業(yè)意何如?!盵1]1162“改業(yè)”即改變職業(yè),此指棄儒入佛?!熬邮坎 ?,有以佛教中著名人物維摩詰自喻之意?!拌现Α?、“蒼頭”代指舞妓、奴仆。由此詩可見樂天家中生活水準必在中人之上。前四句貌似高蹈,自比維摩詰,可是當有僧人戲問樂天,既然如此,那你棄儒入佛如何?此問正刺樂天之虛偽。又如《蕭相公宅遇自遠禪師,有感而贈》詩云:“宦途堪笑不勝悲,昨日榮華今日衰。轉(zhuǎn)似秋蓬無定處,長于春夢幾多時。半頭白發(fā)慚蕭相,滿面紅塵問遠師。應是世間緣未盡,欲拋官去尚遲疑。”[1]1103樂天有感于官場之無情,遂生怯意,故去參禪問師,師言當然是看破紅塵,請速速出家。然而樂天卻又遲疑,他又如何能拋下人間富貴呢,故出世之言只是故作清高。
二.中隱之二:老莊之知足與坐忘
樂天對于道家,最重要的是運用其知足與坐忘思想。對于儒行于官場所獲得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樂天時時警告自己,不要貪心冒進,導致所得盡失,故其服膺老莊,以所謂知足去守護。而精神之波動、靈魂之徹顫,則又時以坐忘去收斂之。
其一,老子之知足。陳寅恪云:“白于信奉老學,在其煉服丹藥最后絕望以前,亦始終一致?!瓨诽熘枷耄谎砸员沃弧恪??!恪?,由老子‘知足不辱’而來。蓋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4]337此語甚正,愚廣其例,以佐是說。
一則樂天自言。如《和櫛沐寄道友》中云:“櫛沐事朝謁,中門初動關。盛服去尚早,假寐須臾間。鐘聲發(fā)東寺,夜色藏南山。停驂待五漏,人馬同時閑。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環(huán)。出門向關路,坦坦無阻艱。始出里北闬,稍轉(zhuǎn)市西阛。晨燭照朝服,紫爛復朱殷。由來朝廷士,一入多不還。因循擲白日,積漸凋朱顏。青云已難致,碧落安能攀。但且知止足,尚可銷憂患。”[1]1113此詩是在早朝等候時作,慨嘆一入官府,再不能全身而入,只能越陷越深,就是這樣的因循守舊中荒度歲月,徒老容顏。而自己在官場上也已到頂再難有所登攀。但是回頭一想,只要自己知足常樂,亦可以且銷人生諸般憂患。
二則對親人言,樂天守此秘訣竟至按捺不住,要與家人分享。如《狂言示諸侄》云:“世欺不識字,我忝攻文筆。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無疾。人老多憂累,我今婚嫁畢。心安不移轉(zhuǎn),身泰無牽率。所以十年來,形神閑且逸。況當垂老歲,所要無多物。一裘暖過冬,一飯飽終日。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如我優(yōu)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無一。傍觀愚亦見,當己賢多失。不敢論他人,狂言示諸侄?!盵1]1145-1146樂天太得意于他所處狀態(tài),又不能將此秘訣告于他人,故偷偷跟侄輩說了。
三則對朋友言,欲將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與他們分享。如《留別微之》云:“干時久與本心違,悟道深知前事非。猶厭勞形辭郡印,那將趁伴著朝衣。五千言里教知足,三百篇中勸式微。少室云邊伊水畔,比君校老合先歸?!盵1]1124元稹是樂天最親密的朋友,故樂天勸他孔老皆教人知足,要以退為進。又如《知足吟》云:“不種一隴田,倉中有余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官閑離憂責,身泰無羈束。中人百戶稅,賓客一年祿。樽中不乏酒,籬下仍多菊。是物皆有余,非心無所欲。吟君《未貧作》,同歌知足曲。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盵1]1115自注:“和崔十八《未貧作》?!贝奘思创扌痢4嗽娨嗍巧舷赂麟A層作對比,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還不錯,至少可以保持“樽中不乏酒,籬下仍多菊”,所以勸崔氏亦要學會知足。
其二,莊子之坐忘。樂天博雜,轉(zhuǎn)事多祖,老莊與釋迦亦同禮拜。故常常道禪并重,將禪定與坐忘等同起來。如《隱幾》云:“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百體如槁木,兀然無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無所思。今日復明日,身心忽兩遺。行年三十九,歲暮日斜時。四十心不動,吾今其庶幾?!盵1]1053此純用莊子意。又如《睡起晏坐》云:“后亭晝眠足,起坐春景暮。新覺眼猶昏,無思心正住。澹寂歸一性,虛閑遺萬慮。了然此時心,無物可譬喻。本是無有鄉(xiāng),亦名不用處。行禪與坐忘,同歸無異路?!盵1]1084-1085又如《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漸閑親道友,因病事醫(yī)王。息亂歸禪定,存神入坐亡。斷癡求慧劍,濟苦得慈航。不動為吾志,無何是我鄉(xiāng)??蓱z身與世,從此兩相忘?!盵1]1116再如《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大抵宗莊叟,私心事竺干。浮榮水劃字,真諦火生蓮。梵部經(jīng)十二,玄書字五千。是非都付夢,語默不妨禪?!盵1]1103以上皆是道佛并重。
