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宋立林:永遠在弘道路上

        欄目:當代儒林
        發(fā)布時間:2023-11-30 19:02:51
        標簽:
        宋立林

        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歷一九七八年生,山東夏津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理事,山東曾子研究會副會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zhí)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孔門后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中國信仰》等。

        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宋立林:永遠在弘道路上

        作者:宋立林

        來源:“喀大國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十七日辛卯

                  耶穌2023年11月29日

         


        宋立林,首批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2017-2021),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曲阜師范大學教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zhí)行主編,兼任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孔學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山東孔子學會秘書長。2023年8月入選山東省首批師德講師團成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孔子與早期儒學、儒家哲學研究、儒家學術史研究、禮樂文化研究、現代新儒家研究等。發(fā)表文章90余篇,著作20余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各1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余項,成果先后榮獲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獎,第五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創(chuàng)新教材,兩次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推薦的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圖書等。

         

         

         

        我個人駑鈍,年逾不惑而無所立,惟有一顆向學之心,滿腔赤誠之情,黽勉從事,蹣跚前行,但我堅信儒學是生命的學問。作為學者,做學問是本分;但作為儒者,踐行與傳道也是職責所在。因此我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學術研究,一方面又走出書齋、做好傳播普及工作。前者為基礎,后者為宗旨,二者相互支撐,相互推進。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長期進行儒家思想研究、儒家文獻整理與研究、儒家學術史研究等,主要致力于結合出土文獻研究先秦儒學文獻及思想史、學術史,同時做一點現代新儒學的研究。自從讀研究生以來,一直追隨楊朝明老師的學術理念,從文獻與思想兩個維度研究孔子與早期儒學。所以,我個人的學術興趣就集中在先秦儒學。通過對傳世儒家文獻與出土簡帛文獻的綜合研究,對孔子思想、孔門后學等學術問題進行正本清源的研究,進而重寫先秦儒學史,是我的夙愿。碩士期間,跟隨導師研讀《論語》,整理《孔子家語》,同時作簡帛文獻的系統(tǒng)研讀,奠定了基本的研究路線。在文獻整理方面,我的主要工作是《論語》《孔子家語》《孔子集語》“孔子三語”的文獻整理與研究,已經出版《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譯注》,前者是集體項目,后者是個人著作。《孔子集語譯注》和《孔子家語匯校集注》等都在進行之中。學術史與思想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孔門后學。博士論文《儒家八派的再批判》(新版更名《儒家八派新探》)與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結項成果《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與另外一部《出土簡帛與孔門后學新探》構成了我的“孔門后學研究三書”。我的目標并不僅僅止于講清楚儒家八派或孔門后學問題,更想“重寫先秦儒學史”,將先秦儒學內在理路、基本精神、核心命題、拓展與歧出等加以廓清,寫一部更高水平的《先秦儒學史》。

         

         

         

         

         

        我曾經提出,“挖掘傳統(tǒng)禮樂的精神需要結合時代需求,而儒學一定要介入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傳播應該比研究更重要,至少兩者要并重”。社會上的傳統(tǒng)文化普及平臺往往魚龍混雜,群魔亂舞,為此我憂心忡忡。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如果沒有一定的學術基礎,往往會流入野狐禪,貽害無窮。這個陣地學者不去占領,就會被怪力亂神占據。那既是國學的災難,也是我們的失責。

         

        在文化的傳播普及方面,我側重于儒學的當代價值轉化與應用(“兩創(chuàng)”)。利用學術優(yōu)勢,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兩創(chuàng)”是新時代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者的重要使命,做“學術的轉化器”,讓儒學回歸生活,讓國人親近國學。我自覺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以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三孔等文物如何活起來、禮樂文明的現代轉化等為關鍵領域開展“兩創(chuàng)”探索,在山東省大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骨干教師培訓及傳承工程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干部政德教育、鄉(xiāng)村儒學教育、文化潤疆等方面進行了多方實踐和推廣,取得了一些社會反響,事跡和成果多次在央視《新聞聯播》和《山東新聞聯播》等媒體報道。

