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龔妮麗】王陽明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5-08-12 12:04:25
        標簽:
        龔妮麗

        作者簡介:龔妮麗,女,西歷一九五一年生,貴州貴陽人。現(xiàn)任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兼職研究員。兼職貴州省儒學研究會理事,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貴州省美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王陽明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原標題:《對話孔學堂》欄目系列文化訪談

        ——對貴州大學龔妮麗教授關于《王陽明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的訪談

        被訪:龔妮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訪談時間:2015年4月23日下午3:00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八日庚申

                   耶穌2015年8月12日

         

         

         

        主持人:我們本期節(jié)目的主題是《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王陽明一生充滿了憂患意識,自“龍場悟道“開始,一生講學,其弟子廣布天下,形成了龐大的”姚江學派“,而王陽明的學術活動和教育活動發(fā)端于貴州,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貴州乃至當代教育有何意義呢?今天很榮幸地請到了貴州師范大學龔妮麗教授來和我們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主持人:龔教授,許多人說王陽明的教育活動發(fā)端于貴州,為什么會在貴州開始呢?請您簡單地給我們講一下其中的故事好嗎?

         

        龔妮麗:說王陽明的教育活動發(fā)端于貴州不太確切,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陽明還在京師任職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正式的講學活動。但如果說他以辦書院的形式展開教育活動是發(fā)端于貴州的龍崗書院(正德三年1508年),這樣就準確了。王陽明自謫居貴州龍場驛建龍岡書院,主講貴陽書院。自此以后,每到一處任職,都修建書院,在從政之余進行講學。江西任巡撫期間,修建濂溪書院,集門人于白鹿洞講學;兩廣軍務總督時,辦思田學校、南寧學校和敷文書院;退職回鄉(xiāng)期間,又先建稽山書院,后辦陽明書院,并講學于余姚龍泉山寺。他的辦學、講學活動,對明代書院、社學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jiān)劉瑾弄權,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得罪劉靖,被劉瑾廷杖,后系獄,不久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王陽明于正德三年(1508)三月到達龍場驛。到龍場時人地生疏,語言不通,環(huán)境惡劣。住在一間低矮陰濕的草庵中,當?shù)剜l(xiāng)民好奇,圍觀他。他向當?shù)剜l(xiāng)民學習種菜,自己上山拾柴,取水,生活十分艱辛。他在草庵附近的小山洞中靜坐,誦讀《周易》,給山洞取名“玩易窩”。龍場悟道后,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心即理),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蓖蹶柮髋c當?shù)乩相l(xiāng)相處得很好,鄉(xiāng)人相邀伐木運石,替他蓋了幾間房子,王陽明深感鄉(xiāng)民善良、質樸,產(chǎn)生了向當?shù)厣贁?shù)民族鄉(xiāng)民施以教化的想法。他在龍崗山半山腰的洞里設講席,洞口開闊可容納不少人聽課,當?shù)孛?、彝、漢族鄉(xiāng)民子弟互相轉告前來聽講。后來,鄉(xiāng)民們在龍崗山頂上修建了幾間大房屋,作為講堂,王陽明將講堂取名為“龍崗書院”。他擬定了教規(guī),鼓勵學生立志、勤學,強調以圣賢為榜樣,他以他悟道后的心性體悟來啟發(fā)學生。他的著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體現(xiàn)了他當時的教育思想。到龍崗書院聽講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當?shù)氐泥l(xiāng)民,還有來自貴陽的學生。當時貴州按察司副使席書正研治程朱理學,聽說王陽明在龍崗書院講陸九淵“心學”,便到龍崗書院與陽明討論朱陸學術的異同,席書與陽明經(jīng)過幾番辯論后,對王陽明十分敬佩,禮請王陽明到貴陽的文明書院講學。王陽明于正德四年十一月赴貴陽講學。席書命所屬各州縣挑選成績優(yōu)異的生員到文明書院受業(yè)。王陽明在貴陽講學期間創(chuàng)立“知行合一”說,可以說他的三大哲學命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有兩個命題都是在貴州產(chǎn)生的,貴州的悟道成為他哲學思想形成的重要起點。因此研習陽明思想的國內外知名學者不少都朝拜過貴州陽明悟道的龍場。

         

        主持人:王陽明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核心思想是什么?與其一生致力的“致良知”是何關系?

         

        龔妮麗:“致良知”是陽明心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對于自己一生德育思想的提煉和總結,他聲稱:“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可以說,“致良知”既是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內容。陽明的教育核心是關乎人的德性、德行的教育,“致良知”正是他德育宗旨最好的概括。

         

        良知的概念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绷贾?,是人的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靈充滿”的優(yōu)良之知, 即人本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王陽明繼承了孟子的良知說,他的所謂良知,實際上是主體的道德意識,它既是是非標準,又是善惡標準,而且是每個人先天就有的善惡是非標準,即“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道德理知。

         

        主持人:在我們看來,王陽明以“致良知”作為其德育乃至哲學思想的基礎和主要內容,是既堅持儒家性善論的傳統(tǒng),也是對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繼承,龔教授對此怎么認為?

