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彤東作者簡介:白彤東,男,西歷一九七〇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yè)學士(1989-1994),北京大學科學哲學專業(yè)碩士(1994-1996),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1996-2004),現(xiàn)任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與教學興趣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政治哲學,著有《舊邦新命——古今中西參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學》《實在的張力——EPR論爭中的愛因斯坦、玻爾和泡利》等。 |
原標題:白彤東講座“從中國哲學角度反思人工智能發(fā)展”回顧
來源:復旦哲學青年
時間:西元2023年4月18日
2023年4月7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第24屆Sophia人文節(jié)第二場講座順利舉行,本次講座是由白彤東教授帶來的“從中國哲學角度反思人工智能發(fā)展”。下面就讓我們共同回顧講座:
講座簡介
雖然阿爾法狗和ChatGPT等代表的人工智能的進展遠遠超出了自動化時代我們對機器所能完成的任務的想象,但是當今的人工智能還沒有任何智能,對強人工智能的擔憂是杞人憂天。不過,對強人工智能的反思,仍然可以促進我們對一些人類根本問題——比如何為智能、何為語言、何為人——的探討。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看,現(xiàn)在對強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和毀滅人類的擔心,可能帶有西方文化的偏見。但是以孟子對人之為人的理解來養(yǎng)育類人之存在,也有其問題。在應對現(xiàn)有的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上,我們應該加強的,恰恰不是創(chuàng)造性教育,而是死記硬背和應試教育。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能會強化經(jīng)濟不平等,對此,可能也要通過加強精英的責任和賢能在政治中的決策角色來解決,而這恰恰是儒家政治哲學的一個可能貢獻。
講座前半部分,白彤東教授基于他的《從中國哲學角度反思人工智能發(fā)展》論文分享自己對人工智能的觀點。白彤東教授指出,這篇論文是19年針對AlphaGo引發(fā)的討論和擔憂所撰寫,是中國哲學視角下對人工智能的觀點看法。他認為,對于AlphaGo的一般性反思多數(shù)同樣適用于Chat GPT。
01?人工智能還沒有智能
無論是AlphaGo還是Chat GPT的面世,都掀起了對人工智能擔憂的浪潮,人們會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類。然而,白彤東教授指出,人工智能迄今為止都沒有真正的智能,它們還只能做被人類預先設計好的任務,AlphaGo和Chat GPT同樣如此。
以AlphaGo為例,AlphaGo可以在圍棋中擊敗世界上最好的圍棋選手,但是如果我們選擇和它玩中國象棋就可以贏過它,在它學習中國象棋后,我們可以選擇跟它比跳棋、跳繩而擊敗它。
那么人類的智能是什么呢?人類智能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外在變化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目標,接著根據(jù)這一目標設計出理性的、智能的達成路線?!癇y nature ,human beings are not natural!”人類的本性就是可以違背任何被規(guī)定的本性,人的自然恰恰是不自然。
人的智能的表現(xiàn)在于永遠可以做出一個新的選擇,而智能并非正確,人的自我選擇可能導致一個愚蠢錯誤的后果,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
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執(zhí)教的哲學家阿瓦·諾伊(Alva No?)對此有很好的說法:鐘表并不真的知道時間,而是我們?nèi)祟愑盟鼇肀鎰e時間。與此類似,AlphaGo不知道自己在下圍棋,它只是在完成預設的任務,只是我們把它的操作稱為“下圍棋”,人工智能本身沒有智能。阿瓦·諾伊指出:“即使最簡單的生命形式,比如阿米巴蟲,也展示了某種智能、自主性(autonomy)、創(chuàng)造性,這甚至超越了最強大的電腦?!备鶕?jù)他的說法,阿米巴蟲之所以更智能,是因為它可以為自己改變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當然,也可以說阿米巴蟲有確定的目標——求生,但“求生”是一個很模糊的目標,而AlphaGo的目標“下圍棋”更為明確:具有清晰的規(guī)則、基本的策略,不需要人為參與判斷的輸贏標準使AlphaGo可以進行自主大量演算,在積累的過程中自我學習。我們肯定人工智能超越了以前機器只能做自動化(機械性工作)或者計算的局限,然而也要清楚認識到AlphaGo、Chat GPT等看似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實際也是由已設計好的工作組成。
現(xiàn)在的人工智能都還屬于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還沒有蹤影。對人類更清晰和緊迫的挑戰(zhàn)來自基因編輯、氣候暖化這樣的問題,而不是無跡可尋的強人工智能。在此背景下,我們現(xiàn)在所擔憂的人工智能獲得智能后替代人類的觀點實屬杞人憂天。
02?強人工智能與中國哲學:制造超級人類?