         

         

         

        近年來,我的興趣越來越集中到禮樂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在我看來,禮樂才是我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關鍵,也是“兩創(chuàng)”的重點。早在2018年我就提出“新禮樂”的設想,2021年我負責組建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2022年參加山東衛(wèi)視齊魯頻道《中國禮中國樂》第一季的學術策劃指導,并擔任主要嘉賓。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文化綜藝節(jié)目,感受到媒體對文化傳播的力量之后,我在孔學堂公益講座、孔子研究院春秋講壇、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尼山講堂、北大百年講堂等平臺都著重講禮樂文化。2022年,我與袁梅老師共同為曲阜市的新禮儀改革策劃了新中式婚禮、魯源小鎮(zhèn)等兩創(chuàng)品牌,效果顯著。2023年,我與田耘社趙松濤先生策劃新編相聲劇《杏壇·禮樂》。我希望能夠通過各種可體驗的新禮樂項目,讓禮樂為大眾所喜聞樂見,讓大眾能更廣泛地接受并參與其中,讓禮樂的精神和意識能夠熏染陶冶培養(yǎng)出新一代文質彬彬的君子。這個問題的解決才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真正在社會上發(fā)揮積極影響的重要表現。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蔽矣X得老杜這首詩,最能反映儒家的精神。人文化成,必如春風化雨?!敖k爛之極,復歸于平淡”。我認為,儒學真正的復興,并不能僅以學術論著的產出作為標準,而必須是儒學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變得無所不在又好像無所在,是那種“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態(tài),即儒學的生命力應該體現在中國人正常的日子里。

         

        人需要情懷的,也需要夢想。大學時代通過讀梁漱溟、錢賓四進入儒家之門,所以我特別敬佩梁先生那種實干的精神,搞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撲下身子,進入鄉(xiāng)村;也佩服錢先生辦書院,搞教育,作育英才。這些年來,我也賡續(xù)先賢精神,有若干理想或夢想。

         

         

         

        辦刊物是夢想之一。早在2004年讀研究生期間,我就創(chuàng)刊了孔子文化學院的內刊《孔子文化》,后來又協助楊師主編《孔子文化輯刊》。2021年下半年,我奉命借調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臨時負責文獻期刊部的工作,主要是《孔子研究》的編輯。不久我又受命策劃《走進孔子》的復刊工作。這是我付出極大心血又投入巨大情感的事業(yè),經過同仁的努力,刊物得以成功復刊。2022年起,由孔子研究院與齊魯書社合作,正式出版《走進孔子》雙月刊,我受聘為雜志執(zhí)行主編。兩年來,約稿、審稿、編稿,都是既繁雜又快樂的事。

         

         

         

        我還有一個書院夢。2004年時,我就與段炎平兄策劃了“洙泗書院復講儀式”,2017年與楊朝明師、顏炳罡師、廖曉義老師等推動“洙泗書院復院大典”,讓古老的書院重新煥發(fā)生機。2018年,受劉強兄感召,我擔任汶源書院院長,邀約學界二十多位好友作為學術委員,推動了萊蕪汶源書院的復院,并策劃了各類學術活動,一時間這激起我巨大的熱情??上В?020年后因為受一些影響,汶源書院陷入困境,活動不得不取消。由于受影響,我們師門的學術交流也受到巨大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我與楊師、衍華、房偉等同門師兄弟分別湊錢租了一個房子,稱作“慢廬”,作為師門共同體的活動場所。在這里,在疫情三年之中,我們組織了慢廬“《論語》通講”、“《孟子》通講”、“二十四節(jié)氣”等共計80多場公益講座,人文雅集兩場,學術工作坊若干期,出版《洙泗》輯刊3期。通過線上線下參與活動的學友有近萬人次。我目前正在努力推動洙泗書院的真正復興。

         

        “學宗洙泗,道闡尼山,守先待后,與古為新”,四句話就是我的座右銘,愿以此自勉!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