         

        龔妮麗:王陽明的確是繼承了儒家性善論的傳統(tǒng),認為作為德性本原的良知,人人具有,不管你是圣人還是愚夫愚婦。舉一個小例子,他在廣西平暴治亂時,一次下屬抓到一個盜賊,他來審問……。當然,王陽明雖然認為良知是人人生來皆有的先驗性的德性之知,但是在人生與社會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層面,良知本體的呈現(xiàn)往往會被小己私欲遮蔽,良知本體的自然運作也會受到狹隘私欲雜念的干擾,背離本然的良知。因此,“致良知”的目的,即是要讓人回到良知本真的覺悟中,也就是通過道德教育、道德修養(yǎng),使人們恢復至善的本有良知,使良知本體之心、性、理、情渾然呈現(xiàn),自然展開,并落實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是因為王陽明堅持性善論,認為良知是人人本有的,人人都可能成為圣人,所以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也是對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繼承。從他辦書院講學的實踐活動中就可看出,他的確是實行了“有教無類”的宗旨。

         

        主持人:我們現(xiàn)在有的學校還在分“宏志班”與“普通班”,就是把學習好的學生放在一個班,把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放在另一個班,這樣的教育方式,在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有沒有出現(xiàn)過呢?

         

        龔妮麗:王陽明的教育思想既然繼承了孔子“有教無類”,就不會將教育對象分為三六九等,而是一視同仁。今天的有的學校進行分班的意圖與王陽明的教育宗旨沒有可比性,一是知識教育,一是德性教育。學校分班具有突出的功利目的,為學生更有效地達到升學率,采取這樣的措施。王陽明的教育是德性教育,心性教育,不可能分什么“宏志班”與“普通班”,只是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主持人:當時王陽明講學的內容主要是與當時流行的辭章記誦相對立的“身心之學”,強調“使人先立必為圣人之志”,這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這樣做?

         

        龔妮麗:王陽明繼承了傳統(tǒng)儒家追求“成圣”的終極價值取向,而“成圣”是一種與個體的現(xiàn)實存在和內在的切身體驗相關聯(lián)的理想之境。追求“成圣”即成就自己的內在德性以達至圣人之境,也可以說是以成己為目標,因而可稱為“身心之學”也可以說是“為己之學”;而相反,若停留于外在認知和言說的“口耳之學”,則是“為人之學”,即為學不是化知識為德性,而是追求外在功名,迎合社會的適用需要,只會限于表面的、片面之知,流于炫人文辭的“務外近名之病”,難以達到“成圣”的心體之境。因此,王陽明一再強調“身心之學”,“為己之學”。

         

        主持人:王陽明還提出了系統(tǒng)的“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的進德修業(yè)基本原則,我們應該怎么去理解?他確立的這些原則,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何現(xiàn)實意義?

         

        龔妮麗:王陽明認為“立志”是為學之本,即為學的基礎和前提,可貫穿于學習的過程。若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志向和目標,將一事無成。只有真正立下堅定的道德修養(yǎng)之志,才能克服一切學習的障礙。

         

        “勤學”既是檢驗是否真正立志的試金石,也是進德修業(yè)的必經(jīng)之路。不僅指讀書,也包括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改過”:王陽明認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過錯,哪怕是“大賢”也免不了,但只要能改正,仍然可以成賢人。道德修習,就是不斷的認識自我,查找自身的缺點,不斷改過,不斷進步的過程。

         

        “責善”:“改過”是對己而言,“責善”是對人而言,即規(guī)勸別人改過。陽明告誡學生們,在修德的過程中,要相互批評攻錯,由不善而歸于善,這才是朋友之道。并強調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僅勇于批評還要善于批評,以恰當?shù)姆绞绞盏搅己玫男Ч?/p>

         

        王陽明的這一系統(tǒng)思想于我們今天的德育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立志”。一提到“立志”,學生們多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fā),即立志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謀生本事、有社會地位的人。青少年的偶像大都是科學家、文體明星、老板、官員……。很少有“立志”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德育課中那些仁人志士似乎離他們很遠,只是口號中學習的榜樣。如果我們的道德教育能引導學生將道德修養(yǎng)視為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懂得王陽明所說的“人人可以成圣人”的道理,我們的德育就成功了一半。立志修德并非與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謀生本事、有社會地位的人”相對立,但立志修德一定應該置于首位,正如我們的教育方針將德育置于“智”、“體”、“美”之前一樣。王陽明指出:“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值得反思,應該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教書育人的理念,真正將“教人如何好好做一人”作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主持人:王陽明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認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這與他的哲學思想有何關聯(lián)?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在其整個哲學思想中,又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龔妮麗: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其心學基礎上,是“心即理”思想的展開,“明其心”的德育,就是一個修“心”的工程,即修正被污染的“心”,使之內化出仁心善念,在其整個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可視為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與程朱理學將倫理道德視為外在“天理”的制約不同,王陽明認為倫理道德是個人內在心靈、良知的呈現(xiàn),他認為,“良知即天理”,他將“心”看成是人的意志、主觀精神,“心”是“身”的主宰。人的行為是由人的意識支配的,有孝道父母的意識,才能去孝敬父母;有終于國家君王的意識,才能去效忠國家君王;有仁的意識,才能有“仁民愛物”的行為。在王陽明看來,仁義禮智、綱常倫理的“理”只能從人的本心上去求得,而不是外在于人心的“理”。正是在“心即是理”、“心外無物”的思想理路下,王陽明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認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就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良知雖然具有先驗性的“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人人皆有的道德理知,但是,在人生與社會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層面,良知本體的明覺呈現(xiàn)往往會被小己私欲遮蔽,人們在與外物接觸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誘,因昏蔽而背離本然的良知。所以,王陽明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對于“良知”的昏蔽。“學以去其昏蔽”就是為了發(fā)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教育的作用就是“明其心”。這也就是“致良知”的精髓。