但是,哲學這一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探討一些看似無意義的問題,如英美哲學界的兩個熱門話題——僵尸和時間旅行。對這看似無意義的種問題的反思可能激發(fā)我們對人類基礎的哲學問題的思考。從這一思考角度來看,杞人憂天也是有其意義的。
白彤東教授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觀察,東西方在這種“憂”的方面具有很明顯的差別。好萊塢電影中幾乎所有關于未來的描述都是人類因科技進步毀滅了自己,只有一小部分人幸存或人類與自己發(fā)明的機器進行殊死搏斗;而中國的科幻電影小說中這一主題并沒有那么明顯,科技不是黑暗的、毀滅世界的。
由此可以看出,東方對科技進步的看法至少不太壞,公眾對科技發(fā)展似乎更持一種歡迎態(tài)度,為何東西方對科技、未來世界的態(tài)度不同?白彤東教授猜測,這可能與歷史上近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有關,近現(xiàn)代科學首先在西方得以發(fā)展,而在接受、追趕過程中,東亞就很可能產(chǎn)生對科學的非理性的崇拜?!翱茖W”在東亞被認為是“進步的”“好的”。
另一點,在四大古代文明中,中國古代文化是唯一沒有世界毀滅元素存在的,這是由于中國古代文化中沒有純善或純惡的神,也沒有創(chuàng)世的傳說——能被神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就能被神毀滅。而西方基督教有創(chuàng)生的神話,伴隨著這種創(chuàng)生神話,還有世界大毀滅的神話“諾亞方舟”,為西方人對科技進步帶來世界毀滅提供了思想上的“藍圖”。
那是究竟什么造就了人,或者說人的根本性特征是什么?
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奠基人笛卡爾在其《方法論》第五部分中提出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在于人有語言和理性,語言指可以通過不同的詞語排列去回應不同場景的不同情況,這一點正是Chat GPT使很多人關注擔憂所在;理性則是一種在不同情況下幫助我們適應、產(chǎn)生目標的工具,AlphaGo似乎做到了只有人類理性才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所有思想家都認為人的本質(zhì)在于語言和理性。回到白彤東教授研究的中國哲學領域,先秦儒學思想家孟子對“人之為人”有不同的理解——對孟子來講,人之為人、人與禽獸的根本區(qū)別,不是智能,而是惻隱之心及建立于其上的仁。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保ā豆珜O丑上》)
以孟子為首的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西方哲學中的主流思想對人的根本特征的觀點截然不同,但西方哲學不是只有一種觀點。例如西方思想家休謨(David Hume)在其《人性論》中指出的:“談論情感(passion)和理性(reason)之爭、給予理性以優(yōu)先地位,并斷言人有多少道德只與在多大程度上遵從理性之命令(dictates)相關,在(西方)哲學乃至日常生活里面,沒有比這些說法再通常的了?!?西方道德學說的主流學說之一的功利主義的核心,在于根據(jù)是否提高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的理性計算,另一主流學說即康德的義務論,也強調(diào)對理性的道德原則的服從。但與之相對,休謨幾乎是獨樹一幟地論述:“理性是并且應該只是情感的奴隸”。當代神經(jīng)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引用了休謨的后一種說法,并且也為情感在人類行動中的首要性做出論證:“神經(jīng)系統(tǒng)只是在5億年前進入了生命的舞臺。比起演化的時間尺度,比起地球上生命的40億年的歷史來講,這實在微不足道?!薄奖徽J為是人類智能精華的東西越能被人工智能復刻,反而是走路下臺階、以合適力度拿東西這些行為是人工智能特別難做到的。
雖然二人的思想研究是西方思想中少有的例外,但他們的立場還是與孟子有著根本不同。孟子所關注的是惻隱之心,而非任意一種情感,并且他對惻隱之心這種情感的強調(diào),不是出于它是與動物相通并且有著長久的演化積累,而是因為它以及建于它之上的仁是人獸之別的根本。孟子并不認可情感是人類行動之主宰這一休謨和達馬西奧的立場,而是要求人類的理智和其他自然情感都要被惻隱之心所規(guī)管。孟子以及追隨孟子的儒家對惻隱之心的強調(diào)有其獨特性。
