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康曉光】人能弘道——李守力《周易詮釋》《周易密鑰》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6-04-10 17:31:10
        標簽:
        康曉光

        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陣地戰(zhàn)——關于中華文化復興的葛蘭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研究》《法倫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等。

         

         

        人能弘道——李守力《周易詮釋》《周易密鑰》序言

        作者:康曉光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三日辛酉

                   耶穌2016年4月9日


         

        1、中華文化基因來自道家和儒家,其標志性人物為老子和孔子,而《周易》就是儒道合流的產物。

         

        《周易》為中華道統之干,儒家六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進入戰(zhàn)國,道術為天下裂,諸子百家蜂起,道家與儒家的獨尊地位喪失,易學傳承亦呈現退化趨勢。秦始皇焚書,易經雖不在焚毀之列,相關典籍卻在劫難逃。漢代尊崇經學,其間大師輩出,孟喜、京房、費直、馬融、鄭玄、荀爽、虞翻等人振衰起敝,修復已經殘破的《易傳》詮釋體系,而且推陳出新,使易學更上層樓。魏晉王弼著《周易注》,堪稱“獨冠古今”。唐朝盛世,孔穎達據王弼《注》作《周易正義》,是為《周易》體例之巔峰。北宋程頤據《正義》作易傳。南宋朱熹據《伊川易傳》又參以陳摶法脈成《周易本義》。清康熙時期李光地據《本義》作《周易折中》。從《周易正義》到《伊川易傳》、《周易本義》,再到《周易折中》,義理已明(爻象體例),但象辭體例并未有多少進展(卦象體例)。王弼以至朱熹的一千年間,易學側重于發(fā)揮卦爻辭的義理,而卦象幾于失傳。元代吳澄、明代來知德、清代焦循皆于象辭體例下了大功夫,但是所得成就實未越漢易藩籬。

         

        二十世紀是經學淪落不堪的世紀。有史以來,經學之衰,莫甚于最近這一百年。隨著西學東來,疑古思潮泛起,傳統經學遭遇顛覆性破壞。疑古思潮是近代國運衰落導致民族自信心嚴重喪失的產物。當胡適把《易經》看作是沒有意義的巫術后,華夏文化的道統也就遠離中國學者的視野。近一百年來的《易經》研究,站在歷史虛無主義立場,借西學的思維邏輯和研究方法評判并肢解中國的千年道統,其結果自然是禮崩樂壞,道喪學絕,民族文脈命懸一線。

         

        2、道統的斷裂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危機。龔自珍有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保ā豆攀枫^沉論二》)這里所說的“史”包含了經史子集的全部。疑古派的“功績”就在于自覺地對自己的民族進行“去其史”的高效作業(yè)。

         

        衛(wèi)道是中國士君子義不容辭的使命。守力先生自覺地踐行這一使命,《周易詮釋》與《周易密鑰》掃蕩疑古余孽,正本清源,功不可沒。

         

        絕大多數近現代學者對河圖洛書持明確的否定態(tài)度,甚至認為它們是陳摶、邵雍之徒偽造的。《周易密鑰》一書用文獻互證法、二重證據法研究河圖洛書,詳細探究了先天圖、河圖洛書與《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的傳承關系。守力先生充分引用地下出土的古史材料,以及少數民族易學文獻,包括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圖案,水族水書《連山易》文獻的整理,彝族6800年太極圖、河圖洛書等古易學文獻的整理,河南濮陽西水坡M45墓考古發(fā)現,安徽凌家灘含山玉版玉龜考古發(fā)現,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太一行九宮占盤,紅山文化的三衡圖天文臺考古發(fā)現,堯舜時期陶寺天文臺遺址,并將這些地下新材料與紙上舊材料交相互證,有力地證明了宋代圖書易學、先天易學有著悠久的淵源,并非陳摶等人向壁虛造。

         

        《周易詮釋》、《周易密鑰》還有個重要的發(fā)現:當初文王、周公父子不僅作了《周易》,還作了《易象》,而《易象》就是《周易》象辭密碼本。守力先生在李學勤等學者考證的基礎上,引用《左傳》、《國語》、《論語》、《孔子家語》、《文子》、《大戴禮記》、《論衡》、《尚書》、《禮記》、《乾鑿度》、《史記》、《白虎通》、《黃帝內經》、《韓詩外傳》、《說苑》、《淮南子》、《漢書》等諸多“舊材料”,結合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易》與《易傳》、楚簡《周易》、秦簡《歸藏》、戰(zhàn)國竹簡《日書》、清華簡《筮書》等大量出土“新材料”,經過考證得出如下結論:(1)《大象傳》是《連山》遺存;(2)《系辭傳》中的“制器尚象”亦是《連山》遺存;(3)《歸藏》將《連山》的“制器尚象”和互體體例納入“觀象系辭”體例;(4)《周易》又繼承了《連山》、《歸藏》。此后《周易》用爻位、爻象、爻數模擬《周禮》,于是產生了上文所述的《易象》;(5)孔子晚年學《易》六年,前三年約為《易傳》小成時期,即帛書《易傳》時期;后三年約為《易傳》大成時期,孔子整理《易象》為《易傳》,余篇為《易緯·乾鑿度》。