當然,樂天之用道家,除坐忘外,亦還有其他功能之使用,如《自喜》云:“身慵難勉強,性拙易遲回。布被辰時起,柴門午后開。忙驅(qū)能者去,閑逐鈍人來。自喜誰能會,無才勝有才?!盵1]1146此用老子義,自處卑下,能而示之不能,以全性命。又如《養(yǎng)拙》云:“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坐臥茅茨中,但對琴與尊。身去韁鎖累,耳辭朝市喧。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無憂樂性場,寡欲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盵1]1051此純用老子欲進先退之意,似養(yǎng)其拙,實播其巧。
三.中隱之三:道教之煉藥與求仙
愚之所以判樂天之佞佛為實用之投機,其理由之一即是他在習佛之余,一直修仙未輟,可以說他一直在比較二者,看哪一個能給他帶來最大利益,直至最后,目睹多人服藥反而早死,方恨求仙不能,這才孤擲于凈土,期望能往西天極樂世界。故道教在其中隱生活中又占重要地位。
其一,修仙煉藥。樂天朋友圈中,除詩、酒、琴、僧外,就是山人與煉師、道士。山人常見的則有王山人、駱山人、李山人、陳山人、張山人、韋山人、張山人、石山人、徐凝山人等。煉師則有李煉師、韋煉師、蕭煉師、蘇煉師、郭虛舟煉師、王煉師等。道士則有李道士、王道士、郭道士、劉道士、朱道士、韓道士、張道士等。與他們交游的目的,就是治病養(yǎng)生、求仙煉藥,以長生不老、白日飛升。一則治病,如《對鏡偶吟,贈張道士抱元》詩云:“閑來對鏡自思量,年貌衰殘分所當。白發(fā)萬莖何所怪,丹砂一粒不曾嘗。眼昏久被書料理,肺渴多因酒損傷。今日逢師雖已晚,枕中治老有何方?!盵1]1161二則養(yǎng)生,如《晨興》詩云:“宿鳥動前林,晨光上東屋。銅爐添早香,紗籠滅殘燭。頭醒風稍愈,眼飽睡初足。起坐兀無思,叩齒三十六。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盵1]1116叩齒是道教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式。三則求仙,如《問韋山人山甫》詩云:“身名身事兩蹉跎,試就先生問若何。從此神仙學得否,白須雖有未為多?!盵1]1097此是直接問能否學到神仙術。但最多的還是煉藥,如《唐才子傳》卷六云:“(白)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煙霧,冉冉升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在?!盵5]
其二,仙禪并習。但是樂天并未將寶全部押在神仙術上,他同時也坐禪。故他的詩歌里有著太多的仙禪并習的例子。如《味道》云:“叩齒晨興秋院靜,焚香冥坐晚窗深。七篇《真誥》論仙事,一卷《壇經(jīng)》說佛心。此日盡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塵侵。自嫌習性猶殘?zhí)?,愛詠閑詩好聽琴?!盵1]1119“叩齒”上文已述,“焚香”句則是佛教之坐禪?!墩嬲a》,《舊唐書·經(jīng)籍志》:“《真誥》十卷,陶弘景撰?!焙蕽缮駮浴秹?jīng)》傳宗,白居易與其傳人神照有交往,故對《壇經(jīng)》頗熟。又如《早服云母散》云:“曉服云英漱井華,寥然身若在煙霞。藥銷日晏三匙飯,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禪觀水月,有時行醉玩風花。凈名事理人難解,身不出家心出家?!盵1]1149前四句是描寫每天早晨服食仙藥之后的感受,后四句則是寫坐禪的感受。再如“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竹樓宿》);“禪僧教斷酒,道士勸休官”(《洛下寓居》);“誦經(jīng)憑檻立,散藥繞廊行”(《偶詠》);“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禪”(《自詠》);“病來道士教調(diào)氣,老去山僧勸坐禪”(《負春》)等等。