從孟子的立場出發(fā)去回答我們是否在創(chuàng)造類人的存在,我們要關注的是我們是否創(chuàng)造了“人工道德情感”,而不是“人工智能”。著名的圖靈測試,在對機器與人的區(qū)別上,關注的是語言和理性。但如果按照孟子對人的理解,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被試者是否展示出惻隱之心。
而孟子認為,雖然惻隱之心是人獸之別的關鍵,但是成人是一個過程。生物意義上的人仍然需要學習成為孟子的道德與規(guī)范意義上的人。惻隱之心可以變得越來越強,我們可以成長為道德意義越來越大的人。如果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不好好撫育人的天生的善性,他可能會退化得近于禽獸。這對孟子而言沒什么好奇怪的。既然生物意義上的人可以退化成禽獸,那么,一個被制造出來的存在可以通過培養(yǎng)道德情感而變成人,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孟子的道德培養(yǎng)是我們成人之關鍵性的觀點也可能會幫助回應另一個對強人工智能的擔憂。強人工智能在智能和體格上強于人,規(guī)管它們的行為式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希望通過編碼或者律令來規(guī)管其行動,比如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Issac Asimov’s Three Laws of Robotics),它們很可能最終無法處理復雜的生活所帶來的挑戰(zhàn),規(guī)則永遠無法達到人類道德的要求。例如“電車難題”甚至衍化出所謂“電車學”(trolleyology),任何一套原則都會導致各種難題。
而儒家的道德養(yǎng)成不是簡單的一套原則、一本行動手冊,我們不是通過摩西十誡或者理性的絕對命令來愛我們的家人,而是強調(diào)在不同處境下的具體應對。中國的人工智能專家曾毅則斷言:“把人類社會的一些規(guī)則灌輸給人工智能系統(tǒng),但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解決的方法。只有人工智能系統(tǒng),與人類交互的過程當中自主地去獲取人類價值觀、做事的規(guī)則和準則,以一種基于自我模型的自主學習的方式,它才真正地實現(xiàn)可理解,才真正能達到人工智能模型和人類社會價值觀校準的這樣一個過程?!?o:p>
但是,從儒家的角度,這種情境中的學習,仍然不夠。在具體情境中,我們不但要獲取應對各種倫理困境的方法,更要通過與家人、外人在一起,理解他們的特點和需要,在交往中發(fā)育我們相互的關切來學會愛我們的家人,然后推己及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不同道德責任之間的矛盾(比如忠與孝),而我們通過生活本身來學會面對它們。我們要做到的,是仁愛與理智(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實踐智慧)的結(jié)合。博古睿研究所的主席博古睿(Nicolas Berggruen)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們應該把人工智能 “這個文明的最終之子”當成我們的孩子,并如儒家所言,我們在家庭的環(huán)境中,對它進行道德培養(yǎng),特別是培養(yǎng)它對其他人的關愛。這一說法確實很好地展示了儒家對道德培養(yǎng)的理解。
儒家的道德養(yǎng)成是否就能保證強人工智能對關愛與審慎權(quán)衡?韓非子很早就批評過儒家的道德培養(yǎng)。他認為,通過家庭中的道德培養(yǎng)來規(guī)范人類行為,不如通過建立在賞罰之上的法律制度來得有效。如《韓非子》中很直觀地指出:“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并且,我們也應思考,是應該制造“文明之子”人工智能還是繁衍人類自己的孩子。博古睿指出,這里的問題不應該是人工智能還是人類才是主宰,而是我們?nèi)绾沃圃烊伺c人工智能的混合體。就這些混合體而言,并不需要真正有智能或者真正有惻隱之心的人工智能,現(xiàn)在人工智能已經(jīng)可以為這種混合體奠定基礎。