         

        主持人:看了龔老師對王陽明的研究文章,知道王陽明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力主對學生實行引導式的“快樂教育”,請您給我們介紹一點這方面的情況。

         

        龔妮麗:德育既然是對人心的修正,心性修習的主體必然是學生,因此王陽明強調修習者須“自得于心”,道德修養(yǎng)貴在自得。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化”,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自我反省,培養(yǎng)自我的道德主體精神。他主張在道德修習上,遇到疑難與困境,都應“反求諸己”,“自求自得”,讀經(jīng)學道,均要與自我的道德修習聯(lián)系起來,只有將學經(jīng)與修煉本心結合起來,才能做到“自化”, 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不被外界錯誤的觀念所干擾。

         

        情理交融、寓教于樂的“快樂教育”,既是王陽明順其兒童天性的教育方式,也是對儒家禮樂教化的繼承。德育是對人“心性”的教育,不是純粹的知識教育,應該是一種情理交融的教化。中國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包含著情理交融的教育理念,即在快樂中接受道德理性教育,使受教者對“禮”的履踐,樂而行之?!岸Y”是社會中人的行為規(guī)范,側重理性的行為,“樂”合乎人性中的情,“禮”與“樂”相結合,既規(guī)范人情、人性,又順乎人情、人性。禮樂教化通過“禮教”、“樂教”、“詩教”為特征的“六藝”之教體現(xiàn)出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形式是審美教育,核心是道德教育。王陽明繼承儒家的禮樂教化傳統(tǒng),他將“德”(習禮)、智(讀書)、美(歌詩)相結合,以啟發(fā)取代強制,讓兒童接受這種順乎人性自覺要求的教育,在歌詩的吟誦唱和中,調理性情,默化粗頑,漸漸合乎禮義。

         

        主持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還有一位是南宋的朱熹,據(jù)說他推崇的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教育思想,并在很大程度上長期影響了我國的封建教育,那么王陽明的教育思想與之有無關聯(lián)又有無差別呢?

         

        龔妮麗:應該說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育思想與朱熹 “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是一致的,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無論是“學以去其昏蔽”,還是“明其心”,其實質就是要實現(xiàn)“存天理、滅人欲”的目標。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思想。朱熹哲學思想中的“天理”包含道理、規(guī)則、秩序、準則、規(guī)定性,“天理”既是天道自然之大理,也是事事物物之小理,也是做人的道理,天理是公正是非之心,是天地本善之心?!叭擞本褪切牡募膊?,是私欲,是追求過度的物質享受。“滅人欲”不是要扼殺人性,滅除性欲、食欲、愛欲,正常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按嫣炖怼笔窍蛏疲皽缛擞笔侨?。朱熹所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強調加強道德修養(yǎng),防范個人欲望的過度膨脹,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其本質還是人性修養(yǎng)問題。

         

        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育思想,也并不是為了向外學習什么新知識,而是為了日減“人欲”。他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主持人:對于我們當代的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龔教授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龔妮麗:我想談四點建議:

         

        第一,教育管理部門組織相關領導和教研人員,認真學習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一方面,借鑒中華傳統(tǒng)豐富的德育資源(包括王陽明的德育思想);另一方面,在吸取傳統(tǒng)德育精華的基礎上,適應今天的新環(huán)境,立足于當前的德育實踐,創(chuàng)新和重建具有中國時代特征的德育體系。

         

        第二,應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實現(xiàn)學校中全員育人。全體教職員工,都應該成為德育工作者。除了加強對德育教師的培訓,還要讓教師們?yōu)槿藥煴?,加強以身垂范的意識,將德育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改革德育課程及方式方法,①以人為本,將知識教育融入生命教育;②講求實效,強調知行合一;③啟發(fā)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④情理交融,將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貫穿學生的知、情、行、意;⑤寓教于樂,將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相結合,使學生“樂而行之”。

         

        第四,辦試點班。將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引入德育課堂;組織教師學習王陽明《傳習錄》中相關篇章,編寫優(yōu)秀經(jīng)典讀物;借助貴陽孔學堂的資源,組織學生參加德育養(yǎng)成的活動。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