但在多人吃藥死亡后,樂天開始重視此問題?!稛幉怀擅篇氉怼房芍^是標志性事件。詩云:“白發(fā)逢秋王(旺),丹砂見火空。不能留姹女,爭免作衰翁。賴有杯中綠,能為面上紅。少年心不遠,只在半酣中?!盵1]1156陳寅恪云:“按此詩作于開成二年。目其題意觀之,樂天是時殆猶燒藥,蓋年已六十六矣。然則其早年好尚,雖至晚歲終未免除,逮丹不成,遂感嘆借酒自解耳。噫!亦可哀矣。而同在此年,猶賦‘唯知趁杯酒,不解煉金銀’(《感事》)以自豪,何其自相矛盾,若此之甚耶?由是言之,樂天易蓬萊之仙山為兜率之佛土者,不過為絕望以后之歸宿,殊非夙所蘄求者也?!盵4]334故其《戒藥》云:“促促急景中,蠢蠢微塵里。生涯有分限,愛戀無終已。早夭羨中年,中年羨暮齒。暮齒又貪生,服食求不死。朝吞太陽精,夕吸秋石髓。徼福反成災,藥誤者多矣。以之資嗜欲,又望延甲子。天人陰騭間,亦恐無此理。域中有真道,所說不如此。后身始身存,吾聞諸老氏?!盵1]1165又有《罷藥》云:“自學坐禪休服藥,從他時復病沉沉。此身不要全強健,強健多生人我心”。[1]1087《北窗閑坐》更云:“虛窗兩叢竹,靜室一爐香。門外紅塵合,城中白日忙。無煩尋道士,不要學仙方。自有延年術,心閑歲月長?!盵1]1128此皆是害怕服藥早死,故退回到老子的修養(yǎng)身心的工夫上來。
四、中隱之四:佛教之生活方式與凈土情懷
樂天之于佛教,可分兩期,前期只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按他自己對佛教的理解,來確立一種理想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他對佛教沒有什么堅定的信仰,對佛教教義的理解也很膚淺。他禮佛、敬僧、讀經(jīng)、參禪,但又始終熱衷世事,耽于生活享受。”[6]后期是發(fā)現(xiàn)別人食藥致死,求仙不成,這才篤心凈土,以求往生西天。
其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習佛。樂天的習佛,大體只是作為一種官場生活的補充,功名之余,逃下塵,出會世,求身心的小清靜。一則游佛寺、交僧侶。樂天一生交游僧侶委實太多,可謂“除卻青衫在,其余便是僧”(《山居》)[1]1092,不贅述。二則讀內(nèi)典。樂天對佛經(jīng)名相非常熟悉,詩文中頗多雜挾,此亦證明他對內(nèi)典亦曾花時間閱讀過,在《醉吟先生傳》中云:“棲心釋氏,通學小、中、大乘法。”[1]1107晚年又自稱“禮徹佛名百部經(jīng)”(《歡喜二偈》)[1]1170。三是習儀規(guī)。樂天也坐禪、齋戒,如《問遠師》:“葷膻停夜食,吟詠散秋懷。笑問東林老,詩應不破齋?!盵1]1119此是笑問飲食守戒,寫詩算不算破齋。又《齋戒滿夜,戲招夢得》“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無復更思身外事,未能全盡世間緣。明朝又擬親杯酒,今夕先聞理管弦。方丈若能來問疾,不妨兼有散花天?!盵1]1154此是在齋戒之時即計劃明日酒宴,可見其齋戒也只是做做樣子,時間一到便迫不急待地恢復舊生活。
其二,作為最后投機的凈土。樂天接觸凈土甚早,貞元十九年,他從佛光如滿禪師(馬祖的弟子)處接受齋戒,就于香山結“香火社”。元和十年,謫江州,即在廬山東林寺旁結草堂,仿效東晉高僧慧遠與彭城劉遺民等一百多位居士在般若云臺精舍建齋立誓、結為僧社之故事,與東、西林寺僧人等結社。但那時的凈土,對樂天而言,只是在孤單坐禪之外,多一種聚眾修行的熱鬧而已。至晚年,方才真正將凈土當作最后永生之可能。因為睹多人服藥早死,樂天貪生不能,這才最終下定決定,棄仙歸佛,投諸凈土。有兩首詩很鮮活地說明此點。《客有說》云:“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臺。中有仙龕虛一室,多傳此待樂天來。”[1]1168原注:“客即李浙東也,所說不能具錄其事。”宋李頎《古今詩話》述此事云:“有商客過海遇風,俄抵一所,門宇聳秀,珍器爛然,云是樂天之居?!盵5]58如果往日,樂天聽此自然喜出望外,然此時他對求仙一道已識其妄,故他在《答客說》中將信將疑地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此說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盵1]1168看來海上仙山并不靠譜,還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天凈土比較簡單。可見樂天終生未從貪嗔癡中解脫一分,佞佛實為投機而已。
綜上,正是由于樂天能在儒家、道家、道教、佛教中各取資源,交錯平衡,故他安逸優(yōu)裕地度過一生。他在唐代士子中非常獨特,其思想與生活不能以儒道釋任何一家單獨名之,如果必須用一個名稱來概括他的思想,可能還是他自己發(fā)明的“中隱”吧。
參考文獻
[1][清]彭定求.全唐詩[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蕭馳.佛法與詩境[M].北京:中華書局,2005:163-206.
[3]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
[5]李立樸.唐才子傳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372.
[6]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8.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