         

        3、《周易》的源頭可以溯及六千年前,即使按照疑古派的說法,今本最遲完成于西漢時期。但是,時至今日,我們還未能充分地理解《周易》,未能清晰、完整、系統地還原它的發(fā)展脈絡、“觀象系辭”編纂體例、卦序排列規(guī)則及其背后的哲理,等等。

         

        為什么此類問題得以留存至今?這也許與儒家解易傳統有關。儒家解易,始于孔子。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喜易,但是不喜占筮,認為善學易的人,不必去占筮。(子曰:“不占而已矣?!薄墩撜Z·子路》)在儒家看來,《周易》的價值在于“各正性命,保合大和”,而不是占斷吉兇福禍??鬃佑终f:“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墩撜Z·述而》)學易的功能在于提高修養(yǎng),改過遷善??梢?,儒家重理性、重人文,不語怪力亂神。儒家后輩的易學探索一直在孔子上述態(tài)度的陰蔽之下。例如,《孟子》一書幾乎不言《周易》象辭。西漢古文易學大師費直“徒以彖、象、系辭十篇之言解說經上下”。(《漢書·儒林傳》)東漢易學大師馬融、鄭玄、荀爽皆為費氏易傳人。費氏易亦為東漢易學主流。影響所及,魏晉王弼盡掃象數,唯說義理。及至南宋朱熹只能嘆息:“象失其傳了?!保ā吨熳诱Z錄》)然而,《易》原本為卜筮之書,卦爻辭均本于象數,忽視象數(卜筮),偏重義理,畢竟有所偏廢。守力先生的努力就在于扭轉這種偏頗,驅動易學研究回歸中道

         

        研究和驗證《周易》體例是《周易詮釋》、《周易密鑰》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內容。守力先生博古通今,遍采眾長,積三十年心力,建立了一套系統的《周易》觀象系辭體例,將象數、義理這兩大傳統《周易》經學解釋理路“合二為一”,融通為一個統一自洽的解釋體系。

         

        這一解易體系由“總法則”、“卦象法則”和“爻象法則”組成,其中“總法則”包括四條子法則:(1)卦爻辭=爻象+卦象;(2)爻象為經,卦象為緯;(3)爻象有爻位之象和承乘比應之象;(4)卦象有本卦之象、互卦之象、變卦之象;本卦為先,互卦、變卦次之?!柏韵蠓▌t”為,卦象的經典依據是《說卦傳》,《說卦傳》有嚴密的邏輯結構,用文字訓詁、卦象訓詁和《說卦傳》邏輯結構,可以破譯《周易》64卦卦爻辭使用的所有卦象?!柏诚蠓▌t”包括12條子法則:(1)六位公理;(2)三才公理;(3)中公理;(4)變卦體例;(5)互卦體例;(6)當位公理;(7)乘承比應公理;(8)陰陽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法則;(9)爻的運行方向法則;(10)妒合法則;(11)相應方向性法則;(12)卦主。

         

        守力先生力圖用科學的方法驗證自己的體系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為此,他重新驗證了已被先賢認證的“觀象系辭”體例;重新驗證了先賢已經推翻的“觀象系辭”假說;重新驗證了先賢疑似的“觀象系辭”體例。還從五行甲子體系的思維特征發(fā)掘《周易》的象數法則。他要求自己的體例必須有《易傳》的依據,而且“觀象系辭”符合率達到90%才能確定為《周易》體例。他篩查了《四庫全書》、《續(xù)四庫全書》以及其他《周易》類著作千余種,用自己的解釋體系,逐卦逐爻、逐句逐字,解讀《周易》經傳。他解讀了《周易》古經450條系辭,九成以上符合他所確立的體例,而且《周易》古經的64卦卦序也符合古代象數邏輯結構。

         

        4、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運復蘇,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復興之路。偉大的民族和偉大的國家都需要偉大的文化。然而當我們追求偉大的時候,才發(fā)現自己立于一片文化沙漠之上。此時此刻,國家和民族亟需返本開新,重塑華夏文化。薪火傳承,振衰起弊,待有來人,守力先生當仁不讓,自覺地擔當起弘道使命,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為完善《周易》解釋體系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十年來,守力先生潛心研習中國傳統文化,堅守經學道統,倡導經世致用,致力賡續(xù)經學。2009年至2015年,歷時六年,夜以繼日,總結三十年易學研究的心得,完成了230萬字的煌煌巨著——《周易詮釋》和《周易密鑰》。

         

        孔子在帛書《易傳》說“得一而群畢”,《漢書·藝文志》說“《易》為五經之原”。重建中國文化道統應以《周易》為軸心。守力先生奉行先師“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思想,致力重建經學解釋系統;然后再用經學解釋系統去溯源自伏羲以來華夏文化體系;在儒道合一的經學道統前提下,善用人類一切先進文化來證成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華夏文明重現光輝,其命維新,惠澤天下。

         

        《周易詮釋》、《周易密鑰》兩部著作的出版,定會推動國學的深入研究和普及。

         

        期待守力先生因為《周易》立言而不朽。

         

        是為序。

         

        2016年4月9日,于北京

         

         責任編輯:姚遠