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法】四書要義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2-09-20 08:00:00
 |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四書要義
作者:余樟法(民間儒者)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首發(fā)
時間:西歷2012年9月18日
一
中華文化,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諸子百家中,儒家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締造者,故為主統,佛道兩家為輔統。儒佛道三家中,儒道是本土文化,佛家原是外來,但自從漢朝傳入中國,經過與儒道兩家持久的摩擦和交融,早已中國化了,成了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佛經也成了中華經典之一。
經史子集,經是根本。國學大師,至少要通儒佛道經典中的一家,儒者至少要通儒家一經。儒經是根本的根本,經學是儒學的核心。武術界有句名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東海也有句無名之言:讀書不讀經,學問沒有根。王陽明以良知為學問的頭腦。儒經,就是良知學的骨干。東海寫過一首關于讀經的四言詩:
養(yǎng)身修心,莫過讀經。
學而時習,樂味津津。
下學上達,融會貫通。
自立立他,自度度人。
養(yǎng)心修身,莫過讀經。
熟讀深思,貴在實行。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上下內外,一體同仁。
我有道真,通天地人。
可致良知,可證法身。
愿與龍象,化裁推行。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
結尾用的是《易經》之言?!吨芤紫缔o上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币馑际钦f,超越于現象的叫做道,居于現象層面的叫做器,兩者作用導致事物交感化育、互為裁節(jié)叫做變,順沿變化而推廣叫做通,將這些道理實踐于社會,叫做事業(yè)。
能夠“舉而措之天下之民”的,是圣賢事業(yè),是圣王。拿破侖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東海也有句無名之言:不想當圣賢的儒者不是好儒者。儒者不可以圣賢自命,但應該以圣德為最高人格理想、以王道為最高政治追求。
學儒必須讀經。儒者未必諸經皆通,四書五經,至少要初通一經,具備一定的經學修養(yǎng)。(經學即指研究儒家經典、注解其字句、解釋其意義、闡明其義理的學問。)這樣,學問才有根基,思想才有頭腦。
儒家強調通經致用。通經是通曉儒學經典通達大經大法,致用是經世應務,立功立言,道援天下。兩者相輔相成,這就是儒家的體用不二和全體大用。自古儒者的問題都出在這里,或不通經明體,或不致用達用。注意:通權達變、隨機應變、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等也是儒家經典精神,蘊于權道、義德、時中原則之中。
歷代大儒都通經,一通百通,故致起用來特厲害。辯才無礙、辦事能力強等,無非“經”的作用、“用”的體現。象王陽明(已達圣境)曾國藩,書生領軍舉世無雙。至于圣人,發(fā)言就是經典,更是全體大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無不功業(yè)赫赫;孔孟事功不彰,但“文功”蓋世,千秋萬代皆蒙德澤…
佛教講信解行證,可以移用于儒家。信是信仰,解是理解,行是實行實踐,證是解悟證悟。信解行證都離不開經典的學習?!赌鶚劷洝酚腥F渡河喻:兔浮水面,馬才沒身,象直到底。儒學研究者,相當于兔;一般儒家信仰、實踐者,相當于馬;信仰到高度、實踐到深處,于儒學透徹理解,于良知圓滿認證,便成圣賢,相當于象。用佛教話說,這是徹法源底。
二
儒家經典,以四書五經為主。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四書與五經一樣,都是儒家的“正經”,中華的圣經。儒家經典可以分為正經和副經。圣人所言所述為正經,賢人所言及解釋經文“傳”的為副經。所謂“六藝經傳”,就是正經和副經的合稱。晉張華《博物志》卷四說:“圣人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后人因《大學》、《中庸》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東海又特列《論語》為首。因四書五經以《論語》最為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為儒家入門必讀、深造必研。孟子說過,自古圣人未有高過孔子的。記載孔子言論最多最集中的《論語》當然是儒家正經,并可視為“四書”中的第一書。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罢摗笔怯懻摼幾肓x?!罢Z”是話語、談說義,如國語、家語、新語等等。班超《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薄段倪x·辨命論注》引《傅子》說:“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之意。
《論語》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張侯論》。東漢末,鄭玄依據《張侯論》,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現存《論語》,共20篇,前十篇為上編,后十篇為下編。
或說:一部《論語》小學生也會幾句;《論語》要旨是個中國人都能說出來。東海哂之:何言之易也?即使儒式王朝,能通一經,就是名學者了。多少人學儒一輩子,未必懂得“一以貫之”的“一”(儒學要旨)的真實相?!墩撜Z》一些句子,或許八歲孩童會說,但八十老翁不能行也。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出生距孔子逝世(前479 )約百年左右。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yè)子思之門人”,從年代推算,比較可信。
無論是受業(yè)于子思還是子思之門人,孟子的學說受到子思影響則是無疑的,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后世稱為思孟學派。孟子則自稱私淑孔子,其學說確實與孔子一脈相承,故后世將儒家學說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地位有個逐步上升的過程?!稘h書文藝志》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叫“傳記博士”,視之為儒家副經了。“傳”,是輔助“經書”的,相當于副經典。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相當于圣經;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chǎng)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將《孟子》列入正經,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最高地位。元明