因此,我們又被帶回到現(xiàn)有的弱人工智能對人類構(gòu)成何種挑戰(zhàn)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更迫切的問題。
03?回應(弱)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東亞式”教育與儒家混合政體
弱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挑戰(zhàn)。但是,有時候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可能有偏激的風險。
白彤東教授以羅大佑《未來的主人公》中的歌詞為例,提到一種常見的抱怨是科技的發(fā)展讓我們的孩子遠離同伴、遠離自然。但是離開自然是人類一直致力的事情。我們甚至可以說,離開自然的過程是人類成為人類的過程。并且,電視、網(wǎng)絡以及其他技術(shù)發(fā)展也把我們很難接觸到的自然帶到了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們眼前。技術(shù)對人類與自然接觸的影響并不僅僅是負面的。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與自然的哪一方面保持接觸對人類的幸福生活是有益的?接近自然和接近他人何以對人重要?這類抱怨常常是出于抱怨者是出自個人偏見,把個人的偶然經(jīng)歷當成人類的普遍必然。
當然,弱人工智能對人類確實存在真正的挑戰(zhàn),白彤東教授在這里提到了兩個挑戰(zhàn),一是對教育的挑戰(zhàn),二是對工資停滯、貧富差距擴大的挑戰(zhàn)。
自動化已經(jīng)搶走了很多藍領工人的工作,而類似AlphaGo、Chat GPT的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則意味著,如醫(yī)生、律師等白領工作也有被機器替代的危險。由于人類智能的關鍵特點在于創(chuàng)造性,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似乎是:為了回應弱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我們應該重視人類智能獨有的創(chuàng)造性,在教育上要重視創(chuàng)造性教育,而不是死記硬背和應試教育。前者常被歸于西式或美式教育,而后者常被歸于儒家、中式或者東亞式的教育。但是,白彤東教授認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能恰恰支持了死記硬背乃至廣義上非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重要。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讓我們看到,可能任何一種具有確定性——有清晰的規(guī)則和一些基本的策略,任務成功與否有相對明確的判斷,并且最好不依賴人類的外來判斷和干預——的工作,人工智能可能都可以最終掌握,并比人類做得更好,或者至少可以替代人類。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重新創(chuàng)造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yè)市場。我們掌握的那些“先進的”的技能可能最終都被證明是可替代的和沒有用的,而我們必須回到我們通過“死記硬背”而擁有的基本技能(語文和數(shù)理化)來再造自我。
自動化對發(fā)達國家工資上漲的停滯和不斷上漲的經(jīng)濟不平等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很可能將這種情形惡化,多數(shù)勞動人民將面臨缺乏工作或工資水平停滯的困境。即使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可以為其所有國民提供基本工資,但有工資但沒有工作不能給人以生命的目的和價值,例如美國的類鴉片藥物危機。而白彤東教授提出了另一種解決之道——先秦儒家(特別是孟子)結(jié)合民眾聲音和賢能之士決策權(quán)的混合政體。在這種混合政體中,一方面,承認民主政治中的民有與民享的原則——這與儒家的民本觀念一致,并且接受通過一人一票讓民眾表達是否自己享有自己所期望的意見;但另一方面,儒家對大眾的政治決策能力有所保留,他們部分拒絕民主政治中的民治的觀點,將一定的選賢舉能的辦法引入各種政治與社會機制,培養(yǎng)精英的責任意識,并把有道德有理性能力的精英選拔出來,讓他們?yōu)榇蟊娭\福利。這樣一種混合政體,比最終只依賴于一人一票的民主政體,可能可以更好地回應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所加劇的經(jīng)濟不平等問題。