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成為文化人的必讀書了。
如果是荀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外王學(禮學、政治學),體現了儒家的現實主義精神,孟子則發(fā)展了孔子的內圣學,體現了儒家的理想主義精神。當然,儒家內圣與外王、現實與理想不二,即道德性與政治性、現實性與理想性一體同仁。孟子同樣不乏對政治和現實的強烈關注。另外,荀子對孔學的發(fā)展是出偏了的,他的性惡論已經違背儒家的人性觀;孟子對孔學的發(fā)展則始終堅持仁本主義立場。
關于《論語》和《孟子》,有宋詩寫道:
語孟兩部書,坦坦無峣崎。盡是平實語,中蘊至寶輝。(陳淳《謹所之贈王氏子》)
大意是:《論語》《孟子》兩部書,平平常常,坦坦蕩蕩,沒有什么奇特古怪的言論,都是些很平常實在的話,但其中卻蘊蘊藏著至寶的光輝。
峣崎(yao qi)同崎峣,奇特古怪的意思。佛家說:是真佛只說家常。儒家更加尊重和強調這個“?!弊郑寮伊x理,盡管高明精微,卻無不建立在常道、常識、常情之上,仁義禮智信被成為五常道?!稘h書·藝文志》記載:“孔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彼麟[行怪謂探索隱晦之事而行怪僻詭異之道,為孔子所反對。
三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程顥程頤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使之獨立成篇。朱熹在二程的基礎上加工編排,分為“經”、“傳”,作成章句,并將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認為其中經是曾參記述孔子的話,傳是曾參門人記述曾參的話。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儒家小學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大學則是大人之學,講的是內圣外王的學問,其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明明德為內圣修養(yǎng),親民為外王追求,止于至善是內外雙修,都達到最高境界。
《大學》中是“親民”,朱熹解“親”為“新”,意謂革其舊;王陽明以為“親”即親愛義。我認為王說更準確?!靶旅瘛敝卦诮袒镄屡f的思想習氣;“親民”重在政治,重在民本原則的落實,亦可涵蓋“新民”之意。內圣外王雙重工夫,最后都歸結為修身:修得良知法身。
王陽明作有《大學問》。原義是關于《大學》的問答,有人理解為“偉大的學問”,雖然不符愿義,卻合乎儒家義理?!洞髮W問》開頭寫道: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大人何以大,這段話講的得很透徹。天地萬物,千奇百怪,參差不齊,但都是道體的作用、乾元的產品。俗話說五百年前是一家,我們可以說:開天辟地之前是一家。這個家,就是乾元,就是天道,于人而言,就是本性,就是仁,所謂天命之謂性。天地萬物一體之仁,能夠體會證悟這個仁的人,就是大人。
小人與大人相對。小人的本性本心與大人完全一樣,完全平等,之所以“小”,是因為被惡習和私欲所遮蔽了,就像太陽被烏云遮蔽一樣。與小人相對的時候,君子堪稱大人,但與大人相對的時候,君子大的程度仍然有限。因為君子雖然建立了基本人格和良知信仰,但對良知即仁性的解悟還不夠,還沒有進入悟境和證境,沒有實證到“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生命宇宙的真相。
《中庸》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原為《禮記》之一篇,經由程朱理學的推崇尊奉,遂單獨成篇,并列為四書之一,宋元以后,成為官定的學校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朱熹高度贊美《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中庸章句•序》)朱熹在《中庸章句》開頭引用子程子的話說: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子程子是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他說:中庸這本書,開始只說一個道理,中間分散為萬般事體,最后又匯匯總歸結到一個道理上。這個道理放開來可以遍滿天地四方,歸攏來則可以深藏于內在隱秘。它意味無窮,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善于讀書的人仔細思量,反復領會,自有心得,一輩子都受用不完了。
“退藏于密”的“密”字值得深長思。大都將它翻譯為“隱秘的內心”。沒有錯,但膚淺,因為這個“密”比一般“隱秘的內心”還要隱秘。程明道先生說:“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處?!保ā抖碳罚┯弥?,即是體,即“道心惟微”的道心,“允執(zhí)厥中”的中。
宋人陳淳有詩贊《大學》《中庸》道:
大學示絜矩,中庸發(fā)尚絅。昔人深工處,愿言日三省。(《隆興書堂自警三十五首》)
絜矩(xiéjǔ)絜是度量,矩是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大學》以絜矩來象征道德上的規(guī)范。
尚絅(jiǒng):尚是穿衣,絅是罩在表面的單衣。尚絅,意謂崇尚質樸。《中庸》原話是: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經》說:“錦繡衣外加罩衫?!笔窍渝\繡花紋顯露啊。所以君子之道,含蓄深藏而日益彰現;小人之道,鮮明外露而日見消亡。君子之道,平淡而不滿足,簡易而文,溫和而理,知道遠由近始,知道風的來源,知道細微的外顯,那就可以進入道德境界了。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每一本書的最大特征,分別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仁、義、大、中。四個字又是相通相輔相成的,小異而大同,說其中一個字,可以涵蓋其余三個。比如《論語》以仁為中心,也合乎義,非常大,也是中道。
《四書要義》將圍繞這四個字,分別對四書的義理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論語》:仁學綱要;《孟子》:大義凜然;《大學》:大哉儒學;《中庸》:中道妙理。
2012-9東海儒者余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