04?Chat GPT:一些初步的哲學思考
從理性到語言——Chat GPT挑戰(zhàn)了笛卡爾認為的人類兩大特征,是對人類更深的挑戰(zhàn)。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教授陳小平認為,Chat GPT不僅是大數(shù)據(jù),更是大計算。Chat GPT并不是真正在說話,而是通過對海量數(shù)據(jù)的概率計算,顯得它像是在自主選擇。
由此可知,雖然Chat GPT在“說話”,但它并不理解它所“說”的話的意思,它只是在相應情景下計算出概率較大的詞與詞之間的連結(jié)而回答,不是真的在像人一樣說話。
但是上述的說法也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認為自己在說話,那我們真的在說話嗎、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嗎?我們的想法又是什么呢?人類真的理解語言是什么嗎?我們解釋一段語言需要用到另一段語言,那么我們的解釋是否還是有效的呢?
白彤東教授認為,?Chat GPT和心理學認知哲學中的行為主義是一樣的,二者的共同特點是不關注內(nèi)在的想法而只關注外在行為是否符合。從內(nèi)在看,人類語言背后有精神支撐,有個人私密的精神活動,這是人類語言與Chat GPT語言的不同,但是在講述時很難講清楚它們的不同之處。
05?問答環(huán)節(jié)
1.人工智能是不是應該換一個說法,它們的“智能”和人的智能不同,但也是一種另外的智能(跳出人的智能的形式去思考)?
答:可以這樣理解,目前的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智能不一樣,與其去擔心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不如擔心某些居心叵測的人。
2.Chat GPT會輸出一些不太符合人類主流價值觀的答案?(e.g.?種族歧視、殺人、毀滅世界)
答:Chat GPT沒有自己的思想,依靠大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回答,而且它自身也沒有智能決定能力,即Chat GPT所說的話到具體行動需要人的參與。Chat GPT的這種回答其實是人類自身的問題。
圖片
3. AI和人的關系是否像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自然界創(chuàng)造、決定了人)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答:對于日常生活來說,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我們可以擁有情感性的決定,即可以選擇與衍化傾向相違背的決定,我做的決定并不是別人的強迫。這個世界上多數(shù)人可能也沒有比機器活得好到哪里去,但是總有可能性。
自由意志問題其實是有亞伯拉罕宗教的背景,從全知全能的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到自然界創(chuàng)造人類,存在人類被創(chuàng)造的預設。
當然,這個問題也是學界一直以來探討的問題,目前無法得出確切的答案。
4.Chat GPT語言和人類語言的區(qū)別?
答:即使我們能夠感受到兩者的不同,也很難說明人類語言的特征,甚至但很難說明Chat GPT有沒有語言,這個問題更大的意義在于促進我們?nèi)ニ伎?,這也是哲學繼續(xù)發(fā)展的原因。
5.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導致人類的優(yōu)越性受到威脅,如何看待就業(yè)問題?
答:提高自身本領水平,做只有人能做的事情。
最后,哲學學院分團委學生會為白彤東老師送上了哲學學院文創(chuàng)禮品,白老師與參加講座的全體同學合影留念。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